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27|回复: 0

如松:明皇帝,种出一朵罂粟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5-12 21:43: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公元712年8月3日,“唐隆之变”之后李隆基继承了大唐皇帝帝位,他就是我们熟知的唐玄宗。因为他的谥号是“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所以又被称为唐明皇或明皇帝。

  明皇帝手中有一副好牌。

  开国帝王都可以实现高度集权,就源于经过长期残酷的战争之后前朝的皇族、权贵等基本都已经被清除的干干净净,地方豪绅的势力也遭到了重创,与此同时新的皇族、权贵势力尚未形成,再加上开国皇帝一般都是通过马上得天下,在军队中具有崇高的威信,也就可以牢牢地掌控兵权,普天之下没有任何势力可以威胁到皇权,这就形成了一种高度集权的状态。

  此时为了让民众稳定下来,让民众形成对本朝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确保本朝可以长治久安,那些有条件、有见识的君主就会适时开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用今天的话语来说就是简政放权,给民众一个宽松的生活空间,这就是西汉文景之治、东汉明章之治、唐朝贞观和永徽之治、宋朝仁宗盛世、明朝仁宣之治的来源,最终让这些朝代延续了百年以上。那些不能及时开启与民休息政策的朝代,民众就无法稳定下来、也无法对本朝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一代王朝也就无法稳定,一般都只能短命而亡,大家记忆最深刻的当然就是秦朝,短短二世而亡。

  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之后就是高宗时代,但在繁荣过程中皇族、权贵、豪绅的势力也开始壮大,这当然是皇权的隐患。显庆五年(660年),唐高宗患上风疾,头晕目眩,无法处理国家大事,武则天开始处理朝政。高宗去世之后武则天又直接建立了武周王朝。在武则天实际统治唐朝的四十多年中,她使用了极其严厉的手段来稳固自己的统治,将贞观、永徽时期形成的皇族、氏族几乎清除殆尽,地方豪强也被极大地削弱,再次形成了中央的高度集权。当明皇帝登基之时他接手的几乎就是一代王朝刚开启时的状态,没有任何皇族、氏族势力可以制约皇权,皇权异常稳定,可以实现高度集权。

  为了李家王朝可以长治久安、千秋万代,李隆基像李世民那样再次开启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继续增加民众对唐朝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就是开元盛世。(另外,唐朝之所以与众不同,就在于它开启了三段盛世:即贞观盛世和永徽之治、开元盛世以及唐宪宗时期的元和中兴,武则天时期的唐朝国势也很兴盛,这在漫长的历史上绝无仅有,让唐人的称呼名副其实)

  没有明皇帝就没有开元盛世吗?未必,但如果没有武则天对皇族、氏族的大清洗,中央高度集权就无法再次形成,也就没有建立开元盛世的基础。源于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就是向民间放权的过程,也是让利的过程(减轻民间的税赋),这本质是皇权的力量被削弱的过程。如果社会上存在庞大的皇族、氏族势力足以对皇权形成威胁,就不具备开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这种政策的条件。所以,一代女皇武则天才是开元盛世真正的奠基人,李隆基只是在祖母奠定的基础上瞬时顺势开启了开元盛世。

  其实每一个朝代的繁荣几乎都一样,都是简政放权,降低赋税,开元时期当然也一样,也实在没什么好说的。

  既然开启与民休息的政策,皇家开支就必须节俭,所以玄宗规定三品以下的大臣,以及内宫后妃以下者,不得配戴金玉制作的饰物,遣散宫女以节省开支,下令全国各地均不得开采珠玉及制造锦绣,等等,这一时期的唐玄宗与后来的宋仁宗等人一样,抄的都是汉文帝的作业,奉行的都是勤俭节约、让利于民的原则,也不值得费太多的笔墨。

  中国封建时代一直都是由权力主导的社会,这是尽人皆知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两类人就会迅速地完成财富的积累,一类是皇族与大氏族,一类是官商,源于他们或掌握着权力,或攀附了权力。

  由于它们都是借助权力完成财富积累,所以其财富地位就不会被社会所认同,这就让他们具有很强的危机感,此时它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努力掌握更大的权力(攀附更大的权力)来守护自己的财富,在他们蚕食和掌握更大权力的同时,就是削弱皇权的过程。

  还有一类势力也会崛起。中国各地文化不同,地理气候各异,在轻徭薄赋时期有些地方的经济会快速崛起,地方的财力甚至富可敌国,既然财力富可敌国,自然就会获得相应的政治力量,此时,地方势力开始对皇权形成制衡,甚至形成威胁。

  无论皇族、氏族、官商还是地方势力的崛起都是十分快速的,源于他们手中掌握着权力,在二三十年中他们的财富水平都可达到富可敌国的地步。皇族、氏族、官商、地方势力不断壮大,皇权的力量在轻徭薄赋的过程中被不断削弱,此消彼长之下皇权就会开始感觉到自己的危机。此时皇帝老人家做出的第一个决定注定是回收权力,从军事、财政、人事等方面全方位强化中央集权,强化对行政体系、地方和社会的全方位管控,随着管控的加强,社会的自由度就会下降,经济发展的根基被动摇,一代繁荣周期也就结束了。所以中国历史上的繁荣周期一般都是二三十年,最长也不会超过四十年,就源于在这样的时间内其他势力足以壮大到威胁中央集权。

