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184|回复: 2

畅明:“死亡之心”尼日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8-19 19: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1、尼日尔:非洲的“死亡之心”

  非洲有两颗“死亡之心”,一颗在乍得,一颗在尼日尔。

  这种名字一听就是西方人起的,死亡之心,东方之星……

  乍一听其实挺有气势的,但就是创造力不足,就像导购嘴里的美女、4S店销售口中的帅哥,时间一久也就习以为常了。

  非洲的这个“死亡之心”,其意思跟我们的所说的戈壁瀚海差不多,是类似于中亚这样区域。尼日尔和有着同样称号的乍得不一样,乍得处处烽火连年内战,死亡如呼吸一样。尼日尔稍微和平一点,内战打的不多,但是却有着另类的“特产”——政变。

  今年七月底发生在尼日尔的政变着实给了世界一点小小的尼日尔震撼。

  与其说是震碎三观,不如说是处处透着神奇。

  什么样的总统能让总统卫队变生肘腋?

  什么样的军队能今天剿贼明天做贼?

  什么样的政变能让瓦格纳笑哈哈,让马克龙愁白头?

  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个神奇的国度—尼日尔。

  尼日尔在中文互联网上,那是相当没有存在感,搜索一下新闻,有时候连尼日尔和尼日利亚、尼泊尔之间的区别都区分不开。

  尼日尔和尼日利亚是非洲国家,其名称来源于非洲大河“尼日尔河”;尼泊尔是南亚国家,让三哥相当头疼。

  尼日尔国土面积126.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西藏。处于副热带高压,全年大部分气候炎热干旱少雨,甚至不少地方多年无雨。

  境内大概可以分为三块:

  北部地区地处撒哈拉沙漠南缘,境内大片领土为沙漠所覆盖。据统计,北部荒漠地区的面积大约占国土总面积60%。

  中部游牧区约占30%,正处于萨赫勒地带,这块有机会我们会细讲。

  可耕地面积基本集中在南部的尼日尔河流域,只占全国面积10%,且由于地处尼日尔河中上游,水流湍急,不利航运,商业发展相对下游缓慢。

  可耕地少也就算了,尼日尔还是一个完全的内陆国,没有任何的海港。

  东边是乍得,东北是利比亚;

  南界尼日利亚,贝宁;

  西边是布基纳法索和马里;

  北边是大片沙漠的阿尔及利亚;

  处在一群穷亲戚中,这个穷的家徒四壁,那个穷的荡气回肠。

  因为整个非洲在大航海时代以后属于被动卷入全球贸易体系中,很多国家首都和最繁华的城市都是港口,这便于和欧洲人、阿拉伯人做交易,而耕地缺少、地处内陆完全没有任何出海口的尼日尔堪称是地狱开局。

  2、尼日尔深陷全球化的泥潭

  孔切将军死后,后来者威望不足,无法维持军政府的威权统治,只能放开党禁,虽然继任者阿里·赛义布(Ali Saibou)屡屡强调自己不是多党制的拥护者,但还是顺利的大政奉还于国家。

  但在多党制的冲击下,尼日尔的政坛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100多个政党。彼此之间互相倾轧,基本干不成正事了。

  80年代以后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导致尼日尔财政锐减,政府不得不走上了借旧换新的老路。1984年尼日尔又遭受特大旱灾,在双重的打击下尼日尔国营企业普遍亏损,外贸逆差加剧,国际收支失衡。

  如今尼日尔已经是知名的重债穷国,在20世纪初的时候,不知道是真关心尼日尔百姓还是想可持续的敲骨吸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赦免了部分尼日尔的债务,但这治标不治本,很快债务滚雪球般的重新压在尼日尔百姓的头上,一度尼日尔国家财政收入60%要偿还外债本金,都快赶上罗马“六一奴”了,这种情况下更谈不上发展。

  (1990-2000年尼日尔GDP 单位 亿美元 数据来源 wind)

