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967|回复: 0

温伯陵:张治中是蒋介石的幸臣,凭什么能做新中国的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9-28 20: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马上到中秋和国庆了,提前祝大家节日快落……

  话说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两党为建立新中国展开多次谈判,而谈判的过程中,国民党代表张治中的动向很有意思。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张治中的动向,代表了当时绝大部分人,我们也可以通过张治中,从侧面窥探到新中国刚成立时的性质。

  那我们就来聊聊张治中吧。

  2

  张治中出生在安徽省巢湖市洪家疃,一个黄山脚下的小村子,他的父亲经营着一家篾器店,母亲是浑身伤病的家庭妇女,兄弟共有四人。这样的家庭环境,导致张治中从小就生活的非常苦,也对他后来的选择产生了重大影响。

  原本张治中是没有条件读书的,但他的母亲还是省吃俭用,硬凑出一些学费,送他去私塾读了十年。

  因为大部分同学都是走读,只有张治中和另外两名同学是住校,他们便需要把米和食材带到私塾,每到吃饭的时候,三人共同煮一锅米饭,然后厨师根据他们带来的食材,给他们做出不同的菜。

  其中一个同学是富裕人家的孩子,每顿饭都有肉吃,另一个同学家境稍差一些,但家里也经常送菜和肉过来,唯独张治中,常年累月的吃白水煮青菜。

  有次张治中实在忍不住了,便托付厨师,到洪家疃给他要点肉来,但是他爷爷告诉厨师:“家里没钱,肉么,除非从我身上割下来。”

  后来张治中得了疥疮,有人告诉他,吃猪油蒸红枣可以治疗疥疮,张治中回去和母亲说,母亲直接拒绝:“饭都吃不周全,哪有什么猪油蒸红枣。”

  想了各种办法,张治中都没吃到一口肉。

  童年艰苦的孩子,成年后往往有很强的功利心,出人头地的欲望非常重。如果能在短时间内成功,说不定能消除童年的阴影,获得相对健康的心理状态,可如果长期蹉跎,童年的阴影极有可能导致心理扭曲。

  很不幸,张治中就是长期蹉跎的那一类。

  读了十年私塾,张治中参加了科举考试。

  因为成绩不错,张治中自信能一举考中秀才,然后是举人和进士,和千百年来的读书人一样光耀门楣。认识张治中的人也觉得,此人考秀才定是手到擒来,于是在考试前便称他为“小秀才。”

  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张治中落榜了,他在回忆录里写道:“父母的热望,亲友的期待,被泼了一瓢冷水”,非常失落。

  落榜之后,张治中到扬州投奔亲戚,准备报考当地驻军即将开设的随营学堂,结果等了很久,那所随营学堂都没有开办起来,张治中再次回到安徽,通过亲戚的关系,到吕德盛号杂货铺做了一名伙计。

  连续两次失败,张治中非常痛苦:“我的内心渐渐痛苦起来,难道这个样子就是出路吗,难道做一辈子生意不成吗?”

  做杂货铺伙计的时候,张治中偶然见到一张报纸,写着“安徽陆军小学招生”的消息,他又一次燃起希望,辞去杂货铺伙计的工作,回家说服母亲,东拼西凑了24块钱,步行三百里到安庆,报考陆军小学。

  和考科举一样,张治中是志在必得的,甚至出了考场以后,还给其他考生看他的文章底稿,所有人也认为一定能录取,然而……张治中又落榜了。

  这次失败给张治中的打击很大——

  “云天辽阔,四海茫茫,我注定了失败的命运。怎么办呢,想起来真是烦闷极了,痛苦极了。”

  苦读十年,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金榜题名,结果科举落榜、军校落榜,可谓是文不成武不就。原本以为最擅长、最出类拔萃的东西,却一次次的被现实否定,换做任何人,恐怕都不可能寻常视之。

  但张治中依然留在安庆,通过同乡的关系,到安徽督练公所总办唐启尧的公馆,给唐家二公子做陪读,准备再考安徽测绘学堂。

  结果不等张治中熟悉新环境,便被唐家人给侮辱了,指着他的鼻子大骂:“你是什么人?他是少爷,你是个穷小子,你配和他一起住在这个公馆里吗?”