  开元盛世当然也无法违背这一规律。

  开元时代从713年开始。

  开元时期的财税方式是租庸调制,纳入这套税收系统的人口叫课口,有课口的家庭叫课户,在大唐登记在册的人口中,开元时期有40%是免税的,这就叫轻徭薄赋。

  剩余60%人口所交的税赋要用于朝廷开支、宫廷用度、洪涝旱灾……,再加上唐朝北、西、南三个方向的军费开支很大,这就让唐朝的财政捉襟见肘。大唐盛世看似如繁花锦绣,可朝廷却只有两个字:没钱。到了开元后期,这个60%的缴税基数都远远无法达到,让朝廷更加没钱。

  到开元时代于741年结束之时,开元盛世已经持续了29年,在权力主导的社会中这样长的繁荣周期已经达到了极限,即内轻、外重的情形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中央集权。朝廷没钱,也就没法在朝廷中枢地区部署太多的兵马,豪强和边镇势力开始成为朝廷最大的威胁。

  此时,李隆基应该立即集中兵权、财权,加强中央集权,但他犯了三个严重的错误:

  第一,未能及时收拢权力。

  第二,在开元、天宝年间,李隆基先后设立了10个节度使,每一个节度使都相当于军区司令,可朝廷没有多余的军费,就开始允许节度使在辖区内收税,为了保障军队管理权和财政权,李隆基又把地方监察权赋予节度使,据《新唐书·志第四十·兵》言:“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结果让各地的节度使成了真正的土皇帝。

  第三,唐玄宗还让一些自己信任的人兼任几个边镇的节度使,土皇帝几乎成了真正的皇帝,大家当然知道这说的是谁,最主要的当然就是安禄山。

  在唐朝,西方的吐蕃、北方的突厥和回纥、东北方向的契丹和室韦一直都是大唐王朝的主要威胁,唐朝的精兵强将基本都集中在这些方向上。大唐有10个节度使,到755年,安禄山已经是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麾下掌握着唐朝三分之一的精兵,人数高达18.39万,全面负责大唐东北方向的战争,而朝廷中央地区的兵力还不满13万,而且久疏战阵,这种兵力配置就是典型的外重内轻。还要注意的是,到唐朝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早已经不是关中地区,而是河北、河南等地,这些地区是当时中国主要的丝绸产地,也是手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到唐朝后期由于北方长期战乱,中国的经济重心才逐渐转移到江南),安禄山辖区就是当时唐朝最富庶的地区(见上图),也是唐朝的财税重心,当李隆基将财政、监察权力赋予节度使之后,安禄山已经不再是管理一个边镇的土皇帝,已经成为大唐王朝的隐形皇帝。

  到这时,明皇帝已经将自己送入了绝地。

  中国自古至今的每一个人,没有一个能够抗拒当皇帝的诱惑,安禄山当然也不能,既然李隆基给自己创造了千载良机,如果安禄山还不动手,他就对不起自己!

  755年12月16日,安史之乱爆发,嘶鸣的战马踏上了征程,士兵刀枪出鞘,大唐王朝的繁荣成为过眼云烟,这就是安史之乱。

  史书一直都在告诉我们,安史之乱的爆发是李隆基的骄奢淫逸、荒废朝政所导致,还有野史将安史之乱这口黑锅背在杨贵妃身上,这是中国历史的惯用招数,将所有的灾难都推给红颜祸水,转移社会的焦点。真实的原因是一旦朝廷开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之后,必然会带来外重、内轻的问题,就会成为一代王朝的隐患。当地方和豪绅开始威胁到中央朝廷之时,就必须迅速逆转国家的管理方针,迅速收拢权力。如果不能及时逆转,就会让一代王朝陷入危局之中。

  西汉的文景时期使用的也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这直接导致地方势力与中央力量的此消彼长,如果没有这种相对力量的变化,无论有多少其他原因,借个胆子给吴王刘濞,他也不敢起兵造反,也就不会有七国之乱。李隆基没有读懂文景之治和七国之乱这本史书,没有抄好作业,结果引发了安史之乱,种出了一朵罂粟花。

  开元结束之时(741年)就是休养生息的政策结束之日,就应该迅疾收拢所有的权力,当时李隆基完全做的到这一点,结果他反其道而行之却让藩镇成了土皇帝、隐形皇帝,让外重内轻的状态又持续了14年,安史之乱就成为必然。

  后世朝代的皇帝们显然读懂了文景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历史,与民休息到了一定时间之后就及时收拢权力,迅速改变与民休息时期形成的宽松文化环境,立即将行政权、财权、军权以及所有强力部门的管理权收归中央朝廷,避免边镇、豪绅等势力威胁到中央集权。

  前一篇文章和这篇文章说的是同一个话题,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读一点历史,但能够感悟到多少、感悟到多深的层次,就取决于个人的造化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4-27 05:26 , Processed in 0.10938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