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409|回复: 0

观雨者:福岛核污水的真正风险是什么?普通人又该如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9-4 22:4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3年4月,美国开启了一项药物的临床试验,这个药物的名称叫HOPO 14-1。

  该药物的主要功效是清除人体内的放射性污染物。

  4个月后,日本福岛核电站正式开始向太平洋排放带有放射性污染物的核污水。

  龙王,永远走在雨伞开发的最前沿。

  我们为什么会“谈核色变”?

  日本人在福岛的骚操作成功让核辐射的话题走入了千家万户,人们不得不开始担心起一个问题:

  我会不会被这些核污水辐射到?

  对此有人感到非常紧张,同时也有人觉得根本无所谓。

  那么真实的情况到底如何呢?

  在搞清楚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核辐射产生的原理。

  核辐射来自于组成这个世界的最基本的单位:原子。

  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抱团构成。

  其中质子的数量就决定了原子的品种。

  我们把:

  拥有1个质子的原子核叫1号元素(氢),

  拥有2个质子的原子核叫2号元素(氦),

  拥有3个质子的原子核叫3号元素(锂),

  …以此类推。

  现在元素周期表上共有118种元素(算上同位素有3000多种)。

  那么这跟核辐射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原子仅仅是种类丰富,那么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核辐射什么事,但问题是原子不仅种类丰富,它还非常不老实。

  这玩意会“变身”。

  在某种机缘下,一种原子可以摇身一变成为另一种原子。

  在极端的高温高压下,两个较小的原子核可能会合并成一个较大的原子核,这叫“核聚变”。

  一个较大的原子核如果被不知道哪里飞来的中子击中,就可能分裂成两个较小的原子核,这叫“核裂变”。

  也有可能什么事都没发生,一个较大的原子核愣是在“岁月静好”的情况下自己裂开了,这个情况叫“核衰变”。

  不管是哪种“变身”方式,过程中都会释放出一些残渣和能量,这就是我们闻之色变的“核辐射”。

  不过核辐射也分三六九等,不同的原子或者不同的“变身”方式所能产生的辐射威力各不相同。

  总体来说有三种射线:

  最弱的是阿尔法α射线,这是一束氦原子核流。氦原子核的个头比较大,很容易被其他原子挡住,所以一张纸或者皮肤就能把它拒之门外。

  第二强的贝塔β射线,它本质上是高速电子流,穿透性比α射线强一些,不过稍微厚一点的衣服也能挡住

  最强的辐射是伽马γ射线,这是一种高能电磁波,穿透性极强,薄钢板在它面前都是渣渣。

  这三种射线都可能把原子外面的电子打飞,发生电离现象,所以又被称为“电离辐射”。

  那么人体被它们击中的话会有什么后果呢?

  咱细胞里的DNA链会被打断。

  DNA可以理解为细胞的设计图,有这个设计图在,细胞才能准确的复制出结构正确的新细胞。

  把DNA链打断,就等于把这个设计图烧了一个大窟窿出来。

  设计图都毁了,下次复制时自然就只能抓瞎了。

  细胞抓瞎复制的结果就是生产出一大堆结构错误的细胞,这些细胞要么无法存活,要么就成为癌细胞。

  如果体内有大量细胞被电离辐射击中,后果就会非常严重。

  在1999年的时候,日本的一座核工业设施里曾发生过这么一个事故:

  当时有三名技术工人为了赶时间,在提纯铀的过程中没有按操作规程来走,结果不小心触发了核裂变反应,于是三人瞬间被过量的核辐射照射全身。

  虽然他们第一时间就被送去医院,但其中离设施最近的两人还是无力回天。

  因为在被过量的辐射照射后,他们全身细胞的“设计图”大多被摧毁了,于是身体失去了正常复制细胞的能力。

  无法生产出新的细胞就意味着新陈代谢彻底停滞,体内细胞死一个少一个。

  等大部分细胞都死亡后,身体结构就会彻底崩溃,生命也就走到了尽头。

  被辐射前后的染色体状态:

  仅仅因为粗心大意就报销了两个员工,该事故一方面展现了核辐射的严重后果,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日本在核工业管理方面的儿戏。

  这个民族的责任心就如同方便面里的牛肉片,不能说完全没有,但大部分只存在于广告中。

  12年后,他们终于捅出了更大的篓子。

  那么福岛现在排放的核污水是不是也会释放出这种让人全身崩溃的巨量辐射呢?

