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784|回复: 0

金桥智库:从地租经济到数字经济,破茧成蝶的中国经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7-3 21: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年上半年的经济复苏不及预期,许多人感觉钱更难赚了,商品卖不动了,破产的公司多了,裁员的企业多了等等,尤其是超过20%的年轻人失业率不但是建国以来最高,更是一举超过了南欧,说明我们的经济复苏并没有像预期中的那样,放开疫情后就迅速向好。但是如果我们继续对下半年甚至明后年的经济持续悲观,那又太过了。

  2023年中国经济一季度增长率约为4.5%,二季度大概在7%左右,这是因为去年二季度基数很低的原因。年初两会制订的经济增长目标是5%,但是按照过往的经验,一般实际经济增长率都会高于年初的目标,商务部专家余淼杰就预测下半年经济能保持6%以上的增速。这样的话全年经济应该能保持6%的左右的增速,大大超过去年的3%。

  上半年的中国经济之所以复苏乏力,主要还是转型期的阵痛,一方面是从疫情期间的经济生态转向后疫情时期的经济生态,这个转型没有我们预期的那么乐观,比如这个五一旅游人数是增加了20%,但是单客消费额下降了11%,总的旅游费用反而下降了;另一方面则是从地租经济向数字经济的转型,也不那么轻松,特别是新生婴儿暴跌到了800万以下,更是重创了我们的经济。

  一、从疫情经济到后疫情经济

  疫情虽然已经过去,但是很多东西却已经改变。比如我们消耗一空的存款和积蓄,比如我们对于安全感的追求,大家纷纷去银行补偿性存钱,而不敢消费了。

  还有就是许多公司在疫情期间苦苦支撑,以为放开了以后,就会好起来,但是放开了也不如预期,只好纷纷倒闭,今年上半年倒闭的公司反而比去年更多。

  这个问题其实是可以预判得到的。因为从去年12月的疫情突然放开来看,就出乎了大多数人的预料之外,因而全社会对于疫情放开之后的新常态,也缺乏充分的准备和应对。所以,从疫情生态到后疫情生态的转换,也就没有那么丝滑顺畅了。就好像你坐动车去倒高铁,没有提前买好票,并不能实现无缝衔接,所以要在站台等一会儿。

  所以上半年的许多经济问题,其实大多可以归结为疫情后遗症,疫情虽然过去了,但是它的影响并不会那么快消失,更何况今年四五月份又来了疫情第二波,虽然媒体没有报道,但是很明显的,我们能感觉得到城市和农村的老人死亡率又飙升了。

  比如今年上半年破产的公司几十万,注销的个体工商户更是高达几百万,这些都是疫情后遗症导致的,大多数公司都是在疫情中消耗尽了积蓄,苦撑到疫情放开,但是疫情放开后并没有明显改善,只能选择破产倒闭,这就是为什么黎明前的黑暗最黑,这些公司和工商户就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里面。

  还有年轻人就业率的飙升,也是因为破产的公司和工商户太多了,再加上地产经济的调整,失业率就大幅攀升,这个也是跟疫情后遗症有关系。但是我们也不需要太乐观,因为1963年是中国人口出生最多的一年,高达2900多万,也就是说今年会有近三千万人退出劳动市场,很快就会空下来很多岗位给年轻人。

  所以,上半年的许多问题,都是疫情生态向后疫情生态转型的阵痛,如今半年已经过去了,阵痛也痛得差不多了,很快中央就会召开年中经济工作会议,预计将会推出各种重磅经济复苏措施,下半年的经济将会越来越好。

  二、从地租经济到数字经济

  过去二十年中国经济可以归结为地租经济,以房地产为代表的产业链成为中国经济的发动机,再叠加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出口导向型经济互为一体之两面,驱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迅速增长的外贸与高涨的房价,是过去20年中国经济的标志,许多人因此收获了时代的红利。

  但是这种经济形态已经难以持续了。中国人将70%的家庭财富都押宝在了房地产上,中国的房价已经是日本经济泡沫时期的好几倍了。1991年日本地产泡沫巅峰的时候,东京的房价收入比也不过只有14倍,而现在北京上海的房价收入比已经高达50倍以上,这泡沫再去吹下去,那可不只是断崖的出生率了,而要是车毁人亡的。

  从微观经济来看,中国上市公司盈利前三名是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2022年盈利4200亿,建设银行盈利3800亿,而农业银行盈利3200亿。但是美国上市公司盈利前三名呢,分别是苹果公司、微软公司和谷歌公司,2022年苹果公司盈利7000亿,微软盈利5200亿,谷歌公司盈利4200亿。

