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167|回复: 0

虚声: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的蜕变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23 21:5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不久说到《毛泽东的顿悟》那个话题,还有一个枝节没有补充,就是在1925年和1926年那段时间,周恩来对毛泽东的影响。

  我在《不被理解的毛泽东》中描述过,周恩来的顿悟应该在长征前后,具体时间点大致是长征之前雨夜和毛泽东谈话,到长征途中奉劝博古顾大局那次谈话。更具体来说,就是决心辅佐毛泽东为组织的领导核心。

  整个革命史上,毛泽东对包括周恩来在内的所有人都影响巨大。但反过来,能影响毛泽东的人为数不多。周恩来恰好是能影响毛泽东的少数人中的一个。

  毛泽东和周恩来两个人实际上是相互影响,并在这个过程中改变了历史的走势。

  周恩来支持毛泽东之前,毛泽东的地位没有稳定过,组织战斗力和影响力也没有表现出来;周恩来支持毛泽东之后,毛泽东的地位没有不稳过,组织的战斗力和影响力也达到了最大化。

  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叫《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的1926年》,大致挖掘整理了这个方面的内容,今天我再将其补全一下,作为一个参考。

  ————————

  1926年的国内背景是这样的:国共合作看似轰轰烈烈,实则危机四伏。

  以黄埔军校校长身份带领黄埔师生东征西讨的蒋介石,走在人生腾飞的路上。

  政治部主任周恩来,想方设法在黄埔军校内为组织挖掘优秀学员。

  毛泽东则悄悄地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农民阶层,他在思考如何唤醒他们。

  1926年的国际背景和国内差不多:世界看似修复了一次世界大战的后遗症,股市蒸蒸日上;实际上已经暗潮涌动,日本已经开始经济危机。

  01 阴谋与试探

  黄埔军校是蒋介石腾飞的平台,因此黄埔军校走出来很多蒋介石嫡系。国军系统内的黄埔毕业生中,一期毕业生胡宗南是第一个军长、第一个集团军司令、第一个战区司令、第一个上将,被誉为蒋介石的“天子门生第一人”。

  胡宗南之前,黄埔一期毕业生中,第一个当上团长和师长的是范汉杰,后来之所以被胡宗南超越,是因为范汉杰卷入“福建事变”,没能如胡宗南那般一直紧跟蒋介石。

  如果蒋介石“钦定接班人”、“黄埔三杰”之首的蒋先云跟着蒋介石走,那么这些“第一”就轮不到范汉杰、胡宗南了。

  当然,范汉杰和胡宗南都算是黄埔毕业生中晋升比较快的,但是比起另外一个人则是小巫见大巫。他叫李之龙,也是黄埔一期毕业生。

  李之龙,湖北人,在黄埔军校期间,作为唯一的学生代表,与蒋介石等4人一起担任军校党部执委,很牛。

  更牛的是,毕业不到一年就被任命为国民政府海军局政治部主任,兼海军参谋厅厅长,军衔是少将,直接跨过中间的尉级和校级。1926年1月,李之龙再进一步,担任海军局代理局长,军衔是中将。当时蒋介石的军衔也只是中将。军衔上,黄埔军校毕业生李之龙和校长蒋介石平级,秒杀黄埔军校所有毕业生。

  这么牛的一个人却并不被后人熟知,为什么呢?

  这牵扯到蒋介石在1926年的选择。

  蒋介石一生最重要的决策发生在1927年,当时他选择清党。蒋介石清党是国民党南京政府、整个中华民国、甚至整个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但清党决策起源于1926年。

  当时李之龙还是“中山舰”舰长。中山舰前身叫永丰舰,是清朝末年从日本那里定制的,编入北洋海军,后来响应孙中山的号召起义。永丰舰战斗力并不怎么样,由于国民党当时一穷二白,永丰舰成了招牌,和孙中山联系在了一起。孙中山去世时,国民党人为寄托哀思,把永丰舰改名为中山舰。