  那倒不至于,1999年事故的受害者是处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下:近距离接触核裂变反应。

  他们当时是硬吃了一波由核裂变产生的强大辐射,不过这种强度的辐射并不会出现在自然环境中。

  因为在自然环境下不存在发生核裂变或核聚变的条件。

  我们在自然环境中有可能接触到的核辐射主要是来自于核衰变。

  福岛的污水里到底藏着什么?

  一提到核污染,我们会首先联想到核反应堆里的核燃料棒。

  不过跟大家的直观感觉不同的是,核燃料棒在新出厂的时候其实是几乎无毒的。

  构成核燃料棒的主要材料是铀235,它只会衰变放出微量的α射线,连人的皮肤都射不穿,所以工作人员甚至可以直接用手接触它。

  甚至连原子弹也一样,技术人员可以穿着短袖组装含有高浓度铀235的原子弹。

  不过核燃料棒虽然无毒,但如果大量的燃料棒共同插入反应堆,就会因为超出临界体积而触发核裂变反应。

  该反应会导致铀235随机裂开成不同的物质,于是这个过程就会产生很多大自然里不存在的新东西。

  比如说:碘131、铯137、氙133、氪88……

  这些东西就比较恐怖了,因为它们的原子核结构非常不稳定,所以会自己发生核衰变并释放出大量辐射。

  虽然核衰变的辐射强度远比不上核聚变或核裂变,但它仍会对生物造成长期伤害。

  而福岛的核污水里正是充满了这类物质,大约有60多种放射性同位素。

  在谈论福岛核污水时,“洗地党”们往往会提出这种观点:

  所有核电站都在排放核废水,凭什么揪着福岛核电站的“核废水”不放?

  这其实就是在偷换概念了。

  正常核电站确实会排放废水,但它排的这个废水仅仅是用于给反应堆降温的冷却水。

  冷却水不会接触到反应堆,它只是在反应堆外壳的外面进行循环。

  即使是反应堆内部用来浸泡核燃料棒和传导热量的纯净水,也是基本无毒的,因为剧毒的核废料都会被封印在燃料棒中,永远不见天日。

  但福岛的核污水就不同了,它是在反应堆里的燃料棒已经熔化后才直接灌进去的海水,这些海水把本应封印在燃料棒里的的核废料全都带了出来。

  下图非常直观的展现了这两种水的区别:

  所以正常核电站排出来的水叫“核废水”,本身不含核废料颗粒;福岛现在排出来的水叫“核污水”,富含多种核废料颗粒。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

  另外还有人把核电站辐射量的安全线标准当成是核电站的实际辐射量,然后宣扬“正常核电站的辐射量也很高”,以此来为福岛排污洗地。

  这完全是混淆视听。

  因为正常核电站的实际辐射量要远远小于安全线标准。

  比如说大亚湾的安全线是130G贝克勒尔,但它实际运行的辐射量仅为0.18G贝克勒尔,差不多是千分之一的水平。

  不过还是会有人对正常核电站的核废水提出质疑:

  它虽然没有接触反应堆,但毕竟是在反应堆外面走了一遭,免不了被反应堆的辐射照射到,这样会不会变得有毒呢?

  答案是不会。

  因为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结构非常稳定,反应堆的辐射无法让它们发生衰变。

  而不衰变就没有放射性,所以被照射过的水还是原来的样子,没有一丝丝改变。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这么来理解:

  辐射射线就好比机关枪的子弹,水就好比一头猪。

  一头猪就算被子弹打中了,它的肉也不会因此而变得有毒。

  真正危险的,是射出子弹的机关枪。无论我们吃不吃这头猪,都要躲开那挺机关枪。

  而核废料颗粒物就是一堆不停发射子弹的机关枪。

  所以真正危险的不是被辐射过的水,而是水里的核废料颗粒。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福岛核污水里面全是“机关枪”,那咱以后是不是连海边都不能去了呢?

