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672|回复: 0

任庄主:推动金融行业去产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15 19:25: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究竟是融资需求不足,还是资金供给过剩?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2024年1月12日,央行公布12月社融与信贷数据。本次社融与信贷数据受到关注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央行提出要保持货币信贷总量适度、节奏平稳,二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社融指标放在货币供应量之前,三是本次数据公布意味着2023年全年的社融与信贷数据已经确定。针对2023年社融与信贷数据释放的信号,具体解读如下,

  一、社融数据继续呈现疲弱态势,表明市场融资需求和活力仍明显不足

  整体上看,9-12月社融数据呈现的特征较为相似,即融资需求偏弱(和预期、历史同期相比)、基本均靠政府债券撑着。

  (一)今年12月当月,社融和人民币贷款分别新增1.94万亿和1.17万亿,较预期值分别少增0.26万亿和0.23万亿,表明12月融资需求不如预期,整体仍呈偏弱态势。

  其中,1.94万亿的社融新增位于历史同期第三高,低于历史同期的2019年(2.20万亿)和2021年(2.36万亿);1.17万亿的人民币贷款新增同样位于历史同期第三高,低于历史同期的2020年(1.26万亿)和2022年(1.40)。

  (二)细项来看,政府债券继续成为推动12月社融新增的最主要因素,12月当月政府债券新增0.93万亿、同比多增0.65万亿。就贷款而言,基本没有什么亮点,推动人民币贷款新增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居民短期贷款及票据,居民中长期贷款、企业短贷及中长期贷款同比均出现少增,显示了12月信贷增长的质量偏弱。

  (三)就全年来看,政府债券、企业中长期贷款则是推动社融和人民币贷款新增的最主要动力。具体看,2023年全年社融和人民币贷款分别新增35.59万亿和22.75万亿,同比分别多增3.58万亿和1.44万亿。

  其中,政府债券新增9.60万亿(同比多增2.48万亿)、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13.57万亿(同比多增2.51万亿)、居民短期贷款新增1.78万亿(同比多增0.70万亿)。

  二、需要关注结构上的变化:社融向政府债券聚集、贷款向企业中长端聚集

  在分析单期社融与信贷结构之后,还需要从趋势上关注社融与信贷结构的变化,这样才能理解整个社会融资结构的方向性变化。

  (一)大的方向看,近年来政府债券对社融的支撑作用呈趋势性上升态势,政府债券存量占社融存量的比例已经从2017年的13%以下升至2023年的18%以上。这意味着,政府部门的力量在逐渐增强,以弥补市场融资需求不足的情况,即政府部门在加杠杆。

  (二)除政府债券外,人民币贷款占社融的比例也在趋于上升,目前这一比例已经从2017年的58%以下升至62%以上,这意味着企业债券、股票、表外等三项对社融的贡献力量总体趋于下降态势。

  (三)就贷款细项而言,中长期贷款的占比同样趋于上升,其已经从2017年的62%以下升至目前的2/3左右,这意味着短期贷款及票据的占比整体呈现下降态势。

  当然如果考虑到2022-2023年居民中长期贷款的收缩这一因素,那么基本可以认为企业中长期贷款的占比上升幅度更快。

  三、2022-2023年居民中长期贷款累计少增6万亿左右,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基本保持不变

  和持续放量的政府债券、企业中长期贷款相比,市场可能更关注居民中长期贷款的变化。

  (一)2022-2023年居民中长期贷款分别新增2.75万亿和2.55万亿,基本回到2014年前后的水平,和2016-2021年的均值5.57万亿相比大致少增3万亿左右。这意味着,2022-2023年居民中长期贷款合计少增6万亿左右,而这基本和商品房销售额的萎缩体量相对应。

  (二)虽然2023年8月底,金融部门相继推出存量房贷利率下调、对首付比例和房贷利率(含一套和二套)的“全国底”进行调整等举措,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购房需求,使得居民中长期贷款在9月出现相对不错的增长,但10月以来的商品房销售情况总体呈持续走弱态势,且表现极不稳定。

  (三)进一步从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这个指标来看,2022年以来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始终在38.30-38.90万亿之间徘徊,没有明显增长,表明这一时期的个人住房贷款基本没有出现明显净增。这也意味着,2022-2023年合计5.30万亿的居民中长期贷款新增很大一部分是被用来置换存量住房贷款的,体量应在4万亿左右。

  四、结语:持续推动金融行业去产能会是未来一段时期的主旋律

  (一)如果按照过去的操作思路,2023年9月以来的四个月社融与信贷表现均比较疲弱的困境可能会迫使央行采取降息降准举措。但现实并没有按照原来的剧本演绎,自2023年8月以来,降息并未重新启动,导致前一段时期发酵的降息预期落空。

  (二)我想这其中一个很重要且容易被忽略的因素在于,社融与信贷弱除表明市场主体的自发融资需求比较弱外,还说明资金供给出现了过剩。这种情况下,一味降准降息的意义似乎并不大,即市场需要自问降息是否能解决问题?以及不降息又能如何?

  (三)某种程度上,资金供给过剩也意味着金融行业产能过剩,即目前金融体系向市场提供的资金总量超过了实体经济需要的资金总量(即社融),且金融体系向市场提供的资金结构也存在大幅改善空间(如期限偏短、利率偏高、间接融资占比过高等)。

  (四)金融行业去产能的其它表述是资金供给端改革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存量贷款重组便是这一改革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应该说,以存量贷款重组为代表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上是资金供给端的优化调整以及金融资源的再分配,意味着后续金融资源配置的计划性和引导性特征将会更为突出。

  (五)若上述推测得到认可,那么基本可以认为推动金融行业去产能会是未来一段时期的主旋律,这个过程中无法承受长期限、低利率和综合金融服务资金供给需求的中小金融机构将会承受较大的压力。所以,推动金融行业去产能本身就是对金融体系的重塑过程,或者说金融体系的出清过程,期间中小金融机构(特别是非银)将会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8 16:46 , Processed in 0.23467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