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大参考

猪猪然2011: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5-17 18:42:5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回:联军舍舟破三关,楚军分兵袭吴后

  沈尹戍预料的不错:楚国方才筹划好防守策略时,吴军果然已开始发动进攻。
  早在数日之前,随着吴军一出,蔡国之围立解。蔡侯看见楚军已退,立即满脸阿谀之色的准备邀请远道而来的吴王入城,并下令犒劳吴军。
  孙武见吴王有心进城休整,连忙提议道:“趁楚军刚退,尚未察觉我军的真实意图,这时绝不能停留,而应该立即向楚国进军。等攻入楚国郢都,那时候再犒劳三军也为时不晚。”
  吴王听了深以为然,便准备下令后继而来的众多战船不得靠岸,继续前进。
  孙武这时又赶紧说道:“大王,我们应当立即放弃战船,借着蔡、楚接壤的地利(蔡国就在楚国的正北方,地处今天河南驻马店一带),让士兵们轻车简行从陆路加速前进。唯有如此,我军方能直逼郢都,拿下楚国。不然,等楚军二十万之众集合完毕,吴军虽强,无能为也。”
  吴王开始觉得孙武的建议有些匪夷所思——竟然要我放弃吴国赖以成名的水军?但仔细想来,确实是个前无古人的伟大战略构思。因此他再三考虑后,下令全军按照孙武的意思去做。
  一时之间,只见吴军纷纷舍弃了战船,只依靠步行向南进发。不多时,淮河岸边密密麻麻的战船上便空无一人。
  之前提到过的那位唐侯这时也已率领一万兵马赶到了蔡国,正和蔡侯一起准备迎接吴王大驾。结果左等右等都见不到吴王进城,正纳闷时吴王有令传到:二位国君速速随寡人一同出兵!
  两人出城仔细一看,人家吴军果真早已上路。没办法,两位国君也只好就此硬着头皮,各自率领一万人马迎头赶上。
  由于事先的部署,楚军正在竭力地防备吴军进入汉水,不料吴军却反其道而行,根本没有动用船只,而是从汉水北面的陆路上一路攻打过来。面对着突如其来的变故,汉水以北的楚军绰不及防,节节败退。没过几日,吴军便得以急行军几百里,成功地突破了楚国北部的重要防线:阳三关,顺利抵达汉水北侧,与楚国郢都隔岸相望。
  这一阶段,由于吴军果断地舍弃了战船,不用再顺着水路绕来绕去,因此得以快速推进,是一场不折不扣的“闪电战”。在如此快的攻势面前,即便是沈尹戍的两路对策再如何高明,也毫无作用。

  得知吴、蔡、唐三国联军五万人已经抵达汉水北岸后,自以为有备无患的楚王这时已经焦头烂额,只能又气又恼地看着面前的沈尹戍。
  见吴军进展如此迅速,沈尹戍心中也是一片迷茫。面对着楚王的怒视,他只能低头不语,心里在紧张的思索着对策。
  为何会这样?
  为何吴军不经过水路便能抵达汉水?
  吴军的弱点在哪里?
  剑至锋则易折,攻至强则守必弱……
  对了,原来如此!
  “哈哈!”刹那间,爽朗的笑声穿透云霄。
  如今楚国大难临头,他竟然还笑得出来?眼看沈尹戍笑得如此开心,楚王气不打一处来。
  本以为你是用兵高手,提出的两路对策也确实高明,不想却被人家吴军轻松化解。唉,此人莫不是急疯了吧?
  沈尹戍这时早已胸有成竹。他见楚王面有愠色,便镇定自若的宽慰他:“大王莫急,非但吴军可破,而且吴、蔡、唐三国国君皆能一战而擒也。”
  楚王听后将信将疑。
  等沈尹戍俯首帖耳对他悄声一番解释后,楚王方才大喜道:“楚国存亡,全赖将军了!”
  到了第二日,楚王立即授命沈尹戍率军两万奔赴汉水,统一指挥所有汉水以南的楚军。
  却说沈尹戍领了兵马,马不停蹄的赶到汉水江边时,吴、蔡、唐三国的五万联军已经在汉水对岸驻扎许多天了。
  有朋友这时会想了:为什么吴军将士们不趁着楚军尚未集结的大好时机赶紧渡过汉水,给楚国最致命的一击?
  不是他们不想,只是他们……没船。
  要知道,他们早已经将所有的战船都留在了蔡国,现在全是轻装前来,除了手中兵器和背后的干粮,什么工具都没有。虽说吴军将士大多来自江南,水性不错,但想要靠游泳来横渡宽达数里的江面,难度也似乎太大了些。
  所以,阖闾纵有气吞山河之志,也只能急得跳脚,没有办法。
  之前似乎无所不能的孙武面对这一状况也没了办法,不过他倒还算镇定,只是每天都站在高处眺望河对岸的状况。
  其实就算吴军能临时扎些木筏子之类的简易工具,想渡河也不可能。因为在沈尹戍领兵来到之前,汉水南岸早有重兵把守。
  守在汉水以南的楚军将领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的老熟人:囊瓦同志。

  话说当日楚王有令:囊瓦数次作战不利,暂留军中戴罪立功,不得擅自回朝。
  这可就真要了老命了。
  因为楚王的命令刚传达了没几日,吴军方面就开始全面进攻。结果囊瓦的十万大军才刚刚退却到汉水一带时,就听说数万吴军已经跟疯子一样蜂拥而来,北境的楚军大败特败,已经在纷纷南逃。
  虽然不能回朝,但是不代表不能逃跑。本着好汉不吃眼前亏的原则,囊瓦当机立断,带领着所有部下迅速渡过汉水,撤退到南岸。
  在这期间,他做了一件相当绝的事情:抢船。
  没办法,眼看吴军如此厉害,自己又是屡战屡败。纵有天大的胆子,哪里还敢再与对方交战?于是他收集齐了北岸的所有战船,抢渡汉水,跑得飞快。
  吴军虽然所向披靡,但毕竟是一路打过来的,哪跟得上囊瓦这般逃窜速度。等到阖闾、孙武等人终于抵达汉水时,囊瓦所部已经全部撤离成功。
  只是可怜了汉水以北的其他楚军——由于吴军执行的是突袭战术,不是歼灭战术,因此很多北部边境的楚军都躲过一劫,成功逃到汉水北岸。结果他们到了那里正暗自庆幸时,一看却都傻眼了:广阔的汉水北岸,百里之内竟然空无一船。
  很快,大队的吴军随后也赶到了这里。于是,北岸的上万楚军或被歼灭,或主动投降,无一人幸免。
  不过也正因为如此,吴军在扫清了北岸的楚军残部后也无船可渡,只能望江兴叹。
  如此看来,在沈尹戍到来之前,囊瓦的防守工作还算卓有成效。不过他心中并没有丝毫的欣喜,只有无尽的苦闷:早知吴军如此厉害,何苦要去招惹他们。不然的话,现在每天在宫中贪污受贿,享享清福,那该有多好?唉,只求大王能大发慈悲,赶紧下令让我回朝便好。
  就在他陷入苦闷时,好消息传来:楚王已经诏令四方的楚军前来相助。于是他重新振作起来,翘首盼望着其他将领赶紧前来相助。
  沈尹戍率领两万援军最先赶到。加上囊瓦所部,南岸的楚军这时已达十二万之多,足以稳守阵地。考虑到沈尹戍的领兵才能远不是囊瓦能比,这时的吴军不要再说靠游泳来横渡汉水了,就算战船齐备又能如何?
  而吴军的窘境还不止于此:除了眼前已到汉水南岸的十二万大军外,其他各路前来勤王的楚军也正在陆续赶到——楚国乃是泱泱大国,疆域五千里,动员二十万大军又有何难!
  相对应的,吴军依然只有五万人,其中还包括蔡、唐两国的乌合之众。兵力绝不可能再增多,粮草倒是每日在减少——吴军的形势已急转直下。