  那倒不至于,因为这些“机关枪”的威力其实很有限。

  核衰变射线的射程和威力本来就不如核聚变和核裂变,再加上又被稀释过,所以当你走在海边的时候,那些射线根本就够不着你,就算够着了也无法穿过你的皮肤。

  所以我们不用过分担心,咱人类怎么说也是在地球上长期进化出来的物种,这点防护能力还是有的,除非…

  你把这些核废料吃到肚子里去了。

  我们体内的细胞可没有皮肤保护。而且进入人体的放射性物质也不存在“射程”的问题,它是在对着你的细胞贴脸输出,甚至还会随着水分进入细胞内部大杀特杀。

  所以吃进核废料就相当于吞下了一批永不停歇的机关枪,它们会不分昼夜的对着你的所有细胞突突突。

  这样的结果就是你会有越来越多的细胞设计图纸(DNA)被破坏,于是就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细胞生产错误”。

  而这些都是潜在的癌细胞。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美国人开始研究如何“清除人体内的放射性污染物”了吧?

  虽然在福岛核电站停止运行后,其周边的辐射剂量正在逐渐降低,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都在恢复正常”。

  因为真正的问题早已不在核电站本身的辐射剂量上,而在那一大堆富含核废料颗粒的污水里。

  那么这些脏东西会进入到我们的肚子里吗?

  日式“OK”

  目前全球对日本的排污行为争议很大。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核污水有害”这个事是没有任何争议的,有争议的主要是“核污水排海后会造成多大的影响”。

  日本的肇事者们认为没影响。

  他们凭什么这么认为呢?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理由。

  第一个理由:

  虽然核污水有毒,但按照日方的说法,这些水在排海之前都已经做了“无害化处理”,完全“符合安全标准”。

  日本用来处理核污水的系统叫ALPS(多核素处理系统),东京电力公司(下文简称“东电”)宣称该系统能够通过一系列化学和物理方式去除污水中几乎所有的重元素放射性物质。

  处理完后的水里只会剩下氚和碳14等少数轻原元素放射性物质。

  当然了,轻元素只是相对容易被人体排出,并不代表没有毒性。

  对此东电表示他们会对污水进行稀释,稀释100倍后再排。

  这个方案咋一听好像没啥毛病,但仔细一想就完全经不起推敲。

  因为这就好比我打算往装满水的澡盆里倒一杯尿,不过为了“浓度达标”,我先从澡盆里舀一壶水出来跟这杯尿混合一下,然后再一起倒进澡盆里。

  我不知道这么操作的意义是什么,但日本人觉得很OK。

  第二个理由就是有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背书,该机构出具了一份报告证明福岛排放的核污水“符合安全标准”。

  这两个理由总结起来就是:

  我对核污水进行了处理,国际权威机构也认可了这个处理,所以我直接排海没毛病。

  这个逻辑倒是颇为自洽,只是“国际权威机构认可”这个事的水分其实很大。

  国际原子能机构确实出具了一份报告,但它同时还在这份报告里写了一个免责声明:

  这段话翻译过来是这样的:

  这是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关于在东京电力公司的福岛第一核电站ALPS处理水的安全相关方面的审查报告。其中表达的观点不一定能够反映国际原子能机构会员国的观点。尽管已经小心翼翼地维护了本报告中所包含的信息的准确性,但国际原子能机构及其会员国不承担任何因使用该信息可能产生的后果和责任。

  简单的说就是我虽然出了报告,但“不承担任何后果和责任”。

  而且该机构不仅在报告里强调了免责,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也撇清了责任:

  值得一提的是,该机构中的中国专家对这份报告的态度并非“认可”,而是“对报告仓促发出表示遗憾”。

  那么堂堂一个国际权威机构的行为为什么会这么扭扭捏捏呢?

  这是因为该报告虽然是国际原子能机构出的,但里面用到的数据全都是由日本单方面提供的。

  原子能机构虽然可以基于日方的数据得出一个专业的结论,但并不能保证日方数据的真实性和全面性。

  那么日本人会不会提供一份真实而全面的数据出来呢?那些核污水里是不是真的只剩下“少数轻元素放射性物质”了呢?

