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293|回复: 1

畅明:更名“婆罗多”,印度跨出解体第一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9-23 11: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印度更名“婆罗多”?

  今年9月G20峰会在印度新德里召开,大家惊人的发现,印度的请柬变了。国家名片从“印度总统”(President of India)到“婆罗多总统” (President of Bharat)。

  好好没事改什么名呢?而且非要重点提及“婆罗多”,这个名一听就和婆罗门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可追溯于印度教传世经典《往世书》及史诗《摩诃婆罗多》,在那里婆罗多被描述为“南方海洋和北方雪域”之间的土地”。

  事实上这不是印度这些年第一次“改旗易帜”。

  2022年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前脚刚走,后脚莫迪就把新德里的国王大道更名为责任大道。1911年英王乔治五世宣布将英属印度的首都从加尔各答迁往德里时修建的国王大道。正是致敬国王之意,hail to the king。

  2022年印度海军新军旗,将代表英国的“圣乔治十字”删掉。(独立多少年了怎么才想起删掉?)

  改个名而已,改了也不能大富大贵,提高不了GDP,提高不了军队战力,没什么实际好处,纯属口嗨,但这个口嗨,对于印度,尤其是某些印度人来说,很重要。

  在政治上,改名从来不是改个名字,往往有着“改旗易帜”的意义。比如:明朝中期爆发大礼议事件,由于明武宗无后,朱家皇室旁宗的明世宗也就是嘉靖继位,这个即使在中国封建历史中也算比较能闹腾的天子刚登基就吃了一记下马威。

  大礼议非常复杂,但咱们长话短说,以当时首辅杨廷和为代表的文官集团要屁股还没坐热的嘉靖改爹改娘,不能管自己亲爹叫爹,要入孝宗之嗣称之为父(明孝宗是明武宗之父,明武宗算嘉靖堂哥)。

  嘉靖自然是不乐意,当个皇帝还把爹妈当没了,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于是皇帝和首辅、文官进行了一场历时数年的拉锯战,首辅致仕归乡,官员罢黜无数,正事没人干,天天打嘴炮。最开始看不懂文官集团究竟为了什么在争,后来明白了,议“礼”是假,议“权”是真,大议礼之所以被争到明面上,并不是这些人多么尊重圣人之言,不违礼教,而是借题发挥,控制舆论,借题发挥来对皇权进行打压。

  阳光下无新鲜事,这不,隔壁的印度开展了21世纪极具印度特色的“争国名”事件。

  先说结论:印度这次改名,本质上是印度特色民族主义——印度教的一次“回潮”。而且印度教越发扬,印度离解体就越近。

  1、印度的强大“离心力”

  印度采用是联邦制国家,实质上没有完成大一统的进程。曾经有一段时间有些人照着西方吹,只要是西方就是好的,那联邦制也一定是优秀的,联邦联邦,联合之邦嘛,但问及具体好在哪,似乎也说不出什么所以然。其实很简单,只要是没有办法大一统的地区,就只能实行“联邦制”。

  中国就从来接受不了松散的“联邦制”,从古至今都是“得中原者得天下”。蒙古不管走了多远,最终的目标都是南下;西藏地区长期称北京的皇帝为文殊菩萨转世,即使是大西南十万大山崎岖难行的山谷之中,当地人的心理认同也是沉甸甸的“中国”二字。

  《卡瓦十七王敬告祖国同胞书》:“自昔远祖,世受中国册封,固守边疆,迄今千数百年,世传弗替。不但载诸史册,并现尚有历朝颁给印信可资凭证。我卡瓦人民,虽属云南极边夷族,未受中国文化教育之薰陶,致语言文字殊类各异。但男勤耕芸、女重纺织,日作夜息,自力自食,则与汉大同而小异。第因崇山峻岭之险阻,蛮烟瘴雨之隔越,往来交通,闻者皆惧。致与我祖国鸾远隔阂,此之夷汉分畛之大概情形也。

  阿祖阿公(注:诸葛孔明,大汉之相)之源源相传,守土有责,倘自我失之后世,相传之继,亦自我而不与之,上难以见冥灵之阿祖阿公,更何颜于后世耶!敝王等早夜思筹,废寝忘餐,剽牛同集,含泪面议,砍指自决,吾地虽地脊民弱,亦有数千方里之广,百数十万之众,据天然之险,恃性之勇。誓断头颅,不失守土之责。誓洒热血,不作英殖之奴。虽剩一枪一弹,一妇一孺,身可碎而心不可渝也。自今而后,本自决自卫之精神,置死后生之决誓,何惧强敌野心之侵畧。