  弱国的私有化就是这样,成为国际资本的盘中餐,你难以通过市场经济获取所谓的“竞争优势”,而关乎国计民生的行业却被外人攫取。

  而且货币大权掌握在法国人手上,尼日尔等国的货币是“中非法郎”,由于法兰西银行发行,1994年中非法郎曾贬值50%,直接造成尼日尔国内局势动荡。

  2000年底,国际发展协会执行委员会同意向尼日尔提供总额7600万美元的优惠贷款,但一贯的要求加快大型国有企业私有化的步伐,这进一步导致尼日尔国有资产流失。

  现在尼日尔已经长期的出现:债务过重—拖欠军人、公务员、教师薪资—社会动荡—政府无能—军政府上台—重立宪法—还政议会—无法解决国内经济问题的恶性循环。

  1996年总参谋长发动军事政变。

  1999年总统卫队发生政变,刺杀时任总统迈纳萨拉。

  2010年再发变故,建立“民主复兴最高委员会”控制政权。

  但政坛的反复摇摆没办法将尼日尔从旋涡中拉出。多党制更没有给尼日尔带来希望。

  2010年时联合国经济人文综合发展指数排行榜名列倒数第二位,

  2021年时候出息了一点,排行倒数第三位,超过两个穷兄弟,乍得和南苏丹。

  不过这也不算是尼日尔有多进步,毕竟乍得和苏丹折腾自己更狠,一个总统亲赴前线被击毙,一个持续陷入内战-分裂-内战的恶性旋涡。

  直到今天尼日尔平均寿命全球垫底,千人婴幼儿夭折率95.5‰,(同比中国这个数字是4.9‰)。

  2004年尼日尔爆发干旱和蝗灾,有近250万人陷入严重饥荒之中。如果得不到国际社会的紧急援助,尼日尔仅饿死的儿童就可能多达15万。当地人不得已用一种叫“塔法萨”的树叶充饥。

  2020年西非遭遇大范围的蝗灾。2022年在尼日尔、马里和布基纳法索,高于平均水平的降雨和洪水已造成数百人死亡,数千人流离失所,并摧毁了超过一百万公顷的农田。

  近年来萨赫勒地区生存环境恶化,极端思潮入侵,博科圣地等极端恐怖组织肆虐,曾经逼走的法国军队又以反恐的名义卷土重来,国有资产不断流失,国家债务不断加重。

  这就是尼日尔的生存环境。“这个国家对于任何人都是危险的”。

  3、历史惯性带来的魔幻政变

  尼日尔的政坛基本上是坐在火山口上,仅2021年总统卫队长指挥官齐亚尼还挫败一起针对时任总统巴祖姆的政变,但2023年正是这位御林铁卫反手把巴祖姆总统给扣押了,并和随之而来镇压的军方和谈,军方高层愉快的决定支持政变,就这么改朝换代了。

  之所以政变的如此顺滑,次要的理由是拥兵500人的总统卫队在尼日尔是一只不可小觑的力量,尼日尔陆军总编制不过5000余人,御林铁卫人数已占十分之一,战力则更强。(尼日尔武装力量由正规军、宪兵、国民卫队及警察、预备役组成,现在能查到的数据陆军共5200人)

  主要的理由是,历史惯性极为强大。

  话说尼日尔学法国政坛真是学了个十乘十。法国人民喜好推翻政府,重定宪法,这个习惯也被尼日尔学到了。

  法兰西共和国自大革命以来,国祚至今234年宪法已更新五代版本,故称呼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

  尼日尔1960年建国至今,国祚不过63年竟然已经有七代版本宪法,按照规矩现在的尼日尔应该称为尼日尔第七共和国。

  按照尼日尔的历史规矩,估计军政府还是要解散议会,重定宪法。

  尼日尔第八共和国指日可待。

  尼日尔这次政变很明显就是针对法国来的,收回铀矿,驱逐驻军,西非三国已经形成攻守同盟,敢于干涉尼日尔就是对马里、布基纳法索开战。

  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西共体)对尼日尔全面制裁,尼日尔邻国尼日利亚还切断了对其电力供应,并讨论军事干预。

  但目前来看,所谓的干涉论更多是西非国家在西方的压力下对政变的应激反应,尼日尔每次政变都干涉那干涉不过来,更何况,让非洲人为法国的利益流血吗?

