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853|回复: 0

虚声:林彪的战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9-16 00:46: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昨天因为分析普京和金正恩的会谈,想到了21世纪比较流行的混合战争理论,由此想到了林彪的战争体系。

  2007年那会儿,基于轰炸南联盟、出兵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军事经验,美国军事专家霍夫曼提出混合战争概念,即现代战争的形态正在从传统的较为明晰的“大规模战争”或“小规模的非正规战争”向界限更加模糊、作战样式更为融合的形态发展,表现出“一种模糊的战争模式,模糊的参战方和技术运用”。这个概念随后获得美俄等军事强国的认可。

  俄军总参谋长、崛起于第二次车臣战争中的格拉西莫夫随后把“混合战争”的概念发展并完善;并在2013年发表的《科学在预测中的价值》一文中指出并督促俄罗斯使用一种军事、科技、媒体、政治和情报策略多管齐下的“混合战争”战术,以最少的成本动摇敌人的根基。随后俄罗斯在吞并克里米亚和叙利亚战争中使用的模式,都是这种混合战争的思维。但是在如今的乌克兰战争中,俄罗斯的混合战争理论失灵了,各军种之间的配合水平给人感觉就和国足差不多。

  所以我想到,从军事层面来说,俄罗斯需要一个类似林彪一样的天才统帅。

  林彪的军事生涯虽然都在20世纪上半期,但其军事思维并不过时,很多战例有着鲜明的“混合战争”色彩。

  分析一下林彪的几个战例。

  例1,龙岗伏击战

  开始于1930年底的第一次反围剿战争,年仅23岁的林彪开始展露才华。当时林彪是红4军的军长,相当于红军的一个重要将领,但并不是决策者。

  林彪并不是一个好相处的人,生活中没有朋友。但是在战场上,林彪很好地扮演了自己的角色,非常妥帖地执行了朱毛的命令,同时也和黄公略、彭德怀等人配合完美,最后在通力合作之下活捉了张辉瓒。

  此战之后,林彪的实力完全获得了领导和同志们的认可。他表现出的最大特色就是对地形的运用远超常人。热武器时代的军人,大多痴迷于武器装备。不论是之前的国军,还是现在的美俄军人,主要注意力都在武器装备上。

  从军事层面来说,武器装备固然非常重要,但只是狭义战争形态对决。林彪同样也重视武器装备(不想抗美援朝,主要理由之一就是中美装备差距大);但在重视武器装备的同时,林彪也痴迷于地形研究。

  早在黄埔军校时期。蒋介石让第四期的学员还原惠州战役,别人侃侃而谈,只有林彪不声不响地画地图。

  在那一代影响天下格局的军人中,论对地形的痴迷程度,林彪和粟裕超过其他人。

  其实原因并不难理解,所有武器装备都要依托于人与地形才能发挥最大威力。战场上,很多出色的将军对武器装备和人,都有着非常透彻的理解。但林彪和粟裕他们,对地形的理解更为深刻,更容易在战场上找到更多的优势,形成降维打击。这是当初林彪和粟裕他们的作战思路,其实也是所谓混合战争的精髓。

  按照混合战争理论,把原有的某些战争要素提升维度,就会催生出新的战场形态。

  例2,黄陂草台岗伏击战

  那是红军时代,林彪最得意的作品。

  1933年春,蒋介石再次调集大军,杀气腾腾地奔赴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先发制人,佯攻南丰城,围城打援。蒋介石的心腹爱将陈诚中计。

  陈诚就是典型的国军将领,主要精力都在武器装备上,排兵布阵也是照本宣科。

  要粉碎国军的进攻,就要解决陈诚部,至少让其失去战斗力。为此决策层决定把红一方面军分为左右两翼:

  左翼为红一军团,红二军团和第二十一军,进到黄陂一线设伏,整个左翼部队由林彪、聂荣臻统一指挥。

  右翼为红五军团和第二十二军,负责狙击敌人和掩护左翼红军右侧。

  为了打好这一仗,林彪施展平生所学,决定在左翼采取平行路线,隐蔽迎敌;在一个有利于红军的地方以伏击、侧击、兜击等手段,从左到右逐次消灭敌五十二师,五十九师。

  2月27日拂晓前,徐彦刚、罗瑞卿率七、九两个师和炮兵连在右,林彪、聂荣装率十、十一两个师在左,同时进入黄陂的预设阵地。

  在阴雨连绵、阴冷潮湿的丛山密林之中,林彪亲自率红十一师把持在一道山沟里,山沟东口便是大路,相距仅1000余米。

  其实他可以呆在一个相对舒适的地方。但这一仗凝聚了他的心血且至关重要,便亲自到了战场最重要的地方。算无遗策的林彪认为,这一仗如果敌人要突围,必须要猛攻这里。于是,他亲自检查了十一师的阵地,并作了适当调整,把地形和武器装备相结合的威力充分发挥出来,让红军的攻击力达到最大化。这就像是绝世高手,把自身、武器和环境融合。

