大参考

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帖子
查看: 1609|回复: 0

杨国英:惊雷滚滚,压垮房价的又一根稻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25 03:4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4,将是血洗楼市杠杆的一年。

  2024,将是血洗杠杆炒房的一年。

  过去一年,在房价显性下跌之下,杠杆已经撑不住了,炒房客已经撑不住了。

  因为,伴随着房价的显性下跌,房子缩水了,这对普通一套房的刚需还能承受,但是对在前几年高杠杆买房的炒房客来说,却是到了一个临界的关键点了。

  经营贷的到期,正让无数炒房客夜不能寐——他们要么尽快借东墙被西墙续上,要么马上等到房子被法拍。

  1月10号,据媒体报道,有深圳业主的房子均价从8字头跌到了6字头,原本评估价600万的房子,现在更是突然降到了200多万。

  这是因为不少炒房客在三年前用了所持有的房子做了经营贷,近期陆续到期,但是因为房价下跌,所以房子的最新评估价也跟着下调了,续贷的金额和首贷的差距较大,将面临不能续贷、需要一次性还上大量贷款甚至因为还不上贷款被法拍的风险。

  所谓经营贷,就是以中小企业主或个体工商户为服务对象的融资产品,可以理解成银行为了帮助中小微企业发放的一种低利息贷款,目的是帮企业运营和扩张的。经营贷有两个重点,第一是贷款对象为企业,也就是说申请人得是法人,名下要有公司;第二个是还款方式可以选择先息后本,能减轻短期的现金流压力。

  但是明面上大家都知道,这种贷款原则上是肯定不能流入房地产的。

  炒房客就是聪明,中介也看到了这里面的商机,低息与先息后本的两大优势让很多人动了歪脑筋,所以在2020年之后,有不少的人将30年的住房按揭贷款换成了3年的企业经营贷。

  有的人纯粹就是想转换一下利率省点利息,但是更多玩的比较花的那种,就是拿到经营贷后去继续炒房甚至投资美债。

  举例来说,一笔30年期、利率4.9%、总额100万的房贷,选等额本息的话,每月要还5300,30年下来,本息累计191万。而一笔同样金额、利率2.8%的经营贷,每月只要还4100。

  理论上30年下来,本息一共只有148万,能省43万。所以表面上看利息能省下近三分之一,而且贷的越多、省的越多,几年一续就好了。

  但是,这里面其实埋着一颗颗巨大的雷,而且这些雷可能会成为房价下跌和法拍房激增的稻草。

  首先就是经营贷的续贷问题,大部分的经营贷都是短期贷款,通常需要1年或3-5年归还一次本金,然后再向银行续贷,续贷的时候,会重新做一次评估再把钱借出来。

  续贷这一过程,理论上将整个授信时长拉长到10-30年,但是这几年大家也都知道,是楼市下行最疯狂的时间点,拿深圳来说,相比市场高峰期,深圳房价已经出现了全市普跌,平均跌幅大约在25-30%左右,个别小区甚至腰斩。

  所以这才出现了之前宝安的业主直接送房的操作,其实在背后很大可能都是因为贷款供不上了,不送房的话面临法拍会死的更惨。

  而2024年刚好将是2021年2月深圳楼市最高峰过去的第三个年头,也将是炒房客陆续集中到期续贷的时间点,咱们现在还不知道会有多少人因没有办法续贷而出问题,但是这里面的人绝对不在少数,变卖车子和家里的东西、跟亲戚借钱、小额贷款等最后的操作预计会在今年陆续展开,如果这些都没法盖住的话,那就沦为法拍了,然后个人基本就等于破产了。

  其次就是政策一直严控经营贷流入房地产,银行只要查到了就可能会出现抽贷,前期还得利息确实少,但是银行现在也害怕啊,如果房价再跌下去,银行层面也会主动要求客户补上抵押物,即使你的经营贷没到期,你房子只要缩水过多,银行是有这个权利的,而这个就像达摩克斯之剑,一直悬在空中,谁也不知道哪天会突然大面积开展起来。

  因为房企现在还是在多数城市被限价的,没有启动大面积降价促销,如果2024年开始做这个动作的话,存量二手房将会招到降维打击,所以即使你有能力还经营贷的,你可能也会被要求补上下降的那部分抵押额度,这对很多人来说是很难的,因为大家现金流都少,现在赚钱难几乎已经成为了每个人的共识。

  以前借钱有多爽,现在还起来就会有多痛苦,杠杆是一把双刃剑。

  在楼市上涨的时候可以助炒房客迅速飞仙,但是下跌的时候也会更快的加速到达地狱,怎么赚到的钱又怎么亏回去了。

  再说说今天的市场。

  1,美国科技行业裁员潮尚未停歇。

  在2022年,海外科技行业有164,969人被裁员,而到了2023年,这一数字飙升至262,595人,今年以来,据Layoffs.fyi的数据显示,全球科技业裁员人数已超过9,500人,其中硅谷地区尤为严重。

  在经历了2022年的艰难之后,受到AI等利好因素刺激,美国科技股在2023年开启反弹,许多科技巨头都实现了两位数增长,但这似乎并没有打消这些巨头继续施行“降本增效”的决心。

