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168|回复: 3

安民:美国会像大明一样亡于财政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31 03: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开始,我会用一个系列的文章来讲清社会的运行与财政相互支撑或相互损害问题,最后看看某些似是而非的观点。)

  1.明史是很能迷惑人的。比如明到底亡于什么?结论有很多很多,但有一条是决定性的底层逻辑,亡于财政。

  当我这样讲时,有人以为我想为魏忠贤这个死太监翻案,不是。站在个人的角度,我无比讨厌魏忠贤,这样的人如果在身边,我都不想多看到他一天。但如果站在大明朝的角度,魏忠贤却是崇祯时期,唯一能够让大明续命的人。

  在中国历史上,崇祯是个很不幸的皇帝,贵为九五之尊,却穿打补丁的衣服。当年为招降西北神一魁带头造反的农民军,还拿出了自己的私房钱10万两白银(国库里没钱),农民军是降了,但不到半年,银子用完了,就接着再反。然后提议招降的杨鹤就被砍了头。

  其实明代有很好的税源。中学历史书上讲明末私人资本主义萌芽,就在万历时期。从万历朝算起,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中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从西方挣了9亿两白银,全世界有60%的白银都流向了中国。但在明末,这些白银流向了东南的富商巨贾。明末把持朝政的是东林党,东林党不让明末皇帝征税。有一个故事,在《五人墓碑记》里有记载,历史上有名的苏州税监事件,人们打死明代收税的太监。其实就是征税与反征税的冲突。所以到明末,东林党不让向东南富商征税,就只有向农民征税,恰好遇着了明末西北连续十几年的大旱,农民起义就如火如荼了。然后有人为了省财政开支,建议裁撤驿卒,然后西北小驿卒李自成就起义了。

  看明史,关键看你站在哪个角度。站在国家的角度,明亡于财政,财政若充足,就有钱征兵,有钱训练军队,那东北或西北只要有一边问题解决了,另一边的问题也就好解决。而且,万历朝跟日本在朝鲜开战,我们这边穿的都是重甲,到后萨尔浒之战再跟清兵开打,清兵都是重甲,咱们这边的甲胄,除了高层官员,底下清一色的水货,水得不能再水了。没钱,贪饷,水货甲胄只能捏着鼻子哄嘴了。

  没有钱,这仗没法打,崇祯虽然穿打补丁的衣裳,但国家还是要亡。

  2.看看眼前美国财政。

  今年3月25日,我写《美国有一天会被利息压崩溃》,当时美国国债余额为315776亿美元,今天是10月29日,才过去7个月,这个数据变成了336788亿美元,增加了21012,也就是21000亿美元。

  美国去年前9个月发行了12.53万亿美元的国债,今年前9个月发行了15.73万亿美元的国债。去年平均国债利率达到3.2个点是没有问题的,那么去年全年美国新发行国债(含以新换旧,还要考虑四季度发行量)到今年需要支付利息4800亿美元以上,新增的利息支付额不会少于2000亿美元。今年估计全年发行国债16.4万亿,按平均4.5%计算利息,明年需要支付7380亿美元利息,新增的利息支付额不会少于4200亿美元。也就是到明年,仅凭2022年和2023年发行的国债,两年多支付6200亿美元的利息。这会让美国明年的财政窟窿越挖越大,它是明年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需要面对的超级难题。