  当时中山舰是国民党海军主力战舰,脸面。所以这个舰长位置非常重要。李之龙和蒋先云一样,是铁杆共产党。

  廖仲恺遇刺之后,国民党内最后一个能制约蒋介石的人消失了。

  蒋介石决定通过改变孙中山晚年的战略登上领袖地位。所以蒋介石决定做一个试探,为自己的“主义”投石问路,搞出“中山舰事件”。

  1926年3月18号晚上,欧阳钟去中山舰舰长李之龙家,说蒋校长让你明天去黄埔执行任务。第二天李之龙开着中山舰由广州去黄埔,找到当时的国民党左派、军校教育长邓演达请示命令。邓演达说,没事啊。当天下午,李之龙又开着中山舰回到广州。

  右派放出风声:共产党要暴动,李之龙要造反,要推翻国民政府,建立工农政府。

  与此同时,蒋介石表态,自己没有下命令。

  如此情况,按照常理,应该调查。特别是涉及到两党,更应该调查清楚。

  然而军方新领袖蒋介石则迅速行动:当天(20号)夜里,秘密逮捕李之龙、解除中山舰武装;在黄埔军校抓共产党人;派兵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以及苏联顾问和共产党人的住宅,还扣押了军内国民党代表40多人。

  这些动作极为反常。要知道廖仲恺是国民党左派,蒋介石和汪精卫均自称左派,国民党左派是支持联合联共的。这么几招下来,蒋介石完全控制了广州。

  接下来蒋介石干了一件意义深远的事:电令驻扎潮汕的第一军,将全军党代表撤销并驱逐。为表示抗议,以周恩来为首的全体共产党员退出该军。

  这就是中山舰事件,大致过程就是这样。

  事件发生之后,举世震惊。

  李之龙在监狱待了一段时间,政治生涯就此终结。出狱后,蒋介石几次让他表明态度,但李之龙始终拒绝妥协。

  蒋介石清党之后,李之龙和蒋先云一样,也站在蒋介石的对立面,1928年2月6日被国民党特务抓住,2月8日被杀,年仅31岁。

  一代青年才俊就此淹没于尘埃。

  事件发生后,蒋介石把40多名共产党员扣押在造币厂。

  周恩来打电话向蒋介石讨说法,蒋介石说是一场误会。这当然是骗人的鬼话,实际上那是蒋介石清党的前兆,试探一下共产党的反应。

  共产党内部,包括陈独秀在内的绝大多数共产党人都没有反应过来。周恩来闻到了火药味,想要反击蒋介石,却得不到共产党高层的支持。

  当时主张对蒋介石坚决反击之人,只有毛泽东和周恩来等有限几人,那是毛周二人第一次对蒋介石采取同一立场,那个立场贯穿二人一生。

  02 选择

  中山舰事件之后,周恩来离开黄埔军校,从蒋介石身边走开,由并肩作战之战友渐渐转变成你死我活之对手。

  但蒋介石没有忘记周恩来,他比任何人都了解周恩来的才华。

  北伐开始,蒋介石让人推荐人才。心腹张治中推荐周恩来。蒋介石也明白周恩来合适:就组织能力而言,在国民党内部,无人能出其右。蒋介石又问邓演达同样的问题。邓演达对蒋介石说:实在羡慕他的计划性和组织能力,北伐有他,将如虎添翼!

  蒋介石决定宴请周恩来,陪宴者还有浙江籍共产党人恽代英。蒋对二人说:“你们都是我的江浙同乡,凡是同我共过事,在一起训练过军队,打过仗的共产党人,我都以知己看待”。如此客套,二人表示赞同。

  酒热之际,蒋介石慢悠悠地切入正题:“希望恩来兄能与我一道北伐”。其实当时国共还在合作,周恩来完全可以随蒋介石北伐。但周恩来了解这位浙江老乡,便拿出经典太极推手:“此事由中央裁定,个人难做主”。

  蒋介石表示很失望,为了风度,笑说:“你真顽固呀,我本想请你开诚布公地谈一谈,可你,你吞吞吐吐。”随后又豪情陡升:“好吧,等北伐胜利归来,你再回黄埔来。”