  句句真心、字字泣血。

  中国主体民族占比大约90%,书同文车同轨,信仰一致自古一体,这种国家就用不着搞联邦制,相反那些人种混杂主体民族占比过小的、文化冲突地缘矛盾激烈的,自古分裂直到近代才被捏合一体的,这种地区和国家当然只能搞“联邦制”,因为再差的国家形式也比内战好一点。所以对于国家组织形式来说,“大一统”是高端配置,不是谁都搞得了的,“联邦制”是水货乞版,有比没有强。

  然而可惜,印度由于历史原因,自我反思探究真性的“涅槃”多,惠及边疆普度众生的善政少,数不清的“白登之围”,却鲜有“封狼居胥”。民族凝聚力弱,而却又面临天然的多中心发展模式。

  印度面对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双向的海岸线,而且陆地上受到了伊斯兰文明和华夏文明的双向拉扯。

  如果不是强行为了大国争霸,东北邦本可以与中国和孟加拉的港口有更好的发展;

  印度南方的泰米尔邦,可以在全球化的形势下利用海洋和港口获取更好的发展,却时时被印度中央政府压制。

  而南北走向的印度大陆和东西向的主要河流也天然的造成了巨大的地域差异,同时也因为印度缺乏“大运河”这样的人为沟通南北的基础设施,只能任由地方根据初始禀赋自行发展。

  事实上印度各邦的独立倾向远远高于欧美的联邦制国家,不说上个世纪刚刚独立后的混乱了,即使是今天印度国内各邦仍然因为边界、土地、水源、宗教等因素展开斗争,流血事件时有发生。

  2021年7月26日,印度东部的阿萨姆邦和米佐拉姆邦爆发冲突,导致7人死亡,其中至少有6人是阿萨姆邦的警察,除此之外还有包括官员在内约60人受伤。

  2023年5月3日,印度曼尼普尔邦发生大规模由宗教原因引发的暴力事件。

  ……

  这都2023年了。

  事实上印度自独立那一天起就收到分裂势力的影响,而一旦分裂后发挥自身优势反而会令经济实力进一步发展,就会进一步强化分裂势力。

  就像前苏联解体后一样,波罗的海三国靠着欧盟,中亚五国靠着资源,乌克兰把着黑海,都不想回归原来的苏联大家庭了。

  2、印度教长于主观解释,而弱于客观创造。

  在中国人的一贯思想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就算是长江天堑、青藏高原,华夏战士也不是不能跨越;长江黄河横亘东西,也不是不能修建大运河沟通南北;游牧异族侵袭掳掠,也可以深入大漠,勒石燕然,令可汗起舞,给草原秩序。华夏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的生存模式,基本上就是“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无论是天象气候有变,还是地理条件限制,再或者人员组织需要更新,华夏生产文明的选择都是奋斗之,改造之,探寻客观规律的“天道”,以努力奋斗的实践来克服困难,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热血奉献来“换了人间”。所以客观性与实践性才是华夏文明信仰体系的底色。

  但这样的思维和实践在印度基本上是不存在的。

  按照中国人的思路,印度的地形很好防守,在开伯尔山口处修建城池,然后依据山区建立整体防御体系,什么雅利安、希腊、波斯、突厥、阿拉伯人,让你看看什么叫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但可惜,这样的思路是中国人的,不是印度人的。

  南亚次大陆堪称地球真正意义上的养蛊之地,凡是有点能耐的游牧民族都想过来打个秋风,又富庶、又好打,那就是满地黄金就等着捡钱了。而且有同一个特点,那就是往往在中国这边的手下败将到了印度就可以变身“大魔王”,大杀特杀一气。因为在华夏文明辐射区历练出来的游牧军事文明,往往会具备比较高的组织与战争能力,而到了印度之后,则又往往快速退化。温柔乡,英雄冢,兴于中国,衰于印度,这也成了一种宿命般的规律。

  在常年的挨虐中印度人无力改变外部世界,于是求之于内,内部的精神世界异常发达,这是世所公认的,即使是西游记中三藏法师也需要去天竺求取真经,印度经典给人类的精神世界带来了极大的丰富。

