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486|回复: 0

印闲生:异军突起的台湾第三势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7-5 19:3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几个月里,作为岛内“第三势力”的柯文哲动作频频。

  4月,他率先启动了为期21天的访美行程,期间发表大量政策论述。

  5月,他正式领表登记,宣布参选2024台湾地区领导人。

  领表初期柯文哲的民调只有10%~20%,面对外界有关“蓝白合”(与国民党合作)以及通过参选谋取政治交易筹码的猜测,柯正面回应称:

  “蓝白若要合,应该是理念价值的合作,而非权力分配,保证99.99999%选到底。”

  5~6月间,柯文哲广泛接受了美国、日本和岛内媒体的采访,还多次公开演讲,系统性地阐释了其两岸政策论述。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要点:

  1、不承认“九二共识”,认为这一表述含义不明确,在岛内支持度不高(原表述:“为何要仅局限在一个名词?不要搞得大家都不高兴,没有必要”)。

  2、台湾在政治上不可能One China(原表述即用的英文),维持现状是目前多数人的选项。

  3、民进党好战、求战,国民党畏战,民众党备战、能战,但不到最后关头绝不轻言放弃和平,应该开启对话管道,化解敌意。

  4、支持两岸善意交往,若当选,会先通过《两岸协议监督条例》建立规范,再依续和中国大陆重启《海峡两岸货品贸易协议》和《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简称货贸和服贸)谈判。

  5、针对郭台铭发表的《金门宣言》,柯表示“一个碗敲不响,(两岸)需要谈谈看,也需要互相谅解,否则谈不下去”。

  另据岛媒披露,柯文哲近期还要发布一份作为民众党官方两岸政策宣言的“台湾事务白皮书”。

  在柯文哲2024民调“坐二望一”的关口,相信大陆方面也会高度重视他的这份文件。

  总体来看,柯的论述已基本达到“九二共识”框架之外的极限,尤其是重启服贸的说法,被绿营批评为“有意争取北京支持”。

  《台湾必须面对的真相》一篇中提到过,“九二共识”其实是一个答案,它回答了大陆最在乎的问题——两岸究竟属于什么性质的关系。

  简单来讲:

  两岸一家亲(柯的立场)→经济文化认同

  “九二共识”(国民党立场)→高于经济文化认同,是一种模糊的政治认同

  一个中国原则(大陆立场)→政治认同

  有了共同的政治认同,才可以开启和平统一谈判。

  那为什么柯始终卖不过这道门槛呢?

  前文解释过,很多台湾人选择性忘掉了1996年之前的历史,除马英九等个别老政客外,几乎没有人提及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的两岸交往史。

  按照目前的岛内舆论氛围,“九二共识”已经成了深蓝才坚持的政策论述(相当于支持开启和平统一谈判),其支持者群体大致占10%左右,与急独的比例差不多。

  如果将“九二共识”改为“一中各表”去做民调,支持的比例会有明显提高,但也超不过四成,即国民党基本盘。

  柯文哲作为岛内“骑墙派”,他显然不敢去触碰只有深蓝才支持的议题。

  另一方面,假如柯文哲认为“九二共识”不利于吸引选民,他其实也可以用更高阶的表述——“一个中国原则”,或者简单概括为“一中”。

  2015年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作为台北市长的他曾明确表示“一个中国并不是问题”。

  当时柯文哲还进一步讲道:

  “国民党跟中国大陆交往,让台湾人民感觉是一种复杂的政商关系。一个中国的内容是什么,这才是台湾人关心的。”

  众所周知,“一个中国的内容是什么”说白了就是国民党版“九二共识”的延伸,即2015年柯的立场与国民党相对接近,但现在两者的分歧却有所加大。

  柯文哲来过18次大陆,上图为2019年柯以台北市长身份来上海出席“双城论坛”。在蔡英文时期,“双城论坛”是大陆与台湾最高规格的官方交往平台。

  回顾柯文哲出道以来的两岸关系表述,不难发现,柯的两岸关系表述很零散,缺乏系统性,有些甚至是偷换概念与充满投机性质的。

  柯曾经公开表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可回头民众党党员又将“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跟“世界上也只有一个台湾”给并列来说,让人哭笑不得。

  某种程度上讲,两岸论述只是他手段和策略,而不是政策目标。

  2015~2019年间,国民党经常批评柯文哲的两岸政策论述就是重新包装国民党版的“九二共识(一中各表)”。

  到了2022~2023年初,民进党又批评柯的两岸论述毫无新意,只是用新说辞包装了民进党一贯的立场。

  2023年6月以来,眼看自己民调超过国民党候选人侯友宜,柯文哲再度将目光盯上蓝营选民,抛出“重启服贸”等一系列有助于两岸交流的议题,希望尽可能吸引蓝营选民的支持。

  总而言之,柯的两岸论述与选战形势密切相关。

  假如国民党推出一位深蓝候选人,如韩国瑜,柯的论述就有可能向绿偏,以吸引中间+浅绿选民为目标。

  而目前国民党推出的是一位浅蓝候选人,柯便放出“谁是蓝”的豪言,暗示自己也可以吸引蓝营选民支持。

  除了相对灵活的选举策略外,中评社也从作风层面剖析了柯的优势:

  “柯文哲比起侯友宜、赖清德,差异点在敢于直面对决评论议题,无论是两岸、能源、核废水等议题都勇于表态,虽不是所有人都认同,但态度不像传统政治人物说一大篇绕来绕去全都是废话,反而成为柯文哲此时扩大中间选票的利基点。”

  根据岛内亲蓝媒体TVBS的民调,柯文哲支持度已跃升至第一;不过在大多数民调结果中其支持度仍位列第二,高于国民党候选人侯友宜,低于民进党候选人赖清德。

  选举政治中,“三咖督”是一种很不稳定、极难预测的场景。

  通常来讲,当三位实力候选人同台竞逐时,第一名只需拿下40%的票便可以顺利当选。

  如此一来就产生了一种激励:拥有基本盘的国民党和民进党选战打得比较保守,希望尽可能稳固铁杆票仓,从而忽视了中间选民的感受。

  但当他们意识到柯文哲异军突起时,必然会调整枪口瞄准柯开火,尤其是排名第一的赖清德。

  所以柯不能冲得太猛,同时要十分小心的拿捏打蓝的分寸。

  总而言之,大家都在抢“非绿共主”的招牌。

  因为目前的形势已经很明朗:赖清德的支持度最高不过四成,谁能够最大程度的整合“非绿”选票,谁就可以当选。

  而站在大陆的角度,尽管对国民党的好感要高过民众党,但对柯文哲与侯友宜二人却没有明显的偏向性——毕竟侯只是浅蓝,直到最近几天才认领下国民党版的“九二共识”表述。

  如果给侯友宜、柯文哲和赖清德三人打个分的话,侯友宜大概是80分,柯文哲70分,赖清德0分。

  与赖相较,无论侯柯谁当选都是很好的结果。

  这种形势下,怎样利用好“蓝+白”明显大于“绿”的优势,将民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胜选结果,是非常考验涉台工作智慧的一件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7 04:40 , Processed in 0.21887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