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369|回复: 0

温伯陵:清朝,凭什么能团结满蒙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2 21: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北京故宫的文华殿以南,有一排建筑,清朝时是内阁大堂和内阁大库。

  内阁大库用来存放各种文档、卷宗、实录、起居注等资料,内阁大堂用来草拟和转达皇帝的诏令、批阅官员进呈的题本文书,然后送给内阁大学士,内阁大学士们同意之后,再呈递给皇帝审阅。

  因为清朝是满人、蒙古、汉人共治天下,内阁大堂又分为汉本房、满本房、蒙古房,每个部门都有单独处理政务的房间。

  其中汉本房用汉字书写题本,满本房用满文书写题本,蒙古房是翻译蒙藏回等民族文字的地方。

  满、蒙、汉共治天下,在数千年历史上可谓是绝无仅有,但唯独在清朝出现里。

  这到底是为什么?

  清朝凭什么能把三股势同水火的势力整合在一起?

  2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是从地理环境的角度,一步步的分析吧。

  在中国历史上,长城一线是农耕汉人、草原游牧部族深度融合的地方。

  最西面的敦煌和张掖,不仅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又有大量的可耕田地,更是处于西域、河西走廊、青藏高原、蒙古高原的交汇点,于是各方势力在这里汇聚融合。

  中部的大同和北京都是紧邻长城的重镇,又分别处于山西、河北的最北端,大同和北京便成为汉人、游牧部族深度融合的地方。

  尤其是大同,自从汉朝开始就是匈奴、鲜卑、突厥南下的桥头堡,后来又被契丹、女真占据,直接导致人口混血程度较高,有了"大同出美女"的说法。

  而最东面就是辽东地区。

  大兴安岭一带的渔猎部族,通辽、赤峰一带的游牧部族,沈阳、锦州一带的农耕汉人,长期在辽东地区混合居住,导致辽东地区同样成为三方势力汇聚之所。

  明朝的时候,辽东就有三方势力。

  其一是渔猎出身的满洲,来自遥远的深山老林,其二是漠南蒙古,核心成员是盘踞在通辽的科尔沁部,其三就是汉人,源头是明朝初年朱元璋开辟辽东时,调过去定居的汉人军户。

  在这样的背景下,努尔哈赤起家的时候,便是一边征服满洲各部,用武力把满洲各部融合在一起,一边拉拢团结辽东的汉人。

  满洲各部自不必多说,他们毕竟同宗同源,有共同的语言和生活习惯,只要战场上打赢,便很容易整合起来。

  汉人愿意投奔努尔哈赤,则是因为万历皇帝派到辽东征收矿税的太监高淮,实在是太混帐了,把辽东搞的天怒人怨,史称"高淮乱辽",于是没有出路的汉人开始寻找新的出路。

  而努尔哈赤出手非常大方,凡是来投奔的汉人,都按人口分给几十亩田地,并且给房子、种子、牛驴、农具等等,汉人只要去了就能安居乐业。

  做为代价,汉人需要交税和服兵役。

  《清史稿》里记载道:"太祖用兵于明,明边吏民归者,籍壮丁为兵。"