  自西共体军事干预计划提出后,受到来自尼日利亚各界反对。尼日利亚《卫报》7日发表评论称,军事干预尼日尔可能使尼日利亚损失超过2.98万亿奈拉(约合272亿元人民币),国防开支将翻一番。除了尼日利亚国内的反对声音外,乍得和阿尔及利亚等其他非西共体成员国也同样反对军事干预。半岛电视台6日发表评论指出,西共体的强硬立场是由西方盟友——尤其是美国和法国推动的,但西共体的举动反映了成员国领导人的恐惧。

  现在压力给到了法国一方,北非大国阿尔及利亚也在虎视眈眈,就看法兰西还是不是当年的高卢雄鸡。

  只不过先不说法国内部暴乱的事情,12年前法国干涉利比亚,一个星期打光所有导弹库存气喘吁吁的样子犹在眼前。法国的军事意愿与军事能力在这个时期要打很大的问号。更不用提目前北约援乌弹药已然见底。

  另一个重要参与者是俄罗斯和瓦格纳,尼日尔军方是不是得到了瓦格纳的背书采取的行动?这个事情恐怕不会有结果,毕竟现在只有一份疑似普里戈津的音频传出来支持尼日尔的行动,连美国国务院都辟谣说瓦格纳未参加尼日尔政变。

  尼日尔的命运,其实是大多数普通国家在美式全球化大潮下的一个缩影。

  尼日尔只是我们看到的一个在时代潮流中漂浮无定挣扎的小国罢了,命不由己、运由他人,心未比天高,命却比纸薄。

  在8月3日尼日尔独立的集会中,队伍激动的打出俄罗斯和普京的旗号,其行为与古代受尽盘剥遇到个好官就大喊圣人的普罗百姓差不多。

  尼日尔的命运,其实在于其能否形成一个强力的中央政府。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起决定性作用。在经济自由化与经济私有化的浪潮当中,能坚定维护其国家主权的国家,才能够摆脱被“收割”的命运,塑造一个稳定的国内政治环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8-19 19: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2)

  一、尼日尔的历史

  1、非洲的“花拉子模”——历代尼日尔帝国的兴衰

  没多少人知道,尼日尔祖宗也阔过。

  尼日尔区域历史上崛起过好几个帝国。

  什么桑海帝国、博尔努帝国、颇尔帝国。

  (图为博尔努帝国的重装骑兵)

  据称巅峰时期的桑海帝国威赫一时,在尼日尔河甚至还有一只2000条独木舟组成的海军。

  即使是现在尼日尔境内还能看到古城遗迹,当地的口口相传的传说中也不乏祖先英勇奋战,创立辉煌的故事。但可惜,尼日尔的古帝国没有撑到欧洲人入侵的时候,在历史的长河中自己就衰败了,等欧洲人打进来时已经是遍地部落,完全没有了文明的痕迹。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在尼日尔这片土地上兴盛的帝国,都是依靠一条商路:撒哈拉沙漠商路,横穿撒哈拉沙漠,商人们将黄金、银、铜、宝石、香料以及象牙、乌木、乳香、犀牛角、豹皮,甚至长颈鹿尾巴等奇珍异宝带到地中海沿岸去交易,正是繁荣的商路滋养了一代一代的贸易帝国。