  这就取决于他们的做事态度和诚信水平了。

  我们作为旁观者不敢随意评论日方数据的可靠性,但我们可以通过回望整个福岛核事故的过程来判断日本人的做事态度和诚信水平。

  日本“工匠”的福岛秀

  这个世界上有三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以及海岭地震带。

  日本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是一个地震高发区。其面向太平洋的海岸线没有任何大陆和岛屿阻挡,随时都要直面台风和海啸的威胁。

  所以这里根本就不适合建设核电站,但日本人还是建了。

  既然要在海洋灾害高发的地方建核电站,那就要充分考虑海洋灾害的风险,尤其是海啸。

  那么要如何预防海啸呢?

  很简单,建个防波堤呗。

  只要建起足够高的防波堤,就算遭遇海啸也能把它挡在外面,保证核电站的安全。

  不过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建得越高,需要花的钱就越多。

  如果参考日本历史上发生过的海啸,这个防波堤至少应该建到20米左右才比较靠谱。

  结果东电公司为了省钱和方便取水,只建了6米。

  然后2011年的海啸高度是15米。

  核电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无论是运行还是关闭,都需要严格的遵循相关步骤和规定,否则就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比如说核电站的反应堆需要一直进行冷却,不然就可能过热爆炸,所以水循环系统是不能随便停下来的。

  现在海啸来袭,眼瞅一个浪过来就会把整个核电站淹没,那么这里面的各个系统还能维持正常运行吗?

  如果在建设时就考虑到了这类极端情况并做了相应的准备,比如说把备用设备放到高处安全的地方,那么就完全可以撑过此次危机。

  然而东电公司为了省钱,他们把包括备用发电机在内的所有设备都埋到了地下…

  结果一个大浪打过来,所有设备全部停电宕机,水循环全部中断,反应堆开始“原地烧水”,一旦水位被烧干到低于安全性,堆芯就会面临过热熔毁的风险。

  这个时候需要立刻向上级汇报,让政府集中一切资源立刻修复关键设备,恢复供电,然后择机关停反应堆。

  不过上报事故就意味着“背锅”,而且关停反应堆也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东电公司在这个危急关头决定“再等等看”。

  于是这帮四平八稳的大爷们一边向外界隐瞒事故,一边眼睁睁的看着反应堆内部的水全部烧干。

  等他们终于下定决心打算停堆时,反应堆内部已经因为充满水蒸气而处在了高温高压的状态,无法进行相关操作了。

  堆芯熔毁的风险就越来越大。

  如果反应堆的堆芯真的熔融了,那么燃料棒就会在高温下熔成一坨不停发热的岩浆。

  更要命的是这坨富含铀的高温岩浆密度极高,所以会一直往下沉。

  接下来这坨岩浆会熔穿反应堆锅底,然后再一路往下熔穿底座的水泥地板,最后熔到地下水层去。

  这可怎么办?

  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马上把海水灌到反应堆内部去降温,等温度降下来后再进行停堆操作。

  此时反应堆还没爆炸,一切都还来得及。

  然而东电又一次选择了“再等等看”。

  为啥呢?

  因为直接把海水灌进去会导致反应堆永久报废,东电不想赔掉整个反应堆,所以就只在外壳外面浇水降温,而堆芯内部依然红得发烫。

  可以说是相当佛系了。

  此时反应堆内部烧干的水分已经在极端高温的条件下被分解成了氢气和氧气,为了减小反应堆内部的气压,工作人员只好打开泄压阀门,把气体排出反应堆。

  这下整个厂房都弥漫着氢气了。

  我们都知道氢气有个特点:它稍微碰到一点火星就会烧起来。

  而此时处在混乱状态下的厂房,到处都可能出现火星。

  果不其然,这些氢气很快就碰到了它们宿命中的火星,于是一声巨响后,发电站的房顶飞上了天空。

  在1号机组率先上天后,东电公司居然没有对剩下的机组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然后在之后几天内,2、3、4号机组又相继爆炸。

  事态已然难以收拾。

  不过即便到了这个时候,仍然还有补救的办法。

  此时的东电公司需要马上做两件事:

  一是赶紧往反应堆里灌入硼水,因为硼可以抑制核裂变反应,减慢它的进程。

  二是赶紧在核电站的底座下面挖出个能把整个底座包裹在内的地洞出来,然后往这个地洞灌入大量的水泥和硼砂。

  这样万一堆芯真的发生熔融并熔穿了反应堆底座,大量的水泥和硼砂可以阻止它继续下沉。

  但这两件事是有代价的。

  灌入硼水会导致反应堆彻底报废;

  在底座下面挖地洞会让干活的工人暴露在巨量的辐射中。

  代价如此之大,我想大家应该都能猜到东电公司会怎么做了。

  没错,因为对“修复反应堆”还抱有幻想,所以他们没有在第一时间灌入硼水,于是反应堆很快就处在了熔融的边缘。

  等到他们终于想通并决定灌入硼水时,晚了。此时反应堆的反应已经刹不住车,堆芯最终还是过热熔毁。

  那么他们有没有派出敢死队去反应堆底座下面挖地洞灌水泥和硼砂呢?

  对不起,压根找不到人愿意去。

  苏联当年为了抢救切尔诺贝利事故,征召了60万勇士并付出了牺牲近6万人的惨重代价,做了所有能做的努力,这才降低了事故的影响范围,保住了欧洲的未来。

  而日本人的热血只存在于漫画中。

  在他们的“注目礼”下,福岛熔化的堆芯一边肆意的播撒辐射一边向地下沉降而去。

  东电公司后来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不停的往破损的反应堆灌入海水降温,以延缓堆芯沉降的速度,但并没有什么用。

  另外福岛核电站的海拔位置太低,甚至低于地下水位,结果地下水持续从熔穿的大洞渗入,最终和灌入的海水以及核物质混在一起,成为了现在让人头疼的核污水。

  更麻烦的是,即便是事故发生十余年后的今天,地下水还在源源不断的从破口处渗入,因此每天新增产生的核污水高达100~150吨。

  现在核污水总量已经超过130万吨,并且还在增加中,东电公司的储水罐根本不够用,他们早就想把这些污水排到海里去了。

  国际原子能机构对核事件的严重程度是分有等级的,其中最轻微的是1级,最严重的是7级。

  当福岛核电站最开始被地震和海啸袭击时,按标准仅是一个3级核事故。

  结果在日本人的一系列骚操作下,该事故的严重性硬是从3级一路攀升到了7级,其实际后果甚至比历史上著名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还要严重。

  日本人啊…此处省去500字无法过审的语言。

  这就是日本人在福岛核事故中的做派,那么我们现在再回过头来考虑这个问题:

  同样是这些人,他们现在会给全世界提供可靠的数据吗?

  8月25日,韩国媒体披露了日本拒绝其他国家对排污水域进行直接取样的事实。

  也就是说现在所有的检测样本均来自于东电公司。

  8月26日,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东电公司终于承认目前储水罐中有约66%的核污水的放射性物质含量超标。

  更令人揪心的是,之前被日本人吹上天的那个ALPS过滤系统,现在被发现有很多已经损坏了。

  现在大家可以理解为什么全球对日本排污的行为会存在如此大的争议了吧?

  美国国家海洋实验室协会在去年12月发布的一份文件中指出:

  “东电公司和日本政府提供的支持数据不充分,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不正确;同时抽样协议、统计分析和假设都存在缺陷,这些都导致安全结论存在缺陷。”

  香港核学会主席陆秉林则表示:

  “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支持性审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东电的数据,但东电的安全记录不是很好。没有人真正知道释放如此大量的污水对自然环境会造成什么样的长期影响。”

  事实上早在2016年,美国西海岸就检测到了毒性很大的放射性元素铯-134。

  所以东电到底有没有处理好污水?是不是早就开始偷偷排放了?谁也不知道。

  总的来说,现在全球对日本排放核污水的态度大致可以分成“无害派”和“审慎派”。

  “无害派”认为排污不会对环境和人类造成影响,“审慎派”则认为排污的后果无法预计。

  那么到底哪种观点更接近现实呢?

  真正的风险是什么?