  这句话意味着,努尔哈赤起家以后,其麾下的军队几乎就是满汉融合军队,而汉人地位最高的就是原明朝抚顺游击李永芳、广宁守备石廷柱,他们都受到努尔哈赤的极大重用。

  公元1633年,曾在皮岛总兵毛文龙麾下任职的孔有德、耿仲明,在袁崇焕处死毛文龙以后没地方去,便向皇太极请降。

  皇太极命济尔哈朗、阿济格统兵迎接,安置在东京辽阳城。

  同年,皇太极任命明朝降将马光远为总兵官,王世选和麻登云为三等总兵官,马光贤、孟乔芳等明朝降将也得到相应的职务。

  公元1634年3月,尚可喜请降,皇太极任命尚可喜为总兵官,驻防海州。同年,皇太极开科取士,录取了刚林等十六人为举人。

  就这样,三顺王和一大批汉人将领、汉人农民、汉人士子归附到清朝麾下。

  而为了管理汉人,皇太极提拔佟养性做了汉人的总代表。

  《清史稿》里说佟养性原本是满人,姓佟佳氏,但已经完全汉化了,定居在辽东抚顺,努尔哈赤称汗、改元天命以后,佟养性觉得努尔哈赤可能有前途,便投奔了努尔哈赤。

  为了拉拢佟养性,努尔哈赤把宗女嫁给他,成为"额驸",并任命为三等副将,随后因功升迁为二等总兵官。

  因为佟养性是额驸,故而和爱新觉罗家族更亲近,因为佟养性已经汉化,也更容易和汉人相处,于是皇太极任命佟养性为昂邦章京,专门负责管理汉人事务——

  "汉人军民诸政,付尔总理,各官受节制。"

  "汉人军民诸政,命额驸佟养性总理,各官受节制。其有势豪嫉妒不从命者,非特藐养性,是轻国体、亵法令也。"

  从这些任命来看,佟养性事实上成为清朝内部的汉人势力总代表。

  可以说,早在入关以前,清朝的满汉融合程度就很深了。

  3

  清朝的满蒙联盟,其实是满洲和内蒙古诸部的联盟,更准确的说,是满洲和内蒙古科尔沁部的联盟。

  科尔沁部的源头是成吉思汗的二弟合撒儿。

  成吉思汗崛起以后,把呼伦贝尔大草原、外兴安岭一带封给二弟合撒儿,合撒儿成为蒙古的东道诸王之一。

  到了明朝正德年间,蒙古的达延汗要重新统一蒙古,恢复成吉思汗的伟业,可能是为了向达延汗效忠,也可能是为了躲避战乱,合撒儿后代的一支,便带着十余万部众迁徙南下。

  这支定居在通辽的蒙古部族,便是科尔沁部。

  到了努尔哈赤基本统一辽东以后,要继续发展壮大,就必须和明朝宣战,向长城以南开拓势力范围,而努尔哈赤要向长城以南开拓势力范围,有两条必经之路——

  以山海关为核心的辽西走廊,归明朝所有,一旦过了山海关,便能逼近明朝的京畿重地。

  以通辽为核心的内蒙古草原,归科尔沁部所有。而且通过西辽河,沈阳可以直接走水路抵达通辽,自通辽继续向西,经西辽河可以到赤峰、承德,经西拉木伦河可以深入到乌兰布统、锡林郭勒一带。

  山海关和通辽,就是决定清朝命运的两把钥匙。

  相比起来,山海关易守难攻,如果在山海关和明朝拼消耗,不仅旷日持久,清朝的后勤也承担不起。

  反过来看,科尔沁部的实力不如明朝,地理位置还特别重要,如果能降伏科尔沁部,不仅可以打开辽东的大门,还能以此为基础,逐步收服整个内蒙古,进而在战术上包围山海关、在战略上包围明朝。

  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辽和科尔沁部,就非常重要了。

  最开始的时候,科尔沁部其实不愿意和努尔哈赤勾结,甚至还和满洲叶赫部、哈达部、辉发部等合兵三万人,准备掀翻努尔哈赤。

  结果努尔哈赤大胜,科尔沁部首领的战马都死了,临时换了一匹弱马才逃离战场。

  科尔沁部也知道,一旦努尔哈赤崛起,下一步必然是向通辽扩张,征服科尔沁部,打开西进、南下的通道。

  但是经过这次失败,科尔沁部想明白了,既然打不过努尔哈赤,那就加入呗,于是派遣使者和努尔哈赤通好,"自是蒙古通使不绝。"

  此时,科尔沁部和努尔哈赤的关系,还保持着通使来往的外交关系,并没有彻底融为一体,两家真正不分彼此,要靠林丹汗。

  林丹汗是名义上的蒙古大汗,直接统领察哈尔部。

  面对蒙古四分五裂的局面,林丹汗也想重新统一蒙古,恢复成吉思汗的伟业,但已经习惯了独立生活的蒙古诸部,并不愿意出现一个强势的大汗,不愿意重新被大汗管束,于是对林丹汗统一蒙古非常抵触。