  27日的战场静悄悄,毫无察觉的国军大摇大摆地进入了林彪设置的伏击圈内。

  首先过来的是敌五十二师,敌师2个旅4个团毫无戒备地从指挥所前走过。

  “打不打!”参谋长陈奇涵清示林彪。如果换成一般将领就开火了。那种情况,只要开火,就会有战果。

  林彪冷静地用望远镜观察了一下情况,冷静地下命令:“等辎重部队。”他认为,敌人大部队行军,不可能没有辎重部队。他要把对手的辎重部队也吃掉。

  随后不出所料,辎重部队过来了。

  陈奇涵急切地问:“打吗?”

  林彪冷静地一笑,淡定地说:“等后卫团。”

  随后如林彪所料,后卫团果然开了进来。他下达了开火的命令,把五十二师一锅端,俘获师长李明(因重伤,不久后死去);并缴获了大量的战略物资。

  按照计划,接下来的28日,红军又消灭了五十九师。

  陈诚损失惨重,情急之下又想挽回颜面,于是开始调兵遣将发动进攻。林彪将计就计,3月份在草台岗,用类似的方式把陈诚打得晕头转向。那一战林彪也遭遇了惊险的一幕,就是他在前沿指挥所看地图时,遭遇了国军的轰炸,被炸弹气浪掀翻在地,幸好有惊无险。

  其实在黄陂草台岗伏击战中,林彪在武器装备方面处于劣势,但他通过自己先天的军事天才和后天的军事素养干脆利索地赢得了胜利。这场战争之所以被林彪引为得意之作,那是因为其在作战过程中,运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与伏击战,已经不同于以往的游击战,对林彪本人和整个红军来说,都是一个质的提升。

  如果用现代混合战争概念阐述,就是战争的维度在延伸,把很多原本属于战场之外的因素利用起来,成为击倒对手的一部分。现代很多国家的军人,虽然嘴上念叨着混合战争,战场实战时却一塌糊涂。

  例3、平型关大捷

  国共合作抗日之后,毛泽东的思路是,“要充分发动群众,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特别是武装力量,因为在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以后,我们还要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彭德怀和林彪等高级将领主张,用我军擅长的运动战打几场歼灭战。林彪表示:“内战时期我们可以整师地歼灭国民党军队,日本人有什么了不起?”

  经过一番争议之后,八路军的作战方针变成:基本的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在林彪看来,要打平型关战役的理由如下:

  一、敌人在前进中、运动中、作战中,为我进行运动战的良好机会。友军目前尚有抗击敌人之力量,为能得到友军作战之良好机会,现地域为山地,乃求山地战之良好机会。倘过此时机,敌已击破友军通过山地,并进占诸主要城市时,即较难求运动战山地战及友军配合之作战。

  二、目前军民正在看我军直接参战,如我参战兵力过少,则有失众望。

  三、兵力过小则不能以绝对优势兵力消灭敌之一部以上。

  四、目前须以打胜仗,捉俘虏,提高军民抗战信心,提高党与红军威信。打了胜仗更容易动员群众于扩大红军。

  五、目前如集中一师以上兵力于窄狭区域求战,当然是不妥的,用不开的,但以一师以下兵力则是需要的,用得开的。目前这一仗应以集中约一师的兵力为好,待今后客观情况上已失去一师兵力作运动战之可能时,再分散作群众工作和游击。

  ——这些理由不仅考虑了战场之内的因素,同时也考虑了战场之外的因素;既从军事层面考虑问题,也从政治层面考虑问题;同时还讲了人心向背,以及对民族士气的影响。如果用现代观点来看,就是典型的混合战争思想。

  准备平型关战役的过程中,八路军很多工作都在战场之外。外行人通常看到,小日本进入了八路军预设的伏击圈,被打了。实际上预设战场是一项非常难的工作。

  八路军于9月24号晚开赴预定战场埋伏,为了隐蔽,选择了小路走。天黑,小路肯定不好走。偏偏又下起了大雨,更不好走了。一九三七年和现在不一样。那时候的晋西北,到九月下旬已经很冷了,物资跟不上,冷雨夜行军非常难。