  16世纪桑海帝国中兴的时候,有记载“穿越撒哈拉的商队之多远胜于大西洋的舰队”,钱财满库、粮食满仓。

  但可惜,在没有被欧洲人的火枪打倒之前,尼日尔的本土商贸生态就被横跨大西洋的三角贸易狠狠打击。当贸易路线转移后,建立在贸易路线基础上的国家也就应声而倒。

  就像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西域诸国一样,国运和商路紧密绑定,同兴同亡,当最终商路被废弃的时候,甚至连信仰都被强行改掉了(西域以前信的是佛教)。

  2、法国的征服之路

  尼日尔这片土地列强一直都没有动手,原因就如上文所说,对非洲的征服是从海岸线逐渐往内陆推进,很多商品都是内陆的部落带过来交易的,包括黑奴。内陆的开发价值低,环境差,殖民者是来赚钱的,不是来扶贫的,就算是想刮地三尺首先也需要有地吧,漫天黄沙遍地游牧,实在是缺乏征服价值。

  可当时间来到20世纪,帝国主义之间激烈的竞争内卷已经开始不挑地了,法国在19世纪末开始了“大非洲”扩张计划,希望将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土地打成一片,这时候尼日尔才成为法国殖民体系的一部分。

  1904年成为法属西非领地。彼时甲午中午战争快过十年了。

  1922年沦为法国殖民地,那时中华民国都建立十年了。

  二、建国以来的崎岖之路

  1、法国“爸爸”的安排

  非洲很多国家其实不应该说是现代国家,很多地区就是在原有的部族体制中直接扣了一个共和国的壳子,然后就放出去看怎么运行了,这注定是一条磕磕绊绊的路。

  在二战后的风起云涌中,可以明显看到国际政治气候尤其是法国的政治气候对尼日尔的影响。

  彼时阿尔及利亚临时政府成立,独立的浪潮席卷法属殖民地,增强人民的斗争信心,就连戴高乐也不得不承认:“声势浩大的独立运动同时唤起了所有殖民地人民的独立要求,使得我国政府无所适从……我应该使法国摆脱负担和避免损失,不然,过去获得的利益也会付诸东流”。于是,法国政府权衡利弊,决定逐渐向殖民地交付权力,从过往的臣属关系改为伙伴关系。

  但法国不想直接让手中的殖民地独立,毕竟法国在殖民地的投入比较高,和英帝国那种“羁縻体制”不一样,一旦放弃沉没成本太高,就搞了一个“法兰西共同体”的花活。

  不过说的好听,共同共同,共而不同,共同体的成员在内政经济上具备自主权,但外交国防还是由法国把控。为避免成为“殖民地的殖民地”,法兰西共同体的总统只能是法国总统,以前叫奴仆,现在叫服务员,名头虽然变了,但干的事一点没变。

  这份是否加入“共同体”的公投计划摆在了尼日尔人民面前,较为亲法的、代表原来买办、地主利益的尼日尔进步党号召选民投赞成票,留在共同体内获取自治权利;而出身社会主义运动的萨瓦巴党则要求直接独立,什么共同体,你这是上坟烧报纸糊弄鬼呢。

  于是,号称“自愿加入、自愿退出”的法兰西当局调来阿尔及利亚的伞兵来“护卫民主”。威胁选民不许投反对票。

  投赞成票,就请你们吃法棍;投反对票,也请你们吃法棍。

  最后这场公投成为了尼日尔历史上的政治闹剧,虽然公投的赞成票数有78%,远远超过半数,但投票率非常低,只有36.6%。

  公投后尼日尔进步党上台执政,萨瓦巴党成员则被排挤在议会之外。1959年萨瓦巴党被宣布解散,重要领导人流放、逃亡。

  1960年在法国的授意下,将国防、外交大权交给尼日尔政府,尼日尔进步党主席阿玛尼。迪奥里为首任总统。

  就这样,尼日尔在时代的浪潮下被法国独立了。

  2、开国国父迪奥里

  关于迪奥里,有一句开篇点题的话,这是一个合格的山竹人,一个合格的买办。

  阿玛尼·迪奥里(法语:Hamani Diori)(又译作:哈马尼·迪奥里),出身公务员家庭,虽然名字里有阿玛尼也有迪奥,但和那样的富贵还不太沾边。

  一路靠着“和法国保持高度一致”在政坛不断高升,1960年时候已经是共和国总理了,当法国向尼日尔交付权利的时候,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共和国总统。