  加不加息?国债发不出去咋办?通胀解决不了咋办?等等。

  美联储采用现在的办法,无解。加息,财政受不了;降息,通胀受不了。要解决财政问题,降息;要解决通胀问题,加息。

  还有一条路径,引爆一场美国危机,危机导致需求下降,需求下降解决通胀问题,通胀降了就可以降利率,以缓解财政压力。但这个民主党不允许,因为明年要竞选,要选票。

  所以,美国明年的正解是危机模式。问题是民主党因竞选需要,不能采用危机模式,所以只能采用财政撒钱模式,或美联储降息模式。这都导致通胀并不能解决。

  但没有危机,就没有未来。撒钱也好,降息也好,都是死亡螺旋,就是我前几天说的三个相互加强。

  当然,向其他国家转嫁也是一个办法,但这要看其他国家应对,看能否转嫁得出去。

  所以,这些问题的核心,还是财政问题。财政问题不解决,很多都不稳。包括美国现在的国会不稳,11月17日美国两党还要就明年的开支进行斗争等等,都缘于财政不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1-3 21:24:35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是11月3日。2003年11月3日,我瞎摸索着在网上找信息,很偶然地点进了万科论坛王石在线,后来就在万科论坛写文章。从万科论坛到博客中国,再到新浪,再到微信、头条,中间在百度盘桓过一段时间。这一写就写了20年整。人生很快,年轻时信马由缰,一天最多写了7篇,现在手速慢多了。)

  6.中国财政如何转型?

  中国后续的问题,仍然是化债以后,中央政府中长期负债率仍然高了。这影响长期经济发展潜力。所以如何先发展经济,如何再为政府开源,是下一轮经济扩张周期的重中之重,目的是让政府财政再次回到健康的轨道。也即下一轮经济扩张周期,我们的发展模式是产业升级,以产业升级提高中国经济的全球竞争力,同时给全中国社会和全体国民提供良好的民生供养,在此过程中,政府还有一项重任就是化解政府债务(含地方政府债务和城投债),也即要找到房地产之外的政府财源,在中国发展模式转型的历史进程中,进行政府财政转型。

  发展模式转型,手段是走产业升级之路;前提是同时保持低端产业的全球竞争力(手段是对低端产业进行数字化改造)。

  财政转型方面,应该是做好几个方面的兼顾:

  第一,可以加大征收环境治污税,总体是谁污染了,向谁征税,而且还要企业花成本治理污染,搞全国一盘棋治污。那么企业的成本因为征税和治污而抬高,就可以逼企业向下游转嫁成本,顺理成章就可以给产品提价;这样就是谁用了导致污染的产品,谁多花钱来买,等于是下游出污染治理成本,而非原来的全民承担成本。同时因为征税了,等于污染企业回补过去排污导致全民的损失。就是你过去污染了,社会有损失了,过去没有征你的税,现在征,相当于在让你企业生存的前提下,你要为你过去的排污行为承担治理成本。

  第二,然后是产业升级+经济增长,带来税收增长,这个可以解决部分税收问题。

  第三,房地产稳定可以解决部分税收问题。这个目前采取的对策是从香港模式转向新加坡模式,其中的核心是政府建房资金的可持续运转。也即有关廉租房等管理或运营机构可以作为一个非盈利机构设置,由政府统筹,但它存在的前提是也不能导致亏损(个别年度小幅亏损或小幅盈利是可以的)。当然,原有的房地产公司可以按传统的房地产运行模式搞房地产开发业务。这样推动廉价房和廉租房运行模式的资金,除了政府的启动资金之外,主要还是靠银行贷款来推动运转,那么此时,银行贷款就不能实施高利率。所以它的大规模运行,还是得美国降息之后。我们的利率降到位以后,这块就可以运转得快些。

  第四,投资收益转财政收入化债。就是日本政府的做法可以直接采用,投资A股、港股和在美上市的中概股。拉一波长牛慢牛,用投资收益来化债,给政府卸包袱。

  目前港股定位极低,是很好的介入时机。仅仅10%左右的分红收益+成长型公司股价上涨;再加上A股是主战场,成长性不错,定位也低,这几点,给了中国政府一个非常好的历史性的洗债时机。这个历史性的机会,建议政府抓住。

  从国家的角度,我反对现在给西方金融资本大规模入股A股的做法。前些年中国一直在有意引进西方金融资本,从这几年的运行来看,是彻底失败的。这三年A股、港股和中概股的大跌,正是美国政府、盎撒和犹太金融资本合作做空中国的结果。结合未来几年上证指数上8000到10000点的判断,如果今明年让西方金融资本大规模抄底成功,一旦到了那么个高位,他们挣钱至少是5万亿美元,再到1万点向下做空,到时中国资产承受的压力,将远大于这三年的下跌。那时损害的是中国经济,整个中国社会的健康。因为他们挣走的5万亿美元以上的钱,是从中国人荷包里通过合理合法的手段搞走的。用整个中国一盘棋的眼光来看,他们一旦汇走这三四十万亿的钱出国,我们全国人民就损失了三四十万亿,再加10000点向下做空四五年的大熊市,那对中国经济不只是伤筋动骨。