  最近,美国电商巨头亚马逊宣布了新一轮裁员计划,主要涉及Prime Video视频部门和亚马逊旗下米高梅电影公司,这显示出亚马逊正从娱乐领域的过度支出中回撤,并重新聚焦于核心业务,如在线购物和AI等新兴领域。

  与此同时,另一科技巨头谷歌也表示将在硬件和智能助手部门裁员数百人,而为全球热门手机游戏提供引擎等核心技术支持的Unity宣布将裁员25%,总计约1800人。

  尽管Meta以及云软件巨头Salesforce的裁员规模比一年前已经大幅下降,但科技巨头的这些措施表明,在利率持续高企的压力下,他们已经转变经营策略,更加注重提高利润和加大对AI领域的投入,而不再追求快速扩张。

  2,全球“四大粮商”之一的ADM因会计问题“爆雷”。

  美股周一开盘之后,全球“四大粮商”之一的阿奇尔丹尼斯米德兰公司(ADM)股价遭遇重挫,一度暴跌超20%,创下自2005年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

  引发ADM暴跌的原因很简单,公司财务报表出现问题,CFO也被停职休假,根据ADM披露,可能出现问题的是与公司营养业务有关的会计实务和程序,其中包括某些“部门间交易”,这引发了美国证监会的调查,同时,公司宣布推迟原定的2023年四季报和全年财报的公布时间。

  消息公布后,高盛、巴克莱、贝雅等投行均下调对ADM评级,这使得投资者对ADM营养业务利润可能大幅下滑的担忧加剧,纷纷选择“用脚投票”。

  值得一提的是,这并非ADM首次陷入违法风波,早在上世纪90年代,ADM就曾因涉嫌垄断而陷入丑闻,最终支付了1亿美元的反垄断罚金,多名高管也因此锒铛入狱。

  由此可见,在美国股市,企业违法犯罪的代价极为高昂,不仅要面临股价暴跌、高额罚款,公司高管还需承担刑事责任,甚至有破产风险,而这也是西方资本市场成熟的标志之一。

  反观我们A股,连续六年财务造假的金通灵,不仅相关责任人无需承担刑事责任,就连罚款也不及过去几年累计减持所得的八分之一,造假成本如此低廉,受害投资者赔偿金得不到保障,相关会计公司、各部门相关人员不负相关责任,这种“高举轻放”的态度如何能令投资者信服?

  目前,中国有2亿+股民和7亿+基民,市场渗透率极高、覆盖面极广,这些投资者的权益能否得到公正对待,足以直接影响中国经济的兴衰,不能再掉以轻心或随意对待了。

  3,VisionPro爆火,引发一些公司转向MR应用开发。

  苹果的VisionPro近日在美国开启预售,其火爆程度瞬间挤爆了服务器,订单量供不应求,发货日期已经排到了3月中旬。

  据了解,目前VisionPro主要为用户提供影视、游戏等娱乐类应用,其中包括Disney+、亚马逊Prime Video等流媒体服务的移植版和升级版,这款行业顶尖MR产品,凭借其直接且自然的交互方式,让虚拟内容丝滑融入现实环境,被业界视为将引领内容创作的新方向。

  VisionPro的上市无疑是XR产业发展的关键节点,不仅推动了原有内容体验的升级,还有望催化更多原生MR应用,目前已有不少公司积极响应并展开行动,例如 ,风语筑的 MR研究院已向苹果申请VisionPro开发套件,探索产品在文化、文旅、展览等领域的应用;天娱数科旗下的智境云也向苹果递交了VisionPro套件的开发申请。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由于VisionPro售价过于昂贵,这使得VisionPro看似销量不错,但其用户主要是极客,实际覆盖的用户范围相对有限。

  我们认为,VisionPro不仅在价格上“劝退”了不少消费者,就是在内容层面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如何创作出能充分利用VisionPro特性的优质内容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次,如何确保内容合规与安全也是一个关键议题;最后,如何平衡内容的娱乐性和实用性以满足不同用户需求,也是VisionPro未来需要关注的方向。

  4,美国50ETF复牌后再次涨停,溢价率超20%。

  昨天,美国50ETF大涨9.97%,今早,易方达基金公告称,易方达MSCI美国5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在二级市场的收盘价,相对于当日的份额参考净值溢价幅度已达到10.03%,为了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基金自上午开市至10:30停牌。

  然而,令人震惊是,10:30复盘后,美国50ETF直线拉升涨停,溢价率超过20%,此外,纳斯达克指数ETF、日经ETF、标普ETF等多只跨境ETF也纷纷出现高溢价。

  最近A股的持续下挫,与外围市场的屡创新高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也导致场内投资者泄愤式的爆炒境外ETF,以至于溢价大幅飙升,也不管不顾。

  通常情况下,ETF价格和净值之间应该保持一致,若两者不一致,投资者可以通过净值申购份额并在市场以价格卖出实现简单获利,这种套利机制使得基金价格与净值偏差不至于太离谱,除非出现无法申购的情况。

  然而,目前跨境ETF作为QDII基金,由于投资者疯狂涌入,不少基金公司的投资额度出现不足,导致套利机制无法正常运转,以致出现了罕见的溢价。

  但我们需要明白的是,这种情况不会一直维持,只要短期热度下降,成交量下跌,少量套利资金就可能使基金的溢价回落,而之前高溢价买入的资产可能会瞬间崩溃。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8-14 15:40 , Processed in 0.23439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