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038|回复: 0

白小羽:襄阳:能否打赢经济突围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1 10:4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273年,南宋咸淳九年,襄阳城失陷。

  这一战结束了自唐朝安史之乱以来长达520多年的分裂,为元朝大一统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演进产生了深远影响。

  清代地理学家顾祖禹说:“天下言之,重在襄阳”。

  襄阳,何以如此重要?

  首在地利,地处荆湖要津,楚山汉水为天然屏障,自古为交通要道。

  王朝变换时,也必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流淌了亿万年的汉水如同一个横贯在襄阳城前的历史舞台,在这里上演过帝王霸业的崛起与幻灭,也见证了无数黎民百姓的困顿与求索。

  今天汉水仍不舍昼夜奔流而去,时代却早已沧海桑田。

  在时代大潮中,占据地理之便的襄阳曾经引领潮头,但在市场经济风浪中也难免起起伏伏。

  如今,登上古老的襄阳城,触摸墙砖,面对汉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风云变幻,万物更替。

  我们不禁会问,在过往襄阳城兴衰沉浮之间究竟藏着怎样的因果?

  在风云际会的新时代,他们未来又如何寻回曾经的辉煌呢?

  1

  战略要地

  在以舟楫为重要交通工具的时代,从襄阳沿水路西上长安,沿南襄盆地过方城,可直抵洛阳,水路枢纽位置使得襄阳自古成为商贾云集、货流通畅的商品集散地,汉水则是推动襄阳发展的主动脉。

  优越的地理位置,加之丰饶的物产让襄阳拥有了“其险足固,其土足食”的资本,把控着南下与北上的陆路通道,也紧握着东进与西出的水路交通。

  凡事都有两面,在漫长的历史更迭中并没有只给襄阳带来福音,随之而来的还有无数的战争。

  为了争夺襄阳,白起、孙坚、关羽、岳飞、李自成、张献忠等风云人物都曾在此鏖战——据统计,自古至今,发生在襄阳的战事多达170余起。

  宋元襄阳之战,既是一场王朝更替的决定性战争,更是一次南北方文化的激烈碰撞。

  战争一次次摧毁了这座城市的繁荣和人们的生活,但是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当战争宁息,这里又很快得以重建。

  如今游人如织的襄阳古城

  这样的故事,在过去的岁月中不知道重复上演了多少次,就像雄伟屹立的城门,风蚀不倒,历久弥新。

  历史演进至今,随着经济建设启动和改革开放大潮袭来,襄阳的重要影响力已由军事领域逐渐过渡到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布局中。

  随着交通方式的革新,山川河流不再是交通的阻碍,而襄阳战略地位逐渐被武汉所取代。

  一升一降之间,是时代的变迁。

  在时代的大潮面前,襄阳又能够做什么呢?

  2

  时代选择

  在2021年春节贺岁档中,一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怀旧电影《你好,李焕英》成为最大黑马。

  一时间,电影故事发生地和取景地——襄阳市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和热门打卡地,厂区内的食堂、饭店、理发店、幼儿园等生活场景,散发着浓厚的怀旧气息,引起人们对过去生活的回忆。

  “李焕英”之所以能引起强烈共鸣,除了有亲情之温暖,也映照出时代之斑斓,更是襄阳发展历史的一段见证。

  1950年5月,隔着汉水相望的襄阳、樊城两镇合并为襄樊市,为县级市,由襄阳地区专员公署管辖,下文为了读者理解方便,我们还是统一称为襄阳。

  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于国际形势风云突变,我国在中西部地区开展了一场以备战为目的的规模巨大的国防及工业建设,历史上称作“三线建设”。

  襄阳地处荆山山脉,是鄂西北重要交通枢纽,山高林密,七省通衢,既有适合三线建设选址布点的地理位置优势,又有较为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符合‘靠山、隐蔽、分散’的三线选址原则,最后,将襄阳确定为三线建设重点区域。

  1962年12月,为了积极配合中央、省属三线军工企业的内迁、建设等工作,襄阳地委成立了支援三线建设办公室,在征地、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驻襄三线企业大力的支持。

  1969年,国家先后在现在的襄阳市区及郊区、宜城、南漳、谷城、老河口等地兴建了一批军工企业。“七五”和“八五”期间,襄阳市把军工企业列为地方经济四大支柱之一,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军工企业迁入襄阳市区。除税费支持外,还制定了很多招商引资的政策,比如允许在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下自由选址;进城职工家属户口一次性转到市区、分期进市等。全国大批优秀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高材生集聚襄阳,开创了襄阳最早的人才大潮。

  仅在襄阳就建有汉光电工厂、建昌机械厂、红旗机制厂、红山化工厂、华光器材厂、汉江机械厂、宏伟机械厂、汉丹机械厂、襄樊内燃机厂等40多家三线企业,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南漳、谷城、宜城、老河口以及襄阳市区的郊区等地。

  三线建设改变了襄阳,在这座城市的履历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1970年,襄阳地区国内生产总值8.67亿元,1969年的武汉GDP也只有18.9亿。

