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022|回复: 0

北风:2024年,如何从身边找到最近的经济机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2-24 12: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每到年底,上至国家,中至企业,下至个人,都会进行“盘存”与‘谋新’。

  对于咱们个人而言,“盘存”就是2023年收入多少,支出多少,抓住了哪些机遇,错过了哪些机会。

  至于“谋新”,则是谋划明年有哪些机遇,让一家人的生活质量再上一层。

  前几年的年底,我都会进行一些“很大局”的经济分析,今年我换个思路,分析一些“更贴地气”的层面。

  不过大家遍布全国各省,又有哪些“经济信息”是对大家有用的呢?我就以分析自己所在的湖北省为范例,各省年底公布的经济总结和明年经济布局是类似的,大家用相同的分析方法,结合自己所在省份的“明年经济展望”,或许能发现身边最近的机遇。

  第一步,先看所在省份的经济增长趋势。

  去年因为特殊的疫情扩散原因,二季度有较大的下行缺口,因此今年很多省份都有“二季度跳涨,三季度回落”的现象。

  国家一季度GDP增长4.5%,上半年增长5.5%,前三季度增长回到5.2%,给人一种“冲高回落”的印象。

  分省来看,广东江苏山东等沿海经济大省都是这样的经济增长曲线,这一方面证明去年二季度的疫情扩散冲击,对这些省份的供应链影响巨大,也证明他们的经济复苏还没有“完全回到正轨”。

  不过接下来河南就是“增长模式分水岭”,以湖北为代表的中部经济大省,都最先回到“持续正向”复苏轨道上。

  湖北省一季度经济增长5.1%,上半年5.6%,前三季度6%,不仅都高于每个时期的国家增速,而且明显度过了“下半年增速回调”的坎。

  每年年底,三十多个省区市里,增速高于全国增速的会有二十多个,这是常态,大家更应关注的是各省的增速曲线,来判断当地处于复苏的哪个阶段。

  第二步,看提振消费与就业的举措。

  当前咱们国家所处的经济周期,最大的症结是内需不振,消费不足。

  很多“经济学家”喜欢把促销费和“投资驱动”对立起来,认为过度强调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削减了消费。可是现阶段,地方政府依旧需要从“供需两端”提升消费。

  很多老百姓都高喊“增加收入才有钱消费”,增加老百姓收入的方法一种是“分配改革”,向资方动刀,更多利益转让给打工人,另一种方式是通过投资增加就业,通过就业向老百姓传递收入。

  过去两年我们“分配改革”的旗帜一直高举,相关工作在做,但只能“润物细无声”,否则在经济下行周期大搞“运动式分配改革”,结果很可能是缘木求鱼。

  所以两相比较,地方政府用“投资”增加就业来最终传到消费就更加可行,只是相比较往年的“大基建投资传导”,如今的地方政府更应聚焦企业投资创造的机遇。

  比如湖北省掀起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热潮。仅四季度全省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亿元以上项目2076个、其中百亿级10个,总投资1.06万亿元,均超历史同期。

  希望读者朋友里相对年轻的还是多关注当地省市类似的项目。过去几年外卖员,快递员,专车司机这样的副业从业者越来越多,但我依旧不建议更年轻的朋友选择这些职业,尽管实体企业,特别是制造业有些被妖魔化,但是这些大型项目与企业的岗位需求是很多元的,相对年轻的朋友应该优先争取周边这样的企业。

  明年各省各地方多促进这样的项目开工落地才是解决就业,人口,住房,消费的一揽子良方。

  通过投资传导就业与“消费能力”只是从“增收”的环节给了大家消费的能力,各地方政府设置的各类“购物促销节”才是大家薅羊毛的最佳机会。

  比如湖北省,在2023年就以“贴近季节场景”为抓手,设计了春潮涌动焕新季”“仲夏激情休闲季”“金秋享悦品质季”“暖冬跨年迎新季”4个篇章,每个季节都有“吸引你掏钱包和帮你省钱”的场景设计。

  今年1月至9月,湖北省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5%,增速居中部第一。各个省份的“消费底子”不一样,因此总额并不能证明“促销费”的成败。

  但是对比“促销费”的成果,增长率是最硬的指标。增长率排名越高,才证明“促”的效果越大。

  今年全国各地都有消费复苏,但是整体效果低于年初预期,所以明年各省应该还有促消费的措施出台。

  一方面,这些“促销费”的场景,可以成为大家“过精细日子”的帮手,另一方面在“夜市经济”,“路边摊经济”热度退去后,才是适合真正有心“夜经济”副业的人赚钱的周期。

  第三步,把握“进”的脉络。

  “稳中求进”是每年经济会议都会强调的,今年特意强调了“以进促稳”,这就让明年各地的经济工作,“进”的力度会增大。

  加速投资落地促就业和消费,这都属于“稳”的范畴,每年都会重点提及,那么“进”体现在哪里?

