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738|回复: 1

畅明:为什么“捧杀”日本(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6-17 16: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萧条期只有“货币繁荣”

  前一段日本的股市有了一段时间的上涨,于是许多人都认为日本的经济复苏了,但这实际上是不对的。因为在全球性的萧条期当中,是没有真正繁荣的,任何资产价格的涨跌,其本质都是货币现象。日本股市的上涨本质上是日本宽松的货币政策所致,其与经济的表现关系并不大。

  (日经225指数,和三年前相比日本大盘涨了近40%)

  巴菲特也曾发表过看好日本的观点。就在今年4月份,在东京考察的巴菲特在接受采访时表态:“看好日股,并将考虑加码对日股的投资。”

  实际上这很容易理解。一方面来说巴菲特偏爱垄断行业,即所谓有“护城河”的业务。这些行业本质上都有一定的垄断属性,比如可口可乐,比如IBM。这些公司基本上都可以算作是美国的“准国企”。他们的业务都有着较深的政商联系,可以算是某个行业中的“龙头”,其竞争力不仅仅是市场上的“打打杀杀”,更是权力场上的“人情世故”。所以这种公司陷入短期的困境中当然就适合于投资了,因为他们不会破产,随着影响的消除自然价格就会恢复甚至暴涨。这就是巴菲特“投资三原则”中,敢于集中投资并且长期持有的原因:抄底与国运相关的垄断性行业的头部公司,赌美国的国运不衰。

  巴菲特的父亲是国会的参议院,其父亲亦是美国一家券商的创始人,其妻子也是其父亲好友的女儿。巴菲特实际上就是美国的“二代”。并且其家族亦是奥马哈当地的“豪强”。

  巴菲特之所以能够长期投资获利,本质上就在于其相对于其他金融从业人员更强的政治能力。所以即便在市场化发达,金融深度自由化的美国,也是熟稔权力规则、拥有政商圈子、有政治头脑的人成为市场的佼佼者,这就充分说明了权力之阳与资本之阴的对立统一关系:顺者凡,逆者仙;阴中之阳者为贵。

  对陷入困境的美国“准国企”进行纾困、注入资本掌握董事会权力,对其人事进行大幅调整以改变经营模式,通过并购与重组优化资产结构,巴菲特干的这是事情,实际上起到的正是“美国国资委”的作用。所以说权力厌恶真空,任何社会功能都不会缺位,如果国家不设置相应的机构,那么就会有民间的机构来承担这项任务。在这个维度上,巴菲特的“投资神话”就非常容易理解了:是“美国国资委”的觉悟,让巴菲特得以长期“战胜”市场。所以纵观巴菲特一生,都是顺应和支持美国国家政策的行为逻辑。

  在这种逻辑下,巴菲特投资日本就很明确了,因为日本是美国在与中国竞争失利的情况下,推出来的“团练武装”。当年元朝也与美国一样,将国内的居民分成了四类人,搞种族主义。并且也任用特定群体来充当包税人对国民进行压榨,这与美国用犹太财团来对国民进行“变相税收”一致。最后当声势浩大的红巾军起义之后,派去镇压的政府军精锐不堪一击,于是只好放权,让各地的地主豪强来自己编练武装去自行镇压义军。这种面对危机自己不中用,将权力下放的模式,是大多数王朝末期的“通行惯例”。

  巴菲特投资日本,也正是这种配合美国“主旋律”的逻辑,和买“准国企”的筛选规则。巴菲特买入的日本五大商社,分别是:三菱商事(Mitsubishi Corporation)、三井物产(Mitsui)、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Itochu)、丸红株式会社(Marubeni)和住友商事(Sumitomo)。

  这五大商事,均为日本历史悠久的大财团企业,其业务渗透到国内及国际各行各业,对于日本近代经济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这些公司基本就算是日本的“准国企”了。

  巴菲特代表的是“国家资本”的意志,是美国的国家战略在经济领域的投射。所以日本股市能够有一个阶段的上涨,说明了美国对于日本的战略预期——希望以日本为遏制中国之基地,以对日本放权为代价来换取其抵抗中国。但是这对日本来说,却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美好:美国人只是放了权,但是日本却要押上自己的“命”。