  所以,我坚决反对给盎撒和犹太人这种历史性机会的卖国贼行为。但中国政府可以有这个机会,因为纵算中国政府挣了这个钱,那也是全部用在中国人自己身上,包括化债,肉它还是烂在锅里。有这5万亿美元在中国人手中,中国消费和投资就会是另一个规模。

  政府财政能持续,中国后面的很多事情都会很主动。政府财政不能持续,后面很多问题都不好解决,而且会越搞越被动。这是个原则。所以下一轮经济扩张时期,中国的主要任务不是给政府背包袱,而是合情合理合法有序地给政府卸包袱;那样的话,一旦中国经济增速再不行了,那就可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给社会发展增添动力。这是因为中国经济目前的被动,源于政府的被动;政府的被动,源于房地产的被动;房地产的被动,源于卖地收入的被动(有些地方政府发不出工资)。

  所以,从大的方面来讲,我的观点和很多人可能不同。2010年到2013年我力主政府减税,那几年到现在,中央政府也很多次减税了,但现在,我则力主增加政府的财政能力。政府在前些年中国经济转型期,社会遇到发展问题了,为了支持企业发展,政府减税降负,然后加大发债力度,政府主动给社会背包袱,现在则要通过合适的手段,让社会给政府背点包袱。政府财政能力的提高,会为中国社会长期发展能力预留出不少的空间的。为长远发展计,我们要适度为政府进行下谋划。

  再讲一下克林顿洗债的问题。克林顿时期,美国因为产业结构升级,网络科技高度发达,导致财政有节余,这个实际上是给美帝国续了命。它实际上也是一种洗债。所以洗债,有相对的洗债,也有绝对的洗债。绝对洗债,就是国家每年财政节余比较多,然后还国债,到期不再借新还旧,而是选择还本付息,这样国债总规模下降。所谓相对洗债,就是国家财政有所好转,国债规模也在增加,但经济规模增长更快,国债占年度GDP的比率下降。比如中国121万亿GDP,假设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债务80万亿,债务比例是66.12%,下轮经济大扩张,中国GDP扩张到250万亿,但国债只有100万亿,此时负债比率是40%,政府债务更健康。政府债务过高,国家不可持续,洗债就是给国家续命。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 02:5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接昨天的文章。)

  3.日本前些年干了一件非常出格的事情,但这件事结果不错。

  日本采取低利率(宽货币)+政府高负债+无限量投资股市债市的模式,日本政府国债占比是全球最高的,这保证了日本在逝去的30年中财政相对稳定,低利率保证了日本国债增长的同时,利息支付非常少,这给政府争取了解决财政困境的时间。然后日本政府独辟蹊径,通过股市和债市投资来解决财政问题。为此,日本央行无限量投资国内上市企业股权和企业债,保证了金融市场相对稳定,然后通过这一波牛市炒作,最终拉起日本股指,然后以巨大的投资收益来完成洗债。

  简单地说,日本央行通过无限量投资股市,通过这轮大牛市,获得了巨量的投资收益,后面就可以再将这巨量的投资收益转给财政,财政以此还债,从而完成对整个日本国家债务的瘦身。

  这种操盘的前提是,不能引发高通胀。如果前30年日本高通胀,这个游戏就没法继续。日本的这番操作,值得我们深思,值得全球央行认真面对。因为办法总比困难多,数学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

