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67|回复: 0

环球科学:全球第2例猪心脏移植患者去世;补充维C或可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1 22: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医学 ·

  第二例猪心脏移植患者在手术近六周后死亡

  这张照片摄于2023年9月,劳伦斯·福赛特(Lawrence Faucette)和他的妻子在医院中,等待接受试验性猪心脏移植手术。图片来源:Mark Teske/University of Maryland School of Medicine via AP

  据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发布的讣告,世界第二例接受猪心脏移植手术的患者在手术后近六周去世,死亡时间为当地时间10月30日。

  今年9月20日,因心力衰竭而生命垂危的患者劳伦斯·福赛特(Lawrence Faucette)由于健康原因没有资格接受传统心脏移植手术,最终接受了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团队的试验性猪心脏移植手术。而在此前发布的视频中,医生表示猪心脏在福赛特体内正常工作了一个月。但最近几天,他的心脏开始出现排斥反应的初步迹象。经抢救,患者已于周一去世。

  福赛特是第二位接受该手术的患者,上一位患者大卫·本内特(David Bennett)在接受手术两个月后死亡。在吸取过经验教训,改进了方法后,研究团队在福赛特身上开启了第二次试验。研究团队的负责人表示,他们将继续研究猪器官,同时分析福赛特心脏发生的情况,希望能充分吸取这次的经验教训,在未来为众多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提供治疗曙光。(University of Maryland School of Medicine)

  · 医学 ·

  中国科学家发现延缓灵长类脊髓衰老的新靶标

  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消息,昨日,在一项发表于《自然》(Nature)的研究中,该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合作以食蟹猴(它们的神经系统与人类的极为相似)作为研究模型,绘制了一张详细的灵长类食蟹猴脊髓衰老全景图,进一步揭示了运动神经元老化的原因。他们历时7年,在年老灵长类动物脊髓中发现了一群全新的对运动神经元有毒的细胞亚型——CHIT1阳性小胶质细胞,并将其命名为AIMoN-CPM。通过组织病理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分析,研究人员发现AIMoN-CPM倾向于聚集在衰老的运动神经元周围,并通过分泌一种名为CHIT1的蛋白质来激活运动神经元中的SMAD信号,进而驱动后者的衰老和退行。

  研究还发现,CHIT1含量在老年人和猴的脑脊液和血清中均显著升高,这表明CHIT1可以作为度量灵长类脊髓年龄的体液标志物。而针对CHIT1的中和抗体可以有效阻断老年脑脊液的促神经元衰老活性,显示出CHIT1作为靶点应用于延缓运动神经元衰老的潜力。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建立人类运动神经元与微环境的体外互作模型,并用此进行药物筛选时,研究人员发现维生素C能够有效抑制CHIT1诱导的运动神经元衰老。进一步的非人灵长类体内实验表明,三年维生素C的口服给药可以明显改善老年食蟹猴脊髓运动神经元的衰老表型。这项研究为理解脊髓衰老,以及老年群体多种慢病共存提供了新的思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天文学 ·

  “露西”号探测器将于11月1日访问10颗小行星中的第一颗

  美国航空航天局的“露西”号小行星探测器将于11月1日飞越主小行星带的小行星Dinkinesh。图片来源:NASA's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据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消息,“露西”号小行星探测器(Lucy spacecraft)将于当地时间11月1日首次近距离飞越计划要探索的第一颗小行星Dinkinesh,为未来十年探索木星轨道上多颗特洛伊型小行星的计划做好准备。

  “露西”号探测器于2021年10月发射升空,其主要目的就是调查木星-特洛伊族小行星,它们与木星共用轨道,一起绕着太阳运行,此前从未被观测过。但Dinkinesh并非特洛伊型小行星,其宽度不超过一千米,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主小行星带里,是探测器去往特洛伊族小行星途中最适合测试科学仪器的小行星。从9月3日起,“露西”号探测器就一直在追踪Dinkinesh,这次飞越主要是为了测试探测器的系统。根据计划,“露西”号将于12:45(EDT)时抵达距离Dinkinesh最近的点——约430千米。探测器连续成像和跟踪的过程将持续近一小时,随后再调整自身方向来恢复和地球的通信。这次飞越重在工程性测试,不过如果能顺利捕获数据,将会帮助NASA更好地探索其他小行星。在飞越Dinkinesh后,“露西”号探测器将继续绕太阳运行,并在2024年12月返回地球附近,借助地球的引力助推,飞回主小行星带,实现飞越小行星Donaldjohanson,最后在2027年前往木星-特洛伊族小行星。

  · 古生物学 ·

  侏罗纪时期,七鳃鳗已成为凶猛的捕食者

  七鳃鳗属于无颌类脊椎动物,其化石记录可追溯到3.6亿年前。它们拥有三个阶段的生命周期和独特的摄食行为,会利用有齿的口吸盘附着在猎物身上。但由于相关化石较少,所以七鳃鳗究竟是何时演化出更复杂的摄食牙齿,以及三个阶段的生命周期仍有待阐明。

  近日,在一项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研究中,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带领的团队在中国北方的侏罗世陆生生物化石群(燕辽生物群)发现了两个大小超出预期的七鳃鳗化石样本。它们属于两个可追溯至1.6亿年前的新物种,体长为最原始七鳃鳗的10倍以上——古生代最原始的七鳃鳗体型很小,只有几厘米长。研究人员将尺寸更大的物种命名为杀手燕辽鳗(Yanliaomyzon occisor),另一个命名为巨齿燕辽鳗(Yanliaomyzon ingensdentes)。

  根据这些化石样本,它们的口吸盘和“咬”结构保存良好,证明七鳃鳗已经演化出高级的摄食结构,体型变得更大,在侏罗纪时期已经是捕食性动物。结合其他化石证据等,这两种七鳃鳗可能已演化出三个阶段的生命周期。此外,研究结果还表明,现代七鳃鳗很有可能源自南半球而不是北半球。这些保存完好的化石填补了该种群化石记录的一个重要空白,为我们了解七鳃鳗的摄食演化史、生命周期以及地理起源提供了重要信息。

  · 生物学 ·

  癌细胞可能通过食用病毒来获取能量

  过去的研究表明,人体细胞在摄取周围液体时也会吸收大量噬菌体。据估计,我们体内的细胞每天都会吸收多达300亿个噬菌体。然而,我们还不清楚它们会如何与人体细胞相互作用。近日,一项发表于《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学》(PLOS Biology)的研究发现,体外培养的哺乳动物癌细胞可能会将这些病毒作为“食物”。

  研究人员将人类和狗的癌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在充满T4噬菌体(它们主要会侵染大肠杆菌)的环境里培养这些癌细胞。然后,他们会使用一系列抗体来确定这些癌细胞所产生的蛋白质。结果显示,参与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蛋白质含量有明显变化。这表明,癌细胞可能将这些病毒作为一种能量来源,由此以更快的速率生长。不过,研究人员还不确定人体内的细胞是否也是如此。接下来,研究人员计划研究活体动物的正常细胞对噬菌体的反应,以及其他类型噬菌体与人体细胞之间的作用方式。

  撰文:时小舟、不周、王怡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4 00:14 , Processed in 0.07813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