  此外,20世纪70年代,汉丹铁路、焦柳铁路、汉江大桥等交通项目建成,使襄阳成为国家重要的交通枢纽。

  需要重点一提的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战略东移襄阳,建立第二基地,助力拥有强大产业体系的襄阳成为中等城市领军者。

  1992年东风汽车襄樊基地第一批轿车下线

  1992年,经湖北省政府批准,当地成立汽车产业开发区。一年后,汽车取代纺织成为当地第一支柱产业。

  在“天时地利人和”共同推动下,使襄阳成为全国中等城市发展地方工业的领军城市——中国十大明星工业城市,此时,襄阳地区生产总值高于长沙、合肥等省会。

  一时间,襄阳风光无限。

  3

  汽车之城

  世纪之交的襄阳光环围绕。

  1996年,国务院将襄阳市确定为“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建设部将襄阳从中等城市升格为大城市,以及叠加 “中国十大明星工业城市”等殊荣,襄阳市成为湖北、河南、陕西、重庆四省交界地区的唯一一个龙头城市,在鄂豫陕渝区域战略地位仅次于重庆、武汉、西安、郑州等。

  这一时期,襄阳也抓住机会不断做大做强。

  2003年8月,国务院批复《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将襄樊(襄阳)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支持建设襄阳都市连绵区或大都市区。

  2004年,襄阳市率先启动城市框架扩大工程,建设邓城大道项目,拉开了城市大建设、大跨越的序幕。

  2008年4月20日,湖北深圳工业园在襄阳奠基,总投资150多亿元,是湖北省第一个深圳工业园和最早的一个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作为以深圳市为主体、涵盖广东省、涉及东部地区沿海产业转移湖北的核心区,被业界称为沿海发达地区的内陆“飞地”。

  截至当年,沃尔玛、日产等著名跨国公司,大唐电力、西部矿业、江苏雨润等一批国内行业龙头公司成功进驻。

  汽车产业成为襄阳工业发展的“龙头”,带动形成了以襄阳高新区为核心,辐射枣阳、谷城、老河口、南漳、保康、宜城等区域的集群式组团发展格局。

  2000年,襄阳市汽车工业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11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9.5%,汽车产业迅速成长为襄阳的龙头产业。

  2008年,襄阳全市经济总量达到1002.46亿元,比1952年增加了64.5倍。

  2010年10月,湖北省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正式提出以襄阳、十堰、随州为主体的“襄十随”城市群建设,支持三地组团发展,支持三地一体化,支持襄阳带动十堰、随州做大做强。

  “襄十随”城市群

  这一年,在阔别60年后,“襄阳”的历史名称重归古城。

  2018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支持襄阳巩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地位,加快打造汉江流域中心城市,襄阳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上升为国家战略。

  这一年,襄阳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0.75%,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309.8亿元,是1952年的1029倍,经济总量居全省第二位、全国第49位;财政总收入达到474.3亿元,是1952年的1824倍。

  2020年12月,中共湖北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首次提出推动“襄十随神”城市群建设。

  2021年11月18日,湖北省发布《湖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提出建设襄阳都市圈。

  2022年,襄阳经济总量达到5827亿元,稳居湖北省第2位,持续保持全国前50强。

  4

  增长失速

  襄阳2023年前三季度GDP为4225.15亿元,增量196.79亿元,名义增速4.89%,其中第二、第三季度增量分别为27.42亿元、40.06亿元。GDP增量增速远不及兄弟城市宜昌的316.12亿元,襄阳经济尽显疲软。

  经济增长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襄阳市曾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列为当下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报告提到,当下襄阳的综合竞争力、要素集聚力、辐射带动力与襄阳的城市地位和发展定位还不相匹配;产业结构不优、发展质量不高仍是襄阳最大的隐忧。

  产业结构单一。襄阳的产业结构主要集中在传统制造业上,重工业和制造业一直是襄阳的主要产业,缺乏多样性的产业结构让襄阳的经济容易受到外部经济波动的影响,进而导致襄阳经济的衰弱。

  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汽车产业。作为中坚力量的东风集团,在新能源汽车冲击下业务大幅下滑。

  其实新能源汽车襄阳早有布局,但却起了大早赶了晚集。2015年初,襄阳市提出创建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同年4月28日,招引长沙众泰汽车,成立湖北弘泰阳汽车工业有限公司,计划年产20万辆新能源整车。协议刚签完,该项目就因公司高管离职被迫停摆。

  数据显示,2021年,襄阳汽车产业突破20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然而,当年生产的39.7万台整车中,没有一辆新能源乘用车。

  产业结构单一,又没有在产业升级的浪潮中抓住机会,也就造成了今天襄阳的阵痛。

  科技创新不足。襄阳在科技和创新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高能级创新平台数量较少、创新主体数量相对较少,缺乏科技人才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这使得襄阳的产业难以进行升级和转型,也无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