  二、日本的“代价”

  日本已经连续22个月的逆差,作为制造业定位国家,连续的贸易逆差意味着制造业产品失去竞争力,汇率不稳定,产业资本转移,造成失业。

  做为一个国内GDP长期增速为负,扩张无路的经济体来说,内需的增长是难以指望了;如今出口创汇的竞争力也受到削弱,这种内外交困的经济基本面却迎来了股市的强劲上涨,事出反常必有妖。

  上一次看到如此魔幻场景还是2020年懂王不顾新冠疫情正盛、冒着大规模传播风险开国后的美国大盘指数。

  唯一能够和道琼斯指数强劲增长相媲美的,恐怕就是新冠感染和死亡人数。

  日本一直以来出口主要产品就是机电、运输设备(汽车)和化工产品,很不幸,中国产业升级直接带来的副作用就是打掉日本的产业优势。

  自俄乌战争以来,中国各项制造业指标基本都在强势增长,其中汽车出口的增长极为明显,进入2023年以来中国的汽车出口量已经基本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

  (中日汽车出口数据 单位 万辆 数据来源 wind)

  日本车有今天倒也不奇怪,就和当年的诺基亚一样,优点非常明显(耐用、省油),但时代的浪潮滚滚向前,早就不是靠耐用省油就能占领市场的时代了,在电动化和智能化赛道上日本已经被世界远远的落在了后面。

  丰田不忘初心,坚持在电动车上配置手动挡,以实现“驾驶乐趣”。电动车配手动挡,听起来就像是AI驾驶马车一样,充斥跨时代的错乱感。

  曾被成为日本出口行业“明星”的电子设备也不复往日辉煌,生产规模还比不上2015年。

  索尼基本裁掉智能手机方面的业务,甚至将北京工厂迁到了泰国,也没听说搞出什么名堂;因为错过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松下在动力电池市场的份额一降再降,在全球市场份额中已经落后于比亚迪。

  日本唯一有点起色的高端行业就是半导体,近年来发展的还算不错,但是在中美拿芯片作为筹码反复拉锯的博弈中,日本最终选择全面导向美国。

  5月23日下午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经济产业省公布外汇法法令修正案,正式将先进芯片设备等23个品类纳入出口管制,该管制将在7月23号生效。

  最终,在二战后丧失军事主权的日本,在美国的威逼利诱下,一步步的交出经济主权,走向了中美对抗的最前沿。在这场对抗后,中美或许还能存在,可日本就不好说了。

  三、美国的斗争性与妥协性

  美国对于日本,属于是“捧得起你也踩得起你”的角色。所以美国希望以日制华,捧日踩华就是情理之中了。但是还有一层意思美国藏得更深,那就是如果制衡中国失败,那么美国也可以用“收割”日本来补充损失。

  中美相争,在之前的几年中美国已经使出了浑身解数,但是无论是重返亚太让航母编队硬闯南海,还是贸易战打击中国商品,继而是疫情三年的组织力比拼,最后是加息与挑动俄乌战争,无论哪一条美国都是战败方。双航母编队被中国卫星定位最后落荒而逃,自此越南、菲律宾的反华势力开始衰退;贸易战中国对美顺差不减反赠,美国对中国商品的关税最终加到了美国国民自己头上;三年的新冠疫情各国生产秩序混乱,德国日本都陷入逆差当中,而中国则是在高端制造业一日千里;美国加息向全世界征收美元,中国则“开仓放粮”为各国纾困,俄乌战争没有拖垮俄罗斯,反而拖垮了欧盟。

  所以美国实际上对与中国的斗争性是不断削弱的,因为美国并不是一个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民族国家,而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公司”,国家利益是可以妥协的,但是大公司和财团的利益是必须保障的。眼下美国与中国的各种“斗法”中,不但没有达成遏制中国的国家战略,反而极大地损害了美国工商业和金融财团的利益,这在美国就属于是“逆天而行”了,因为商业利润就是美国的“天”。