  当官是为了什么?这是一个哲学问题,但在迪奥里那里,那就根本不是问题,当官是为了捞钱,不然还能是为啥?为了国泰民安?

  为了能够捞钱顺利,对外,迪奥里抓紧保住法兰西的大腿。

  本来法国当局对尼日尔没啥好感的,这片地大半都是沙漠,草原都是不服管的图阿雷格人,南面一小块耕地本地人糊口都难,要这块地干啥?拉沙子做建材?没港口没道路也运不出去。

  谁知道天可怜见,1957年这块发现了铀矿。

  尼日尔富藏铀矿,已探明铀矿储备42万吨,居世界第五位。铀矿可不比其他,是既能做能源(核电站)也能做武器(核武器),彼时法国已经在酝酿大力发展核能,后面大名鼎鼎“梅斯梅尔计划”就是希望法国能够通过核电站实现完全的发电自主,不依赖于煤和石油。

  (2021年全球天然铀产量各主要国占比)

  法国人看到铀矿那是两眼放光,立刻提出要和尼日尔深度合作,引入法国资本,接受法国援助。

  迪奥里也是相当会来事,本来自己就是法国提拔上来的,现在“义父”需要回报,还大把给钱,那还说什么。

  铀矿,反正我们尼日尔人也没有独立开采能力,肯定是要让法国人进来才行,人家出钱又出力,占大头那是应该的。

  啥,你说这叫卖国?这叫剥削?法国对尼日尔恩同再造,戴高乐就是我迪奥里的再生爹娘,法国人的事,那能叫卖国?那叫供养。

  至于铀矿的价格,一分钱是情,一块钱是义,多少钱义父您看着给。

  雷霆雨露,莫非天恩。

  1967年尼法签署《关于尼日尔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原子能委员会在尼日尔开采铀矿的议定书》(Protocole relative àla création d’une mine d’uranium au Niger entre le gouvernement de la République du Niger etle Commissariat à l’Energie atomique de la République fran?aise) 。根据协议,尼日尔把阿尔利特地区360平方公里的土地,租让给法国 75 年,规定铀矿由法国开采,铀价由法国单方面决定。

  在 1968 年成立的艾尔矿业公司(SomAir)中,法国占有股份67%,尼日尔只占8%,该公司所产铀矿砂要全部输往法国。

  迪奥里也知道自己干的不是人事,光有利益绑定不行,还要法国驻军。

  1961年4月24日,迪奥里政府同法国签订了12项合作协定,涉及民航、商船、化交流、高等教育、通信等多个领域,其中《法兰西共和国与尼日尔共和国技术军事援助协定》(Accord d'assistance militaire technique entre la République fran?aise et la république du Niger ) 促使两国建立了以防务条约、军事技术、援助条约、军事训练、军事基地和武器出口为主要内容的安全合作关系。协议规定,法国可在尼日尔设军事基地,派遣驻军使团和顾问,提供尼日尔军队所需的军事装备和物资,负责军事设施维修并承担尼日尔军人的培训工作等。

  法国说,可都别说我们是殖民军啊,我们是尼日尔政府光明正大请进来的顾问团。

  对内,迪奥里“真抓实干”所有的实权部门。

  他不仅是总统,还兼任部长会议主席和国防部长,后面更是兼了外交部长的差,一个人挑起半个内阁。

  对内实行高压统治,大肆镇压反对派,禁止一切政治性集会,不允许公务员从事政治活动。

  通过宪法赋予自己极大权力,做为总统,即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也是军队统帅,由直接选举产生,任期五年,可连选连任。(懂王羡慕哭了)