  仅从技术上来说,人们之所以会对排污的后果产生争议,主要是因为各自关注的焦点不同。

  “审慎派”主要关注的是污染总量,而“无害派”则主要关注污染浓度,

  在“审慎派”看来,如此巨量的放射性污染物被排入大海,它的影响肯定是客观存在的。

  而且此次核污染排放的数量为人类历史之最,所以没有先例可以参考,因此无法准确预判后果。

  “无害派”的基本逻辑就比较简单了,他们来来去去都是在表达这么一个意思:

  拿130万吨污水除以全球海水总量132.2亿亿吨,这个浓度低到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对海洋不会有影响。

  然而这个逻辑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核污水排入大海后并不会老老实实的平均分配到每一滴海水里。

  这些污染物在“摇匀”之前会被海洋生物吃掉。

  首先吸收这些污染物的是藻类,然后海虾之类的生物会吃掉藻类,再然后就是小鱼吃虾米,大鱼吃小鱼。

  最终大量的污染物会富集到食物链顶端的动物体内,富集浓度最多可达初始浓度的100万倍。

  正是因为存在污染物富集的现象,所以片面谈论污染物浓度是没有意义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海洋里可能会出现大批富集了过量污染物的海洋生物。

  而它们正是人类餐桌上的常客。

  这就是福岛核污水对人类世界带来的最大风险:海产品毒化。

  上文提到过,大多数稀释后的核衰变辐射威力较弱,一般不会影响人体,但前提是你不能吃到肚子里去。

  太平洋岛国论坛(Pacific Islands Forum)顾问小组的科学家里士满表示:

  如果较大的生物吃掉较小的受污染生物,氚就可能会集中在食物网中。人体皮肤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电离辐射,但如果你吃了能够释放β射线的放射性污染物,你体内的细胞就会暴露。

  而氚的辐射正是β射线。

  东京大学大气与海洋研究所的海洋学家和海洋化学家大坂茂吉(Shigeyoshi Otosaka)也表示:

  氚的有机结合形式可以在鱼类和海洋生物中积累。

  对于海洋生物可能会被污染的问题,东电公司的回应是在排污口3公里以内的区域没有常规的捕鱼活动,所以不用担心。

  这个说法就非常搞笑了。

  排污口3公里以内不捕鱼就没事了?难道你的核污水不会漂到3公里以外?

  海洋食物链是一张大网,130万吨的污水入海,我们舌尖上的那些海鱼不可能全都能躲过去。

  至于最终会有多少海洋生物被影响,科学家们目前只能给出这样的答复:

  规模前所未有,后果无法预测。

  毕竟按计划他们要排30年。

  也就是说我们无法确定未来的海洋里会不会出现一群“辐射鱼”,然后被某些倒霉蛋吞到肚子里。

  日本人成功把吃海鲜这个惬意的活动搞成了俄罗斯轮盘赌。

  这个时候就有人拿历史上的海上核试验来说事,表示“美苏两国以前在海里炸了那么多次核弹都没事,现在日本排点核污水怎么了?”

  在海里搞核试验固然可恶,但有一说一,核弹的工作时间只有零点几毫秒,其产生的污染物远没有长年累月持续工作的核电站那么多。

  要知道核电站每年都会消耗掉几十吨铀235。

  而一颗核弹只有几十公斤铀235,且大部分还来不及参与反应就被炸散了,一次核爆中真正起反应的铀235只有几公斤。

  所以两者造成的污染数量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根本没有可比性。

  既然后果如此不可预料,为什么日本人还要选择直接排海的方式呢?这是不是当前技术水平下的无奈之选呢?

  当然不是。

  最差的选择

  福岛的核污水除了直接排到海里外,还可以选择固化填埋、电解排放、蒸汽排放、注入地表等处理方式。

  这些都是非常成熟的技术,任何一种处理方式都比直接排海对环境的影响更小。

  那么为什么日本人要选择直接排海呢?