  而且林丹汗不懂拉拢努尔哈赤做外援。

  公元1619年,努尔哈赤刚打赢"萨尔浒之战",林丹汗派使者送去国书,"书辞多嫚",次年正月,努尔哈赤给林丹汗回送国书,"斥其嫚",结果林丹汗杀了努尔哈赤的使者,做为报复,努尔哈赤也杀了林丹汗的使者。

  既然科尔沁部、努尔哈赤都和林丹汗交恶,他们便有了共同的敌人,于是在公元1624年正月,努尔哈赤和科尔沁部正式结盟,目的就一个,"勿与察哈尔通。"

  就这样,清朝夺取通辽,打开西征、南下的一条通道,满蒙联盟也初步形成。

  为了巩固满蒙联盟,皇太极陆续迎娶了五个蒙古后妃——孝端文皇后、孝庄文皇后(孝庄太后)、敏惠恭和元妃(海兰珠)、懿靖大贵妃、康惠淑妃,他们都是来自蒙古科尔沁部,都是博尔济吉特氏。

  所谓博尔济吉特氏,其实就是孛儿只斤的变音。

  公元1627年,皇太极命济尔哈朗、阿济格等人统兵征讨朝鲜,完事以后,"命留满洲兵一千、蒙古兵二千防义州,满洲兵三百、蒙古兵一千防镇江城。"

  这意味着满蒙已经共同进退了,而那些蒙古兵大部分来自科尔沁部。

  公元1632年,皇太极出兵征讨林丹汗和察哈尔部,经辽河、西拉木伦河一路奔袭到归化城,"所在察哈尔部民悉俘之",随后蒙古诸部拥立皇太极为蒙古大汗。

  这次征讨察哈尔部,通辽是必经之路,科尔沁部又立下汗马功劳。

  满洲和科尔沁部的联盟更加牢固,满蒙联盟也正式形成。

  4

  早在刚起兵的时候,努尔哈赤便把三百人编为一个牛录,做为军事政治机构。

  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开始重新整编满洲牛录,8年后,努尔哈赤和科尔沁部结盟,设立了蒙古牛录,再过6年,皇太极整编了汉军牛录。

  满、蒙、汉的三方结盟关系初步形成。

  到了公元1642年,皇太极麾下已经有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总共二十四旗,能动员的战兵达到十五万人左右。

  在辽东这片土地上,满、蒙、汉的大联盟正式形成。

  李自成推翻明朝以后,开始推行"追赃助饷"的政策,自山海关回京勤王的吴三桂,感觉李自成不能保护旧贵族的利益,便打开山海关,剃发降清。

  于是继通辽之后,山海关也向清朝敞开怀抱,清朝越过长城征服中原,再无障碍。

  可以说,清朝入关以前,就是满蒙汉三方势力融合的成熟政权,对于如何处理各方的矛盾,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而清朝能做到这一步,和辽东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事实上,自古以来每个崛起于边塞的政权,都或多或少带有胡汉融合的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因为和西北的戎狄接壤,秦穆公时期便"拓地千里、灭国十二",把秦国打造成胡汉融合的政权。

  西晋末年,慕容氏崛起于辽东,整合了慕容部、宇文部、段部等鲜卑部族,又安抚汉人流民、重用汉人世家大族的精英,成为胡汉融合政权,趁后赵内乱的时机南下,称霸中原。

  南北朝时期的北魏,以山西大同为基本盘,整合了四十多个塞外游牧部族,然后才有实力南下夺取太原、邺城,建立起胡汉融合的北魏王朝。

  可以说,历朝历代的胡汉融合、二元制政权,都是起源于长城一线,这个胡汉交流频繁的特殊地带。

  就像近代以来,凡是能中西合璧的势力和组织,无不是来自广州、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从来没有起源于内陆的势力和组织,能成大气候的。

  古今未来,道理都是相通的。

  故宫文华殿南面的内阁大堂,虽然只是一排简单的建筑,背后却是千百年来的金戈铁马、号角嘶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4-27 17:59 , Processed in 0.09376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