  尼日尔国内部族矛盾严重,居于首都附近,占人口22%左右的哲尔马-桑海族在法国人的扶持下长期垄断政权,在尼日尔进步党政治局中哲尔马-桑海族成员占了2/3,其他部族成员只是点缀。背靠尼日利亚占全国人口53%的豪萨族和骁勇善战的游牧民族图阿雷格族长期无法分享政权,不满正在逐渐累积。

  1963年迪奥里遭暗杀;

  1965年军事政变未遂,萨瓦巴党成员也发动袭击,迪奥里利用法国顾问和驻军镇压反对派。

  1972年法国总统乔治·让·蓬皮杜访问尼日尔时,尼日尔青年散发传单强烈要求迪奥里政府辞职,进而爆发了此起彼伏的示威。从1973年10月到1974年1月,全国范围内学生罢课,学校体系陷入瘫痪。

  国内外观察家批评他治国无方,国内一堆烂摊子不管,天天不干正事的在国际调停非洲矛盾以获取外交上的名声,但那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迪奥里的统治和法国的剥削把尼日尔的经济推入了死胡同。尼日尔独立后的GDP一度低于独立前。

  1974年在萨赫勒地带发生的旱灾,成为压倒迪奥里这头大骆驼的最后一根有分量的稻草。

  1969-1974年,连续五年大旱,牲畜损失不计其数,千村万户为之一空,可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据媒体1974年报道,饥馑和流亡使尼日尔人口减少了近1/4,在需救济的250万人中,濒临死亡者达百万。

  可是和千里饿殍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尼日尔官僚体系大发国难财。

  侵吞挪用国际援助资金、用抗灾捐款套购粮食然后高价售出,还有人以低价买走灾民的瘦弱牲畜,养肥宰杀后外销。在国内牲畜头数剧减的年景下,尼日尔的肉类出口量却明显增加。

  在官员狂欢享乐的顶点,正是骄奢淫逸的迪奥里及其家族,迪奥里本人在法国拥有豪华别墅,还把自己在首都尼亚美的数十座别墅和楼房产业租给外国使馆和公司。迪奥里的老婆艾莎图·迪奥里是全国头号经纪商,占有大量肥沃的民田,将在此生产的蔬菜和水果用飞机销往法国,赚取巨额外汇。

  终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迪奥里迎来了自己政治生涯的末日。【未完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9-9 03:53:37 | 显示全部楼层
  (3)

  尼日尔之魂—孔切将军

  1974年4月15日凌晨,尼日尔武装部队发动军事政变,袭击总统官邸,与总统卫队展开激战。经过2小时的枪战,迪奥里政权被推翻,以赛义尼·孔切为首的军人集团掌握政权。

  孔切将军的作风完全是一名职业军人,绰号“Prussian Africa”,意为“非洲普鲁士人”,被称为非洲大陆的军国主义者。但他与臭名昭著的博卡萨、蒙博托、阿明、多伊等人完全不同,这是一个心中有国家的人,他试图使尼日尔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尽管步伐缓慢,但毕竟开启了尼日尔探求新路的新纪元。

  赛义尼·孔切将军大桥,由中国援建,被称为尼日尔河上的宝石

  对内政绩:

  他解散了议会,取缔了政党,结束了寡头统治,释放了政治犯,并对前总统及其亲信进行了清洗。但却将政府的职位分享给豪萨人和图阿雷格人,结束了哲尔马-桑海族对政权的垄断,以扩大政府的政治基础。为加强各部族的团结,