  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美国最赚钱的三家公司不但比中国最赚钱的三家公司赚得更多,而且它们都是高科技企业,而且它们赚的是全世界的。而中国最赚钱的三家公司都是银行,赚的都是垄断的地租收益,靠的是政策,赚的是利息差,而这些贷款大半是跟地产相关的,都是赚的国内老百姓的血汗钱。

  地租经济是债务经济,是刚性的。我们看看这几年法拍房涨得比什么都凶,2017年刚推出来的时候,只有一百多套,到了去年就猛增到了176万套。原因在就在于债务它是刚性的,还不上银行的贷款,银行就会收走老百姓的房子,拿到市场上去拍卖。刚性的债务不但给家庭上了紧箍咒,而且也捆住了公司发展和国家发展的翅膀。

  一个背上了沉重的地租负担的经济体,是没有办法实现高速发展的。因为你的经济增长收益都付了地租,那结果就必然两极分化,一边是享受地租收益的人躺赢,而另一边则是付出地租负担的人躺平了。当富人和穷人都失去了奋斗的动力,这个经济还能发展得起来吗?美国在拉美等国家制造的中等收入陷阱,其实就是地租经济的代名词。

  一个家庭也是如此,如果房贷在可以承担的范围之内,比如说按照国际的标准,居住成本占老百姓收入比例在10%以下,这是健康的,没多少压力的;如果占到了20%,那就有比较大的压力了,这是一个警戒线。而如果超过了20%,达到了30%,40%,甚至是50%以上,那就很可怕了,这样的家庭经济就是脆弱的,弱不禁风的。

  一旦出现了经济动荡,家庭经济就会出现破产潮。由于过去20年中国经济一直高速发展,早先买房子的人都赚了大钱。很多人都乐观地认为经济会一直高速发展,房价会一直涨,就超越自己的能力去买房、炒房子,很多人的房贷都超过了自己月收入的50%,甚至还有许多人借款炒房子,这样就非常危险了,这也是为啥疫情放开后,消费起不来的重要原因。

  未来中国经济的趋势就是要加速从地产经济向数字经济转移,从中低端产业向高科技产业转型。我们要对这种转型持乐观的态度,为什么呢?

  首先,这个转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虽然网上有人调侃说,炒房兴邦,但是纵观人类历史,没有哪个国家是靠发展房地产成为发达国家的,一个都没有。所以呢,如果我们继续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押宝在房地产上,幻想靠地租经济崛起成为发达国家,这是非常不现实的,到最后可能是纸面财富,南柯一梦,房价怎么涨起来,还得怎么跌回去,不信我们看看玉门一万元一套的房子,鹤岗两万一套的房子就懂了。

  中国的基建能力已经是世界第一,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建房子的产能已经大大地过剩了。既然产能已经大大过剩了,那么降价就是必须的。自人类工业化时代以来,我们还没见过哪个工业产品,在产能过剩以后,还能长期保持高价甚至还能涨价的。

  过去一段时间房子被赋予了太多的金融属性,从消费品变成了投资品,这才是房价上涨的根本原因。但是随着中国经济从地租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型,房子的金融属性将会被剥离,当房子成为纯粹的消费品的时候,除了降价不会有别的路了,你能想像你的手机用了三年五年,还能涨价十倍卖出去吗?你的汽车开了十年八年还能涨价十倍卖出去吗?

  所以呢,就算大家有购房刚需,也尽量不要去买二手房,要买就买新房,新房有七十年的产权,建筑质量更好,设计样式更新,各种好处。那些二手的老破小,已经被人用了十几二十年了,还要加价十倍八倍卖给你,就问你买了心里爽不爽吧。

  不要相信房价崩了,中国经济就完蛋了之类的论调,人家只是地产商的代言人。人口出生率五年暴跌了50%,也没见哪个专家出来喊中国完了,中国经济要崩盘了。我就不信房价比生娃还重要,房价跌50%,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对中华民族的影响,绝对比不上新生婴儿暴跌50%的影响大。

  有人说房价暴跌会导致银行破产,引发系统性的风险。这个显然也是想得太多了,中国的银行早就把风险甩给了社会和家庭,顶多只是让银行的利润变少,比如工商银行的利润从4200亿下降到2000亿,会对中国经济有多大的影响呢?

