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327|回复: 0

缓缓君:你很难想象,这样的大屠杀竟发生在90年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6-5 21:3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94年,非洲发生了一起惨绝人寰的事件,那就是卢旺达大屠杀。这起事件造成80-100万人遇害,20-50万女性遭到强奸,被称为人类现代史上最惨烈的种族灭绝行动。

  01

  2019年4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方微博发布了一段视频,视频内容是对几名幸存者的采访。

  这些幸存者无一例外都在表达一个愿望,就是希望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大屠杀都不会在任何人的身上发生。

  对于大屠杀,我们中国人是有一种集体记忆的。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之后发生的事成为了我们民族记忆中最沉重的过往。

  随着二战的结束,世界秩序得以重新建立。

  在和平的环境中生活得久了,一些人慢慢开始相信,人类已经全面进入到文明社会,大屠杀这样的血腥暴行将和蛮荒一起,被尘封进人类的历史。

  然而,就在29年前,在非洲有一个叫卢旺达的国家,发生了一场持续了100天左右的种族大屠杀行动,这场大屠杀被称为人类现代史上最惨烈的种族灭绝行动,是“人类历史最黑暗的篇章”。

  而且这场大屠杀非常特殊。

  以往的屠杀事件,往往发生在征服者对被征服民族,或者发生在本地民族对外来民族之间,而卢旺达大屠杀却发生在世代生活在同一个国家的两个民族之间。

  卢旺达这个国家主要由两个民族组成,其中胡图族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5%,图西族约占14%(另外1%为特瓦族)。

  大屠杀是由胡图族发起的,参与者包括政府、军队、媒体,甚至还有大量的平民也拿起弯刀,像砍甘蔗一样砍死了自己昔日的邻居、同学甚至是家人。

  对于信奉人类已完全进入到现代文明社会的人而言,很难想象这样的人间惨剧竟然就发生在1994年。

  然而,就是这样一起非常值得我们反思的事件,了解的人其实并不是很多,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这条微博,当时也仅仅只有20多次的转发和5条评论。

  可以说,关注度是非常低了。

  西方世界也是一样,很多人并不了解,了解的那些人中不少还是因为一部电影——《卢旺达饭店》。

  这部电影由英国、南非、加拿大和意大利四国共同拍摄,以当时的真人真事为背景进行了改编。

  电影在改编过程中对历史细节进行了简化,并不能完全重现当时的真实情景和大屠杀发生的历史成因。

  (电影借用一名饭店客人和白人记者的对话来介绍大屠杀事件爆发的背景)

  但电影却大大促进了公众对这件事的了解(昨天不少读者在留言中也提到了这部电影),后面我会结合电影介绍这个事件。

  在此之前,先介绍一些背景信息。

  02

  卢旺达位于非洲中部的内陆地区,国土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大约是北京面积的1.6倍),属于大湖区。

  这里的大湖指的是维多利亚湖。

  之所以这个位于非洲的湖泊有一个非常欧美化的名字,是因为19世纪英国探险家在调查尼罗河源头的时候发现了这个湖,然后就以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名字给该湖泊命名。

  但其实这里早就有了土著人的居住。

  早在史前文明阶段,采用狩猎采集模式的特瓦人(就是人口占1%左右的那个民族)就已经在此定居。

  大概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原本居住在西非的一部分班图人开始向东部和南部迁徙,其中有一支定居在了大湖区的西岸,这支班图人也就是居住在卢旺达(以及布隆迪)的胡图人,他们以农耕为主。

  (班图人迁徙路线图)

  关于卢旺达的另一支民族图西人的来历,一直以来都颇有争议。

  按照移民假说,图西人定居到卢旺达的时间应该在15世纪之前,他们以畜牧业为主。

  图西人虽然在人口数量上占少数,但他们通过把牲畜借给胡图人,来换取胡图人的支持(经济基础决定社会地位),于是卢旺达地区逐渐发展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其中居统治地位的基本都是图西人。

  但那个时候,胡图人和图西人相处还算融洽,他们讲同样的语言(班图语系),他们彼此通婚,在王朝中也有少数胡图人可以有机会进入到权贵阶层。

  两个民族就这样在这片土地上相安无事生活了数百年,直到欧洲殖民者的到来,后者打破了两个民族之间的平衡。

  (从左到右分别为图西人,胡图人和特瓦人)