  因为这个方法最便宜。

  这很东电。

  下面这张图很直观的展现了几种处理方式的成本差异。

  但你要说他们省钱嘛,其实也没省多少。

  五种方案中最贵的也不过2400亿日元,折合16亿美元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2022年GDP达4.23万亿美元,政府财税收入接近5000亿美元。

  咱现在就算抛开道德不谈,只看日本自身的利益,这也是一个非常愚蠢的选择。

  首先他自己的渔业就会受到致命打击。

  这个产业的年产值是上百亿美元,每年光是出口到中国大陆和香港的海产品就有10亿美元。

  现在先不说其他国家和地区还买不买日本的海鲜,就连日本人自己都大幅减少了海鲜的采购,以至于现在在日本市场出现了大量海鲜打折的情况。

  跟着日本渔业一起被毁的,还有日本的国家口碑。

  这种把自己的垃圾往别人家里扔的行为必然会被钉上人类文明的耻辱柱。

  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东电公司想省下十几亿美元。

  日本的躬匠们深刻诠释了什么叫做“因小失大”。

  不过日本人也不是完全不要脸,他们对自己国家的口碑还是很在意的,所以日本政府专门投入了700亿日元去处理世界上关于排放核污水的负面舆论。

  有这钱你升级一下处理方案不好吗?

  出现这种奇葩的局面,说明日本这个国家已经失去了团结的能力。

  东电公司只考虑自己的财务报表,不考虑日本渔民的前途和国民的健康;日本政府只考虑自己的口碑形象,不考虑东电公司的实际困难…

  没有人从全局出发去考虑问题,大家都只顾着甩掉自己身上的锅。反正只要责任不是自己的,再严重的后果都与自己无关。

  这就是一堆无耻又鸡贼的冢中枯骨。

  而日本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做出这种拖大家下水的事,跟占据世界主要话语权的西方国家有很大关系。

  可以说正是西方国家的大开绿灯,才有了日本的肆无忌惮。

  难道他们不担心自己被污染吗?

  就比如说美国,它自己就是环太平洋国家之一,核污水在排放后很快就会抵达美国沿岸。

  那他们为什么会容忍日本的行为呢?

  这其实也不难理解。

  首先,西方国家和日本是政治上的盟友,任何问题都有利益勾兑的空间。

  其次,西方国家大都是大西洋国家。即使是美国,也有一半的海岸线在大西洋那边。

  虽然大西洋理论上最终也会受到影响,但受影响的程度肯定会远远小于太平洋,所以他们对太平洋的污染没那么着急。

  如果事后证明太平洋的海产品真的没法用了,这些国家大可高价把大西洋的海产品卖给太平洋国家。

  当然了,还有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去除体内核污染的药物。

  何乐而不为?

  再次,大家也不要把国家简单的看成一个整体,符合美国政客的利益,不等于符合美国普通人的利益。

  只要价格合适,美国的政客们当然可以牺牲美国人民的健康。反正贵族们永远可以食用经过严格检疫的绝对安全的食品。

  人与人的餐桌并不相通。

  事实上因为舆论的控制,现在很多西方国家的普通人甚至不知道日本正在往太平洋排放核污水。

  最后,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也有很多核废料需要处理。

  他们其实也想用成本低廉的方案处理掉,现在正好让日本开个头,帮他们“投石问路”一下。

  如果国际社会最终对日本的行为逆来顺受,那么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还会有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采用类似的方式来处理核废料。

  美国放置在马绍尔群岛的核废料填埋场:

  我们该如何应对

  我们先来看看福岛排污对于普通人而言的具体风险是什么。

  好消息是我们接触到的海水基本还是安全的。你以后去海边散步,游泳,甚至呛两口海水都没啥问题。

  因为如果仅从海水的角度看,污染物的浓度确实非常低(福岛附近除外)。

  但正如上文所说,污染物会在海洋食物链中富集,所以吃海鲜会成为问题。

  从海鲜种类上来说,越是处在食物链顶端的动物,有可能富集到的污染物就越多,比如说鲨鱼。

  从地理上来说,越接近日本海域的海洋生物就越危险。

  按照日本的计划,整个排放过程将持续30年以上(2023年度预计排放3.12万吨,分4次排放)。

  这就是在自己家门口“核能养鱼”了。

  特别谨慎的朋友,可以直接选择从此告别海鲜。

  但客观的说,海产品是人类主要的蛋白质来源之一,完全一刀切也不现实。

  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潜在的风险等级进行一下细分。

  首先日本东面海域的海产品肯定是高危了,另外考虑到地理因素,俄罗斯的千岛群岛也会第一时间受到污染。

  同时我们也要警惕一些国家进口日本的产品然后贴上自己的标签冒充“非日本产品”卖过来。

  如果想吃进口海鲜,大西洋的产品相对更安全。

  当然了,我们大多数时候食用的还是本国出产的海鲜。

  那么国产海鲜的风险大不大呢?