  既然吴军已经无能为力,自然该轮到楚军反击了。
  沈尹戍抵达汉水后,见囊瓦所部十万大军守在这里分毫未损(跑得够快),大喜。既然如此,就不需要再等待其他各路援军了,反击行动开始!
  上一回沈尹戍的计策之所以失败,正在于他过度自信,守株待兔一般等着吴军上钩;这次他吸取了教训,决定主动出击。
  他与囊瓦商议道:“眼下吴军困在江北求战不得,正是我等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我楚军可兵分两路:末将领军一支迂回到吴军身后,焚烧他们滞留在蔡国一带的战船;令尹大人可另率军一支,继续在此地镇守。等末将完成一切后立即由北向南前来会合,那时吴军骤然间遭受我二人夹击,战不得战,退不得退,岂不是瓮中捉鳖?”
  该策略绝对符合兵法要义:以正合,以奇胜,可说是既稳又狠。难怪楚王当日听了后欣喜若狂。
  囊瓦虽然官位在沈尹戍之上,但他知道人家是带着楚王的嘱托前来,算是“钦差大臣”,才能又比自己要高得多,哪还能反驳?当即连连点头,表示愿意配合沈司马好好打这一仗。沈尹戍见囊瓦答应的干脆,放下心来。第二日便立即率领两万部下绕开吴军,走水路向蔡国方向进发。
  凭借之前多次的拙劣演出,囊瓦“酒囊饭袋、无能之辈”的名声楚国上下已经无人不知,因此沈尹戍的副将见主将如此安排,心中不安,便提议道:“将军的计策固然是好,但囊瓦却不足以担当重任。不如另选他人为将来镇守汉水,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沈尹戍听后面露微笑。
  是的,囊瓦无能、窝囊、而且还胆小如鼠,但却是最佳的选择——别的将领或许才能要远胜于他,但面对着半数于己方的吴军,难保他们能按捺得住。万一楚军主动渡河进攻:败了,楚国势危;胜了,吴军主力也能撤走。负责镇守的将领只有从头到尾坚守不出,才能让本司马的计策完美执行。
  “这么看来,还有谁比囊瓦更适合担当此任?”
  副将听了心悦诚服,但还是有一点担心:“万一我军成功迂回到吴军后方时,囊瓦他畏首不前,不肯派兵前来夹击怎么办?”
  “一旦吴军听说战船全部被毁,必定大乱;到那时,就算他囊瓦不领兵前来相助,各地楚军也已都赶到,二十万大军还怕无能战之人?我之所以不动他囊瓦的十万大军,正是为此。”说完后,沈尹戍凛然地望向天空。
  犯我大楚者,必击杀之!汉水,就是吴军的葬身之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17 18:43:4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回:吴军连撤三十里,楚军渡江犯兵锋

  汉水北岸,吴军大营旁的高山上。
  连续多日来,孙武都在这里眺望对岸的楚军大营。
  他观察了楚军这段时间内的表现后,有所感悟,便径直赶去吴王那提议赶紧撤军。
  虽说吴军缺乏船只不得过江,但毕竟最终目标郢都就在眼前,阖闾岂能甘心就此前功尽弃?他狐疑地看着孙武,不敢相信这就是吴军此战的最终结局。
  孙武看着面露难色的吴王,焦急道:“唯有赶紧撤军,才能保留渡江灭楚的最后希望。事不宜迟,请大王赶紧下令。”
  见孙武这么说,吴王虽然心中疑惑也只好下令全军撤退。
  汉水南岸,楚军大营。
  “报!对岸的吴军已经开始大举撤退。”楚军这边也不乏探子。
  “此乃吴军的诱敌之计,休要理会。”囊瓦知道吴军的厉害,不肯相信。
  第二日,楚军探子们惊疑地发现:之前还旌旗遍布的汉水北岸,已经空无一人。他们不敢怠慢,赶紧再去向囊瓦汇报。
  “吴军前几日还耀武扬威,怎能突然间全撤走了?休要理会。”囊瓦还是不信。
  只可惜,囊瓦不信,有人信。
  话说囊瓦帐下有两员副将:一位名叫史皇,另一位名叫武城黑。这二人骁勇善战,不比囊瓦胆小如鼠。眼看主将囊瓦每次都是不战而逃,他俩也都觉得脸上无光,有心与吴军决一死战,一雪前耻。
  面对探子们不断传来的情报,两人商议后一致认定:吴军这时贸然撤退,肯定是已经察觉了我军的意图,如果再不赶紧追击,沈司马危矣。
  想到这里,两人便去找囊瓦请战。俗话说事不过三,囊瓦已经吃过两次大亏,哪里还敢再次去找吴军的麻烦。任由这两人反复劝说,囊瓦始终就是不肯下令追击。
  史皇虽是副将,人微言轻,但却是血性男儿。他早就对囊瓦心怀不满,更不甘心就此错失绝佳良机,便拉过武城黑将军一起表态道:“我二人只领手下兵马五千人前去追击,如果胜了,功劳全归令尹;如果不幸中计,大人不用派兵前来救援,我等情愿战死沙场。”
  人家都这么表态了,囊瓦再也没理由拒绝。于是他便派出五千兵马归这二人统领,渡江前去追击吴军。
  史皇与武城黑两人领兵向北一路追击,急行军三十里都没有见到吴军动向。正当二人准备督促全军加速前进时,大道两旁的密林中突然喊声震天,吴军伏兵一齐杀出——三百人。
  这下两人是彻底懵了。
  若说吴军撤退是虚招,伏击才是本意,那自然是不奇怪;奇怪的是伏兵虽然有,却只有三百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不等两人想明白,三百吴军已经蜂拥而上,向五千楚军打去。
  之所以说是“打”去,是因为这三百人的武器整齐划一——木棒。
  最初楚军以为遭遇的就是吴军主力,顿时一片混乱,被三百“棒子兵”一顿猛打,略有伤亡;待到他们发现吴军方面打来打去都是这三百号人,才总算反应了过来,开始进行反击。