  孔切注意做北方部族图阿雷格族人的工作。1983年11月政府改组时,他特意任

  命一位图阿雷格族人担任总理。孔切曾多声明, “ 如果今后谁继续在部族问题上寻隙闹事,挑起纠纷,那么他必将被绳之以法,

  孔切上台后立即开始将土地国有化,将使用权分配给农民,并重点发展粮食生产。同时兴建水利设施,取消人头税和土地税,并对农业进行国家补贴,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执政十年,全国开垦水稻田八千八百多公顷,并为八千五百多个严重缺水的村庄兴建 了供水站, 为近五十个城镇修建 了 自来水供应设施,初步解决了人畜用水的迫切问题。加之风调雨顺,到1979年,尼日尔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由严重缺粮转为自给有余(1980年余粮15万吨)。

  非常重视工业发展,由于尼日尔在西非地区政治稳定,吸引了大量外资投资。到1984年,尼日尔已经拥有31家较大的现代化企业,其中21家是在孔切执政期间建立的。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尼日尔的国民生产总值从不到9亿美元增长到25亿美元,人均收入从90美元增长到330美元(现在人均GDP也不过是533美元)。数年内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高达20%以上,同时还解决了长期困扰该国的财政赤字问题。

  (数据来源:中经数据)

  个人作风上,孔切身为国家元首, 注意生活俭朴。他不住豪华的官邸, 仍旧住在过去居住的旧房子里。他在主席府的办公室也很简朴。

  密切联系群众,讲求执政纪律,孔切将军每个星期都要查访粮店检查粮、油的库存情况几乎每个星期都能听到总统外出检查的消息。

  对外关系:

  孔切一改前任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敌视态度,在1974年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同时对待法国的态度也颇为务实,他知道短期内无法清除法国对尼日尔的经济和军事影响,在不过分刺激法国在铀矿等核心问题上。他收回了法国对铀矿进行单方面定价的权利,并逐步增加了尼日尔政府在阿尔利特铀矿中的股份。

  1974年4月29日,孔切主席下令驱逐法国在尼的军事顾问团;5月要求法国撤走在尼全部驻军;1977年同法方重新签订安全合作协定(Accord de coopération militaire technique entre la Républiquefran?aise et la république du Niger, ensemble deux annexes),取代了 1961 年签署的军事防卫条约。自此两国间的防御协定彻底废除,尼方政府具有完全的军事自主权。

  收回法国单方面确定铀矿价格的权力,大幅度提高铀的价格和税率,同时将尼日尔在艾尔矿业公司中的股份增加一倍,由 16.75%增加到 33%。

  1974年,尼日尔成立了国内第二家铀矿公司阿库塔矿业,由尼日尔、法国、日本和西班牙等国合资建立(尼日尔占股 31%,法国原子能总公司占 30%,日本占 25%)。

  尼日尔政府还接受来自西德、美国、日本和欧洲经济共同体以及阿拉伯国家的援助。随着援助国数量的增加,法国明显下降,从 1964 年占比 84%下降到 1978 年的 27%。

  在这种又打又拉的政策拉扯下,孔切将军为尼日尔赢取了更多的统战价值,同时也在任期内与法国保持了良好的关系。1982 年法国总统密特朗对尼日尔首次进行正式访问。同时两国每年举行一次混合委员会会议,定期交换对双边合作的意见。高层互访和元首定期会晤对于两国关系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孔切将军为尼日尔做了很多的事情,直到今天尼日尔人民还是怀念孔切,并以他的名字来命名国家标志建筑。

  (中国援建的孔切将军体育馆)

  只是可惜,他没有时间了,1987年11月10日,孔切因患恶性脑瘤在法国巴黎病逝,年仅56岁。

  风雨飘摇的时期

  孔切将军死在了时代变化之前,随着90年代苏联解体,冷战以美国的胜利而彻底告终。“民主政治、多党制、私有化、市场经济”等概念冲击着全球,尼日尔也经受了潮流的冲击。

  孔切将军死后,后来者威望不足,无法维持军政府的威权统治,只能放开党禁,虽然继任者阿里·赛义布(Ali Saibou)屡屡强调自己不是多党制的拥护者,但还是顺利的大政奉还于国家。

