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946|回复: 0

叶不问:大湾区的前途,要如何抓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21 22:26: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67年,当时小日子过得还不太好的日本颁布了一个《东京湾港湾计划的基本构想》,提出要把东京湾沿岸各地整合为一个分工不同的有机群体,看起来各自独立经营,但在对外竞争中铁板一块,从而实现内部赛马,对外攻城略地。

  1974年,日本成立了一个新的政府机构,叫做国土综合开发厅,职责之一就是促进区域协调和沟通,并且给东京湾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让各项项目能够落地实施。

  最终,以东京湾区只占日本10%的国土面积,承载了日本35%的人口,创造出了40%的国内生产总值。

  大湾区经济协调的好,向来是可以创造奇迹的。不仅日本人创造过这样的经济奇迹,19世纪中叶,纽约湾区起步,纽约当地政府计划建个桥,联结曼哈顿与布鲁克林。

  曼哈顿和布鲁克林位于河岸两侧,相聚千米。在此之前,从没人想过桥能有两千米长。纽约人战天斗地,说干就干,造出了工业革命历史上跨时代的悬索桥。

  一座桥连接两地,从此布鲁克林和曼哈顿成了纽约的中心,分工协作,将纽约湾区建设成了世界经济的领头羊。

  日本是在产业上做文章,美国是在地理上搞联通,回到我们的粤港澳大湾区,其实这些模式已无需照搬。

  联通各地物理距离的的港珠澳大桥,我们已然做到。产业融合层面,佛山有轻工业,东莞的制造业,深港有金融和科技,还有广州的重工,一个集合制造、科技、金融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出现在了粤港澳的地平线上。

  因此粤港澳的腾飞,需要在既有产业融合、物理距离融合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实现人的融合。

  人的融合,可以有很多,但从长远来看归根结底在新一代的融合,也就是青少年们的融合。这里不是要说从教育体系到教育内容,里里外外的全部融合,而是创造同频的交流环境、学习内容与学习机会作为互通交融的新纽带。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里面也讲,密切开展实质性的教育交流合作,能使三地互利共赢。

  举个例子,最近有个广东省级赛事,叫做粤港澳青少年人工智能追梦营,是个科创交流活动,粤港澳三地的专家教师汇聚在于此,一方面交流教学经验,另一方面也让三地的孩子们在一起混合协作完成编程等科创任务。

  这对粤澳青少年未来的协同精神、文化认同,以及同频的思维模式培养、创新精神挖掘都能起到作用。

  毕竟,大湾区本就因地理优势,天然具有对外交流交往优势。通过办活动、搞缔结的方式,就可以让三地的教师学生充分的交流交往。

  交流交往到位了,就能打破他们固有的地区视野,从小建立起更高格局的国际视野,就可以培养出适配未来湾区发展所需的人才。

  再谈到,同频的学习内容与机会,固有的学科知识,因为粤港澳教学制度的差异、学术评价标准不同等客观因素,本来非一时之功。

  新兴的科创教育,有可能打开一个突破口,让我们在协作同频的道路上,往前进一步。这个活动现场有个现成的例子,有个香港教师,是香港一所中学的STEM教育统筹主任,也是香港STEM教育学会理事会成员。

  他便在现场分享了他在港的教学工作开展中,重点使用的教学工具是一个国产自研编程产品腾讯扣叮。我大致了解了下这个教学工具,它不仅通过游戏化学习的合理融合,让复杂枯燥的编程代码学习,变得跟游戏一样有趣易学、可互动,还融入了一系列游戏技术,诸如高精度实时渲染、高仿真物理规律模拟、游戏引擎等,为涉及硬件相关的人工智能教育打造数字教学场景。

  于是,数字教学场景一下子高拟真了起来,沉浸化了起来。这就相当于为教育经费要求较高的AI教育开了个经济舱。

  推荐看看曾老师的纪录片,很好

  大湾区是科技密集型、经济密集型城市群,对科技、技术人才具有强烈的需求,所以,国内科创教育便要最先兴起便在湾区。而硬件采买所带来的教育经费支出,成了各地普及工作要克服的难点问题。

  另一方面,从政策方面来说,伴随着科创教育被划归到人工智能教育的范畴,并且正式进入义务教育新课标培养标准内,如何以更高效、普适的方式开展相关教育工作的落实,也就成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这也是这样的工具能走进香港、澳门的核心原因。毕竟,这样的门槛低,成本低的教学工具刚好中了国内人工智能教育普及的要点。凭借这种优势,全国包含粤港澳使用它的学校已有300个城市之多,单香港一处便有17所。

  随着师生们不断的深入的学习和使用,这样的教学工具不仅作为一个“沟通纽带”让粤港澳三地在同一个工具平台下互相交流科创教学经验、切磋成绩,长远来看,对大湾区等教学协同,人才协同培养,也能起到不小作用。

  互融即互荣。要做好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融合共通,不仅要抓好基础设施的硬联通和规则机制的软联通,更要做好湾区青少年互通共融的“人才联通”。

  青少年时期是建立稳固友谊和合作关系的重要时期,只有为他们提供一个创新多元的交流环境、协同互融成长环境,让他们在交流和共融中不断成长相互了解,通过互相理解尊重及协同,才能构建好一个有强共振磁场的战略人才蓄水池。为湾区未来的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

  有了这样的环境,有了这样融合、协作的局面,在如今的历史条件下,湾区就一定会走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人才特色湾区发展道路——质量要高,力量要集中,才能办大事。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中坚力量,前沿技术教育,加上有效文化交流,一定可以构筑港珠澳大桥之外,另一座共生交流的未来数字大桥。

  这条道路,就是共同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的金光大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7 15:03 , Processed in 0.50016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