  虽然是笑着吃饭喝酒,但内心深处却是复杂的,有惺惺相惜之意,却又明白对方是敌手。既然携手不成,那就是敌人了。

  事实上,在蒋介石利用“中山舰”搞事的那天晚上,广州另外一个地方发生了另外一件足以影响历史走势的事件。

  毛泽东和周恩来在李富春家找到共同言语。他们谁也没想到,两人的“和而不同”,成为那个时代的主宰。

  从公开资料看,1925年10月,毛泽东去广东担任代理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当时的周恩来正准备随蒋介石东征。

  两人初次见面,客套一番,都很忙,并无深交。在那之前,他们也有过接触的机会。如果按照杨昌济的意思,毛泽东应该去法国勤工俭学,但毛泽东临行之前放弃了。如果成行,毛泽东和周恩来二人应相识于欧洲。

  3月20号晚上,身为国民党第一军党代表的周恩来去找第二军副党代表李富春商议对策,恰好李富春的湖南老乡毛泽东也在。

  正是那天晚上,毛泽东给周恩来留下了深刻印象。

  毛泽东向周恩来询问了各军中共产党的力量,主张对蒋介石坚决反击。

  周恩来赞同毛泽东的主张,两位立场坚定的主战派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之前他们彼此不了解,之后彼此另眼相看。

  毛泽东邀请周恩来去农讲所讲课。

  周恩来邀请毛泽东去黄埔军校演讲。

  然而二人并没有彼此捧场。

  尽管两人都是坚定的主战派,但此后所走的路并不相同。

  周恩来去上海中央,在大城市施展才华。上海工人纠察队起义,就是他的杰作。

  毛泽东继续搞农民运动,在农村开创天地。

  为什么两人不一起干,反而选择了两条路呢?

  这要从两人的性格与格局中寻找答案。

  周恩来是战略执行者,所以只能跟着工作走、执行中央的战略决策。

  毛泽东是战略创造者,当大多数共产党员试图以苏联为模板闹革命时,毛泽东认为农民才是决定中国走势的力量。

  纵观历史,蒋介石、周恩来、毛泽东三人,在1926年做出贯穿一生的战略性选择。

  蒋介石选择了一条通往独裁而不得的路子,因为周恩来和毛泽东挡在前面。

  周恩来的挡路方式,是传统正常的战略战术。

  毛泽东直接另辟一番天地,把蒋介石赶出大陆。

  03 谋划

  蒋介石一生中有两段辉煌。

  第一段从1924年到1928年,用四年时间完成从凡夫俗子到领袖的过渡。

  1924年在黄埔军校上岗的蒋介石,还是一个有理想但也有困惑的军人。

  1928年的蒋介石,已经是全国名义上的领袖。

  即使放在中国历史上看,对比那些领袖人物,蒋介石生命中这四年也是相当耀眼。但是蒋介石的这段功业建立在对共产党的杀戮之上,而且成为他一生中最致命的失误,最终葬送了他的一切。

  中山舰事件试探之后,蒋介石开始人生的另一层事业,北伐。目标指向盘踞在华东的孙传芳和中原地带的吴佩孚。

  由于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北伐军势如破竹。唐生智的队伍拿下武汉,蒋介石的队伍拿下南昌,当时国民党中央政府在广州。

  广州在中国近代史上虽然重要,但肯定不适合建都。实际上整个东南都不适合建都,自古以来就是。北伐顺利,国民政府相当于有了家底,那国民政府就应该考虑迁都问题。按照1926年的时局,如果当时国民政府要迁都,一定是迁都武汉。

  蒋介石一开始也同意迁都武汉。因为他在广州受到粤系军人的牵制。

  孙中山当年搞革命,就是依靠粤系力量。但粤系军人一直比较讲“民主自由”。比如说陈炯明炮轰孙中山,才给了蒋介石“救主”之机遇。孙中山是革命领袖,而且是广东人,尚且遭遇如此多的困境和阻扰。