  统帅这三百吴军的将领名叫夫概,是吴王阖闾的亲弟,号称有万夫不当之勇。他受了军令埋伏在这里已有大半天,眼见大队的楚军开到,便领着其他士兵一齐杀出。由于他极为勇猛,又是趁着楚军大乱,因此得以拿着木棒连续打倒多人。但他再勇猛也毕竟只有三百名拿着木棒的部下,等到五千楚兵一起反应过来时,吴军这边便招架不住。
  不得已,夫概只能大喊一声:“全军撤退!”便拿着木棒当先开路向北逃去。其他吴兵见主帅已走,也只能跟着迅速逃窜。
  史皇和武城黑莫名其妙的受了一顿打,哪里肯轻易放过,便率领五千将士一路追赶。追了没多远,他们便停止了脚步,因为五万敌军已在他们眼前出现——吴军大寨到了。
  原来吴军并不曾撤走,他们向北撤退了三十里之后便停止了脚步,重新立寨于大别山脚下。
  二人被这一状况吓得魂飞魄散,赶紧又率领所部一路向南回逃。好在吴军见到他们领兵前来,却只固守营寨不曾派兵追击,就此让他们轻易逃脱。
  等到二人重新逃回汉水南岸后才算是稳定心神,看着那一个个鼻青脸肿的部下,又气不打一处来:狡猾的吴军,竟然假借撤退来羞辱我等……正是旧仇未报,又添新恨,气煞我也!
  不过,既然已清楚吴军的动向,这时他俩便感觉心中有底,又去囊瓦那请兵复仇。考虑到之前囊瓦已经对追击一事不大情愿,这次两人去之前很是斟酌了一番,务必要令尹大人同意派兵相助不可。
  见这两人又来请兵,囊瓦快疯了:你俩自己倒霉不算,还非要将我拖下水不可?
  史皇有备而来,又对囊瓦分析道:“如今吴军只有五万,而我军有十万之众,胜之不难。若是错过眼下良机,等沈司马建功之时,举国上下皆以为沈司马极能用兵,而令尹您则是无能之辈……到那时,令尹一职也必归他沈将军所有,大人您……”
  “吴军现在何处?”听说自己的官位都要不保,囊瓦猛然间勇气大增:楚国上下都已对我不满,一旦令尹之位不保,那时将终日不得安宁矣。
  “如今已后撤三十里躲藏在大别山一带,只要楚军发动攻击吴军避无可避,必然溃败……””史皇说到这里,看一眼囊瓦接着补充道:“此次地利已归令尹大人所有!”
  大别山脚下?想到这里,囊瓦心中一阵窃喜:吴军即使逃上山去,我也只需动用十万楚军围困住就行,那时即使其他援军一齐赶到,功劳也必将归我。
  “全军立即准备,明日渡河作战!”囊瓦下令道。

  第二日,楚军开始齐刷刷的渡河。
  囊瓦虽然已答应出战,但也担心吴军会趁楚军半渡时前来骚扰,因此特意铺开所有船只一起渡江。只见多日来平静的江面上千舟齐发,楚军将士往来不绝,不到半日十万大军便全部渡过河去。
  不出囊瓦所料,吴军果真派兵前来偷袭——依旧是夫概率领的三百人。好在囊瓦料敌在先,等吴军赶来时大部分楚军都已过江。眼见数万楚军阵势强盛,三百吴军只好赶紧退去,囊瓦见状哈哈大笑,也不追赶。
  夫概回去之后,向吴王与孙武汇报楚军渡江状况。孙武得知囊瓦已经率领所部全部渡江而来,方才长舒一口气,对吴王贺道:“恭喜大王,郢都可入矣!”
  然后他迅速调兵遣将,作好迎战准备。
  原来吴军连日来的奇怪表现正是孙武事先制定的策略。他见南岸的楚军营中不断有人领兵前去增援,“囊”字旗号却一直高挂,猜到镇守汉水的统帅仍然是令尹囊瓦。于是他心生一计,下令撤军三十里,将吴军主力隐藏在大别山下,故意引诱楚军前来追击。当然,孙武也知道囊瓦胆小,绝不可能贸然的亲自率领大军前来,因此又令夫概率领三百“棒子兵”埋伏于大别山前,作为疑兵之计。这三百军士当然不可能有所作为,但只要激得前来追击的楚军将领恼羞成怒,便算大功告成。
  如今见楚军果然中计,因此他也就乐得继续示弱给囊瓦看,不慌不忙的等着十万楚军主动进攻。
  不过孙武千算万算还是漏了一点:沈尹戍已经率军出发,正赶往他的后方。如果囊瓦这时再突然反悔不肯进攻的话,十日之后,大别山脚下必将堆满吴军尸体。
  孙武和沈尹戍,就如同两个棋局高手,围绕着汉水,摆下了偌大的棋盘。而对弈的结果无非两个:胜者名扬天下;败者身首异处。成王败寇,自古如此。
  可惜的是,这两人都不是全军主帅。否则的话,吴楚之间的这惊天一战势必更加精彩!沈尹戍有囊瓦在背后牵制,而孙武,除了有吴王牵制之外,也还另有一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17 18:44:4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二回:囊瓦劫寨遭痛击,子胥一击得楚寨