  李天佑回忆:“每个人只得拽着前面同志的衣角,高一脚低一脚地往前赶,一不小心,就会摔倒。行军速度慢下来了。我们希望多打雷闪,好趁着刹那亮光放开步子往前跑……最糟糕的是山洪暴发了,而我们却要沿着一条山溪绕过来趟过去。战士们把枪和子弹吊在脖子上,手拉着手结成一条坚固的链索,向对岸趟去……我们快赶到目的地时,天亮了,雨也停了。这时我才看清忍受了一夜寒冷和风雨的战士,一个个唇青嘴乌,有的因为摔跤过多,滚得象个泥人。队伍在公路南的山沟里隐蔽下来,天还是阴沉沉的,冷风飕飕,又不许生火,战士们只有咬牙忍受,让沸腾的热血来烤干湿淋淋的衣服。”

  这种队伍的执行力,放在历史上都极其罕见。再加上林彪这种天才指挥官,可谓如虎添翼。也正因如此,才能打赢平型关战役。如果复盘平型关战役会发现,战斗本身很艰苦,但战场之外的准备同样艰难。林彪的特殊之处在于,他可以让那支素质无与伦比的队伍战斗力最大化。

  案例4,东北战场。

  林彪军事能力大成,是在东北战场。在那里他完成了质的飞跃。

  1946年,林彪和陈明仁在第一次四平对战中输得很难看,千里大撤退,丢盔卸甲一路向北,一口气跑到松花江以北。当时蒋介石很高兴,以为林彪远离战场(平型关战役之后被晋军误伤,一直在养病)太久,生锈了。

  哪知道林彪很快卷土重来,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四个季节攻势,一连串进攻打得蒋介石和他的粉丝们头晕眼花,满脑子星星。

  第一次四平战役之后的那段时间,看似林彪军事生涯最落魄的时期,其实是他作为杰出军事统帅的精华之所在。

  他究竟干了啥呢?答曰很简单:剿匪,分地,练兵。

  自古以来,中国有两个地方土匪最猖狂,东北和西南。在东北,不论是清政府、还是伪满洲国、还是张作霖政府,甚至是小日本,都没能搞定那里的土匪。

  但是林彪去东北之后,解放军一番行动,基本上就把东北土匪剿灭了,非常神奇。剿灭了土匪,就还老百姓一方净土,兵员和物资得以增加,解放军战斗力实现大幅提升。

  解放军之所以可以剿灭土匪,除了超强的战斗力之外,主要就是依靠土地政策。

  当共产党搞土地改革,把土地分给老百姓时,那些土匪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剿匪和土改这些工作,并不是林彪自己在搞。当时在东北的精英,除林彪之外,还有高岗、彭真、罗荣桓等人,他们把很多事搞得井井有条。

  林彪的主要精力放在大练兵。

  古代有句话,叫“韩信带兵,多多益善”。这话也适合林彪。军事层面来说,每个将领能带的军人是有限的。有些将军,就是团长的料,让他带一个军就会出乱子。能“多多益善”的统帅,都是韩信和林彪这样的绝世高手。

  多多益善,“善”字何解?说白了就是更大限度地发挥协同作战的潜力。

  所谓练兵,就是以某种方式把士兵们组织起来,再在组织框架内教授士兵们作战技能。林彪能以文弱之躯赢得对手的畏惧,赢得同事的尊重,赢得下层将帅的拥护,靠的不是口号,而是那些组织手段。

  众所周知,林彪平时很少说话,也很少和别人来往,闲着没事就看地图;但是涉及到战术问题时,则有一个响亮的绰号,婆婆嘴。这个绰号不需要介绍了吧。那么一向惜墨如金的林彪,为何会化身婆婆嘴呢?答案很简单,就是反复强调大练兵的内容,也就是解放军的战术。

  一点两面;

  三猛战术;

  四快一慢;

  如此等等,把百万大军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在这样的框架下,不论是什么样的人,都能被容纳进来,绝对不会出现各自为战的情况。

  接下来

  在决定东北命运的辽沈战役中,

  在决定华北命运的平津战役中,

  在衡宝战役中

  在广西战役中

  一次又一次地验证了林彪的战略和战术。

  当然要谈林彪的军事素养,肯定离不开毛泽东。假如林彪的领导是蒋介石,他也可以取得一系列军事成绩,但最终也就是杜聿明或陈明仁那个样子。只有毛泽东才能让林彪的军事实力最大化。

  作为历史巨人的毛泽东,同时也是一位顶级军事家。毛泽东思想犹如一片大海,给每一个跟着他战斗的同志提供了足够的养分。

  对林彪来说,毛泽东思想在军事层面给予他无尽的能量,但建国之后的政治层面,则又变成了另一个敏感的话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4-30 00:48 , Processed in 0.09376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