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受精需要从卵巢中取出卵母细胞(卵子),在实验中与精子受精形成胚胎后,再植入子宫生长。但目前收集卵子的技术平均只有60%的成功率。最近,在一项发表在《生物力学杂志》(Journal of Biomechanics)的研究中,数学家通过研究取卵针头中液体的流体动力学过程,结合建模重新设计了针头,大大提升了收集卵子效率,从而提升体外受精的成功率。
在传统的体外受精手术中,提取卵母细胞的方式分为两种:单腔针与双腔针。其中双腔针包括一系列冲洗卵泡和抽吸卵子的步骤,对卵巢的伤害相对较小。但即便如此,在取卵针插入卵巢中的卵泡时,针头中正向流过的液体还是会产生压力,对卵子造成损伤。由于卵子在卵泡中的初始位置各不相同,数学家对卵泡环境进行了详细的数值模拟,从而实现对卵子动力学过程的高精度测量。由此,他们基于流体动力学设计了一种新型取卵针OxIVF,它可以在横向上在整个卵泡内产生内部流场,而不是正面定向地冲洗卵泡,因此不会对卵子造成额外的压力。这种方式可以温和地使卵子转向,从而不用承受过高的抽吸力,最大限度地提升卵子的提取效率。相比传统双腔针最高75%的成功率,基准测试实验中的OxIVF针成功率高达100%。目前,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在牛体外受精手术中使用了OxIVF针,为人体试验研究奠定了基础。(UNIVERSITY OF WARWICK)
研究中的化石样本来自于西伯利亚早泥盆纪的一种盾皮鱼,其生活在大约4.07亿年前,是最早的有颌鱼类之一。研究人员在其完整的头骨中发现了一个奇特的头肩关节。他们发现这个头肩关节与更早期的无颌类骨甲鱼的鳃弓相似。大多数无颌鱼有5-20个鳃弓,而有颌鱼的鳃弓几乎不超过5个。骨甲鱼没有独特的头部和肩部,但化石证据显示,其头部和躯干的循环系统在第六鳃弓之后分裂。这表明这些鳃弓或随着有颌鱼的出现,融入到了它们肩胛带的形成中。结合上述推断,研究认为第六鳃弓与肩部结合,成为了头部与身体之间的一个关键边界,对活鱼的发育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Imperial College Lo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