  再说当日,孙武派遣夫概和专毅(专诸之子)各领兵一万,多多携带弓箭,埋伏在大别山前的左右两侧;另派遣蔡、唐两位国君各领着手下的人马,守在寨前等候接应;自己和吴王领兵五千,坐镇中军随时准备充当“救火队员”。
  几万大军部署好后,全军上下便开始耐心的等待。直到深夜时,大队的马蹄声终于传来。
  原来,囊瓦在鄱阳湖遭了吴军的暗算后,一直耿耿于怀。这次他有样学样,也安排大军前来偷袭对手。而且他的策略似乎更进一步:夜袭。
  谁料吴军依然早有准备。囊瓦大军刚杀到寨前,夫概和专毅两路伏兵就一起杀出,万箭齐发猛烈攻击楚军的身后;蔡侯、唐侯两人更是对囊瓦恨之入骨,这时也不甘示弱,都亲自领兵上前厮杀;吴王和孙武见两位国君已经杀入进去,也迅速派遣士兵上前接应。
  吴军“伏击、阻击、接应”三路兵马一起杀出,一下子把囊瓦给惊得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好在史皇、武城黑两人处乱不惊,身先士卒奋力拼杀,才让陷入混乱的楚军逐渐聚拢起来。吴军虽然占尽了优势,但碍于对方人数极多一时也包夹不住,战场上暂时陷入僵局。
  就在这时,楚军后方传来紧急军报:“我军营寨已被伍子胥偷袭得手!”
  陷入苦战的楚军心理上的最后一道防线,就此彻底崩溃。
  之前孙武在部署防守阵势时,特意留下了五千兵马交给伍子胥,让他埋伏在楚军的必经之路两侧。两人约定好:只要见到楚军一齐杀出,孙武带主力与楚军交战时,伍子胥就可趁势去偷袭楚军的营寨。
  这座营寨乃是楚军渡过汉水后在北岸新立的大寨。负责守寨的士兵虽说也有数千人,但没想到吴军在遭受偷袭时竟然还会再来一招反偷袭,因此被伍子胥轻易攻破了营寨,纷纷逃去囊瓦那报信。
  囊瓦听到战报后见大势已去,只能带着败军仓皇的向后撤退。而吴军眼巴巴的在北岸等了许多天就是为了眼前的这一战,哪里还肯轻易放过?于是对楚军层层堵截,唯恐漏过了一个。由于吴军追得太紧,楚军再也不能从容撤回汉水以南,只好掉头向汉水下游撤退。
  这时两军已经交战了好几个时辰,随着旭日东升,天已经微亮。吴军不用再黑灯瞎火到处摸索,追逐起楚军来更是方便的多。如此一来,楚军的败象更是惨不忍睹,连续奔逃几十里撤到了柏举一带,都没能摆脱追兵。
  眼看这支楚军就要走投无路时,一路援军及时杀到,救下了囊瓦等人。
  率领这支部队的将领名叫薳射,论能力他在楚军当中仅次于沈尹戍。由于他的驻地距离汉水较近,因此得了楚王的诏令后便立即率领一万士兵先行赶来支援。结果他好不容易赶到时却发现囊瓦所部早已渡过江去。他不敢怠慢,只好也追过江来,正好碰上已被打得溃不成军的楚军主力。
  吴军见楚军那边有人接应,也不敢再过分进逼,因此囊瓦得以收拢了残部,重新安营扎寨。等他这时再清点手下士兵人数时,已经只剩下一半了。
  薳射虽然官职不大,但是为人恃才放旷,极为清高。他平日里就看不起囊瓦,眼下再和败兵们一番交谈后才知道楚军大败的罪魁祸首正是这位令尹大人!他怒火中烧,恨得银牙直咬。
  由于他一出手便救下了囊瓦,算是囊瓦的救命恩人,因此薳射这时说话口气也大了许多。面对着可怜的囊瓦大人,他不但不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反而对他冷嘲热讽。更让人吃惊的是,薳射身为囊瓦的下属,按理说应当听从囊瓦的调遣才对,可他却有意自显高明:见囊瓦已经立好了营寨,他便单独领着自己的一万部下,移兵到十里开外另行驻扎,并且在之后的几日里和囊瓦招呼也不打,摆出了“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各自为战的架势。
  囊瓦身居高位,平时岂能受这种气?但现在形势比人强,他早已被吴军打掉了全部的自尊,因此也没有下令处置这个不听话的薳将军。

  两人不和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吴军的耳朵里。
  最先得知这个好消息的,正是之前的“棒子兵队长”夫概。由于两军已经开始决战,这时归他直接指挥的吴军已有五千人。他率领着这支部队,眼下正处在吴国大军的第一线。得知了这个消息后,他招呼也不打,便率领自己的五千将士向囊瓦的大营一头扎了进去。
  由于夫概的这次军事行动属于自发行为,因此当吴王和孙武知道时,夫概早已经冲入了楚军大营了。孙武得知这个消息后,当即请求对楚军发动全面进攻。
  他对吴王分析道:“此次吴军千里迢迢杀入楚国腹地,不仅人少而且不占地利,因此只能百战百胜。眼下夫概他擅自行动,如果胜了,自然是大王洪福;万一他不幸战败,让楚军借此机会顺利逃过江去,那吴军形势必然岌岌可危。请大王赶紧发兵前去增援。”
  由于夫概的追击速度极快,吴军主力这时早已都落在了后头;加上楚军虽然已遭到重创,但仍然有数万名大军成功稳住了阵脚。因此吴王听了后深以为然,立即派遣伍子胥领兵五千先赶去接应,自己和孙武统帅剩余的主力,随后也向柏举赶来。
  囊瓦那边却受用不起孙武的这番顾虑。由于他刚败退到柏举一带不久,还没做好足够的防御准备,因此夫概的五千先锋刚一到,楚军营内就再次一片混乱。眼看着再一次陷入大乱的部下,囊瓦的心理防线终于彻底崩溃。
  五万人也好,五千人也罢,这仗我是决计不再打了,不打了!
  想到这里,他不再试图挽救战局,而是装扮成士兵模样悄悄逃离了战场。
  (虽说囊瓦已是天下公敌,但他却仍有最后的退路——郑国。不知什么原因,当时的郑国国君卓然不群,和囊瓦关系很是不错。或许,可以说囊瓦是愚者千虑亦有一得,早为自己寻好了最终归宿。)
  艳阳当空,蓝天有如湖水一般的纯净,碧绿青翠的柏子山下,数万楚军已被几千吴军打入营寨,四散奔逃;血水成河,早已染红了芳草下的尘土。
  主帅已跑,楚军的士兵们也已绝望。这时,史皇和武城黑两人却开始大发神威——这两位莽夫虽然对楚军的惨败要负很大责任,但他们的最后的表现却值得尊敬。史皇挥舞着方天画戟(和吕布一样的装备,所以肯定够猛),连续斩杀吴兵上百人,吴军畏惧于他的勇猛,一时都不敢近前;而武城黑也不甘示弱,率领数名亲兵到处寻找夫概,试图凭一己之力力挽狂澜。
  夫概的部下虽然人人争先,初战时所向披靡,但毕竟才五千人,时间久了也难免露出疲态。而楚军虽说败象已现,但在二位将军的苦苦支撑下也仍然保留了一丝获胜的希望。要知道,楚将薳射这时正率领一万楚军驻扎在不远处,只要赶紧前来相助,败局尚能挽回。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当薳射得知囊瓦所部再次大败的消息时,却郑重的下达军令:“全军原地待命,乱动者立斩!”
  囊瓦你个窝囊废!这次休想我再来救你!——薳射之所以见死不救是因为他还在生闷气,却不知人家囊瓦早已经逃走。
  结果,薳射没到,伍子胥却来了,而且还带来了五千吴军。这下楚军可真就遭了灭顶之灾:史皇竭尽全力,最终被乱箭射死;武城黑好不容易才寻着了夫概,却被越聚越多的吴军淹没,死在夫概刀下。就此,前几天日还声势浩大的十万楚军终于彻底覆灭,幸存者仅仅不到一万人,全部都挤到了薳射的大营前。
  薳射有心要显示自己的能力高出囊瓦,因此特意收拢了囊瓦的残部后才下令撤退。由于他们刚渡过汉水而来,目前为止一仗未打,因此渡船齐备,很快便作好了渡江的准备。
  就在两万楚军刚开始渡河时,“急先锋”夫概却也已赶到!
  薳射见状毫不畏惧,他让屡战屡败的那批楚军先行渡江,自己率领嫡系部下一万人主动上前迎战。夫概见薳射不同于此前的囊瓦,果然有胆色,碍于自己兵少只得退去。
  薳射见夫概不敢交战,暗松了一口气。趁着眼下吴军主力尚未赶到,他赶紧催促所有楚军加快速度渡江。由于他指挥有方,很快大半的楚军便顺利到了南岸。
  不料,夫概领着五千兵马并未走远。过了片刻,他便再次领兵杀回。这时薳射也已经登上了渡船,哪还能指挥余下的楚军进行抵抗?一时间,北岸楚军哭爹叫娘,乱成一片。
  于是,楚军再次遭受到了猛烈打击。薳射虽然自命不凡,这时也只得默默地接受战败的事实,跟之前的囊瓦一样领着败兵仓皇南逃。吴军主力不久后也全部赶到,在全歼了北岸的楚军后,他们一路搜集汉水岸边楚军遗留下来的船只,从容的渡过江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17 18:45:4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三回:夫概轻出陷重围,尹戍力竭身战死