  但在多党制的冲击下,尼日尔的政坛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100多个政党。彼此之间互相倾轧,基本干不成正事了。

  80年代以后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导致尼日尔财政锐减,政府不得不走上了借旧换新的老路。1984年尼日尔又遭受特大旱灾,在双重的打击下尼日尔国营企业普遍亏损,外贸逆差加剧,国际收支失衡。

  如今尼日尔已经是知名的重债穷国,在20世纪初的时候,不知道是真关心尼日尔百姓还是想可持续的敲骨吸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赦免了部分尼日尔的债务,但这治标不治本,很快债务滚雪球般的重新压在尼日尔百姓的头上,一度尼日尔国家财政收入60%要偿还外债本金,都快赶上罗马“六一奴”了,这种情况下更谈不上发展。

  (1990-2000年尼日尔GDP 单位 亿美元 数据来源 wind)

  弱国的私有化就是这样,成为国际资本的盘中餐,你难以通过市场经济获取所谓的“竞争优势”,而关乎国计民生的行业却被外人攫取。

  而且货币大权掌握在法国人手上,尼日尔等国的货币是“中非法郎”,由于法兰西银行发行,1994年中非法郎曾贬值50%,直接造成尼日尔国内局势动荡。

  2000年底,国际发展协会执行委员会同意向尼日尔提供总额7600万美元的优惠贷款,但一贯的要求加快大型国有企业私有化的步伐,这进一步导致尼日尔国有资产流失。

  现在尼日尔已经长期的出现:债务过重—拖欠军人、公务员、教师薪资—社会动荡—政府无能—军政府上台—重立宪法—还政议会—无法解决国内经济问题的恶性循环。

  1996年总参谋长发动军事政变。

  1999年总统卫队发生政变,刺杀时任总统迈纳萨拉。

  2010年再发变故,建立“民主复兴最高委员会”控制政权。

  但政坛的反复摇摆没办法将尼日尔从旋涡中拉出。多党制更没有给尼日尔带来希望。

  2010年时联合国经济人文综合发展指数排行榜名列倒数第二位,

  2021年时候出息了一点,排行倒数第三位,超过两个穷兄弟,乍得和南苏丹。

  不过这也不算是尼日尔有多进步,毕竟乍得和苏丹折腾自己更狠,一个总统亲赴前线被击毙,一个持续陷入内战-分裂-内战的恶性旋涡。

  直到今天尼日尔平均寿命全球垫底,千人婴幼儿夭折率95.5‰,(同比中国这个数字是4.9‰)。

  2004年尼日尔爆发干旱和蝗灾,有近250万人陷入严重饥荒之中。如果得不到国际社会的紧急援助,尼日尔仅饿死的儿童就可能多达15万。当地人不得已用一种叫“塔法萨”的树叶充饥。

  在明明生产过剩、资本过剩的时代,却真切的有大批量的人群仍需要用草根树叶泥土充饥,世界的魔幻超过任何作家最狂野的想象。

  2020年西非遭遇大范围的蝗灾。2022年在尼日尔、马里和布基纳法索,高于平均水平的降雨和洪水已造成数百人死亡,数千人流离失所,并摧毁了超过一百万公顷的农田。

  近年来萨赫勒地区生存环境恶化,极端思潮入侵,博科圣地等极端恐怖组织肆虐,曾经逼走的法国军队又以反恐的名义卷土重来,国有资产不断流失,国家债务不断加重。

  这就是尼日尔的生存环境。“这个国家对于任何人都是危险的”。

  尼日尔就是坐在火山口上,这也是为何尼日尔数万民众敢于冲击武装到牙齿的法军基地。

  相信尼日尔民众不畏牺牲,因为除了牺牲,他们已经拿不出任何东西与殖民者抗衡了。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8-20 04:11 , Processed in 0.21885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