  但是这万事有利也有弊,精神世界太丰富了,有能力应付世界的苦难,就缺乏了迎难而上的勇气;阿Q式自我安慰的精神胜利法多了,现实中的胜利就少了。

  还记得那一副经典讽刺画:两个印度人来聊天,大概意思就是你看英国人殖民我们什么了?英国人给我们带来了邮局,铁路和武器,辛辛苦苦的建设我们的国家,哪里是英国殖民了我们,分明是我们殖民了英国人。

  这种世间少有的“自我和解”使得印度的婆罗门、刹帝利们几乎无缝对接盎撒国家,毕竟又温顺,又能自我解释、自我催眠,忽悠别人忽悠自己一套一套的,知心知意还能帮着你看着其他种族的族裔,简直是天生的秘书民族。

  君不见,硅谷的印度裔高管已经满坑满谷了,连英国首相都成印度裔了。

  多少人发问:为什么欧美的印度裔高管明显多于华人?

  这不是很明显的吗,印度能满足欧美人“监军”的职责,降低企业运行的成本,华人那都不是下等人,那是敌人和潜在的敌人,就算赏给奴才也绝对不会赏给敌人。

  在盎撒文明新自由主义的“科举制”中,是“定向招收”印度裔的。但这“荣华富贵”不是没有代价的,事实上他需要以印度裔在主权意识上“自我阉割”为前提条件。印度裔可以搞钱,搞宗教,为欧美的“多元化”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但绝对不允许搞“民族化”。

  印度裔可以进西方发达阵营的“皇宫”,但是只能当“公公”。皇帝永远信任公公,就是因为公公再有钱再有权,他也没有能耐颠覆皇权。而外面的文臣武将,别看暂时寒酸无位,有那个条件是妥妥可以给你取而代之的。所以印度裔横行西方世界的前提就是,他们必须减掉印度民族主义的“根脉”,才能加入西方世界做好“服侍”上层种姓的工作,而后才可以狐假虎威来媚上欺下。

  (这是“好威名”的公公们永远体会不到的豪情)

  只要印度能够继续维持一亿“精英”十亿“原始部落”的人口格局,欧美上层建筑就愿意接纳这一亿的婆罗门、刹帝利们。

  但这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所绝不会接受的代价。

  所以这也是中国无法接受美国与西方世界安排的本质原因,因为西方世界给中国的“发达指标”,只有一亿所谓“西化精英”的“额度”。如果我们想要带着全国大众一起进入生产力先进的发达国家世界,那就意味着那些锦衣玉食、养尊处优的西方发达国家必须回归正常的“劳动才能致富”的人类天道,这当然是这些发达了几百年的“世界贵族”们不能接受的事情。

  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革命民族,不但两三百年就会彻底革新一下全社会,而且从来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和“天道酬勤”这种大众思维和劳动至上的文明共识,所以我们这片文明的土壤出不来对殖民者搞“自残式抗议”的圣雄甘地;我们有的是勇于斗争、谋深虑远、顺应天道、大仁大义的毛泽东。我们要的给世界拉回“按劳分配”的天道正轨,而不是去供养那些老钱门阀,我们要的是十四亿中国人一起发达,而不是一小撮被西方自由主义科举制度洗脑了的“精英”去获取伺候人的权力。所以中国有的是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中国没有“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国有的是华为、比亚迪这种被美国打压的民族企业,中国没有遍布欧美大公司的高管。这就是两种文明体系下的必然的选择,和截然对立的区别。大一统是中国的常态,却是印度的非常态。

  所以印度搞民族主义,这不是它的“对口专业”,印度斯坦的人口总数是6亿左右,而印度国家的总人口现在超过了中国的14亿人,这剩下的8亿人,在民族主义的逻辑下不是印度的人力资源,而是印度的束缚。因为如印度这个生产力水平的国家搞民族主义,那么其必然丧失内部的平衡,因为其无法为全体国民提供正常的生活物资,阶层之间的矛盾会转移到民族矛盾中体现出来,所以其斗争烈度会大大超过预期。但是6亿人的主体民族对于其他8亿人来说,并不足以取得优势,但是民族意识的觉醒不会仅仅局限在某一民族,因为民族压迫与反压迫是必然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刚刚发生的印度政府去加拿大追杀锡克教的宗教领袖,就是这种民族压迫路径的一种必然结果。而所谓印度的“主体民族”,其实正好是浸淫在印度妥协文明中斗争性较差的一类,很可能最后会被战斗力、组织力强的其他民族反向逆袭。因为印度斯坦这个民族撒泼耍赖是擅长的,但是铁血斗争,却是其短处,而想要对外输出矛盾,却又要遇到中国这个“铁门栓”,所以是印度现在走上的是内部与外部“两头堵”的死局。关于这一点且看下回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 12: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拜古往今来侵略者所赐,征服印度的游牧民族都是奔着烧杀抢掠来的,稍微站住脚了才会考虑考虑长远统治的事,就没想过兴学著史这一回事,结果导致了印度教传世经典基本都是史书+神话的糅杂,属于九分假一分真,像什么《吠陀经》、《往世书》、《摩诃婆罗多》基本上只能算是文学神话作品,属于口耳代代相传那种,史学参考价值较低,和《荷马史诗》《旧约、新约》定位差不多。