  福岛核污水在洋流的影响下会先流向太平洋,并不会马上抵达我国沿岸。

  而且污染物在食物链中的富集也需要时间,再加上它每年的排放量也有限,所以短期内对我国周边的产品影响不大。

  核污水将在240天后抵达第一岛链(电脑预测):

  不过人们如果想长期安全地食用海产品,就需要相关部门在这一两年的时间窗口里建立起完善的检疫系统。

  只要我们能够将那些体内含有污染物的海产品检测出来并排除在餐桌外,那么我们就是安全的。

  另外还有一个专属于中国人的好消息,我国在新疆利用盐碱地进行海产品养殖的项目现在已经成功。

  目前新疆已经在咸水养殖场建立起了大量的海鲜基地,养殖品种包括了鱼、虾、蟹等,今年预计会实现3000吨的量产,并且已经出口到俄罗斯和日本等国。

  当然了,我们当年搞这个项目的初衷其实只是为了解决内陆吃海鲜物流成本太高的问题,谁也没想到现在居然成了一个重要的战略储备。

  果然吃货的运气总不会太差。

  所以普通人在这场灾难中还是有不少选择的,受冲击最大的还是渔业和海产品相关的从业者。

  那么作为从业者应该怎么办呢?

  在这种飞来横祸的冲击下,市场情绪肯定会出现一个非理性的波动。

  比如说一开始会有很多人选择在污水还没到的时候疯狂消费,等掐指一算污水到了就马上停止购买海产品。

  这样的市场波动是无法避免的,作为从业者来说只能接受。不过在过了一段时间后,市场会出现分化。

  这是因为每个人的风险偏好并不相同。

  一部分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麻木,然后恢复对海产品的消费;另一部分人则会长期保持谨慎的态度。

  所以对于商家来说,你面临的选择题其实就是要不要在未来去争取那些“谨慎人士”的购买力。

  如果你不打算争取,那么你其实不需要做什么,扛过这段市场的波动期就完事了。

  如果你打算争取,那么就要积极主动的去应对这个风险。

  比如说主动对自己的产品进行辐射检测,保证出售给消费者的是没有受到污染的海产品。

  当然了,对食品进行辐射监测并不简单,你的检测过程和设备要有说服力,而在这个过程中你将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安全口碑。

  这虽然意味着额外的成本投入,但同时也很是一个巨大蓝海,任何的风险之下都孕育着新的机会。

  结 语

  福岛排放核污水是全人类的灾难,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都是不同程度上的受害者,所以我们除了要想办法应对自己遭受的风险外,还应该团结起来共同反对这样的行为。

  有人会说现在排都排了,反对还有用吗?

  当然有用。

  正如前文所说,福岛的这130多万吨污水并非一次性全部排完,而是要持续排放30年以上。

  也就是说现在虽然开始排了,但一开始排出来的量还不算多,如果他们能够迷途知返,及时改用更好的处理方式,那么海洋受到的危害就会大大减少。

  那么日本人有可能迷途知返吗?

  靠他们自己幡然醒悟肯定是没戏的,必须还得加上足够的外部压力。

  所以我们需要从各个方面去对日本进行制裁和抵制,只有让他们感受到切肤的疼痛,才能逼迫他们重新权衡排放核污水的利弊。

  而如果我们无动于衷,不仅福岛的污水会大摇大摆的排上三十年,其他西方国家的核废料也很可能会依葫芦画瓢的采用类似的廉价方式去处理。

  所以这个时候还在为日本排污行为洗地的人,他们要么认知水平严重不足,要么立场倾向很有问题,俗称非蠢既坏。

  我们今天对待该事件的态度往小了说是关系到我们的“海鲜自由”,往大了说它其实是一场保护我们未来的战争。

  而这场战争才刚刚开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7 15:09 , Processed in 0.43764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