  成功越过汉水天堑后,孙武并没有沾沾自喜,他下令所有吴军不得停顿,加快速度向南继续追击。
  而薳射则看着蜂拥而来的吴国大军,目瞪口呆:他原以为追过汉水的只有夫概率领的五千人,有心打一场反击战;却不料孙武料敌在先,早已说通了吴王带着主力赶了上来,因此与薳射交战的吴军人数不再是是五千,而是五万。
  于是,反击战变成了追击战。当然,追击方依然是吴军。
  薳射眼看势头不对,只得带着上万名楚军狼狈逃窜,在连续狂奔数十里后,才总算停了下来。
  他也不想停,只是实在跑不动了。
  他当然知道吴军此时正在大举追来,因此恨不得一口气直接逃回郢都才好。但士兵们却没有薳将军的觉悟,逃到这里时都已经东倒西歪,任由主将如何陈说利害都不肯起来。
  没法子,薳射只好下令:“全军埋锅造饭。”
  楚军士兵们听见下令开饭,才总算有了点精神。他们虽说长途跋涉很是疲惫,但做饭、吃饭的力气还是有的。不多时,炊烟袅袅,饭菜的香味四溢开来。
  此时的吴军正四处搜寻楚军去向,眼看到有炊烟从远处的树林里升起,都喜得手舞足蹈,赶紧顺着方向一路赶过去。
  楚军忙碌了好一阵,方才开始用饭,却看见大队的吴军已杀到跟前。在肚子与脑袋之间,他们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扔下辛苦做好的饭菜再次狼狈逃去(为了活命,没力气也只能咬牙坚持了)。
  于是,自命不凡的薳射又一次遭受了吴军的痛击。他眼看辛苦了半天的劳动果实被吴军轻松窃取,只气得头冒青烟。可是形势比人强,这时就算拼死一搏又能如何?他只好裹在乱军当中继续逃窜。
  幸好,逃跑的楚军自然是疲惫已极,但追击的吴军也好不到哪里去。因此孙武只领着吴军小追了一阵便晓谕全军停止追击,下令道:“全军吃饭。”
  在听到孙武的指令后,早就累坏了的吴军开始享用楚军遗留的食物:得此便宜之事,五万大军虽说不能饱餐一顿,但也足以果腹。
  为了后面的战斗,孙武有心让吴军将士们多休息一会儿。不料,这时一个消息传来,让他不得不改变计划。
  夫概和他所率的五千士兵不见了!
  原来,夫概见薳射所率的兵马越战越少,已经趋于崩溃,便窃想道:我先前已将楚将武城黑斩杀,若是再斩了薳射——如此,则我一日连斩楚军两员大将,功莫大焉!于是他扔下吴军主力,只率自己的五千人咬牙坚持继续行军。
  薳射躲开吴军主力还没过多久,后方杀声又起。他回头一看,“老冤家”夫概已经带兵追了上来。
  薳射不敢置信:世上竟然有这种混人、恶人、霸道之人?我已放下自尊连续撤军几十里,怎么就是不肯放过?
  既然如此,干脆奋死一战,好歹留个芳名于后世。
  于是薳射鼓足勇气,带着所剩不多的士兵上前与夫概交战。不想他虽然勇气可嘉,可是手下的士兵们却早就对夫概闻风丧胆,眼看着主将一马当先的冲上前去,非但不帮忙,反而都趁着这个机会溜之大吉。
  如此一来,薳射单枪匹马单挑五千吴军,哪还有获胜的希望?——更何况对方主将还是勇不可挡的猛将夫概!很快,薳射被杀,首级被夫概得到。
  夫概志得意满,召集全军回头,打算去向王兄请功。就在这时,一支楚国大军快速袭来,拦住了吴军的退路。