  在东亚的军事态势中,中国是占优的一方,美国在东亚复制俄乌冲突的成本过高,所以美国的军方才急于与中国沟通。如果美国不能得到中国在台海行动不牵连日本的保证,那么一旦整个东亚地区陷入混乱中时,美国就没法保证其自身的工业品供应。这是因为中、日、韩等东亚国家是世界制造业的主力,一旦东亚三个国家同时卷入冲突,那么美国遭受的打击比这三个国家还大。这就是美国的军方几次三番要与中国军方建立沟通机制的原因,因为他们害怕中国的军事行动扩大到日、韩,而我们拒绝其要求也表明了我们的态度:真要有了军事冲突,那就不会按照美方的意愿来局限于一地。中国的这种“打不打我说了算,怎么打也是我说了算”的态度,震慑住了美国军事投机的冲动,某种程度上让战略的主动权掌握在了中国手中。

  在这种文斗斗不过,武斗不划算的情况下,美国对华的妥协性就开始抬头了。一方面拜登政府该进入大选的“大考”当中了,另一方面是目前对华政策的成本已经远高于了利益,风险过大而美国难以承担。我们可以看到从沙利文到布林肯,各路美国政要都急于与中国达成和解。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对日本的就的“捧抬”中其实也蕴含了“杀机”。

  那就是如果对中国的遏制不能成功,那么趁日本的沉溺于资产泡沫的时机,可以通过操纵“热钱”撤离来“收割”日本,以此回补美国的损失。这个模式在当年的广场协议中就已经可以体现过了。当时的日本由于广场协议而本币升值,这本来对其出口是不利的,但是由于热钱涌入日本,使得日本股市、汇率、房市都大幅升值,一个巨大的泡沫就此成形。最后当这个泡沫破裂之时,海量的国际游资撤出日本,使得日本的股、汇、房三杀,日本的经济活力自此被封印,错过互联网、新能源等一系列产业革命,在世界的繁荣期中进入“失去的三十年”。

  所以美国此次“捧抬”日本的股市,既有着鼓励其充当遏制中国“排头兵”的用意,也埋伏下了对华妥协时反手收割日本的“泡沫地雷”。这些现在借着日本股市上涨获利的国际游资和投机热钱,也可能在其资产价格与基本面差距过大时倒戈一击,通过“捧杀”的方式完成对日本的“收割”。对美国来说,反华诚可贵,大选价更高,若为私利故,二者皆可抛。所以美国对日本的心声其实就是:“我割不了中国,还割不了你吗”。日本的体量足够民主党的大佬们应付一次选战了,收割日本的难度不但低于中国,甚至低于德国。所以对于美国的决策层来说,杀狗吃肉的诱惑可能会大于从邻居家抢牛抢羊,因为前者的风险与收益之比要显著优于后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5 12:4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捧杀的手法:冬不收藏,春必病温

  天道轮回,一个时节就是要做一个时节的事情,春种夏耘秋收冬藏,不失其时才能保证一年的收获,尤其是在该播种的时节,如果错过了哪怕一个星期都会导致一年白白辛苦。

  为人也是一样,重要的是不卑不亢,当仁不让,该你上场的时候,要尽心努力的表现,而不归你管的事情也切莫僭越。

  当一个经济体的资产市场充斥了过多国际“热钱”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危险降临之时,因为国际热钱在市场里的占比过高会给金融体系带来极大地不稳定性。当年日本广场协议之后,就是在日本国内沉浸在一片热钱带来的狂热之中,而同期的德国则是固本培元去发展刚合并的东德地区,通过发展产业链和建设欧盟大市场来慢慢发展。结果就是日本这个依赖货币政策的繁荣期最后变成了让日本消停了三十年的大泡沫,而德国则成为了欧洲经济的“领头羊”。同样都是美国的经济殖民地,同样都是遇到上个世界90年代的繁荣期,但是依赖热钱去吹泡沫玩金融的日本和产业升级培育市场的德国确实天壤之别。这一对比就看出了“热钱”的危害。

  经济的运行是符合周期规律的,其发展都是螺旋上升和起伏曲折前进的。在经济繁荣期过后,每个经济体都会积累下严重的“资源错配”和“阶层固化”的问题。所以在萧条期阶段,其实正是社会打破垄断,新陈代谢,培植正气的好时机。此时如果能够正视问题,在维持稳定的情况下深化改革,那么就会为下一轮的技术革命创造一个优越的社会环境,孕育出新一代的先进生产力。