  03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欧洲和非洲的接触,主要局限在北非地区,因为再往南就是全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

  撒哈拉沙漠是天然的地理屏障。

  大航海时代,欧洲人开始对非洲的沿岸进行了仔细的勘探,但从来都没有渗透到内陆地区。

  直到英国探险家斯坦利在探索刚果盆地取得了成功之后,让比利时大赚了一笔(比利时国王资助了斯坦利的探险)。

  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在刚果进行了残暴的剥削和压榨,逼迫他们做奴隶给自己干活。

  一旦奴隶反抗,就会用鞭子抽打他们,甚至还要砍下反抗者的手,连小孩都不放过。

  (比利时殖民者干的“好事”)

  看到比利时在刚果掘到了“第一桶金”之后,欧洲的殖民者们迅速召开了一次会议,以商讨对非洲的瓜分(不事先分好又要打起来了)。

  这次会议也被称为柏林西非会议。

  在这次会议之后,又经过数年的讨价还价,欧洲殖民者们在地图上画了几条线,就把撒哈拉以南的地区全部瓜分完毕。

  其中卢旺达以及卢旺达南面的布隆迪等国家,都被划归为德国的殖民地,时间是1890年。

  而这个时候,远在非洲中部的卢旺达王朝和布隆迪王朝的统治者和老百姓们,是一脸懵逼的。

  在他们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他们的国家就这样莫名其妙被“瓜分”了。

  04

  1893年,德国人冯·格森开始对本国的殖民地进行了探险,然后就在那里发现了卢旺达王朝。

  让欧洲人诧异的是,非洲内陆地区居然发展出了复杂的社会结构。

  欧洲不相信非洲土著可以发展出复杂文明,他们认为一定是外来文明干涉的结果。

  也就是这个时候,欧洲开始兴起了“含米特人假说”,提出这个假说的是德国语言学者梅茵霍夫。

  这个假说在今天已经遭到了否定,但在当时非常受到欧洲列强的欢迎,因为它给殖民者奴役非洲人找到了一个合理化的“依据”。

  “含米特”意为“含的子孙”,而含指的是《圣经》中诺亚(诺亚方舟的那个诺亚)的儿子。

  按照《圣经》的记载,诺亚有三个儿子,分别是闪、含和雅弗。

  其中含因为看到过诺亚的裸体,于是被诺亚诅咒,他的孩子将永远成为别人的奴仆。

  另外在犹太人经典《塔木德》中,含的后代被描述成了皮肤深色的人群,于是欧洲人认为,非洲人是含的后代(当时的欧洲人认为欧洲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是黑皮肤的高加索人(欧洲人种),而含的后代是被诅咒是要永远做奴仆的,所以殖民者大可以理直气壮奴役他们。

  在这个假说发展的过程中,后来又根据新发现的现象进行了一些调整。

  欧洲人开始把非洲人分成两拨,肤色较浅的才算是含米特人(包括古埃及人、埃塞俄比亚人、索马里人等等),肤色更深的是非洲土著。

  在他们看来,愚昧的非洲土著不能创造文明,是含米特人(黑皮肤欧洲人)把文明带到了非洲,这很符合“欧洲中心论”的思想,就如同曾经的“地心说”一样。

  回到卢旺达,欧洲殖民者发现图西人位居统治阶层,还发展出了复杂文明,就认定他们肯定是含的后人,是黑皮肤欧洲人,是高等民族,而被统治的胡图人自然就被划归为非洲土著,是劣等民族。

  然而现在的DNA分析技术表明,图西人的Y染色体上,有80%的基因属于班图人的基因(E1b1a基因),有15%的基因是属于一种非洲特有的古老基因(B基因)。

  也就是说,图西人是非常典型的来自于非洲的人种,他们的基因和胡图人非常相似(胡图人属于班图人的一支),绝不是含米特人假说中宣扬的黑皮肤欧洲人(在含米特假说中,图西人被认为是从非洲东北部的埃塞俄比亚向南迁徙到卢旺达地区的)。

  过去,图西人能够居于统治地位,主要是因为经济模式和经济基础造成的,而且这种地位差异不是绝对的,图西人中也有居于社会底层的,胡图人中也有成为达官显贵的,而含米特假说则把两个民族的区别上升到了人种优劣的程度并进行区别对待。