  为首的大将双目炯炯,威武不凡,正是沈尹戍。
  话说当初他自以为部署妥当,便放心的领军两万前去偷袭吴军身后。经过多日行军后,眼看就快到蔡国地界时,却有亲信从囊瓦军中匆匆地赶来报信,说囊瓦已经率领大军开过汉水,不日就要和吴军决战。得了这等消息,他哪还有心思再去焚烧吴船、袭击敌后等等,急忙领着士兵马不停蹄的又回头赶来。
  ——到了这时,能不能歼灭吴军都已在其次。若是被他们一举攻破了郢都,擒住了大王,那该如何是好?
  幸好他撤军迅速,总算在雍澨一带追上了吴军先锋。
  雍澨者,司马河也,河面宽达数十米。虽然相比汉水窄了许多,但总算能暂时缓一缓吴军的攻势,可算是沈尹戍最后的希望。
  如今他拦在这条不宽的河边,誓死不让吴军再前进一步。
  但这时吴、楚双方早已强弱易势——凭借孙武的运筹帷幄,吴军的五万主力部队眼下并没有太大的伤亡,而楚军主力则是伤亡殆尽,已只剩下沈尹戍手中的最后两万人。虽说楚军这边依然还会有援军前来相助,可是,谁知道他们何时才能赶到?而眼下吴军主力已经相距不远,大战一触即发,援军只怕是指望不上的了。
  那么,为何他不直接退回郢都,等待援军集齐后再进行决战?
  大王对我言听计从,而我却屡屡失策。纵然只有两万人,不在此打退吴军,哪还有脸面再去叩见楚王?——这是沈尹戍不愿撤过雍澨的根本原因。
  好在,这支楚军不同于先前的囊瓦军、薳射军,他们训练有素,装备精练,而且人人勇战。沈尹戍决心好好地运用这支部队,创造出奇迹。
  眼下夫概脱离大军擅自行动,正是楚军的大好机会。念及于此,沈尹戍毫不手软,立即发动全军上前进攻。
  一来是夫概等人连日来大战数场,都已经疲惫不堪;二来是沈尹戍有心死战以报效楚王,加上他的士兵又要比夫概多得多,一场大战下来,五千吴军大败,被沈尹戍率人给团团围住。
  夫概被围在垓心,数次想拼死突围都不能够。眼看身边的士兵越战越少,他焦急无惶,只恨自己一时贪功,没想到今日竟然要死在这里。
  就在这几千吴军即将全军覆没时,孙武等人率领主力及时赶到。沈尹戍见吴军人多势众,只得下令全军解除包围,让夫概侥幸逃了回去。但他的五千先锋却已伤亡殆尽,只剩下了数百人。
  双方主将见士兵们都已筋疲力尽不能再战,因此权且罢兵,各自安营扎寨不提。
  到了第二日清晨,沈尹戍号令三军誓师雍澨,决心与吴军决一死战。众多士兵平日里都对沈司马颇为钦佩,如今见他慷慨陈词,都表示愿意誓死跟随。
  于是沈尹戍将手下两万人合兵一处,主动前去找吴军决战。吴王见楚军大举开到,也是派遣大军一齐杀出。结果吴军这边人多,楚军那边气盛,双方从早上打到中午,不分胜负。
  孙武见沈尹戍任由四万多吴军将不到一半的楚军团团围住攻打,并未安排后手,颇为惊讶。等到他再细细观察一番,终于恍然大悟。
  好个沈尹戍,竟想要置之死地而后生!
  原来,沈尹戍先前早有预谋:他故意率领所有士兵轻易杀出,惹得吴军也全军出动,将两万楚军围住一起攻打。如此一来,楚军眼看四面八方都是吴军,心中虽然恐惧,但知道不死战到底绝没有生还之理,个个都是竭力死战。吴军虽然已围住楚军,却是一步也不能前进。
  孙武识破该计策后,立即向吴王进言:撤去小部分士兵,对楚军网开一面。
  吴王依计行事。果不其然,部分楚军早已被吴军压制得叫苦不迭,眼看到对方的包围有隙可趁,便都趁机冲了出来逃离战场。当然,也有不少士兵愿意和沈尹戍同生同死,不愿撤离,但先前的两万楚军这时已只剩一半,再也挡不住吴国大军的猛烈进攻。
  沈尹戍领着剩余的士兵激战半响,终于还是寡不敌众,他自己本人也身受重伤。眼看回天乏术,他在绝望中拔剑自刎。楚国最强的一位大将就此遗憾而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17 18:46:3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四回:子胥大筑“磨麦城”,孙武掘水入郢都

  吴军成功渡过雍澨后,楚国郢都已经无险可守。楚王见此情景,便想立即弃城而逃。
  除囊瓦、沈尹戍等人外,楚王手下另有两员重臣分别名为公子申、公子结,史称子期、子西。(楚国喜欢以“子X”来起名字,前面的草包囊瓦也有一个不错的别名——“子玉”)这时一起拖住楚王劝道:“大王,虽然我军屡战屡败,但眼下郢都城内数路援军都已赶到,尚有精兵五万人,足以和吴军一战;而且郢都旁边尚有麦城、纪南城两座城池,也各有一万士兵把守,足以遥相呼应。只要我军坚守不出,吴军深入我国境内,时间久了无以立足,自然就会退去。”
  楚王也不甘心就此将雄伟的国都拱手让人,听二人这么说,也就答应了下来。
  却说吴军渡过雍澨河后,见郢都、纪南城、麦城三座城池一字排开,也是颇为头疼:若是兵分三路,只怕郢都坚固,不易攻破;要说合兵一处各个击破,又担心三城的守兵会互为犄角,派出援军攻击吴军的身后。
  孙武和伍子胥商议后,向吴王进言:“我军可兵分三路,由伍子胥领兵一万直取麦城,末将领兵一万去攻打纪南城,至于大王,则与蔡侯、唐侯二人合兵一处,率领剩余的所有兵马前去郢都前安营扎寨,但切记不要轻易攻城。我二人建功后,自会领兵前来与大王会合,那时我们再三军齐攻,郢都方能破之。”
  既然主意已定,三路兵马便立即展开行动。
  考虑到吴王那路兵马乃是虚招,因此不提也罢。只说伍子胥、孙武二路兵马。
  伍子胥领兵一万先行赶到麦城。由于攻、守双方人数大致相当,因此他不愿强攻,有心引诱守将率军主动出战。守将不傻,大致已猜到伍子胥的心思,于是任由他如何愵战就是坚守不出。伍子胥眼看守军不肯轻出,只得另行思索良策。
  一日傍晚时分,天色已经微暗,正当麦城守将庆幸又成功守城一天时,却见对方一万吴军突然一齐杀出,兵分两路围住麦城,一东一西摆出长蛇阵来。麦城守将见对方许多士兵都背着沙袋,不解其意,只得嘱咐所有守军好好守城,当心吴军夜袭。
  见守军仍然坚守不出,伍子胥不由得连连冷笑。他督令所有吴军趁着天色灰暗的大好机会加紧行动,务必在天明之前完成任务。
  及至天明,麦城守将一觉醒来,赶紧上城查看吴军的动向。这一看不打紧,把他吓了一大跳。原来,吴军已在麦城东西两侧分别筑起两座高达数丈的沙包山——比麦城城楼还高。
  这还不够,这两座山连名字都已起好。东边的沙包山上挂着大匾:“驴城”,西边的那一座也有名字:“磨城”。
  别说楚军方面大吃一惊,连吴军上下也摸不着头脑。当初他们花了大力气堆好这两座沙包山后,见了这两个奇怪的名字都是很不解,便去问伍子胥是何意。
  伍子胥得意洋洋地指着那两块牌匾大笑道:“用驴拉磨,麦城岂能不下?”
  原来如此,也真够难为他想得出来了。
  要说这两座沙包山还真没白盖:除了名字比较提气外,最关键的,站在这两座山上可以对麦城内的动静一览无余。守军本来可以每天俯视着吴军,闲了时还能放放冷箭;如今则变成了仰视吴军,只能每天吃对方的冷箭了。
  守将这下再也按耐不住,立即领兵杀出,试图攻占那两座沙包山,如此一来,可谓是正中伍子胥下怀,他很快击溃了前来进攻的楚军,顺势攻下麦城。
  这时再来看孙武,他领兵一万正在攻打纪南城。纪南城守将的策略和麦城一样,就是死守不出,看你能怎么办?
  孙武眼看强攻不行,又想不到筑沙包山这样的好点子,只能整天到处转悠,寻找其他办法。结果他惊喜地发现:这个纪南城和当初的徐国都城一样,周围也是水路纵横,极其适合用水攻。
  这就好办了,他立即下令士兵们填袋堵水。由于他这次率有一万军队,人数较之前出征徐国的那次要多出好几倍,因此水位也堵得特别的高。士兵们忙碌了许多天,却见孙武迟迟不肯下令停止,便好意提醒他:堵得这么高干嘛,十个纪南城也够了,可当心别淹过头了。
  孙武就是要淹过头!
  又过几日,眼看水位已经到达了预定高度,孙武立即派人前去通知吴王,让他带兵向高地转移。随后,他就下令:放水!
  很快,只见洪水滔滔淹过纪南城。
  城内的士兵从未见过这么大的水势,吓得集体弃城而逃,孙武就此拿下了纪南城。

