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587|回复: 1

听风说雨:谈谈阎连科获“卡奖”与方方“鲁奖”爆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28 22:36: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中国文坛上发生了两件事,一件是湖北省作协主席、作家方方日前在微博爆料,称湖北省作协向中国作协推荐的鲁迅文学奖某个参评作品存在“猫腻”,该诗人“诗写得很差”,推荐前就到处活动,但他却把所有评委搞定,获得湖北省作协的推荐入围鲁迅文学奖诗歌类参评目录。然而,当事人柳忠秧却坚称没有跟评委拉关系,并称要跟方方打官司。(5月27日《新京报》)

  另一件是阎连科获奖。《郑州晚报》报道,中国著名作家阎连科获得2014年度卡夫卡文学奖,这是中国作家首次获得该奖项。文学奖的主办机构卡夫卡协会Daniela Uherková说,阎连科将于10月前往布拉格领奖。他在获知获奖后说,“卡夫卡是最富启发性的作家之一。”

  这两件事,都很受关注。但就热度而言,好像方方的“鲁奖”爆料来得更猛烈,只不过“鲁奖”才开始省级的推荐,没想到一下子就拉开了导火线。对于方方的爆料,首先是涉及对象湖北的柳忠秧作出反应:“不认识评委,绝对没有跟评委拉关系。方方不懂我的古体诗,没有资格评论。”这话说得绝对。而有网友看了他的诗笑称,认为“这样的诗歌居然获得湖北省作协的推荐,入围鲁迅文学奖诗歌类参评目录,并且是一致通过,如果属实怕是大家都敢自称诗人、文学家了”。然后,也有对方方的爆料提出其他看法的,比如评选过程的监督程序也还有待完善。而作为作席主席的方方不依赖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对评选结果进行合理质疑,而是选择网络曝光的方式,又何尝不是一场自我反讽?

  对于方方的爆料,鄙人没有多少兴趣,因为中国文学的评奖,人为因素太多,每一次都会闹出“丑闻”。没有“丑闻”,好像倒不是中国的文学评奖了。首先有兴趣的想说的当然是阎连科获“卡奖”的好消息。因为这能给中国文学界带来正能量,能给中国作家注入创作动力和勇气,能给读者带来追随中国文学的信心。虽然这个奖项的奖金才1万美元,兑换成人民币可能才六七万,比中国“鲁奖”“茅奖”不及,但它具有的影响和文学价值不是中国文学奖项能够相提并论的。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奖项呢?“卡夫卡文学奖”是由捷克政府创立于2001年,为纪念出生于布拉格的西方现代文学宗师、德语小说家弗兰茨·卡夫卡而设,每年评选一次。主要颁给那些作品具人文主义关怀的作家,奖金1万美元,同时授予卡夫卡雕像,获奖者不存在国界限制。也就是说,这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学奖。2001年自美国小说家菲利普·罗斯获奖之后,捷克小说家伊凡·克利玛、匈牙利小说家彼得·纳达斯、奥地利小说家、剧作家耶利内克、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法国诗人伊夫·博纳富瓦、捷克小说家阿诺什特·卢斯蒂格、爱尔兰作家约翰·班维尔、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等等都获过这个奖。今年是中国作家阎连科。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200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耶利内克和哈罗德·品特都曾在获卡夫卡奖后获得当年诺贝尔文学奖。

  能够获得这样的奖项,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对文学始终怀有虔诚敬畏的作家,是最好的注解。阎连科获此奖,不仅是中国作家第一人,而且也是继村上春树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亚洲作家。阎连科获奖,是水到渠成。他的作品“已经有很好的国际出版基础,在国外有不少出版社出版,评委读他的作品也容易。现在中国又那么受关注”。与不少中国小说作家相比,阎连科认为自己的作品较多被翻译到海外,从创作角度来说“很幸运”。近些年来他的作品一般是先在法国出版,每年一本,已有七八本,然后再被翻译成英文在其他地区出版。比如,他的《四书》在法国出版后,英译本随后在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出版。在当今中国作家中,这真是一个奇怪的现象。

