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852|回复: 0

刘晓博:强力问责!一个时代终结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7 20: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1月6日,财政部在官网发布了“关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责典型案例的通报”,一共公布了8个案例。

  这次问责力度较大,意味着地方经济发展模式将出现拐点,城市竞争的态势将出现拐点。

  “通报”透露的如下信息值得关注:

  1、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明确要求对隐性债务问题终身问责、倒查责任。

  2、公布这8起案例,是为了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发挥警示教育作用。

  3、八起典型案例,暴露出一些地方和单位的领导干部政绩观存在偏差,纪律观念不严,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中,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打折扣、搞变通,严重影响了隐性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工作成效。未来将“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问责一起”。

  下面,选2个典型案例,把财政部通报的原文截图给大家看一下:

  点评:这个案例非常典型。四家“城投公司”,按照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决定的要求,垫资承担应该由财政预算安排的土地一级整理开发、代行土地收储业务,形成了176.95亿元的新增隐形债务。这类做法,一度在部分三四线城市流行。

  处理的结果比较严厉,从市委书记、市长、常务副市长、市发改委主任到计价城投公司的一把手,都做了处理,有党内警告、有行政记过、有通报批评。

  隐性地方债之所以屡禁不止,不断膨胀,跟地方官员“法不责众”、“我又没有贪污,这些钱为地方谋福利了”,以及“冲业绩、谋政绩”有关。通过“终身问责、倒查责任”,可以帮助这些官员修正错误的政绩观。

  再看另外一起案例:

  点评:为了建设国际会议中心等项目,地方政府通过国有企业举债融资,新增了26亿元的隐性债务,最终多名官员(包括当时的市长)被追责。

  另外6起案例分别是:

  1、湖北省部分地区要求省属国有企业垫资建设新增隐性债务。

  2、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要求代理银行垫付资金且长期未清算新增隐性债务。

  3、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以预期土地出让收入等作为项目投资回报来源要求国有企业垫资建设新增隐性债务。

  4、江西省景德镇市以国有企业为主体融资借新还旧并作为化债处理造成化债不实。

  5、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陕西省分行违法违规向地方政府及其部门提供融资及相关服务新增隐性债务。

  6、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芜湖分行及辖区内相关支行违法违规向地方政府及其部门提供融资及相关服务新增隐性债务。

  截至2023年9月末,全国规范的地方债余额为38.9万亿元,这看起来不算多。但地方政府还有大量的隐性债务,被坊间称为“城投债”,一般估算大约在65万亿到70万亿之间。

  从本质上看,一个国家对内的债务不算债,只要控制好跟经济总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可以一直滚雪球(借新还旧、不断增加规模)滚下去,美国等发达国家也是这样玩的。

  但如果债务增长太快,则可能引发国家信用评级被下调,影响人民币资产在国际市场中的价格、地位,甚至汇率稳定。

  把隐形债务尽量透明化、规范化,摆在台面之上,才能有效管理它,避免道德风险。

  如果管理不严,一些地方官就会在“出政绩、求提拔”的动机下,不断增加隐性债务。其结果必然是:他个人提拔了,晋升了,但把烂摊子留给了地方。对于其他守规矩的官员来说,也是不公平的。

  8期典型案例告诉我们,一些地方官员仍热衷于通过“大基建+房地产+地方债”来推动经济发展。

  其实,中国城市发展的3.0时代(大基建+房地产+地方债)已经终结,开始进入到4.0时代。

  4.0时代,也就是我常说的“印股票的时代”。这个时代,财富的增长主要通过“资本市场+科技创新”来实现,“印钞机”已经从“房地产+大基建”变成了创新企业。

  对于屡禁不止、不断膨胀的隐性地方债,国家一度表态“谁的孩子谁来抱”。后来,随着地方债问题对经济复苏影响越来越大,策略有所变化。

  4月28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严控新增隐性债务。

  7月24日的政治局会议则提出:要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

  最新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则进一步表述为: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优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结构。

  近期,有1.5万亿的特殊再融资债券发行,基本上都是用来把隐性债务转为显性债务的,而且主要用来归还地方拖欠企业的账款。

  最近还宣布增加1万亿特别国债,用于防灾减灾和农业水利等,也属于中央“借钱”给地方用的范畴。由于中央政府债务率仍然偏低,地方政府债务率偏高,未来会适当增加国债的规模,减轻地方负担。

  要让中国经济重回合理的增长区间,有四件事很重要:第一,优化跟发达国家的关系,改善外资的预期;第二,改善民间投资的预期;第三,化解房地产风险,让房地产触底回升;第四,化解地方债风险,避免暴雷。

  现在,这四件事都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我在标题上之所以说“拐点出现”,是指中国城市发展正从3.0时代进入4.0时代,如果你还没有理解,可以看上面的示意图。

  目前国家对地方债是两个策略:第一,仍将严控;第二,解决存量问题,主要是把隐性债务转为规范的、显性的地方债,拉长债务期限,降低利率。当然,还会加强转移支付,保运转。

  对于人口流失或者增长缓慢的普通三四五线城市来说,房地产增量越来越小,土地财政出现了向下拐点。隐形债务被严控、甚至可能被追责后,地方也不再敢打擦边球,这些城市的基建等投入将大不如前。

  为什么国家对修建地铁控制越来越严?就是担心一些城市将来负担不起。

  很多三四五线城市,在投资“奢侈基建”(比如地铁、机场、新高铁站、会展中心等)的时候敢于一次性拿出很多钱,但他们可能还没有意识到,未来维护这些“奢侈基建”的成本非常高。

  部分城市已经出现了因为缺少维护资金,标志性设施被迫停用的现象。

  过去20多年,中国大中小城市都有人口增量,也都可以玩土地财政,所以大家的城市面貌都迅速更新,也都习惯了过“富足的日子”。

  这个时代终结了,未来能继续维持发达国家才有的基建设施、城市面貌的城市,将主要是高级别、有人口增量的城市。

  大量普通三四五线城市,跟头部、腰部城市的差距将迅速拉开。在一些小城市,连正常公交运作的钱都拿不出来了。基础设施更新的停滞,将带来更多的人口流失,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未来的城镇化将是存量城镇化,说白了就是大城市抢中小城市的人口。全国城镇化率基本稳住,但人口不断向大城市及其都市圈流动,铁锈地带不可避免地增加,美国就是这样。

  最近国家连续批复了郑州、青岛、杭州等国家级都市圈,让国家级都市圈达到了11个,未来将会有20到30个左右。大城市的楼市限购也在放松,越来越多的二线城市彻底取消了限购。

  这些新举措相当于打开了大城市虹吸中小城市的阀门,它们将跟“控制隐性地方债”的措施一起,开启城镇化的“马太效应时代”。

  最近24小时里,还有两个房地产行业的重要消息:

  一个是万科得到了深圳国资委、深圳地铁的力挺,深圳国资委表示“必要时通过一切可能手段支持万科”;万科第一大股东深圳地铁则表示,将承接万科在深圳项目,帮助万科盘活100亿资金,并择机购买万科在公开市场发行的债券。

  万科系三只股票(万科A、万科H、万物云)昨天都出现了显著上涨,相信万科渡过难关将不是问题。

  第一个在土拍中取消地价上限的“一线城市”也出现了,这就是北京。这对于楼市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好消息。此前规定,土拍中报价超过底价15%,要通过竞绿色高品质住宅或者摇号方式确定谁拿到土地,现在终于重回“价高者得”的市场化原则了。北京之前,已经有多个二线城市取消了土拍限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6 23:52 , Processed in 0.18769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