  其次,中国每年毕业的上千万的大学生为新经济准备了生力军。我们国家过去几年每年毕业的大学生都在千万以上,未来几年这个趋势还会持续,这就意味着中国的新经济拥有庞大的人才后备军,而且是相对低成本的、源源不断的后备军。

  发展新经济和新产业,资金和技术其实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人才。当年华为搞通讯产业的时候,招不到人,都是一个班一个班的挖人,哪怕用不上,也一个月五六千工资养着先储备起来,而当时中国公务员的月工资也不过三四百元。

  但是现在中国的大学生人才的待遇是真低。今天看到一个大佬说他25年前毕业去了央视上班月薪是3000元,而在这么多年以后,现在许多应届大学生刚毕业的收入还是3000元,但是房价和物价早就涨了十倍不止了。

  所以,现在是创业的最好时代,发展数字经济,高科技产业,成本和风险都比华为创业那会儿大大降低了。只要避开地租经济负担沉重的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去二四线城市创业,甚至去农村创业,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因为数字经济它本身就超越了地域的限制,由于互联网的存在,在哪儿创业其实都一样的。

  反过来,高达20%的青年失业率,也在倒逼政府和社会从地租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型。因为20%的失业青年,高达六七百万,你不转型还会累积得越来越多。这么多的失业青年会对整个社会构成巨大的风险,你不发展新经济,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迟早要出大乱子。这就会倒逼政府向既得利益集团开刀,毕竟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大事儿。

  最后,发展新经济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经济规律使然。我们今天讲百年巨变,最大的时代主题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大的主线就是中美博弈。美国能够发展高科技产业赚全世界的钱,为什么我们不能呢?

  等到哪一天,中国最赚钱的公司不再是银行或其它的金融企业,而是高科技企业,那么中国也就成为了发达国家,也就掌握了世界经济的命脉,成为全球产业链的设计者和价值链的定义者。

  中国发展高科技企业拥有美国无法比拟的优势,我们拥有庞大的人口优势,拥有庞大的市场规模的优势,许多中国高科技企业,仅仅是在国内发展,就已经名列世界前茅了。如果他们走向了海外,像美国高科技企业一样,在全球攻城掠地,那美国高科技企业还有啥优势可言呢?

  现在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崇洋媚外。华为被美国政府打趴下了,本来如果不是美国政府打压的话,华为今年就会取代苹果成为全球最大、最赚钱的高科技公司。但是在美国打压华为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对等还击打压苹果或其它的美国高科技企业。相反,华为丢掉的手机高端市场又都让苹果抢了去,这几年苹果在中国的销量是翻着倍儿增长,价格还上涨了,某些中国人就是那么没有出息!

  我们现在要实现伟大复兴,实现从地租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型,就得与美国高科技企业正面交锋,就是拼剌刀了!中国的高科技企业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就必须跟美国的高科技企业硬刚到底,相信最后的胜利一定是属于中国的。

  从经济规律上来讲,地租经济时代主要是硬件的建设,必然要进化为软件为主的数字经济。地铁、高铁、机场、高速公路等以铁公基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有以住宅、写字楼、商场为代表的房地产等等,这些硬件的建设已经差不多了,快走到头了,想要再依赖它们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已经非常不现实了。

  因此,中国经济要想进一步发展,就只能走新经济的道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发展第三产业,把软件这一块搞起来,才是中国经济转型,才是中国走向发达国家的必由之路。从硬件为王,到软件称霸,这个就是经济规律的变迁。

  人类对于硬件的需求是有限的,房子再大也只能睡一张床,车子再多你也只能开一辆,钱再多,一日也只能吃三餐。但是人类对于精神的需求则是无限的,一个人要是有钱有闲就可以看几千、几万本书,甚至更多,毛主席去世的时候就留下了十万册书,都是他看过了,画过圈的。

  数字经济现在在规模上其实已经超过了房地产业,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高达50.2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名,其规模约相当于房地产经济的两倍。所以,数字经济取代房地产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引擎,不但是必须的,而且是可能的!

  过去二十年,中国的数字经济基本上都是在模仿美国,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例子,腾讯QQ是模仿QIQC,阿里是模仿EBAY,京东是模仿亚马逊。得益于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优异的基础设施,这些公司都成了巨无霸企业。

  全球数字经济的蛋糕,基本上让中美两国瓜分了,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增量18万亿美元,美国占了6万亿美元,中国占了8万亿美元,剩下的4万亿美元,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分。

  但是有一点,阿里、腾讯、京京等模仿者不敢模仿,那就是大规模进军海外市场。美国高科技企业的钱,三分之二是从海外市场上赚来的,而中国高科技企业的钱都是赚自己国家的,这就变得跟银行没啥区别了。

  甚至前两年还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不约而同地搞社区团购,跟菜贩和社区小店抢生意。这就很不地道了,高科技企业变得跟银行一样了,变异成地租经济了。