  这些书看看也没什么,但如果百姓只能看这些书那可就要了命了。

  现在印度的那些声明显赫的家族,还有据说能够排到创世神的家族血脉。随便举几个例子:

  阿姆里特·德赛(Amrit Desai),Desai是马拉地人刹帝利姓氏,词源自梵语 de?a(国家)和 svāmī(主)。

  拉维·尚卡尔(Sri Sri Ravi Shankar),Shankar来自梵语 ?ankara,意思是湿婆神的微笑。

  萨古鲁(Jagadish Vasudev),Vasudev姓氏也叫Krishna Vasudev或 Yadav Kshatriya,传说该姓氏之祖是奎师那的追随者,是印度传统刹帝利姓氏之一。

  ……

  这就是欺负老百姓没读过书了。

  这就好比吹凯撒和屋大维的血脉可以上溯到古罗马诸神一样。(尤里乌斯 凯撒(Gaius Julius Caesar)来自于尤利亚(Julia)氏族,自称是特洛伊王子埃涅阿斯之子尤鲁斯(Julus)的后裔。埃涅阿斯的父亲是凡人安奇塞斯,而母亲则是女神阿芙洛蒂忒,也就是的维纳斯。)

  而且奇怪的是,种姓制度似乎在这片土地上有奇特的活力,所谓的四大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接受阶级流动的,事实上今天的莫迪老仙就不算高种姓,只能算吠舍,但不耽误人家当印度总理,但不管高种姓怎么沦落,低种姓怎么上台,种姓制度似乎就在这片土地上难以根除。

  印度的民族成分过于复杂

  作为已经在人口上超越中国的蓝星第一人口大国,14亿人口下的印度有多少个种族?

  印度政府官方的答案是:我们印度是单一民族。

  是的,你没听错,印度政府宣称我们印度是单一民族国家,就是印度民族。

  印度政府的民族识别政策确实别具一格。

  印度的官方观点认为,印度全体居民在长期历史发展和反殖民主义斗争中已经融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他们之间只有种族、宗教信仰和语言的差异,没有明显的民族界限和区别。持这种观点的人否认各民族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的存在,对敏感的民族问题讳莫如深,对愈演愈烈的民族纠纷和冲突一概斥之为“地方主义 ”作祟。

  绝对不能提民族问题成为了印度版的政治正确。

  可是不提,民族问题在印度就不存在了吗?

  除了印度,基本上可以说全世界公认,印度有着极为复杂的民族问题。就是给三哥些许面子不当面说而已。

  事实上,印度堪称人种博物馆,人种之杂世所罕见,几乎囊括了全世界所有的人种。

  印度的人种:最主要是原始澳语人、古地中海人和高加索人(即印欧人),以上是印度居民中最具代表性的三个人种。几乎所有的中亚、西亚种族都曾进入过印度。突厥人和蒙古人也曾在印度建立长期的统治,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在纪元左右就在印度经商并定居,穆斯林统治印度期间还曾从非洲输入大量的黑人奴隶。当然葡萄牙人、英国人等西方殖民统治者与印度妇女产下的混血儿数量也不少。

  事实上如果不考虑三哥情绪的话,按照前苏联的标准,印度境内应该存在上千个民族;就算按照更宽松一些的标准,其中也包括上百个有名有姓的独立民族以及数百个规模稍小的部落(印度定义为scheduled tribes,翻译为表列部族)。

  因为印度不承认自己的民族问题,所以各个民族没有官方统计的人口数据,按照网上不太靠谱的估计,印度的“主体民族”印度斯坦族人口只有6亿,远远达不到国际公认的65%的标准线。