  这种做法在胡图人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卢旺达国王余希四世)

  05

  在德国殖民时期,图西人、胡图人的身份区隔其实还没有那么明显,直到殖民者换成了比利时人。

  由于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根据《凡尔赛条约》,比利时接管了德国在卢旺达和布隆迪的殖民地。

  1933年,比利时做了一件非常作死的事,就是强制推行身份证制度,每个卢旺达人的身份证上都必须标注自己属于哪个民族。

  最初,划分民族的依据是身高、肤色和鼻子,他们认为图西族个子更高、肤色更浅、鼻子更窄。

  但这种分法很快就遇到了困难,因为很多卢旺达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属于哪个民族(这两个民族之间长期相互通婚,本来就已经存在血脉相互融合的情况了)。

  于是比利时人又想了一个办法,你图西人不是以畜牧业为主的嘛,那么就按照牲口数量来分:凡是家里有超过10头牲口的,都算图西人,没有牲口或牲口少于10头的,就算作胡图人。

  这种分发就好像把高富帅分为一个民族,高富帅之外的人划分为另一个民族,在今天看来是如此荒诞,但比利时人当时就这么干了。

  比利时人为什么要这么干?

  在我看来,这是比利时人的一种统治手段,而且这种统治手段在欧洲列强的殖民时期非常普遍。

  通过把原住民划归为不同类别,然后扶持人数上占少数的群体,去统治人数占多数的群体,可以在两个群体之间形成制衡。

  人数多的那一方会在社会地位上受到压制,而社会地位高的那一方又在人数上处于劣势,这样不仅是任何一方都无法具备绝对优势,两个群体之间还会相互对立,这就有利于降低殖民者的统治成本。

  在英国殖民印度的时候,也用过类似的手段。

  比如在克什米尔地区,英国当年就是采用扶持人数上占少数的印度教徒来管理人口占80%的穆斯林(在印巴分治之前,印度最大的内部矛盾是宗教矛盾)。

  后来英国国力衰弱,打算从南亚殖民地撤离的时候,就有了印巴分治。

  整个过程比较复杂,简单来说就是印度和巴基斯坦是按照宗教信仰来划分领地的,其中信伊斯兰教的地区归巴基斯坦,信印度教的地区划归印度。

  分来分去,分到克什米尔地区有了巨大的争议。

  巴基斯坦说,在这块地方生活的大多数人口都是穆斯林,所以克什米尔应该划给巴基斯坦;而印度那边说,这里的地方行政管理者是印度教徒,所以克什米尔是他们印度的。

  双方各执一词,各自用武力占领了一部分领地。

  一直到今天为止,什米尔地区都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火药桶,时不时就会发生武装冲突。

  从这件事中也可以看出,扶持人口占少数的群体去统治人口占多数的群体,对于殖民统治着而言当然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但却会给被统治的这片土地带来裂痕和灾难。

  回到卢旺达,随着比利时人强制推行身份证制度,原本语言相同、相互通婚、界线模糊的胡图族和图西族,被人为强化成两个截然不同的民族。

  而且因为被殖民统治者区别对待,两个民族之间的对立变得越来越深。

  06

  非洲国家的悲剧在于,自从殖民者来到之后,他们就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只能一直被外部环境的变化推着走。

  二战结束后,世界的风向变了,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开始普及,比利时政府决定给予胡图人和图西人以平等的政治权利,并要在殖民地搞民主选举。

  与此同时,天主教也传播到了卢旺达,一些胡图人开始觉醒,他们发现这么多年来自己遭受的歧视和压迫完全是不公平的。

  而且这么多年来,殖民者一直宣扬图西人是黑高加索人(即黑皮肤欧洲人),于是胡图人把图西人也视为外来殖民者,复仇的念头开始在胡图人心中萌发了(在《卢旺达饭店》这部电影的开场,胡图族的电台就在散布仇视图西族的言论,将他们称之为侵略者,并称胡图人才是这个国家的主人)。