  4.中国经济增速问题主要还是因为地产

  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速不够,缘于房地产高速发展模式不可持续。

  内地的房地产发展模式学的是香港的,卖楼花,竞价拿地。地方政府拿卖地的钱投资城市基建,七通一平,再招商引资,推动工业大发展。然后地价和房价以及投资客相互加强,相互推动。2013年6月下旬,我在博客上贴出了系列文章,意即原来的那种发展模式(房地产高增长,卖地收入高增长,财政收入高增长,投资高增长,消费高增长)不可持续。8年后,2021年,中国房地产销售额见大顶。2022年和2023年,各大城市卖地收入,去年下降了20197亿,今年前三季度下降了7632亿。参看下表(单位,亿元):
  去年各地方政府卖地收入少了20197亿,我们假设这些钱都用于投资工程,按30%资本金配套70%贷款计算,则如果有了这20197亿元,则中国投资可以多出67323.3亿元。去年全国GDP1210207亿,如果考虑这个因素,那么仅仅这67323.3亿的投资,名义GDP增速将多出5.56个百分点,考虑2.0%的CPI增速,也将多出3.56个百分点,其中的增量至少拉高GDP1.5个百分点是没有问题的。

  也即拖累中国经济增速的,正是房地产;房地产卖地收入不足,导致投资不足。

  今年前三季度卖地收入少7632亿,如果这7632亿都用于投资,且按30%本金70%贷款配套,则前三季度中国经济规模将从913027亿增加到938467亿,名义增速提高2.79个百分点;考虑CPI后提高2.75个百分点,再考虑GDP只算增量,那提高1.2个百分点是没有问题的。

  美国今年三季度GDP增长4.9%,对应的正是美国国债高增长,也就是美国高国债发行量拉动了美国GDP高增长,是国债转化为需求。所以,我们看到中国政府上周二宣布将发行1万亿特别国债,而且这些国债四季度投资5000亿,主要用于水利建设。内在道理跟美国政府拉动GDP的手法一样。

  5.中国经济是个转型问题

  所以中国的经济目前的核心问题是转型,从房地产拉动为主,转型到创新驱动。这个问题可以分成四方面来看:一个是稳房地产;二是给地方政府解决经费问题(实际上是政府财源替代问题)。房地产稳住了,地方政府的卖地收入就稳住了,同时大的周期性风险也稳住了。这是旧的模式如何延续的问题,如何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问题。三是股市和汇率的问题后面再讲。四是创新发展问题,这个基本不用讲,因为这几年中国创新驱动做得不错。其他想要做的事情,比如经济再启动,要等全球经济环境的好转。具体地,就等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这个时间也快到了。

  所以,在美国举债稳经济的时候,中国一样举债稳经济,然后给地方政府债务平台化债(高息债转低息债)。我们以低息债应对美国的高息债,且我们政府的债务比率比美国低,那美国肯定没有我们能抗压力。所以我们比美国更能扛。所以明年,在等美国货币政策转向期间,积极的财政政策仍然要用一用,但它应该还是一过渡政策。

  就是一旦美国货币政策转向,那么我们立马降息,然后中国经济就会满血复活。中国货币政策正确的组合,应该是我两三年前给出的组合,控货币总量(不增长或低增速)+低利率(存款利率降到1%以内)。这样就能将政府和企业利息支付额降下来,减少债务过大对社会发展的侵蚀,支持中国社会继续长期发展,拉长中国社会的增长周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1-3 06:4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接前天的文章。)

  5.关于财政转型

  这两天看了一专家演讲。有好些赞同的地方,也有一些地方不同意。具体有四点:

  第一点,关于债务规模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制约

  我谈中国需要财政转型,基于对中国政府负债的判断。不是基于国家资产负债表,而是基于实际运作。

  我们先需要捋清中国政府的负债率,不是中央政府的负债率。

  中国政府的负债率并不低,因为有地方债务平台,而且本轮债务置换,国家在为地方兜底,这意味着所有的地方政府债务包括地方平台债务,最终都是中央政府债务。因为如果地方还不起本,付不了息,最后就由中央政府来兜底。中国各地城投公司债务88万亿,地方政府+城投公司负债率约为GDP的103%;所以中国政府的真实负债率超过120%。