  这下好了,这边在水淹纪南城,那边在大筑“磨麦”城。孙、伍二人各显神通,平庸的两城守将哪能抵抗,都只能领着败军赶往郢都而去。
  由于孙武这次的水位堆得极高,而纪南城又和郢都相距不远,因此洪流冲过纪南城后势头犹自不减,一路淹到了郢都城下。
  楚王站在郢都城楼上,看到城下已水深三尺,哑口无言。好在郢都城楼极高,想要一举将郢都淹没,倒也没那么容易。不过,麦城、纪南城两路败兵可就遭了大罪——他们好不容易才涌到郢都城下,这时却一个个都蹚在水中,状况极惨。
  赶紧放他们进来,协助守城。楚王下令道。
  见楚王有令,郢都各个城门一齐大开,收拢从各处奔逃而来的败军。不料,这时一路人马却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地杀将过来。等到郢都守将急着关闭城门时,碍于进城的逃难者前挤后拥,城门竟然一时关闭不上!
  率军来攻者,正是孙武。
  他对这一状况早有预料,因此在堵水之时,就预备下木筏数千。如今水位波及郢都城下,他便得以率领一万部下乘着木筏,随着水流倍速赶来。说来也巧,他领军赶到时正好碰上郢都城门大开,他立即带着士兵们抢先攻过去,就此夺下了郢都城门。
  如此用兵者,神人也!楚军上下谁人可挡?又有谁人敢挡?
  不多时,逃难大军已从一万多人变成了六万多人——全城的守军都扔下楚王,自行逃散而去。
  完了,这下完了!楚王看着争先恐后逃去的自家军队,沉痛地闭上双眼。
  好在,公子申、公子结二人忠心耿耿,在他们的保护下楚王总算成功脱险。只是可惜了那些貌若天仙的嫔妃和数不胜数的财宝,由于事发突然,这些“身外之物” 楚王根本无暇带走。吴军顺利的拿下了楚国都城,开闸放水之后,惊喜的发现,楚王把所有的一切都留给了他们。

  公元前506年,吴国伐楚战役正式结束。一支由吴王统帅,孙武指挥的五万联军,先后挫败总数达二十万之多的楚军,并一举占领楚国都城。从春秋时期各国的征战情况来看,这是堪称前无古人的伟大奇迹。
  此战过后,最兴奋的并不是孙武,而是吴王阖闾。
  对于吴王来说,一夜暴富的感觉实在太过美好。看着拜服在他脚下的楚国臣民,他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满足。而对于孙武提出的一系列合理化建议:如迎接前楚国太子(就是被他父亲抢了老婆的那位)之子回国接任楚王,并与之后的楚国达成和解等,他傲慢的全部予以否决。
  在阖闾看来,楚国已不足为患——现在他的目标已经是称霸天下,一败涂地的楚国他岂会看在眼里。何况,有孙武和伍子胥做自己的左右手,他楚国就是再不满意,能奈我何?
  阖闾的骄傲,让他不再理智,他很快犯下了许多错误。比如他肆意奸淫楚王的妃子;他同意伍子胥将前任楚王(杀死伍子胥父亲的那位)从棺材里拉出来鞭尸;甚至,他毫无道理的将历代楚王的灵位捆在了一起,付之一炬……他认为只要这样,就能从精神上彻底征服楚国。从此之后,楚国臣民的眼里,再也没有楚王,只有唯一的吴王。
  爽哉,爽矣。干完这一切,阖闾满心欢喜。
  但楚国的臣民们却相当不爽。由于楚国君臣昏庸,他们也曾对新兴的吴国满怀期望。然而,吴国的行为却让他们彻底绝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17 18:47:2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五回:包胥奔秦哭七日,阖闾归国平叛乱

  阖闾是一个伟大的征服者,同时也是一个残忍的侵略者。伟大的征服者,即使楚军十倍于自己,也能百战不殆;而残忍的侵略者,即使楚国只剩下了一个申包胥,却也必然会失败。
  申包胥此人,此前一直默默无闻。这也难怪,他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而且连溜须拍马都不擅长。在楚国横行天下的时代,此人注定只能扮演不起眼的角色。
  他唯一的强项,只是忠心耿耿。这一点,在楚王雄霸东南时,根本无法体现。现在,楚国被攻破,楚王被驱逐,于是表现的机会到了。
  他一路向西赶到秦国,向秦王请求救兵。秦王担心吴军强盛,不愿意为了区区一个救楚的美名而损兵折将。因此,虽然对他的忠心表示赞赏,但同时却委婉的拒绝了。
  申包胥没有办法,只能使出最后的绝招:哭。
  用哭来感动他人,是当一个人再也没有其他办法的时候,仅剩的最后一招。此招要求不高,容易练就,方便普及,但想练到骨灰级却很不容易。好在事在人为,只要一心苦练,还是很有希望练成高手的——三国时期就有两位大人物善用此招,并成功的练到了骨灰级。他俩的名字,一个叫曹操,一个叫刘备。
  申包胥比他们更强,因为他将此招练到了大神级。
  申包胥见秦王有心救援,却迟迟下不了决心。无奈之下,他终于使出了终极技能!他在秦王大殿上连续大哭了七天七夜,滴水未进。秦王听着他惨烈的哭声,七日后终于动了恻隐之心,下令亲自召见他。当秦王再见到申包胥时,大吃一惊,七日之内,来时玉树临风的一个汉子,现在竟然硬生生的哭成了一棵枯木。
  秦王当即下令:子贡、子虎,两人领秦军十万,速速前去救援。
  阖闾此时正游戏于楚国王宫内,乐不思蜀。由于楚王仓促外逃,无数的金银财宝和后宫佳丽都遗留给了他。之前他一直呆在又小又穷的吴国,哪里见过这个阵势?孙武、伍子胥等人屡次劝他加紧防备,他却回答:“吴军如此强盛,谁敢惹我?”后来听得多了,才让亲弟夫概领着几千人守在楚国西边边境,防止秦国的介入。而夫概和他王兄一样,也不相信秦国敢来,因此只让手下四处打猎游玩,哪肯好好防守。
  因此,等子贡和子虎真的领着大队秦军杀到时,夫概军立即一触即溃。吴军主力虽然未遭重创,但之前的锐气却被极大的削弱。祸不单行的是,这时吴国国内又传来坏消息:趁着吴国国内空虚,越王派出军队三万,进抵吴越边境,窥伺吴国。
  阖闾连续遭受这等挫折,之前安逸享乐的心情一下子大减。要知道,虽然大楚国相对小吴国来说算是花花世界,呆在这里吃喝玩乐全部免费也确实很带劲,但万一老家给越国人端了,西边的秦国人再打过来,那就相当危险了。于是他下令全军开拔,兵分两路:一路迅速返回吴国救援,一路将楚国的财宝、美女尽数打包带走,留着他回到吴国后继续享用。
  这时,之前被秦军偷袭得手的夫概主动向阖闾请缨,请求先带一万人回吴国击退越军,将功补过。吴王心想夫概之前屡有上佳表现,是个能担当大任之人;而自己这边尚有许多战利品要慢慢搬运,一时也脱不开身,于是就同意了。
  夫概得令后,一路畅通无阻的迅速赶回吴国。越国见吴军回救神速,只好放弃了图谋吴国的念头,也旋即撤军回国。

