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274|回复: 0

时晨晨:一锤定音!宏观两大争议 有了结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7 20:55: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宏观领域出现了两个重要争论,如何做出方向性判断,对政策的影响很大。

  今天,出口数据公布了,继续承压低于预期。

  坦白讲,无论从欧美经济景气度如何,还是海外订单的派发等角度来看,出口的主动权不在我们手上。

  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只有投资和消费,我们拥有主动权,最值得关注。

  现在宏观领域出现两个争论:

  1、到底是“总需求”不足,还是“产能过剩”?

  如果是“总需求不足”而非“产能过剩”,那么就该刺激“总需求”,即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

  相反,如果是产能过剩,那么就需要供给侧改革,这会导致经济进一步收缩。

  2、如果刺激经济,到底该刺激消费,还是该搞基建投资?

  最近余永定写了一篇文章,详细分析了这两个问题。大家需要重视这篇文章,因为他的观点对政策制定者的影响还是蛮大的。

  一、“三驾马车”之出口继续承压

  海关总署11月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

  以美元计,10月出口同比下降6.4%,降幅较9月(-6.2%)走阔0.2个百分点;

  进口同比增长3%,高于上月(-6.2%)9.2个百分点,3月以来首次录得正值;

  如何评价呢?

  1、出口就是外需,出口状况跟欧美国家经济好坏密切相关。

  所以出口疲软就意味着,欧美经济景气度下滑。

  进口是内需,跟国内需求密切相关,所以进口狂飙,意味着国内景气度好转。

  2、当然也有一些次要因素,比如订单转移问题。

  根据外贸朋友的反馈,现在的出口订单,来自非欧美国家,基本上没啥限制。

  但是欧美国家的限制还是比较大的;比如,东南亚做不了的订单会全部给我们,另外利润很薄的订单也会给咱们,其他利润好的订单转移出去了很多。

  现在要特别警惕“腾笼换鸟”的说法,警惕笼子腾空了,鸟也飞走了。

  二、宏观经济两个重要争论。

  余永定最近写了一篇文章《关于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的几点思考》,大家需要重视,因为他的意见对决策层挺重要的。

  在这篇文章中,余永定讲了几个观点:

  1、虽然受到人口老龄化、规模收益递减、环境代价、改革滞后、地缘政治等等影响,但是中国经济增速不一定必然下滑,因为城市化、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等慢变量和长期变量,会使中国经济加速发展。

  另外,大家谁都不知道中国潜在经济增速到底是多少,8%?7%?6%?5%?还是更低?只能一步步“试错”才知道。

  意思是,面对6%以下的经济增速,大家不能躺平接受。

  2、既然不躺平,那么就该积极作为,怎么作为呢?扩张财政和扩张货币。

  现在宏观问题是,“总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并存”,但是怎么解决这个矛盾会出现截然相反的政策导向。

  如果是“总需求不足”而非“产能过剩”,那么就该刺激“总需求”,即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

  (相反,如果是产能过剩,那么就需要供给侧改革,这会导致经济进一步收缩)

  余永定的观点是,应该实行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3、关键问题是,现在是否还有条件,扩张财政和货币呢?

  首先财政刺激空间:

  根据马斯特里赫条约,财政赤字率不应超过3%、国债对GDP比不应超过60%,而中国已经接近或超过了这两条标准。

  事实上,这两条标准是欧元区建立之后,德国等西北欧国家为了限制南欧国家乱花钱而提出的。

  这两条标准没有任何经济理论根据,而且早已被西方国家抛弃。

  在现实层面,我们也开始这样做了,比如前几天的“万亿特别国债”事件,就突破了这个“心理”障碍。

  其次货币刺激空间:

  无论是M2-GDP,还是费雪方程M*V =P*Y,以及GDP×物价=货币流通速度×广义货币M2等等,这些都是落后的思想。

  至少在指导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层面,货币主义数量公式早已被西方国家抛弃。

  判断货币是否超发的唯一标准是,通胀。

  无论M2增速有多高,如果在足够长的时间内,中国并未出现通胀甚至出现通缩,就不能认为中国存在货币超发的情况。

  现在我们并未出现通胀,所以货币政策刺激空间很大。

  我们的观点是什么呢?

