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个潜在的人类“演化陷阱”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图片来源: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演化陷阱”(evolutionary traps)是指演化过程中,物种最初成功的改变,却会导致它们最终走向“死胡同”的现象。例如许多昆虫演化出了趋光性,如今却导致它们更容易被人类灯光杀死。在最新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哲学会刊·b刊》(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的研究中,科学家首次将“演化陷阱”的概念用于整个人类社会,并指出了14个潜在的人类“演化陷阱”。
过去,科学家一直认为,在宇宙(估计有138亿岁)过于年轻时,不存在像银河系这样的棒旋星系。然而此次发现的星系Ceers-2112可能形成于宇宙大爆炸20亿年后,这说明早期宇宙中的星系可能比我们想象中更加稳定。考虑到暗物质被认为会影响棒状结构形成的速度,研究者表示,目前的星系形成和演化模型可能需要调整早期宇宙中星系内暗物质的数量。(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RIVERSIDE)
科学家利用固态核磁共振分子成像等方法,比较了AmB与麦角甾醇和胆固醇结合的构象,据此设计出AmB的衍生物AM-2-19,它能与麦角甾醇结合,但难以与胆固醇结合。在人类血液、肾脏细胞和小鼠中的测试表明,AM-2-19能有效杀灭数百种致病真菌,且对人类和小鼠的细胞毒性很低。目前,AM-2-19授权给Sfunga Therapeutics公司,并已于近期开展I期临床试验。(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NEWS BURE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