  广东人廖仲恺的地位高于蒋介石,被刺杀于党部大楼门前。

  蒋介石只是一个浙江人,而且党内地位不高,国民党一大时的地位还不如毛泽东。蒋介石在广州黄埔军校当校长那会儿,遇到好几次险情,差点丧命。所以蒋介石不想留在广州。

  但是当国民政府真的要迁都武汉时,蒋介石又后悔了。因为武汉落到了唐生智手上,蒋介石控制的是南昌。当时37岁的唐生智正处于人生最巅峰,盘踞在洞庭湖南北,俨然成了国民军中最新崛起的巨头。

  精明的蒋介石自然不想把国民政府送到唐生智手上,尽管唐生智比粤系那帮人容易对付。

  两千年前,袁绍因为自己的愚蠢,把汉室给了曹操。蒋介石比袁绍聪明,决不能把中央政府送给唐生智。为了阻止国民政府前往武汉,蒋介石拦截了一部分中央委员,试图说服他们迁都南昌。如果说广州不适合建都,那么南昌更不适合。

  蒋介石把宋庆龄、孙科等人截留在南京,却又找不到合适的理由说服他们,争吵不休。最后实在拦不住,只好放他们去武汉。其实蒋介石知道多数中央委员不会站在他那边,之所以那么做,是因为他在等待他的兄弟们帮助他谋划,下一盘大棋。

  04 兄弟们

  政党政治成熟之前,国人搞关系的杀手锏有两招,结义和结亲。

  按照历史周期律,帝国体制崩溃之后,政党政治应该取代家天下时代的血缘政治。但是民国诞生之初,推行政党政治的宋教仁便死得不明不白,代表政治理想的孙中山和代表政治现实的袁世凯分裂。于是本来应该走政党政治路线的民国再次盛行结义和结亲。但革命党和北洋军阀又不同。

  袁世凯、张作霖等北洋派大佬均有一堆结义兄弟,但主要还是靠儿女亲家搞关系。

  各位革命巨头虽然不缺老伴和情人,但革命党这边节奏太快,革命风险太大,周期短、成本低的结义搞关系的重要性胜过结婚。

  蒋介石的一生就是结义的一生,很小就结拜了很多兄弟,每个年龄段都有很多把兄弟。

  蒋介石的兄弟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需要依赖,如陈其美、黄郛、张静江;另一类需要消灭,如许崇智、冯玉祥、张学良。

  这些兄弟们在不同时代给蒋介石提供了各种助力与阻力。在日本,蒋介石和陈其美、黄郛合作。蒋介石回国之后,跟着陈其美干革命,却又刺杀陶成章。在众多兄弟中,蒋介石也只有对陈其美有兄弟感情。

  陈其美死后,蒋介石又和许崇智结拜,之后又闹翻。

  随后,蒋介石的人生就开启结拜与翻脸的节奏。但是这些兄弟中,对蒋介石一生影响最大的一次决策发生在1926年中山舰事件之后,在庐山牯岭的一次密谋。那是蒋介石一生的节点。

  任何一个领袖级人物必须具备三样东西:手中有枪,口袋里有钱,身边有智囊团。

  蒋介石在黄埔军校走马上任之前还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军人,还没有机会发扬政治天赋,甚至没人知道他的政治天赋。数年之后,蒋介石成为民国领袖,把政治谋略施展到顶级。如此巨大的差别,就因为他整合了枪杆子、钱袋子、智囊团。

  蒋介石的枪杆子源自黄埔军校,前面已经说过很多,这里说说智囊团。蒋介石的智囊团就是那群需要依赖的兄弟们,他们和蒋介石的关系各有特色。

  第一个出场的是黄郛,浙江上虞人,也是振武学校毕业,当初在日本和陈其美与蒋介石结拜为兄弟,回国后担任一系列官职,巅峰时期干过几天北洋总理。

  蒋介石一生中,黄郛号称“半师半友”。半友,很好理解。半师,从何说起?