  夫概见越军闻风而退,而吴王那边还忙着收拾行装,尚未动身。眼下的吴国,可说是“山中无老虎”,因此他大喜道:为何本将军就不能“猴子称大王”?
  想到这里,他说干就干。当时负责镇守的吴国太子名叫夫差,年纪尚幼(才十几岁),哪里是夫概的对手?如同之前在楚国战场上的神勇表现,夫概很快就连续夺下好几座城池,势不可挡。夫差看了胆怯,只得派人迅速的赶去吴王阖闾那里告急。
  夫概也知道吴王若是得知自己拥兵作乱,必然会急速撤军前来讨伐自己。为了阻挡阖闾,他一边向越王求助,答应联手击败阖闾后,就将与越国接壤的吴国土地尽数划给对方;同时,他写信给秦军将领,痛斥阖闾“攻灭楚国,多行不义”,表示愿意和秦军夹击吴王,事后另有重金答谢。
  对于秦、越两国来说,吴国眼前的一分为二,正是他们梦寐以求。不久前,吴军才刚刚击败了强大的楚国,战力之强,让人胆寒。如果不趁眼前的大好机会削弱他,吴军的屠刀下一步很可能就会砍到自己头上。如此考虑下,秦、越两国很快都答应了夫概的联盟邀请。
  这时距离攻占郢都时才一年不到,阖闾就从天堂一下堕落到地狱。秦、越、夫概三方联手,无论怎么看,他的胜算都是极小,只能再次寄望于孙武。
  面对强敌环伺,孙武再显名将风采。他处乱不惊,对吴王分析道:“夫概谋逆,士卒不能信服,因此无须担心;越国只是贪图吴国的土地,不能尽力勇战,也无须担心;唯有秦国,受楚臣申包胥重托,为匡扶楚国而来,十万精兵人人勇战,因此不可不防。”
  他接着又对吴王谋划道:“眼下我军如果贸然撤退,秦军一旦追击过来,我军上下战心俱失,必然全军覆没。既然如此,不如以退为进:先主动击败秦军,然后趁秦军畏惧我军的战力,不敢来追的大好机会,再下令全军撤退。只要我们渡过长江,进入吴国境内,秦军虽然骁勇,那时也没有办法了。”
  阖闾听后大喜,立即按照孙武的计策行事。
  秦军本以为吴军早已是囊中之物,因此只担心吴军逃窜,不曾防备吴军反攻。不想吴军这时候反守为攻,更兼阖闾亲自压阵,一仗下来,秦军败得不成样子。子贡和子虎好不容易才压住阵脚,却也摸不清吴军的底细,一时不敢再主动进攻。过了好几日,才小心翼翼的安排部下前去查探,方才得知吴军主力早已逃遁,再率领大军赶去追时,吴军早已渡过大江,相去甚远了。
  子贡和子虎这时候才知道吴军之前的猛攻原来只是为撤退做准备。眼看吴军已经顺利逃脱,再追上去只怕中了吴军的埋伏,也只好扶持楚王复位,随后便撤军回国。
  秦军的威胁既然消除,剩下的两路兵马也早已在孙武的预料之中。
  越王见吴军主力已经顺利回国,便不顾同盟之义,扔下夫概自行率军撤退。夫概见越军已退,跟随自己的一万部下又逃得所剩无几,知道大势已去,仓皇无措只得逃去“死对头”楚国那里避难。
  楚王这时才刚刚复位,本就担心吴国会再次进犯,看见夫概前来投降,大喜过望:非但不计前嫌,还特意让他掌管部分军队,以防范可怕的吴军。
  之后,吴楚之间再也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战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17 18:56:2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六回:吴王大摆庆功宴,孙武弃官隐山林

  夫概谋反,对吴国而言自然不算是幸事;但对于楚国而言,却是天大的好事。楚王凭借吴国这次内乱,总算得以成功复国,缓了一口气。夫概虽说事到临头做了一回乱臣贼子,好在楚王宽宏大量,总算得以安度余生。
  凡是有因必有果。以暴制暴,终究会被暴力所吞噬。
  阖闾终于成功回到了吴国,他依然是那个只有“弹丸之地”的吴王。回想之前几个月中所发生的一切,仿佛做梦一般。不过,虽然这次吴军伐楚的结局并不算完美,但满载而归的战利品还是让他感受到了异样的兴奋。
  “此行虽未亡楚,但吴军之勇天下皆知。他日再战,诸君旦见吴军,皆当退避三舍,为将者如此,此生足矣!”
  因此他下令,奖帅三军,论功行赏。
  论功绩,孙武当仁不让的排名第一。
  在庆功宴上,伍子胥来了,伯嚭(著名人物,后来导致吴国灭亡的罪魁祸首,此前的出镜几率不多,因此特意没有进行描述)来了,很多仅立有小功的将士都来了,却始终见不到孙武的影子。
  很快,一个流言传遍吴国:吴王想拜孙武为主帅,但孙武却已不知所踪。
  孙武也曾试图振兴吴国:建立一个他人不能欺凌,也不敢欺凌的强大吴国。怀抱着这个理想,他努力过,尝试过,奋斗过,却直到最后才发现,无论他如何努力,对于君王来说,他终究只是一把剑——一把只能杀人的利剑。
  吴国能够击败楚国,称霸南方,却并不能化解双方的仇怨;吴军的肆意妄为,楚国百姓的痛苦呻吟,在他的脑海中魂牵梦绕;而伯嚭等肖小之辈的逐渐得势,更让他对吴国彻底失望,由此萌生去意。
  在阖闾击败夫概,顺利抵达吴国之后,孙武便悄然遁入山林。晚年他联系之前的实战经验,对自己所著的的《兵法十三篇》多次修改,几经完善,终成兵家之圣言——当日之《兵法十三篇》,便是今日之《孙子兵法》。
  孙武卒年不详。
  《孙子兵法》千年流传,百世不衰。

  末了,上传春秋地图一张,以供参考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20 12:01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