  对于一个青少年来说,这番话简直是晴天霹雳,从此以后,张治中的尊严也没有了。

  离开唐启尧公馆,张治中报名做了安徽测绘学堂的门卫,专门做些收发公文、开门指路的琐事。做了一段时间,他不愿意继续做服务性质的工作,又报名做警察,最终成了一名“备补警察”,主要任务是穿着正式警察的制服、替正式警察站岗。

  每到半夜的时候,望着空无一人的大街,张治中都有一种沦落下僚的凄凉感。

  后来他又去了扬州,在盐防营里做了备补兵,希望有朝一日能成为正式兵员,却被班长欺负的受不了,吐槽说:“被人歧视、欺负、侮辱,难道一个备补兵就是这样的奴隶地位吗?”

  离开盐防营,张治中终于考上扬州巡警教练所,成了一名正式警察。折腾这么多年,终于有了稳定的工作,实在不容易。

  但正是从此时起,张治中的命运齿轮开始转动。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国开始政权更迭的大洗牌,张治中感受到时代的变化,立即辞去警察的工作,跑到上海参加了学生军,加入革命的阵营。

  随后宣统皇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上海学生军被编为入伍生团,原准备直接送到保定军校读书,但在保定军校师生的反对之下,入伍生团便先到武昌的陆军军官预备学校读两年,然后再升到保定军校第三期。

  就这样,屡次落榜的张治中,在改朝换代的大背景下,因为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进入梦寐以求的军校,第一次得到改变命运的机会。

  3

  1916年12月,张治中从保定军校毕业,被分配到安徽,在倪嗣冲的安武军任职。

  民国初年,保定军校的学历是一张金字招牌,含金量堪比现在的清北。虽然不是正儿八经考进去的,入学后的成绩也普通,但张治中毕竟是有了毕业证书,一条稳定的晋升通道就此打开。

  因为北洋系军队选拔军官,更讲究“来历”而不是“学历”,导致保定军校的毕业生,基本不能在北洋系军队快速提拔,而孙中山的广东政府,更愿意重用正规军校毕业生。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量的保定军校毕业生便南下广东,投奔了孙中山。

  张治中也随着时代潮流到了广东,并于1924年初,接受桂军第四师师长伍肖岩的邀请,出任建国桂军军官学校的大队长,负责教育和训练工作。

  就职不到一年,桂军军官学校停办,学生并入刚成立的黄埔军校第三期,于是张治中也进入黄埔军校,做了第三期入伍生总队的代理总队长、东征总指挥部上校参谋。

  紧接着,国民政府东征陈炯明成功,成立了以黄埔军校毕业生为核心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师,蒋介石做师长,张治中出任参谋长兼广州卫戍司令部参谋长。

  追求了二十年的前程,梦寐以求二十年的出人头地,在南下广东的一年内便实现了,最重要的是,他得到掌握国民革命军的蒋介石的赏识。

  这是张治中第一次做这么高的职位,同时也是第一次被这么有前途的人赏识。

  对于一个想出头却始终不能出头的人来说,无论内心如何激动,其实都在情理之中,他的所思所想应该是——

  和辛亥革命时参军一样,抓住这次改变命运的机会,不择手段的向上爬,以前那种受人冷眼的苦日子,再也不要过了。

  所以在随后进行的国共北伐时期,张治中做了一件非常无耻的事。

  “汀泗桥战役”结束后,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视察战场,然后在汀泗桥火车站召集连以上军官训话。

  在场的所有人都服从命令,站的整整齐齐,但已经做到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副官处处长的张治中,发现蒋介石刚从战场回来,皮靴上沾满血渍,便在众目睽睽之下,单膝跪地,用自己擦脸的白手帕,轻轻的给蒋介石擦皮靴。

  就这样,一边是蒋介石发表训话,一边是张治中跪地擦靴,其他军官们盯着蒋介石,余光瞟着张治中。

  这番做法,事实上是张治中向蒋介石表忠心。

  张治中通过当众擦靴的举动,告诉蒋介石:

  “总司令,从此以后我就没脸面了,再不可能改换门庭了,以后风里来雨里去就追随您了,重用我吧。我把灵魂交给您,只求出人头地的机会和一份荣华富贵。”

  而对于蒋介石来说,能这样不要脸面表忠心的人,永远是稀缺的:“既然你断绝了所有退路,那我也应该投桃报李。”

  从此以后,“这家伙是擦鞋的”,便成为国民革命军中的一句骂人话,同为保定军校第三期的白崇禧,也因为这件事一辈子看不起张治中。

  但是那又如何,张治中的目的达到了。

  即便外放为师长、在徐州打了败仗,一旦张治中跪在地上向蒋介石认错,蒋介石都不再追究,只说一句“记枪毙一次”,便轻轻揭过,继续以亲信的态度对待张治中,张治中继续青云直上。