  1957年,胡图人成立了自己的武装组织,要求把图西人和比利时人赶出卢旺达。

  而图西族内部则分裂成了两派,一派是以国王穆塔拉三世为代表的温和派,他们愿意放弃图西人的特权和胡图人和平相处(穆塔拉三世是首位加入天主教的卢旺达国王);另一派则认为,一旦图西人让出权力就会遭到胡图人的清算,所以他们要求维持图西人的统治特权。

  1960年,卢旺达实行了第一次民主选举,人口数量上占据绝对多数的胡图人毫无意外赢得了大选。

  期间,卢旺达曾发生过一些骚乱,数万图西人逃往国外,其中有一部分图西人成为了游击队,活跃在卢旺达边境。

  1962年,卢旺达从比利时殖民者手中独立,时任总统是胡图人卡伊班达。

  (卡伊班达)

  卡伊班达经常以图西人的叛乱为借口,来清洗政敌,尤其是打击图西族的政治领袖(那个时候胡图族和图西族还没有全面决裂)。

  在此期间,时不时地会有图西人遭到杀害和流亡国外。

  与卢旺达一起独立的,还有一个叫布隆迪的国家。

  这个国家就在卢旺达的南面,领土面积和人口比例都和卢旺达非常相似。

  布隆迪和卢旺达就像一对双子星一样,相互影响着彼此的命运。

  为了避免和卢旺达的图西人遭受一样的命运,生活在布隆迪的图西人先发制人向胡图人发起了攻击,这自然就会遭到胡图人的反击。

  当时布隆迪的局势是,图西人掌控军队,胡图人控制警察。

  于是军队杀胡图人,警察杀图西人,两边的损失都很大。

  就这样杀来杀去,军人米孔贝罗发动政变,推翻王室并清洗了胡图人控制的警察,彻底独揽大权(布隆迪此前为君主立宪制)。

  在此期间,胡图人曾爆发起义,遭到了米孔贝罗的血腥镇压。

  胡图人在布隆迪的遭遇,又引起了卢旺达胡图人的强烈关注。

  胡图人和图西人在两个国家的不同遭遇,形成了一条难以解开的猜疑链:

  你看,千万不能让XX人掌权,一旦他们掌权,就会杀掉我们XX人!

  07

  1990年,局势又一次发生了变化。

  原本因内乱而流亡到乌干达(卢旺达北部的邻国)的图西人发现,乌干达不欢迎他们了,他们需要重新寻找家园,于是他们把目光又重新移回到了自己祖国。

  他们以卢旺达爱国阵线(简称RPF)的名义在乌干达和卢旺达的边境集结,他们的口号是推翻朱韦纳尔·哈比亚利马纳的独裁政权,并建立由图西人和胡图人共同治理的民主政府。

  这里要补充说明的是,1973年的时候,朱韦纳尔通过军事政变逮捕了原总统卡伊班达,之后就建立了一个独裁政权。

  (朱韦纳尔)

  在朱韦纳尔的独裁统治期间,卢旺达的国家经济一度出现了好转。

  直到1989年,世界咖啡价格暴跌,而咖啡是卢旺达最重要的经济作物,这直接导致了卢旺达国家经济大幅下降40%。

  与此同时,又赶上了卢旺达发生旱灾,朱韦纳尔亟需寻求外部援助。

  西方世界则以民主化改革为条件,要求朱韦纳尔必须建立多党联合政府,否则不给与救助。

  1993年,朱韦纳尔与卢旺达爱国阵线进行了谈判,并在坦桑尼亚签署了《阿鲁沙协议》。

  根据协议,朱韦纳尔将和卢旺达爱国阵线以及国内的反对党一起组建过度期间的临时政府,联合国也专门组建了一支队伍来监督协议的落实。

  然而,朱韦纳尔的行为引发了胡图人内部极端势力的强烈不满,在他们看来,朱韦纳尔的妥协,是对自己族人的背叛。

  这个时候,隔壁的布隆迪又出来添乱了。

  布隆迪于1981年和1987年接连发生了军事政变,图西人和胡图人之间又发生了剧烈的冲突,1992年的时候,军政府决定改组,成立由图西人和胡图人共同治理的联合政府。