  话说蒋介石打下南昌之后,思考接下来如何登上领袖地位。

  黄郛在庐山牯岭给了蒋介石三条计策,相当于蒋介石版本的“隆中对”,对未来影响深远。

  计策之一:离俄清党。相当于通过清理共产党和左派的方式集权。

  计策之二:底定东南。就是掌控中国最富有之地,抓住钱袋子。此策让蒋介石受益无穷。

  计策之三:与日英谅解。这个相当于计策之一的补充。

  三个策略有两层含义:其一,把权谋斗争进行到底,逆我者亡;其二,重返精英革命路线,压制底层革命。

  此策出,蒋介石虽然赢得了想要的权力,但二十年杀伐不休,流血不止。

  任何政策都有人执行。能在南昌帮助蒋介石和武汉中央政府死磕之人是另一位兄弟,奇人张静江。此人更了不得,有“帝师”之称谓,对蒋小弟百般呵护。

  05 精明人

  在政治党派中,有些人名气大却从来没有大权,属于偶像派。比方说汪精卫,从来没有获得和名气相对应的权柄。另一些人虽然名气不是很大,能量却极为惊人。比方说张静江,可以说是国民党中最为奇特的人物之一。

  张静江眼光很毒辣。孙中山落魄时,他帮助孙中山,押宝成功。蒋介石困惑时,他又押宝蒋介石。

  陈其美被刺杀,蒋介石孤独无助的日子里,张静江向蒋介石敞开温暖的怀抱——和蒋介石结为兄弟,成为蒋介石的大哥。

  当时张静江的身份是国民党元老,中国富豪,孙中山的亲密战友;蒋介石只是一个一事无成的小军官。张静江肯屈尊降贵和蒋介石结拜,那是看好了蒋介石的前途。

  蒋介石对张静江的感情虽然比不上对陈其美那么热烈真诚,也可以用滔滔江水延绵不绝来形容了。

  蒋介石平步青云时,张静江也凭借自己的财力和搞关系的能力,在国民党内部悄悄攀升。1926年5月,张静江竟然当选为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也就是国民党主席。原本那个位置是汪精卫的。中山舰事件之后,汪精卫辞职出国。

  汪精卫之后,蒋介石便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极力推举张静江为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两个月后,张静江为树立蒋介石在国民党中的威望,力辞此职,提名蒋介石担任。通过张静江步步扶持,蒋介石逐渐登上权力顶峰。蒋介石称张静江为“革命导师”。

  蒋介石打下南昌,就等张静江前来出谋划策。

  1926年12月31号,蒋介石和张静江于密室策划了两套方案。

  第一套方案就是尽量以迁都南昌的名义把中央控制在手心。

  第二套方案算预备方案,一旦第一套方案不成功,那就在平定东南后另立中央。

  同时参与密谋的还有戴季陶、陈果夫、吴稚晖等人。他们是蒋介石的智囊、兄弟;也是狠辣之人,眼光狠辣,想法狠辣,手段狠辣。

  此后蒋介石在江西迎来一位更为重量级的人物,当时的能量不输于蒋介石的任何一位兄弟。她就是宋家大小姐宋霭龄,其目的名义上是和蒋介石谈蒋宋两家的姻缘,也就是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婚姻问题,实际上是谈天下大事的。

  在蒋宋联姻之前,宋家基本上站在汪精卫那边;联姻之后,基本倒向蒋介石,相当于把蒋介石的枪杆子和江浙财阀的钱袋子联系在一起,从而在各路大佬中脱颖而出。

  06启示

  尽管蒋介石把权谋之术玩得出神入化,尽管他有兄弟们当智囊团,尽管有了自己的枪杆子和江浙钱袋子;但他的对面是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人领导的共产党。

  1927年,蒋介石撕掉面纱,做了一辈子最错误的决策,用暴力手段清党。

  周恩来以南昌武装起义抗之。

  毛泽东以秋收起义抗之。

  两支队伍最终在井冈山汇合,建立苏区根据地、熬过长征、建立敌后根据地、赢得国共对决与抗美援朝,最终写下一篇经典的红色史诗。

  历史大人物的事业看起来高不可攀,但仔细观察,其实都有明显的节点与因果可寻。

  那些节点可能给每个人带来意想不到的启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4-28 00:59 , Processed in 0.09376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