  蒋介石要的是奴才,张治中要的是前程,两人各取所需而已。

  4

  自1928年起,张治中陆续出任军政厅长、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名义上是国民革命军的将军,事实上是以蒋介石嫡系的身份,在军中做政治性质的工作,即便偶尔几次挂帅出征,战绩其实并不好。

  1929年,蒋介石要借裁军来削藩,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冯玉祥不愿意削弱实力,便起兵反抗,和蒋介石爆发战争。

  蒋介石要和冯玉祥作战,必须派亲信驻守重镇,防止后院起火。

  于是蒋介石任命张治中为武汉行营主任,替他坐镇武汉。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张治中通过检阅汉阳兵工厂、到武汉大学做演讲等方式,安定了武汉的人心,保证武汉没有倒向冯玉祥。

  同年底,张治中回到南京,整个过程轻松愉快。

  这就是张治中凭借蒋介石的信任,完成的一项政治任务。

  1937年8月,中国和日本在上海爆发“淞沪会战”,张治中离开军校,以第九集团军司令、上海警备司令的身份参战。

  这是张治中扬名立万的机会,但他的表现一言难尽,在给蒋介石的电报中说的很详细:

  1、八十八师以主力北分向日本坟山、八字桥、法学院、虹口公园攻击,伤亡甚重,仅法学院一处,已牺牲一营之众。

  2、八十七师对沪江大学、公大纱厂及引翔港镇方面,尚未得手。

  3、我炮兵轰击敌阵,因目标坚固,未得预期成果。

  4、本日未闻敌兵舰炮声。

  5、空军动作甚敏捷勇敢,但敌高射枪炮似有电气装置,所构成之威力圈弹发如雨。

  这份电报中,不是说没有完成作战任务,就是说日军非常强,唯独没有提出解决办法,气的蒋介石大骂:“应撤张文白。”

  而且在指挥作战期间,张治中一度离开前线,跑到苏州。按照他后来的说法,是去找十八军军长罗卓英商谈作战部署的,结果到了苏州才知道,十八军已经划归第十五集团军(陈诚)指挥了。

  张治中听说麾下的部队被调走了,非常生气,这意味着他的地位和权限有些动摇。

  在南京遥控指挥的蒋介石,整整两天联系不到张治中,也非常生气,因为对于他这种兵变起家的人来说,不能直接指挥军队,意味着军队有脱离掌控的风险,进而威胁他的政治生命和肉体生命。

  所以重新恢复联系之后,蒋介石劈头盖脸一顿大骂,张治中一顿抱怨,两人大吵一架。

  不管怎么说吧,在“淞沪会战”的战场上,张治中的军事和政治都表现不佳。

  随后,张治中改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兼省保安司令,但很快就发生了“火烧长沙”事件。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了减少日军的物资补给,决定和古代战争一样坚壁清野,称为“焦土政策”,每当日军即将攻破一座城市、国军即将撤退时,便放火焚城,不把完整的城市留给日军。

  1938年11月12日,日军逼近长沙,蒋介石给张治中发电报:“长沙如失陷,务将全城焚毁,望事前妥密准备,勿误。”

  那时陈诚也在长沙,张治中问陈诚:“长沙使用焦土政策,你是什么意见”,陈诚很直接:“当然是要做的。”

  这事没有转圜的余地,张治中便开始搬运物资和伤员,准备焚城,结果还没准备妥当,当天夜晚,长沙城便四面火起,造成巨大的人员物资损失。

  后来经过调查发现,提前放火有两个原因——

  译电员翻译电报里的日军消息时,把距离长沙250里的“新墙河”,写成距离长沙12里的“新河”,长沙城里的军队以为日军即将攻城,便立即放火焚城。

  由于国军一路战败,导致“失败主义”的阴云笼罩长沙,坊间流传着各种各样的谣言,其中一条就是“长沙城破”,当天搬运物资和伤员的举动,更是给市民强化了“长沙城破”的印象,看到军队放火,大量的市民也跟着放火。

  其实不管什么原因吧,在“焦土政策”的大背景下,长沙城是一定会被焚毁的,无非是时间早晚而已,这和张治中关系不大。

  张治中做的不妥当的地方,在于事后处理。

  11月14日,蒋介石飞到长沙,询问了“火烧长沙”事件的来龙去脉,然后处死长沙警备司令酆悌、保安团长徐昆、长沙市警察局长文重孚,并说了一段话:

  “就这一事件的根本成因研究,可以说不是属于哪一个人的错误,而可以说是我们整个团体的错误。我们以后怎样使用干部,怎样训练干部,怎样沉着应变,从这一事件上都可以得到明确的教训。”

  既然不是哪一个人的错误,那为什么处死酆悌等三人?