  这是不利于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的,事实上现在也有有识之士开始向海外拓展,去抢美国高科技企业的市场,这才是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未来,只有直面对手,去打败苹果、微软、谷歌、特斯拉,中国科技产业才会有未来。

  三、破茧成蝶,中国经济会越来越好

  展望下半年的中国经济,还会发生一些重大事件,还会有一些变数,但是中国经济破茧成蝶,总体向好,越来越好的趋势不会改变,我们务必保持信心和乐观。

  下半年主要的变数就是中美博弈和国内的政策环境。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变化,都需要我们及的预判和研究。

  就中美博弈而言,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就是美联储耍了流氓,放风说下半年还要加息两次。不管美国人是通过数据造假,还是真的让美国经济有了韧性,美联储加息的进程大概率是要延迟半年了。

  而只要美联储持续加息,外部风险就会加大。虽然中国经济抗风险能力强,但是许多中小国家就难说了。市场传言就是美国再加息半年,至少会有30个国家破产,这也符合预期,美国经济的窟窿太大了,必须要吃掉一大批国家,才能走出危机。

  第二个就是耶伦即将在7月份来华访问。她的访问与布林肯不同,布林肯只是打个前哨,为拜登访华或两国元首的互访铺平道路。而耶伦和随后的商务部长雷蒙多的访华,主要是讨论经济问题,也就是在经济问题上对表,防止世界经济发生重大危机。

  这个中美经济对表与美联储加息,事实上是可以相互对冲的,也就是说风险与机遇可以相互抵消掉一部分,至于结果是风险大于机遇,还是机遇大于风险,就要看中美两国官员谈判的结果了。

  然后就是内部的政策。今年上半年中国的货币政策持续宽松,央妈逆回购高达9000亿,持续在降息。但是货币宽松的政策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因为人民币持续贬值,资金大规模地外逃了,并没有流入到实体经济当中去。

  现在央妈换了掌门了。曾长期担任外汇管理局长的潘是人民币空头心目中的煞星,他上台来应该能很快遏制住做空人民币的趋势,稳住人民币汇率,遏制资本外逃。

  还有就是本月的下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应该也会放出一些有力的经济措施,推动下半年经济行稳致远,不断加速发展。但是这些经济措施的力度如何还有待于观察。

  总体来说,下半年疫情后遗症的影响还在,但不会有上半年那么强烈了。中美博弈和内部环境的变数还很大,但是机遇逐渐大于风险了,中国经济的起飞已经不可阻挡,胆大的下半年就可以开干了,胆子小的可以再观察观察,等到明年起风了。

  四、积极应对的建议

  今年上半年,躺平论一度风行。但是不管如何,人生一世,可以躺平一时,却不能躺平一生。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还是要为未来做好自己的打算,积极应对,毕竟危机来临时,大多数人只能靠自己。经济形势向好,也不是对每一个人都好,转型时期,旱的旱死,涝的涝死,才是真实的社会生态。

  第一个就是要多存钱,少投资。前景不明的时候,胆大者拿了先手固然有可能一夜暴富,但是也有可能成为前烈。多存钱,少投资,一方面是提高自己抵御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为未来的机遇积蓄力量,等到机遇来临时,你能有实力抓住它。

  第二个就是别买房、别辞职。现在就业环境很差,竞争很激烈,裁员降薪很普遍,这个时候买房子的风险是很大的,这个风险不仅是房价继续下降的风险,更重要的是一旦你丢掉了工作,或者降薪以后,房贷断供的风险,一旦家庭破产断供,房子被法拍,可能一辈都很难站起来了。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辞职更是不可取。对于这个社会来说,95%的人都是生存大于发展的。只有金字塔顶端的极少数人是摆脱了生存危机的。所以,如果你不是那极少数人,还是珍惜自己的工作吧。

  第三个就是多学习、多煅练身体。有一句流行的话说,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健身和学习,都是我们应对危机的不二法门,良好的身体就是革命的本钱,当危机降临时,有好的身体就能撑过去,万一大病一场,那就真的雪上加霜,完犊子了。

  艰难时候,学习是最好的选择,花钱少,收益大。艰难时刻,我们没钱,但是却有大把的时间,只要我们不浪费时间,好好地学一技之长,或者学一些实用知识,大概率会成为未来的赢家。

  有句话说,悲观者常常是对的,但是乐观者终将赢得未来。希望大家保持乐观,继续奋斗前行。最后,祝福大家下半年,都能有一个好的结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2 02:53 , Processed in 0.54729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