  在印度诸多民族中主要民族有印度斯坦族(兴都斯坦族)、泰卢固族、马拉地族、泰米尔族、孟加拉族、古吉拉特族、马拉雅拉姆族、卡纳达族、奥里雅族和锡克族。这些民族约占印度总人口的82%。

  在印度的穆斯林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民族,即使印巴分治也没有改变这一点。

  东北部隶属于蒙古人种的阿萨姆人、那加人、梅佐姆人、曼尼坡人、特利普拉人等都视自己为独立的民族。

  即使是今天印度东北部也是游击队活跃的地方。

  至于旁遮普邦的锡克教徒,在印度的大问题中可能都排不到号。

  区区致命伤,不足挂齿。

  而开国的时候一个政策更是助长了地方自治的实力。

  那就是语言建邦。

  早在1905年国大党为了整合各地的反英国殖民势力,就主动确认过按照语言划界建邦的基本原则,并成为印度各邦自治的典型特点。

  从1922年开始,国大党不再按照英国人划定的印度行政区域、而是按照语种建立自己的支部。

  这就是为什么印度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因为各地的王公和知识分子需要和英国人打交道,都要学英语、说英语。而除了英语以外的其他任何的语种,包括现在定义为国语的印地语都没有在印度获取过统治地位。

  这也是一直以来印度官方语言有22种说法的由来。

  (印度各邦主要语言分布)

  由于采用语言来分配各邦边界导致各个邦绝不会放弃自己的独特语言,这是自己的权利标志,而当各个邦发生冲突的时候,对方的人名义上也是印度同胞,实际上穿着不同的衣服(由于信仰不同宗教),说着不同的语言(各邦皆有不同)甚至可能都是不同的肤色和脸庞(人种不同)。

  说句诛心之言,印度各邦之间的关系,肯定远不如朝韩;而各邦之间由于历史、宗教和利益之间的仇恨,则远远过之。

  语言的分割某些时候甚至可能比肤色还要明显。“每隔两里水不同,每隔四里话相异”。

  毕竟当年冉闵的屠胡令也就是按照:“面为胡,衣为胡,语为胡”为标准。

  再这样的情况下,考虑到印度超高的文盲率,再考虑到各种语言的学习成本,那些有能力接受高等教育甚至留学欧美的婆罗门们无所谓,就当多学一种外语,艺多不压身;可是印度大陆的普通百姓,那是一定对中央政府没什么敬畏的,因为中央政府的法令不要说看不懂,甚至都听不懂。

  在这样的情况下,莫迪或者是印度中央政府想要扩张影响力,就必须也只能通过印度教,这个印度土地上的最大公约数(印度教在印度的信徒超过10亿)来进行,而所谓的“印度版的民族主义”转变为印度教民族主义乃至于印度教神仙主义也都情有可原。

  即使是莫迪本人,也被加冕为印度教的“月亮之神”。

  什么印度北方邦邦长yogi身兼印度教首席大祭司,成功搞出了政教合一的国中之国,人家进政府大楼是邦长,出政府大楼就是教皇,是真神在人间的代言。

  跟谁见面都是一副僧侣打扮,啥,你问有没有公检法能制约一下?哦,公职人员都跪地磕头祷告呢,你看谁能制约、谁敢制约。

  但印度教虽然是现阶段印度最大公约数,可也不过十亿出头而已,还有两亿以上的穆斯林和大量其他小的宗教、种族、文化,这些人可都不满印度教独霸天下,因为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了,一旦宗教和近乎纳粹的民族主义结合,没他们好果子吃。

  总结:印度乃华夏之镜像

  事实上稍微了解印度历史和现实的人都不会将印度归纳为一个现代国家,印度更像是一个联合国,或者说是类似“非洲”概念的地区集合。其内部的矛盾之多,纠葛之密,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罕见的。

  一方面他们彻底践行民主原则,实行一人一票;另一方面,这个国家无视国内的饥荒,竟然大量出口粮食获取外汇。

  这是一个基本建立在文化认同和主观意识上的国度,从其建立的那一天起就远离现实的物质基础和客观精神。

  印度中央政府事实上一直在努力的弥平境内各地区、各文明、各宗教、各部族之间的矛盾,比如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威,比如推行国语“印地语”的普及。也做过不少令人敬佩的努力,但这一切在印度一盘散沙,各地自治的政治现实面前显得蚍蜉撼树。