  上一轮债务置换时,国家为了控制各地方政府负债,讲话比较重,说各人的孩子各人抱。可这次债务置换,仍然是国家兜底,表明各人的孩子还是国家财政抱。所以,当我们说各人的孩子各人抱的时候,地方自然要控制一下债务规模的,总要表示一下,要响应一下国家的号召,但同时,地方也不会真的相信国家不管,而且,一旦国家经济失速,中央会要求各地方加大负债力度,这也不是一回两回了。所以,地方都清楚最终还是要中央管,而且中央到最后不能不管也不得不管。之所以一时要加大投资,一时又要各人的孩子各人抱,只不过此一时,彼一时而已。

  再讲个真实事件,应该是取消农业税前后吧,具体哪一年我记不清了,连我们那么偏远地方村里的债务都是国家兜底还的!村里的债务!很多人都不了解那段历史,我了解。我们大队在上世纪70年代农业机械化时买了些机械,但我们在山区,加上当年的农机水平的确不过关,买来的机械很快就等于废铁。老支书抠抠索索一辈子,退下去时积攒了几万块钱,一搞机械化一修小学,村里就开始在信用社有贷款,利滚利;加上大队改村以后,当年村干部只要开会就要吃饭,故请了个老头儿专职给他们做饭,那人要工资;村干部每年都有补贴,每个小组跑脚儿的人也有补贴,村里管电的也有补贴,然后村干部可以打白条消费,只要每次不超过50元,打的白条都算数。多年下来,就积累下不少债务。原来村里在征农业税时附带搞些钱,还有农民超生罚款,或修路向农民收费,总之设各种名目搞钱消债,取消农业税后,村里又没产业,然后又不能向农民收费,所以最后信用社的欠款和欠周边商户的钱,都是国家还的。

  因此中央政府的债务,并不能按现在账上20%多的负债率来算,那是不了解中国政府真实的运作逻辑。你若跟地方政府说他们负债国家不管,各地方政府负责人也不会相信。嘴上说说可以,但最后谁信呀?银行也不会相信。所以,对国家的真实债务的定义,若只看国家层面的报表,肯定会出问题的,依据这个来制定国策,就更是错得离谱了。

  另外,我对目前中国政府超过120%的负债率持怀疑态度,我认为可能低了。当然,我也没有办法确证我的怀疑。原因在于我估计目前的地方平台债务,比如武汉市,极有可能只统计到市城投公司。其实武汉市各区都有自己的政府平台,不过不叫城投公司,而叫做投资公司。因为我在这边做过政协委员,我知道这个情况。各区的投资公司名义上叫做投资公司,实际上就是各区政府的投资资金运作平台,跟市城投性质一样,因此银行贷款都不少。它们因为名字跟城投公司不一样,所以有关方面统计时,我不清楚是否将它们的债务也统计进去了。我怀疑没有统计进去。

  所以,在房地产经济出现问题,在中国政府如此高的负债率的情况下,财政转型势在必然。而且中国财政和美欧财政最大的区别是,中国财政中,有相当一部分资金是在进行投资,投资的结果是产生了大量的资产。美欧不是。美国政府负责修铁路吗?不。负责修公路吗?不。负责修水利吗?现在不。这跟中国大不一样。中国政府的投资,沉淀下大量的国有资产。我们全民都在享受这些国有资产带来的便利。

  这高的负债率,加上中国政府投资的特点,再加上现有的利率因素,就制约了中国政府的投资和负债空间。简单计算:去年中国121万亿GDP,中国各级政府超过120%的负债率,按负债150万亿估算。贷款利率按3.5%这个比较低的数值估算,一年需要支付利息5.25万亿。就是中国政府这些投资的资产,如果不算财务费用,如不能产生5.25万亿的利润,实际上这些资产就是贬值的。所以,数据本身就说明,如此大的政府负债和现行利率,本身就制约了中国政府的投资空间;即如果不纯粹靠贷款扩张,中国政府的投资就会是萎缩的;原因就在于利息挤压了政府投资空间。利率降1%,中国政府每年少付息1.5万亿,这1.5万亿可以带动5万亿投资,所以,降息就扩大了政府的投资空间,也就能拉动中国经济。