  目前襄阳市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48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450家,入库湖北省科创“新物种”(瞪羚)企业81家,这些数据虽然在省内仅次于武汉,但是与武汉的差距巨大。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共有15个普通地级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了2000家,其中有7个超过3000家,所以襄阳还是有着比较大的差距。

  创新投入和平台的不足,也就导致了襄阳对创新人才吸引力不足,经济发展后劲明显乏力。

  环境承载力下降。襄阳地理位置优越,但土地资源有限,这使得襄阳在吸引外来投资和发展新兴产业方面存在一定的制约,也给襄阳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由于襄阳工业化比较早,再工业化的过程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工业活动所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严重污染了襄阳的空气、水源和土壤。

  在2018-2021年国家、省长江经济带警示片就披露的21个问题,这些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一定程度了制约了今天襄阳的发展。

  人才外流严重。作为一座普通地级市,其实过往襄阳取得的成就并不差,但或许是因为有武汉珠玉在前,襄阳的存在感一直不强。

  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襄阳经济发展减速,一些年轻人为了更好的职业机会和生活条件选择离开襄阳,前往武汉或其他发达地区,人口外流导致了襄阳的人口减少,也带走了一部分年轻有为的人才。

  那么,襄阳在未来能否打赢这场经济突围战呢?

  5

  襄阳突围

  纵观襄阳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襄阳的崛起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外,更得益于襄阳人勇于搏击的精神,能够把握大势,多次抓住历史的机遇。

  虽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但是我们依然坚信襄阳的发展潜力无限,它的未来可期。

  前途光明,但道路曲折。那么,未来襄阳如何打赢经济的突围战呢?

  发力新旧动能转换,摆脱路径依赖。襄阳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对如何推动襄阳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是未来不可回避的课题。

  汽车产业作为襄阳的优势产业,如何抓住新能源汽车风口,襄阳一直在努力。2022年,襄阳成功引进东风年产12万辆新能源乘用车整车项目,东风轻型商用车智能制造和绿色工厂开工建设,比亚迪襄阳产业园当年签约当年建设当年投产,襄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成为湖北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随后,东风公司在襄阳追加投资百亿元打造20万辆产能的新能源乘用车生产基地。到2025年,襄阳新能源汽车预计整车产量突破20万辆、产值达到800亿元。

  同时,依托丰富的磷矿、硅矿资源,襄阳市还在培育壮大磷酸铁锂、多晶硅、全钒液流储能电池等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通过打造“新材料—动力电池—整车”这一较为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全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和支持,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襄阳的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通过引进高科技企业和人才,促进技术交流和合作。

  但在新的经济发展趋势下,区域之间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竞争愈演愈烈,襄阳作为传统汽车名城,如何能够摆脱路径依赖,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是一条艰难但不得不走的路。

  尊重市场逻辑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襄阳政府需要做的是重新审视自己,重读“市场逻辑”,明确界定政府作用的边界,找准政府和市场相互补位、协调配合的结合点,实现“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推进简政放权,抓好政策标准、政策执行、法治环境、政务环境建设,把力气用在营造良好环境和搞好服务上。

  有了良好的营商环境,更关键的是襄阳要有足够的城市空降,提成城市的承载能力。国家颁布实施的《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支持襄阳巩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地位,加快打造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明确了襄阳的城市定位和使命任务。

  襄阳十四五城市规划

  科学规划襄阳的城市发展方向,通过建设现代化的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改善襄阳的生活和产业环境,提升教育、医疗等软实力,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和发展机会。

  投资多、项目多才能够提供更多的职业机会,才能吸引和留住人才,促进襄阳的人才流动和人才培养。

  深挖历史文脉发展文化旅游。除了工业之外,窃以为襄阳具有潜力的产业是文化旅游产业。襄阳有着厚重的历史,更有着中国近现代工业文明历史,烙印着“三线精神”的老厂房并未湮没,镌刻着历史故事的古城墙仍然屹立。

  襄阳境内古迹众多,不可移动文物4000多处,有国家级文保单位18处、省级110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项、省级35项。襄阳古城、古隆中、米公祠、习家池和承恩寺等众多古迹闻名遐迩,“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九路寨、春秋寨等荆山峡谷奇峰险峻;全国最大的江心洲鱼梁洲,构筑襄阳城市的生态绿心,三江五岸、壮阔俊美的山水风光格局在同类城市中绝无仅有。

  在旅游市场火热的今天,襄阳如何分得一杯羹?除了市场的规划和政策引导以外,更重要的是调动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参与的积极性,鼓励工业企业以工业资源为吸引物,通过工业旅游的开发扩大企业影响力,丰富全市旅游产品,发掘新的旅游增长点。

  集中全市之力将文旅产业打造成支柱型产业,加快建设国际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并以此为核心,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教育产业,以精品活动为依托,深入挖掘襄阳文化资源,打造襄阳特色IP资源。

  在金庸笔下小说中,杨过问郭靖能否守住襄阳?郭靖只留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个字。

  对于500万襄阳人来说,这样经济突围战,除了胜利,已无路可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8 06:43 , Processed in 0.17193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