  财政刺激突破限制,货币政策以通胀为锚,两者合起来(央行为财政融资)其实就是,MMT。

  这些观点,其实就完全进入“信用时代”,一切都靠信用,民众对ZF的信用,外资对ZF的信用等等。

  其实,欧洲、日本、甚至美国等等,在金融危机的时候,多多少少都这样搞过。

  经济没出大问题,甚至这些政策效果也不是太大。

  我们需要考虑的是,这样搞能否赢得信任,一个重要观察窗口是,人民币汇率。

  如果实施无“锚”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人民币汇率突然压力山大,那么就说明时机还不成熟。

  4、如何刺激经济呢?刺激消费还是搞基础设施投资?

  投资和消费,长远看其实是一个事情。投资,其实就是为了未来而牺牲当下。

  问题是,未来是指什么时候?明年?5年之后?下一代?无限遥远的未来?

  就宏观调控而言,经济学界的相关争论是,依靠基础设施投资,还是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如萨默斯和克鲁格曼认为,中国经济增速的下降说明中国忽视消费的增长模式已经走到尽头。

  国内的大部分经济学家似乎也认为,中国消费率过低、投资率过高。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应该是提高消费率。

  即便在短期宏观调控中,也应该是刺激消费而不是刺激投资。

  中国的问题主要不是消费在 GDP 中的占比过低,而是贫富悬殊过大。

  比如,中国对过去40年来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农民工”和他们的家属亏欠太多。

  怎么刺激经济呢?通过收入政策减少贫富差距,完善社保体系和医疗体系,为低收入群体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等都可以促进消费。

  但应该看到,这些刺激消费措施中的相当一部分已经超出宏观调控的范围,且难以在短期内取得效果。

  所以,弥补“总需求不足”,主要出路依然是基础设施投资,包括传统的铁公基、新基建等等。

  总之,在没有更好选择的情况下,我们只能通过政府支持的基础设施投资创造“挤入效应”,带动私人投资,进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

  简单概括一下就是,即便大家认为消费驱动经济长期增长是“合理”的,但是刺激消费增长的难度太大了,还是得搞基建。

  我们的观点是什么呢?

  第一、只有消费驱动的经济增长,才是合理的、健康的,可持续的。

  而投资驱动经济增长,只能是暂时的,不可持续的。

  争论的本质是什么?

  到底是让人主动追求动物精神,还是用刺激手段逼人释放动物精神。

  消费驱动型经济,就是让老百姓更加充分的享受劳动成果,培养一个规模庞大的中产阶层,让更多的老百姓去消费,然后发自内心地去追求更好的未来。

  投资驱动型经济,就是把老百姓的钱“收”回来,收到金融系统,然后由政府或其他主体去投资,由投资拉动需求,甚至抬升通胀。老百姓可能会因为害怕财富被稀释,而去消费或金融投资等等。

  事实证明,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不可持续,否则的话,把非洲建设成天堂,那种投资规模够大,经济增长也更大,为啥没有人去干?

  而且在现代社会,逼迫老百姓的手段太狠了,老百姓信心丧失了,有钱人会移民,没钱人会躺平。

  根本原因是,市场化的资源配资效率更高,能够良性循环,而投资驱动型经济就会造成贫富差距急剧拉大,最后会戛然而止。

  所以,我们的观点是:只有消费,才是拉动驱动型经济才是可持续性的。

  希望政策向广大老百姓倾斜,培养广大的中产阶层,而不是消耗他们。

  第二、基础设施投资,有一定的公益性质,相比搞地产,搞基建对老百姓来说更好。

  但是,这种To G的生意,跟To B和To C还不太一样。

  搞基建投资,无论是印钱,还是把社会上的钱收回来,再通过项目投出去,其实就是,ZF主导下的社会财富的二次分配。

  既然是财富分配,就应该想方设法让更多的人享受搞基建投资的好处,而不能让一小撮群体垄断了这个好处。

  否则,经济增长的目的是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7 00:04 , Processed in 0.17210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