  胡图人中的温和派恩达达耶高票当选新的总统,他上台后任命了图西人担任政府总理,以组建相对平衡的内阁班子。

  然而恩达达耶却被图西人中的极端分子所绑架,并惨遭杀害。

  卢旺达的胡图人愤怒了,一些强硬派开始公开号召自己的族人,如果你不杀死图西人,图西人就会杀死你。

  一个名为胡图力量(Hutu Power)的民间武装组织开始在卢旺达国内崛起,他们不仅扬言要杀死图西人,还要杀死那些同情图西人的胡图人。

  1994年1月,被联合国派去监督《阿鲁沙协议》落实的达莱尔少将已明显感觉到大事不妙,他向联合国警告卢旺达可能会发生大规模的屠杀事件,要求增派人手协助控制局势。

  然而他的同事,负责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喀麦隆人布布认为,达莱尔少将夸大其词误判形势,在布布看来,一切都在朝预定的方向推进。

  同年4月6日,卢旺达总统朱韦纳尔飞往坦桑尼亚出席非洲领导人会议,会上讨论了《阿鲁沙协议》。

  会后,朱韦纳尔连夜乘专机返回,和他同行的还有刚刚当选布隆迪总统的西普里安·恩塔里亚米拉。

  然而,就在飞机即将着落在基加利(卢旺达首都)的那一刻,两枚导弹从天而降,击中了总统专机。

  两位总统,连同机组人员,全部身亡。

  08

  总统专机坠亡后,胡图人立即指控,是图西人谋杀了他们的胡图族总统。

  而卢旺达爱国阵线则指控,这是胡图人自编自导的一出惨剧,其目的是组织《阿鲁沙协议》的落实。

  真相到底是怎么回事,至今都没有定论(我个人更偏向于是胡图极端组织干的,一来是卢旺达国内的胡图极端势力极力反对总统组建联合政府;二来是事发前几天,还真的有胡图极端电台预言总统将在事故中身亡)。

  坠机事件发生的几分钟后,胡图极端分子控制的电台要求图西人血债血偿,拉开了大屠杀的序幕。

  成千上万的胡图族民兵涌上街头,挨家挨户搜查,见到图西人就砍。

  一些曾经反对过极端行为的胡图族温和派,同样也遭到了杀害。

  其中就包括原本将被任命为过渡政府的女总理乌维柳吉伊玛纳——一名胡图族的温和派。

  达莱尔少将特意指派了十名维和部队的士兵(都是比利时人)去乌维柳吉伊玛纳的家里,结果遭到了卢旺达总统卫队的团团包围。

  十名比利时军人在受尽虐待后被杀害,乌维柳吉伊玛纳夫妇惨遭处决。

  (被杀死的10名比利时军人)

  杀红了眼的胡图族极端分子,把尸体丢在路面,扔进河里,甚至还把受害者的头骨当成是战利品,卢旺达全境成为了一片血海。

  09

  4月8日,卢旺达爱国阵线宣布停战结束(此前按照协议,卢旺达爱国阵线和政府军宣布停战),带着军队直奔卢旺达的首都。

  联合国又做了些什么呢?

  达莱尔少将曾第一时间要求联合国增派部队来组织这场种族灭绝行动,然后安理会却在大屠杀发生的第四天,决定象征性地在卢旺达保留了260名维和人员来负责调停和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其他人员全部撤出。

  卢旺达成为了全世界的弃儿。

  在这场持续了100天左右的种族大屠杀中,有80-100万人在绝望中丢掉了性命,20-50万女性遭到强奸,还有一些幸存者,他们以被割掉了一部分器官为代价才存活了下来。

  在此期间,联合国还在墨墨迹迹地讨论,发生在卢旺达的这一切,到底是一场种族灭绝行动,还是一场内战?

  美国在刻意回避使用“种族灭绝”这样的字眼。

  因为按照1948年表决通过的《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一旦发现全世界范围内发生种族灭绝行动,联合国有义务进行干预和救助。

  但这一次,美国不想再被卷入其中。

  因为就在上一年,美国在索马里的维和行动中,因情报错误导致120名美军遭到围困,两架用于撤离的黑鹰直升机被索马里武装分子击落,19名美军士兵战死,1人被俘,70余人受伤。

  事后索马里人还用绳子拖着美国特种兵的尸体游街示众,并拍成了视频昭告全世界。当电视画面传到美国之后,美国人在情感上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黑鹰事件”的惨败让美国心有余悸。

  所以在卢旺达惨剧发生的时候,美国人竭力避免自己被卷入到国际义务中去。

  五月中旬,随着被披露的证据越来越多,联合国终于在墨墨迹迹的大讨论中达成了决议,决定派遣第二批维和部队进入卢旺达。

  但是,每个国家要摊派到多少人,凑齐了人员之后怎么过去,联合国又开始了新一轮墨墨迹迹的大讨论。

  最后这场大屠杀是联合国的维和部队阻止的吗?