  既然要处理负责的人,张治中做为湖南最高长官,为什么不用负责任?

  蒋介石的话事实上是和稀泥,用酆悌等三人的死,保全了嫡系张治中,然后把“火烧长沙”的事轻轻揭过,不再做任何处理。

  经过这件事以后,张治中在湖南军民中彻底失去威信,三个月后就被调回重庆,出任蒋介石侍从室第一处主任。

  总的来说,张治中不是优秀的政治家,更不是能征善战的将军,他只是效忠于蒋介石的幸臣,蒋介石统治中国的一把工具。

  5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紧接着蒋介石邀请教员到重庆共商国是,并由美国大使赫尔利、张治中亲自到延安迎接教员等人。

  到了重庆以后,我党的首席谈判代表是周先生,张治中则是国民党方面的重要谈判代表。

  从此时起,张治中开始人生的最高光时刻,也换来“和平将军”的美称。

  那张治中为什么能做谈判代表呢?

  主要是因为张治中和我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早在青年时期,张治中就在上海大学听过瞿秋白的课,并和瞿秋白有过深度长谈,甚至喜欢读《新青年》、学习俄文,准备到俄国留学。

  进入黄埔军校,张治中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思想一度有些左倾,被“孙文主义学会”的人视作“赤色分子”,蒋介石也问他到底是不是共产党。

  而且因为工作的关系,张治中和周先生相处的不错,曾向周先生提出入党的请求,但是国共两党有约定,不能吸收对方党派的高级干部,于是周先生和张治中说了一番话:

  “中共当然欢迎你入党,不过你的目标比较大,此时恐有不便,不如稍待适当时机为宜。但中共保证,今后一定暗中支持你,使你的工作好做。”

  现在看来,周先生的这番话,可谓是意味深长。

  一方面,周先生给张治中留下一条退路,让他在不如意的时候有机会为我党做事,另一方面,周先生把张治中视为闲棋冷子,在国共争雄的时候,也能利用张治中做些工作。

  而张治中虽然思想有些左倾,但并没有为革命献身的勇气,他青年时期的追求和经历,决定了他要的是前程和富贵,不是革命。于是在周先生给与许诺之后,张治中再也没有提入党的事,反而在汀泗桥战役后给蒋介石擦靴,做了蒋介石的幸臣。

  从这个层面来看,张治中在20年代就为长远利益谋划了,事实上做了骑墙派。

  所以在漫长的国共争雄中,张治中从未和我军作战,也从未说过我党的坏话,抗战期间回重庆工作以后,他还利用职务之便,提议在政治部设立文化工作委员会,用来安置郭沫若等左派文化人士。

  这个提议,其实也是向我党示好。

  正因为张治中长期和我党保持友好的关系,抗战结束后,他才能被选派为谈判的重要代表,和旧相识周先生进行谈判。

  那对于国共争雄的结局、谈判的结果,张治中是如何看的?

  答案是张治中很清楚我党要赢,国民党要输。

  早在1941年,蒋介石在重庆召开军事会议,张治中就在会上说:

  “国民党的高级干部思想保守,惮于改革不求进步,充满畏难苟安的习气,毫无创造进取精神,一天天老大腐败下去,前途是不堪设想的。”

  蒋介石无奈的说:“大家都是这样,我有什么办法?我只有一个人决心累死算了。”

  可见,对于国民党的问题,张治中是非常清醒的。

  重庆谈判后,国共两党签订了《双十协定》,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中国共产党承认国民政府对中国的合法领导地位、国民政府承认国民党、共产党及一切党派的平等合法地位。

  总的来说就是,中国的所有党派团结起来,建立一个以国民党和国民政府为主、多党合作的新中国。

  根据《双十协定》的原则,整编军队的事务随之展开,国民党以张治中为代表、我党以周先生为代表,再加上美国总统杜鲁门的特使马歇尔,组成最高军事三人小组会议,调查研究军队整编的问题。

  从1945年12月到1946年2月,三人乘专机陆续去了北平、张家口、太原、济南、徐州、延安等地,调查研究各地的军队情况。

  从中国历史的经验来看,和平建国是必须争取的美丽前景,但天下的归属,终究要通过两党两军的大战来决定。

  这一点,教员知道,蒋介石知道,周先生知道,张治中知道,马歇尔也知道。

  所以在去延安调研的飞机上,周先生意味深长的和张治中说:

  “文白啊,你们不打,大家民主建国,你们打,你们就要失人心。失人心者失天下,我们共产党就会团结其他民主党派建设新中国,那就与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了。”

