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394|回复: 0

毛小柒:熟悉的配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8-11 19: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2023年8月10日晚间,碧桂园发布《盈利警告内幕消息公告》(预计今年上半年亏损450-550亿人民币),不过从公告内容来看,大致有以下几个漏洞(之前两篇关于碧桂园的文章分别为【想躺平而不得】拆解碧桂园、碧桂园可能正在为躺平做准备)。

  (一)自碧桂园上市至今控股股东及其家属已通过借款、增持股票、购买债券、以股代息等方式合计支持公司折合约386亿港元且从未减持股票。我们认为这个说法经不起推敲,碧桂园于2007年4月在港股上市,至今已有16年左右,碧桂园作为典型的家族企业,16年的时间其控股股东及其家族累计仅支持386亿港元,不仅不算多,且还明显偏少。

  (二)2022年至今,融资环境极其艰难,公司融资性现金流持续净流出……2023年上半年再融资环境持续恶化。实际上,2022年11月以来,随着地产16条、增信发债和股权融资等政策的支撑,部分优质企业的融资环境整体上应该是略有趋好才对,这说明碧桂园本身可能就不属于优质企业序列。

  1、碧桂园此次将“再融资环境持续恶化”这个标签贴在自己身上,可能恰恰说明过去半年以来市场对其认可度不高(如碧桂园的银行及其他借款融资成本由2021年的5.68%大幅上升55BP至6.33%),无法通过再融资来弥补销售端低迷带来的现金流缺口。

  2、碧桂园公告中用的是“再融资”,而非“融资”,一字之差意味着过去半年以来碧桂园比较依赖的“借新还旧”模式没有得到金融机构的支持,同时说明碧桂园的诉求主要是“再融资”,即碧桂园今年上半年可能已经在想着进行债务重组的事了,并非是市场认为的近期。

  3、碧桂园此次提出“再融资环境持续恶化”,其本意是希望能够引起政策部门的重视,寄希望政策部门向金融机构施压,给予其再融资支持。不过这个难度很大,据悉碧桂园自2022年12月以来发行的40亿债券主要是由佛山当地城投提供反担保来支持的。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碧桂园此举除向政策部门、金融机构施压外,似乎还有向广东、佛山等地方政府施压的意思。

  (三)对三四线及更低线城市投资比例过大等潜在风险的认识不够深刻……努力盘活大宗及难去化商业类沉淀资产。这意味着,碧桂园的项目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非一二线城市的项目占比过多,二是比较难去化的商业类沉淀资产较多(如酒店、写字楼和商铺等),其本意应该是希望把上述不太容易处置的项目抵押出去,而保留那些相对优质的项目,但金融机构和政府不接受。不过这些是碧桂园自己的问题,寄希望于政府和金融机构接盘是不妥当的。

  二、对于如何扭转当前困局,碧桂园提出四个努力方向,分别为保交付、化解阶段性流动性压力、保障经营有序开展以及由成立董事会主席任组长的专项工作小组。显然,这四个努力方向并没有什么新意,即便不出现问题也是应该要做的,我们推测这是在向政府、政策部门、债权人释放信号,既希望能够获得他们的支持。从表述上看,化解阶段性流动性压力的关键是债权人要有一定让利;保交付的关键是政策部门要给予一定支持倾斜;保障经营有序开展的关键是酒店、写字楼、商铺等沉淀资产要能够盘活(可能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

  三、本次公告基本宣告碧桂园将进行债务重组。例如,碧桂园在公告中提出“公司将与各持份者沟通,并考虑采取各种债务管理措施”。据公开信息,碧桂园正考虑对境内债务进行重组,随后再重组境外债务。不过考虑到已经逾期支付利息的两笔海外债务仅有30天宽限期,这意味着留给碧桂园的时间实际上并不多。

  根据2023年2月11日,原银保监会与央行联合发布的《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合同调整主要包括(1)展期;(2)宽限本息偿还计划;(3)新增或延长宽限期;(4)利息转为本金;(5)降低利率;(6)允许债务人减少本金、利息或相关费用的偿付;(7)释放部分押品,或用质量较差的押品置换现有押品;(8)置换以及其它等。目前看,碧桂园的债务重组方案无外乎上述所列种种。

  四、目前碧桂园正在做的事情其实和当年恒大很像。例如,

  (一)2021年9月,恒大开始聘请财务顾问及法律顾问。同年10月20日,恒大发布公告称其在公开市场发行的美元债利息到期后有30天宽限限,但遗憾的是最终并未兑付。这和碧桂园近期美元债利息未兑付以及市场认为有30天宽限期的情形一致。

  (二) 2021年12月3日,广东省政府官网发布消息称广东省政府对恒大无法履责高度关注,立即约谈了恒大集团实控人许家印,同时应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请求,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意向恒大地产集团派出工作组。我们相信,佛山市政府工作组已经进去,只是秘而不宣罢了,否则地方政府就算是失职。

  (三)2021年12月6日,恒大设立风险化解委员会。昨天碧桂园亦宣称成立工作组。

  显然,碧桂园在重复恒大走过的路。不过聘请财务顾问及法律顾问、广东省政府派驻工作组以及恒大设立风险化解委员会后,恒大的问题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愈加严重。现在和恒大略有不同的是,政府和监管部门还没有约谈碧桂园(也有可能已经约谈过但未公开)。

  五、总之,我们的推测是碧桂园近期之所以被各类负面舆情困扰和频繁发声,背后的原因很可能是政府及政策部门已经放弃了碧桂园,不愿意再投入资源,使得碧桂园不得不主动发声倒逼。至于在各种声音之下,政府及政策部门会不会出手,我觉得仍存在不确定性。

  这主要是因为,地产行业的主体责任已经被落定在地方政府,而考虑到很多问题地产企业集中在广东地区,意味着广东省政府的压力实际上非常大,救与不救碧桂园存在两难。如果选择救碧桂园,那为什么不救恒大、富力、佳兆业等地产企业?逻辑能自洽吗?

  六、现在确实需要反思中国地产行业风险的化解逻辑问题,“拖”字诀一直是基本原则,但结果表明这个原则不仅无助于风险的化解,反而还会加快风险的恶化。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地产行业风险的持续发酵,市场预期也逐渐弱化,并导致地产行业的销售端问题愈发突出,从而反过来加剧融资端的困境,并使风险逐步放大,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应该学习美国中小银行危机的化解思路,快刀斩乱麻,摒弃“以时间换空间”的思路。

  不过现在地产行业风险化解已经错过了最佳拯救时间,以前可能面对的病人,还能通过手术救一救,但现在面对的更可能是冰冷的尸体,基本回天乏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1 12:23 , Processed in 0.20320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