  其实起到决定性影响的是卢旺达爱国阵线。

  他们在乌干达的支持下(图西人曾帮助乌干达总统用武力夺取政权),从4月8号开始,自卢旺达的北部一路向首都基加利推进。

  6月,卢旺达爱国阵线的前线部队已经推进到基加利,并和政府军开展了激烈的交锋。

  6月中旬,法国这个搅屎棍终于按捺不住,自告奋勇出兵卢旺达了。

  10

  2014年4月7日,卢旺达大屠杀20周年祭时,卢旺达总统保罗·卡加梅曾拒绝法国大使参与到纪念活动中。

  卡加梅谴责法国“直接参与种族大屠杀的政治筹划”。

  (卢旺达总统卡加梅,曾经是卢旺达爱国阵线的领袖)

  一直以来,法国对自己在非洲的影响力非常在意。

  卢旺达在被比利时殖民时期的官方语言为法语,而卢旺达北部邻国乌干达的官方语言为英语,也就是说,卢旺达是法语势力区和英语势力区的交界处。

  法国非常在意英语区会向南扩张,所以法国对卢旺达的局势极为关注。

  早在大屠杀发生之前,法国就长期对卢旺达政府进行物资和经济上的援助,还派军事顾问帮助卢旺达训练军队。

  这次发起种族灭绝行动以及和卢旺达爱国阵线交战的卢旺达政府军,就是法国人训练出来的。

  随着卢旺达政府军的节节败退,法国出兵了。

  然而这个时候政府军大势已去,胡图极端分子的残余势力穿越了法国的控制区逃亡扎伊尔(今天已改名叫刚果(金)了)。

  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给出的解释是,如果逮捕他们会影响法军在卢旺达的中立性。

  但让人生疑的是,为什么一些大屠杀的组织者直接逃亡到了法国,难道这也是法国为了体现自己的中立性?

  所以,卡加梅对法国的谴责,我完全可以理解。

  11

  下面这条消息可能会出乎你的意料。

  2018年,卢旺达被世界旅行大奖(World Travel Awards)评为“2017非洲最佳旅游目的地”,与此同时,CNN也将卢旺达列入“2017年旅行最佳目的地榜单”(全世界一共只有17个地点入围)。

  一个曾经饱受劫难的国家,如今已走出了往日的阴影,成为了全非洲最干净并且治安最好的地方了。

  卢旺达人是如何做到的?

  胡图族极端分子曾在撤离前,用电台进行了最后一次播报,警告胡图人,一旦卢旺达爱国阵线占领了这个国家,图西人将对胡图人进行屠杀。

  然而,这样的事并没有发生。

  卢旺达爱国阵线在打掉了胡图力量的最后一个据点后,宣布内战结束,并迅速重组了联合政府。

  他们并没有以种族为对象进行清算,而是对极少数大屠杀的组织者进行了审判。

  至于其他参与屠杀的平民,新政府采用了一种古老的村落自治的方式进行处理(即村落的长老把大屠杀的参与者和受害者及其家人召集在一起,让当事人认罪,再集体决定要对他进行什么样的处罚,这是卢旺达当地的一种古老的处理方式)。

  这种方法虽然不符合法治程序,但却有效避免了恐慌和仇恨的蔓延。

  重生后的卢旺达新政府还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决定,那就是废除种族身份制度。

  从此以后,卢旺达不再有胡图人或者图西人,他们统一被称为卢旺达人。

  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并且很有智慧的决定。

  这一决定缝合了两个民族之间那带着血肉的仇恨,重新建立起了一个共同体的概念。

  这对任何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而言,都是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的。

  如果把视角切换到中国,我们这个国家有56个民族,但无论你出身于哪个民族,我们都属于中华民族。

  这种对身份的集体认同感,是我们能够安全地生活在这个国家的一种非常重要的保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2 20:54 , Processed in 0.10890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