  言外之意就是,国共两党两军不开战,大家和平民主建国,那么新中国还有蒋介石的位置,还有张治中的位置,一旦开战,将来的新中国,就没有蒋介石的位置了。

  至于有没有张治中的位置,就在于你张治中,如何抉择了。

  听到周先生的话,张治中盯着他看了一会,什么话都没有说,重重的喘了一口粗气,靠在飞机座椅上闭目养神,内心开始考虑何去何从。

  三人小组到延安之后,教员在延安礼堂召开欢迎会,轮到张治中发表演讲的时候,他突然向教员等人大声的说:“我张治中三次到延安,将来你们共产党写历史,不要忘了我张治中三次到延安。”

  教员立即回应道:“当然忘不了你张治中。”

  那一刻,张治中已经下定决心了,他要逐渐脱离国民党,投奔共产党,和辛亥革命时一样,再次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至于追随蒋介石获得的前途和富贵,正好用来做筹码,换取将来更远大的前程。

  1946年6月,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撕毁《双十协定》,向我党的解放区发动大规模进攻,解放战争爆发。

  此后随着我军的节节胜利,周先生在飞机上的那番话即将成为现实,张治中也加快了脱离蒋介石的节奏。

  1948年,张治中已经升任西北行辕主任、西北军政长官公署的军政长官,驻地在兰州,但他并不积极工作,把所有事务都交给陶峙岳处理,自己在兰州的兴隆山上闲居。

  用他自己的话说:“已经肯定蒋所领导的政权必然失败,自己考虑做脱身之计。”

  在这样的背景下,张治中在甘肃省党部会议上,当众批评国民党:

  “我们的病根就在国民党本身,就在国民党离开了三民主义,丧失了革命主张。我们是革命的政党,但是取得政权之后就不革命了,三民主义的党取得政权之后就不要三民主义了。真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

  随后,张治中给南京写了一封建言书,对蒋介石的党务、政治、军事、外交、干部政策、个人修养方面都提出严厉的批评,要求蒋介石放弃中央集权制,实行亲苏政策、和共政策、改革土地制度等等。

  这两件事,一方面是张治中对国民党的反思,另一方面是张治中在新局势下,对自己政治立场的表态,给我党纳上的投名状。

  1949年4月,张治中再次做为谈判代表,代表国民党到北平商谈停战和平事宜,临行前他专门去了一趟奉化溪口,并给蒋介石留了一封信,建议蒋介石暂时出国,不要参与国内事务。

  这封信,可以看作张治中和蒋介石彻底决裂的象征。

  于是在北平谈判失败、百万雄师过大江之后,经过周先生的挽留劝慰,张治中便留在北平,不走了,正式投入我党的怀抱。

  6月,张治中宣布脱离国民党,并发表《对时局的声明》——

  “我居留北平已八十多天了,以我所见所闻的,觉得处处显露出一种新的转变、新的趋向,象征着我们国家民族的前途已显露出新的希望。”

  9月,我党和各民主党派组成的第一届政协会议在北平召开,决定即将成立的新中国定都北平、北平改为北京、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五星红旗为国旗,并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委员。

  10月,我党和各民主党派、工农群众、各族人民、民主人士共同成立了新中国,取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这个新中国里,没有蒋介石和反动派的位置,但有张治中的位置。

  在敦促新疆旧部起义、选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名称和五星红旗的过程中,张治中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成为新中国的功臣之一。

  两种中国命运的抉择落下帷幕,历史就此翻开新的一页。

  6

  用历史对比的角度来看,国共争雄和楚汉争霸非常类似。

  国民党相当于西楚,蒋介石是短暂做过诸侯总盟主的项羽,我党相当于大汉,教员是统兵灭秦并联合诸侯推翻项羽、重建天下的刘邦。

  那些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则是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韩王韩信等两边站队的乱世诸侯。

  至于张治中,更像是项伯。

  项伯是项羽的亲叔叔,虽然治国理政的能力不足,统兵打仗的水平也不够,但依然是西楚政权的嫡系中坚人物。鸿门宴上项伯骑墙,借机取得大汉阵营的好感,随着项羽的失败,项伯便倒向大汉,被赐刘姓,封射阳侯。

  而张治中脱离蒋介石、站在我党一边之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地位极高的副国级干部,前途比国民党时期更加显赫。

  年少时一门心思要出人头地,中年时三次抓住时机变换阵营,晚年时名利双收。

  张治中啊,真是个精致的聪明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4-30 00:49 , Processed in 0.09376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