  我认为一个趋势性机遇就是各省的“城市圈”发展。湖北现在打造武汉,襄阳,宜昌三个城市圈。

  河南有中原城市群,湖南有长株潭,这些年每个省都在强调发展“城市圈”,所以有些人感觉是“官方口号”。

  不过我们湖北人是在20年前,“城市圈”这个概念在国内很少提及的时候,就经历了武汉“1+8城市圈”的建设。

  这二十年,周边“农村小镇”到“都市卫星城”的变化非常明显,所以我们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城市圈”对人口,政策,资本的吸引力非常强大。

  今年四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对三大都市圈建设行动提出明确目标:到2025年,三大都市圈引领的城镇化格局和区域经济布局基本形成。

  往往每个省份的不同城市圈功能定位,产业赛道会有显著差异,比如:武汉都市圈同“芯”追“光”、襄阳都市圈合力竞逐汽车新赛道、宜荆荆都市圈协同共筑“黄金三角”。

  大家可以关注各自省份距离你最近的城市圈,或者你处于某一个城市圈里一个不起眼的城市,但只要你瞄准这个城市圈的重点产业赛道,哪怕融入产业链的其中一环,也能在明后年分享到一些发展政策红利。

  如果大家仔细梳理所在城市圈过去几年的发展介绍,会发现这些“产业赛道”很少像“面子工程”那样因人废事,往往有较长的延续性和生命力。

  当然,一个省份有十几二十个城市,不可能每个都在“城市圈里”,如果你所在的城市“四不靠”,那么重点关注什么呢?

  就关注各省份谋求的优势产业与新兴特色产业。

  任何省份都有自己的“固有优势产业”和希望转型的“新兴特色产业”,大家根据自己的年龄和特长方向去选择。

  “固有优势产业”加入就能赚现钱,但是内卷严重,而且可能前景堪忧;新型特色产业有非常“壮丽的蓝图”,但是很多人倒在半路上,最终能到达“辉煌彼岸”的很少。

  以湖北省为例,集中最强政策和政商资源,优先将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北斗等优势产业打造成为世界级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五大优势产业。

  另一方面,发挥湖北省高校聚集,高端毕业人才聚集的特点,政府部门牵线,凝聚龙头企业与顶尖高校“产研融合”、“聚链成环”,聚焦算力与大数据、量子科技等9个新兴特色产业,孕育着湖北人的“增收”机遇。

  大家在各自省份,可以关注适合自身,也适合当地优势的“现阶段优势产业”或者“未来潜力产业”。

  第四步,观察如何“立”。

  今年中央经济会议一个关注点是强调“以进促稳”,另一个关注点是强调“先立后破”。

  明年会“破”的一些产业,大家都会注意避雷,更多人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在当地“立”的过程中,你也“立”进去,并且站稳脚跟。

  各地政府“立”的方向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夕阳产业的转轨”,过去一些“过剩产业”,往往一关了事,产能一砍了事,但很显然这是“未立先破”。

  重工业“未立先破”的典型往往是钢厂,产能过剩是钢炉一炸,工人分流,诺大的厂区快速荒废,成为钢铁废墟。

  湖北省的“先立后破”就以老大难的“武钢”为先驱样板,在房地产进入钢材需求寒冬后,依靠自主创新,高速钢轨覆盖了全国高铁的一半里程,只要高铁还在修,甚至中国高铁还要出海,那么对武钢高速钢轨的需求就会一直在。

  与“武钢”类似面临“先立后破”转型的还有冶金,化工,传统汽车等三大曾经“功勋卓著”的重工制造业,这样的产业绝不能以“新能源汽车”或者“绿色环保”的名义“一倒了事”,而是要根据新需求进行生产端的转轨。

  “先立后破”的第二层含义,是抓紧建立新的经济增长产业和发展模式,取代旧的粗放或者走入末路的发展模式。

  湖北省第一招是“立”新产业集群,如:武汉超算中心、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短短2年就带动形成千亿规模的算力与大数据产业集群。

  第二招是“立”经济强县。不同的省份,可能重点发展“工业百强县”或者“旅游百强县”等等不同的优势赛道。像湖北省三大城市群就“立”起来六个全国百强县,并且排名都有提升。

  相信“立”新产业与“立”经济强县,各省都会有异曲同工的药方,大家可以关注离你最近的强县或者离你擅长的最接近产业。

  我在本文里列举的所有发展成就和来年方向,都是湖北省的,因为我在湖北省,这方面资料最全。

  大家可以根据这个脉络,搜索你所在省份的经济报道,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赛道和机遇。

  今年已经只有最后几天,大家梳理自己的2023,有的人心满意足,有的人不如预期。

  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在2024抓住机遇,相比过去大家抬头研究国家政策,研究资本市场,或许2024可以尝试从身边寻找最近最接地气的机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8 01:21 , Processed in 0.45329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