  然而如果倒行逆施,在萧条期大量印钱来制造“假繁荣”,那么就会严重扭曲生产关系,使得投机主义盛行,金融部门、垄断部门畸形发展,最终透支经济体的“活力”。这种在该调整修养的时候反而亢奋,最终在该振奋的时候受到延迟打击的情况,在中医理论中就叫做:“冬不收藏,春必病温”。

  日本选择了热钱与货币繁荣,而中国则选择了发展核心生产力。这就是贸易文明与生产文明的差距,这也是攀附别国与独立自主的区别。任何一条正确的道路,都必然是充满着荆棘的,大多数的平庸之辈即便看到了也不会走,只有真正的勇者才有胆量去走,只有真正的智者才能舍弃眼前的利益而成就长远的发展。

  曾经的苏联也面对过类似的局面,在上世纪70年代世界性的萧条期中,苏联大肆通过原油外贸赚取利润。但此天赐良机之时,苏联国内的霸权集团却对国内的诸多困难视之不见,既没有对既得利益集团刮骨疗毒,也没有投资升级其核心技术能力,致使苏联的生产力发展被畸形的原油出口利益集团所压制。这种情况就是“邪实”,即虽然国家的利益收入有所提高,但是这部分资源却大部分进入到了垄断集团和代表落后生产力的既得利益集团,如此不但不会让社会得到益处,国家的生产力发展也会被严重压制。

  这一时期的苏联,经济上与虎谋皮与西方大做原油贸易,赚取超额收益,以此收买安抚国内的垄断集团;政治上加大对盟国的控制,宣扬“有限主权论”,变相地实现了“苏联优先”;军事上四处出击,将军事力量投射到全球去抢夺贸易据点,希望能控制原油价格以此让苏联能一直在贸易上“发横财”。

  大肆争取缺乏实际利益的国际“爸权”,最终养肥了国内的旧事物团体,进一步僵化了国内的组织体系,面对世界的变化的反馈越来越滞后,最终国内发展停滞错过了信息革命,在新的技术革命中掉了队,最终也迎来了苏联的解体。

  如果说苏联的教训是什么,那就是在萧条期凭借霸权去“发横财”,实际上是一个错误的选项。因为萧条期并没有技术发展的机会,此时扩张的经济利益,只能是基于国际霸权和行业垄断权的“劫掠模式”。而这些利益一方面是外生性的要受制于外人,另一方面代表落后的生产力势力过大会对新的生产力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作用,导致国家最终在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中掉队。

  当年的苏联如是,如今的美国如是,而作为美国“经济殖民地”和“生产基地”的日本,自然也逃不脱客观规律的“惩罚”。在日本90年代之后进入经济停滞期后,也是接连错过了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就是因为其经济的主要力量——各种株式会社财团联合出海去在世界上对各种自然资源“跑马圈地”,结果日本国内创新力量得不到社会资源的扶持,最后从与中、美拉开差距归于沉寂。

  五、为什么能够捧杀“日本”:阉割了主权的国家没有独立的资格

  事实上日本能够发达正是因为连续搭上了两个风口:

  其一:就是东西对抗的大背景下日本成为美国向亚洲的桥头堡,并大量生产物资供应亚洲的军事开销,在此过程中日本的工业机器基本被保存运用并发展起来。

  其二:就是美国在应对七十年代滞涨时通过产业转移、开放市场“众建诸侯”成就冷战对抗苏联之功时,日本货得以登堂入室,彻底打开国际市场,实现产业升级。

  这才是九十年代日本媒体叫嚣能够买下美国的底气。

  日本能够一度成功,既有天时地利的因素,也有人和的作用,作为儒家文化圈特有的集体主义社会属性,弥补了盛行个人主义的西方世界短板,牢牢占住了世界分工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生态位。