  对于获“卡奖”,阎连科是什么态度呢?用他回答记者采访的短信说,就是“没什么感想,该读书了读书,该写作了写作吧”。一切显得平淡低调。这样的态度在2013年他被提名英国布克国际文学奖后,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有了:“作品有更多读者,有更多人喜欢,这比拿没拿到奖更重要。重要的是用中文写作的中国作家在国际上被更多人知道、阅读。”如此的低调,反应了他的创造心态。

  一个作家的伟大之处在于能够明白自己的文学价值取向,明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不盲从。因为他只是写自己认为想写、该写的东西,而不会跟着某个风向标决定题材和手法。客观说,阎连科是一名“反叛”型作家,不会随波逐流,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反叛自己;再就是对人们在现实、社会、环境和生存状态中他感到要反叛的东西进行反叛。有评论员称他的作品往往有“一剑封喉”之效,用文学手法直切“精神真实”、现实的本质。在中国作家中,没有多少人能做到,或者做到了也不可能那么深入,那么切中要害。

  阎连科的文学在国际领域的传播,并获得“卡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作家在世界的崛起。莫言、余华、阎连科在国际上的成名,反映了国际文学界对中国作家的重视。从宏观的角度讲。这是时代的产物。从微观上来说,这是他们都经过了曲折的波澜壮阔的社会变迁,对于个人、民族、国家的命运有深刻的思考,写作有一定的自觉意识。

  看过他在《小说月报》的演讲《我的理想仅仅是写出一篇我以为好的小说来》,演讲的结尾这样说:“我希望在我最好的写作时期里,能让我如鲁班那样最后创造、设计出木牛流马图纸来,让我找到那全新、完美的‘我以为’,并且,还要像诸葛亮那样制作、创造出一个、一架文学的木牛流马来……”如是,他站在历史的最前沿,倾听内心,倾听时代,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并将其变成小说,在国际文坛产生影响,登顶“卡奖”。作为中国作家,这就是成功。

  回过头来再简单说一说方方的对“鲁奖”的爆料。中国的文学奖项并不少,国家的省级的市级的,甚至还有县级的,但遗憾的是获奖作品中精品不多。尤其糟糕的还在于一评奖,总闹出一些“丑闻”,使评奖饱受质疑。就是“鲁奖”评奖吧,还记得2010年的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获奖者5人,其中一名官员,是武汉市委常委、纪委书记车延高。他以“羊羔体”夺得诗歌奖,引发巨大争议。鄙人对此还加入了质疑的行列,质疑的首先是他的诗,然后是他的官员身份。想想吧,一个纪委书记用日理万机还写诗,并且那样的诗“理所当然”地获奖,这不让人浮想联翩吗?如果不是官员,那样的诗获奖也会有争议。而今年的“鲁奖”评奖,“八”字刚刚有了一撇,就出事了。

  究其原因,鄙人以为首先是评奖的机制出了问题,可能不是以作品评作品了,而是以人评作品了,有“看人说话”的味道;二是可能参评作品好的太少,影响了评奖的质量。从方方爆料挂出来的作品可见一斑。这样的作品就顺利过了省级推荐关,去评“鲁奖”,的确值得质疑。难怪,引起方方不爽,愤而爆料。作为作家,或者诗人,需要的应该是阎连科的创作态度和精神,而不是为获奖而获奖。假设说不该获奖的获奖了,对于文学和作家是一种伤害,对于获奖者本人也未必是好事。中国作家要受到尊重,首先要自重,不妨学一学阎连科或者莫言。

  就此谈论阎连科获“卡奖”和方方的“鲁奖”爆料,不是有意为之,实在是一种巧合。这种巧合就是两件事无意中碰在了一起,互相成为一种参照,才有了讨论的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28 23:0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方方不懂古体诗”,应该成为2014年的网络流行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7 19:57 , Processed in 0.20322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