  印度想要强大,想要成为区域甚至是国际强国,就需要强化印度中央政府能力。

  想要强化印度中央政府能力,目前可接受可走通的路径就只有强化印度教。

  但印度教过于主观,创造无数精神世界和意识形态流派的印度教和印度人民在面对现实社会的精密工业和深度合作就抓瞎了,单凭借“俺寻思”之力,是拿不下人类工业体系的明珠的。

  且印度大量的非印度教百姓被抛弃于“印度民族化”进程之外,甚至将成为“印度民族化”的代价。

  随着新自由主义贸易帝国式微,人权意识下降,主权意识提升,印度内部各邦之间为生存而展开的熊熊烈火般的斗争只会火上浇油,而非偃旗息鼓。

  于是印度教越兴起,越有影响力,印度就会越分裂,内部争端就会越激烈。

  因为印度教民族主义而获取的力量,终归会因为印度教崛起带来的不利而抵消,甚至进一步赔掉印度教原本的力量。

  事实上,印度和中国,正好是一个镜像。

  一个是神仙之国;一个是人民之国。

  一个是主观性之国;一个是客观性之国。

  一个是杂糅割裂;一个是九合一统。

  两国国运也颇有镜像般对照之意。

  面对游牧民族入侵,中华民族建要塞、练兵马,终于封狼居胥,纵九世之仇可报也。

  面对同样的情况,印度文明在神仙和宗教中麻痹自己,百般顺从,自我麻痹,靠着“精神鸦片”醉生梦死。

  建国之前,面对贪婪无耻、穷凶极恶的殖民者,中国人民的力量崛起,以牺牲壮志,换日月新天,自此雄立于世界之巅;印度人则用非暴力不合作的软磨方式,依靠贵族豪强来谋本土利益,正所谓你有狼牙棒我有天灵盖,一直耗到英国年老体衰,终于靠恶心人的方式单飞。

  开国以后,中国人坚持独立自主,抗衡霸权,调和世界阴阳,向苏则苏兴。联美则美盛,成为世界形势中的关键因素:

  抗美援朝,敢打苏联不敢打的硬仗,最终硬是从斯大林手里收回领土主权,以一代人的无私奉献建设重工业,顶着美苏两大霸权的压力开发出两弹一星;

  联美抗苏,遏苏联以致其解体,坚持以平等的身份进入WTO,最终成为世界自由贸易的顶梁柱;

  印度则左右逢源,美苏均拉拢援助,看似称霸南亚威风无比,其实一遇到中国就现出原型,对印自卫反击战打得印度无还手之力,自此败军之将不敢再对中国言勇。

  但是印度行贵族土豪之政,以十亿人的底层供养一亿的精英,量印度之人力,奉西方之需求,结乡党于职场,试图对西方进行反向殖民。

  贸易战后,中国人为欧美所不容;贸易战后,印度跃跃欲试,以为下一个世界工厂将花落己家。

  中国之所强,则为印度之所弱;中国之所胜,则为印度之所败。

  中国永远会收敛到大一统的状态,正如同印度永远会收敛到分裂的状态一样。

  在素来有东游记之称的《苏莱曼东游记》中,作为一个走遍四海的商贾,身为阿拉伯商人的作者坦言:中国人是他见过活的最累,也是最勤奋的民族。

  因为这个民族上到达官贵人,下到贩夫走卒,都在追求今生的功业,即使希望渺茫、即使费劲心力、即使鞠躬尽瘁,也要有所作为,做到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

  因为我们敬鬼神而远之,以为大众服务为修行之道,不沉迷与往世,不畏惧于来世。衡量人之意义,在于为人民立功之大小。中国这片热土中孕育的,是毛泽东这样行大仁义的华夏英雄,在危急时刻救苦救难的是义士集合、科学组织而成的“金珠玛米”——解放军。行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为了人民之利益,民族之复兴,国家之强盛,每一个有为的中国人何惜个人的生死荣辱: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华夏英雄,皆乃血肉之躯,而其精神永续不朽,其族兴盛不衰,其文明进化不息。只要心向中国,一生行止为家国天下贡献了正能量,都能以一人之身,融入万古之永恒之华夏发展。此为中国之信仰,强于印度及他者远甚。

  正是这份努力,正是这份决然,正是这份胸怀,彰显中华与众不同之处。

  千言万语,皆有末时,本文末尾,留言一句,正是中国和印度极不同的注脚。

  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覩(dǔ)。

  看天下,尽胡虏,天道残缺匹夫补。

  (元末 红巾军军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8-20 14:57 , Processed in 0.21862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