  但是,当苏联对西方的威胁降低后,西方世界立刻陷入到了“大哥刮二哥、二哥刮三哥”的內刮之中。

  广场协定只是一个开始,日元大幅升值降低出口产品的竞争力,美国国内市场对日本开始紧缩,关键技术开始封锁,大量热钱涌入股市债市房市进行炒作。

  日本经济的衰落,并非仅仅是一次两次金融危机而已,股价房价的暴跌只是将过高的估值回调到正常区间,日本经济一蹶不振的根本原因在于日本政府在面对全民破产的大背景下简单粗暴的站在了国际游资和日本财阀的一方。

  游资和财阀手中的资产,炒热以后卖给中产阶级和普通人,鼓励普通人盲目负债,背上根本还不起的债务,在股市、汇市、房市三杀后再将优质资产回购回来。

  最令人发指的是,日本政府绝不赦免民众背负的债务,任凭大小企业破产游离于经济机器之外,现有体系的利润也被收缴以来偿还债务。

  与被天量债务压的喘不过气的日本中产形成鲜明对比,日本主要的财阀基本都保存下来,并持续的成为日本的名片。

  三菱、三井、住友、富士地位稳如泰山,只不过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整个日本的经济后继乏力。

  一亿总中流的承诺呢?橄榄型社会的期许呢?

  日本民众的活力在危机如影随形的敲打下和财阀敲骨吸髓的剥削下日益丧失,只是“将乃兵之胆,兵乃将之威”,日本上下离心的虚弱已经为国际各路虎狼所探知。

  能捧杀你,就是因为你底蕴不足。

  明知道这是鱼饵,却无选择不得不吃,这就是日本的宿命。

  六、配角的宿命——金乌隐匿白洋中

  日本是一个面对亚洲大陆的岛国,地利的条件造成了日本社会的诸多限制。

  岛国的条件导致信息封锁特别容易,只要把几个港口掐断就可以断绝日本与外部的联系。

  大海的屏障导致千年来少有敌人能够真正攻入日本本土,这也是日本狂妄的资本。

  但狭长的土地和贫瘠的资源让它根本没有大国争霸的条件,在它和真正的强大碰一碰的时候就立马知道了什么叫“大水崩沙、利刃破竹”。

  当真正的强权踏足这片土地上的时候,前一秒叫的比谁都欢的人下一秒磕头磕的比谁都勤。

  狂妄傲慢和懦弱自卑刻进了这个民族的骨子里

  当其处于劣势,摇尾乞怜无所不用其极;

  当其暂具优势,杀盗淫妄造下无边共业。

  他没有能力和底蕴掌握潮头,独立自主的创造一个新时代,

  他只能随波逐流,潮起潮落最终隐没在历史大潮中。

  历史曾慷慨大度的给过日本机会,但日本100年前抓不住,100年后,日本也抓不住。

  炎运宏开世界同,金乌隐匿白洋中。从此不敢称雄长,兵气全消运已终。

  在这里想最后提一下,今年是福岛核泄漏12周年。

  福岛核泄漏,始于天灾,终于人为,最后在日本政府的鸵鸟政策上一发不可收拾。

  今年6月份日本正式选择向太平洋排放核污染水,开始将一己之利害凌驾于全体人类之上。

  虽然日本在G7会议上邀请各国政要吃福岛特产;

  虽然日本收买了韩国总理说核污染水可食用;

  虽然台湾地区领导人参选人宣称:“日本人能吃,台湾人就能吃”。

  但这一切的一切都逆转不了一个常识:日本将近乎永久性的污染太平洋的生态环境。

  全体人类,包括中国人、美国人、澳大利亚人、欧洲人都将直接或间接的受到核污染水的影响,而且任何正常人都知道,绝不会是什么正面影响。

  继美利坚要求民众和毒品、枪支、疫情共存后,日本政府要求全世界和核污染水共存。

  即使我们没有做错任何事情,我们也在为万里之遥的日本政府、领袖、财团的愚蠢、无知和短视付出代价,甚至是无法承受的代价。

  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是一句缥缈的豪言壮语,而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到今天人类必须面对的抉择,总有一天我们会治理好这颗生我育我的星球;也总有一天,日本政府会为今天的罪行付出代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5 06:53 , Processed in 0.20344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