  这还只是讲了政府债务,没有讲整个社会的债务,如非金融企业有息负债和居民有息负债。其实三年前我就一直在博客上讲中国应该以低利率洗债(低利率+适当压缩贷款规模),但主管机构并不同意我的观点,他们维持高利率,以便吸引国际资本进入中国(房地产行业在美国几乎零利率时贷的居然都是超高利率美元债),现在结果出来了,昨天万科债券都跌出翔了,中国房地产差点把整个国家给坑了。坑掉咱们的,正是高利率美元债+汇率贬值。然后地方债也出了问题,以致国家不得不出面兜底,以低息债换高息债,且借新还旧。

  这实际上表明如果中国政府控制力稍弱,我们早就爆发金融危机了,美国想达到的目的早就达到了。这恰恰证明我3年前的观点是对的。总计300万亿的负债,利率降1个点,三年少付利息9万亿,地产公司也好,地方平台公司也好,债务出问题,至少可以再拖后两三年。当年如果在贷款规模上对问题比较严重的行业企业进行适当的控制,地产不至于给国家闹出这么大的惊张,不至于把中国经济拖进坑里去,我们现在也不至于这么被动。

  所以看问题也好,处理问题也好,我们还是要回到问题的本真,用共产党毛主席的思路和办法,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去粗取精,去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这个方法真的很管用。西方的模型有时候有用,但它们不是万能的,到大的框架变化的时候,大动荡期间,模型再好也没啥作用,不然西方为啥弄出那么多金融危机呢?那么多经济学家怎么就没有弄出个危机模型呢?

  第二点,关于中央财政花钱大规模增加中产阶级

  有关这个观点,由中央政府花钱,然后增加中国中产阶级,没有传导路径。中央政府投资,现在往往是过去以工代赈的延伸,即搞工程,最终受益的是底层特别是农民,他们不是城市中产。现在连土木工程专业的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去工地,所以中央政府投资拉动不了城市中产。直接发钱又不可能。

  中国能增加城市中产的办法,一是现在在用的促进产业城市产业升级和城市民营经济,促进消费和出口。这些方面,中央政府只能出政策。二是平准基金或央行大量投资股市债市,干掉国际空头。因为中国城市中产主要在股市,平准基金或央行进场,拉动股指,可以给城市中产增加财富,也能拉动消费。但国家层面可能并没有这个意识,或者是兴趣不大。

  第三,关于中国货币发行以什么为锚,以一篮子大宗商品可以吗?

  不能只是一篮子大宗商品,因为大宗商品的定价权并不在中国,而是美欧金融资本,资源的控制权也主要不在中国,尽管中国这些年在国际上买了不少。但为了吸引金砖国家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中国货币的锚,可以放进一些大宗商品,比如占20%或30%的权重。真正的锚,应该锚定中国大宗的工业产品(可以根据工业发展每隔若干年调整一次)。因为这个是中国最大的竞争力,它也最能代表中国,是中国化的。我们发行多少货币,以我们自己的主要大宗工业品为锚,这就能够对得上。

  货币货币,货是里,币是表,币是为货计价的,是由货派生出来的。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工业品生产国,因此我们的货币发行,它主要反映的应该是中国工业品生产和服务,我们每年的产量和价值,这才是我国货币发行的根,是依据。至于资源,可以适当给予权重,好处是可以吸引全球资源生产国纳入上合组织和金砖国家组织,但权重不宜高了,因为美欧可以操纵资源的价格,高了我们就被动。工业品占比高了,我们就主动。金砖货币也是一样的逻辑。

  第四,拆美元的穹顶

  2018年我给出的策略就是中国进出口人民币计价和结算。今年效果开始显现。人民币国际化,先得在中国进出口,特别是中国大宗产品的进出口上体现出来;其次是南方国家的贸易之间。最终拓展到国际金融市场。不过国际金融市场那是很遥远的事,先得走好第一步和第二步。第一步和第二步,人民币的占比先得超过一半以上,那时谈别的才好谈。第一步和第二步走好了,美元会自然而然地就会滑下去,但那是个历史过程,可能得十五二十年,甚至不排除二三十年。

  其他的没啥意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6 08:47 , Processed in 0.45325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