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309|回复: 0

花猫哥哥:如果中国再次遭遇天灾,一切都会不一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5-8 18:0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3,所有告别了疫情的世界人民,都想要一个风调雨顺的年景,休养生息。

  然而,2023,开局就是一系列暴击,先是2023年1月美国加州大洪水,然后是2月6日,土耳其发生两次7.8级大地震。

  还没等大家缓过气,2月23日,塔吉克斯坦又发生了7.2级地震。

  中国也没有独善其身,根据中国地震台网发布的最新震情周报,整个三月份,中国已经发生3级以上地震十几次。

  还有已经传言了很久的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带来的旱灾、洪涝,都显得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无比渺小。

  但是相比外网的忧心忡忡,在中国的网络上,却非常乐观,基本上听不到讨论灾难的消息。

  这并不是因为中国不怕灾难,恰恰相反,中国对各种灾害都非常重视,中国人不惊慌,是因为大家都知道,现在,中国有充足的应对灾难的底气。

  1  救灾不一样

  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大国,但同时,中国在亚洲各国中遭受自然灾害又是最严重的。

  翻翻地图就知道,中国东临太平洋,这里有世界最大的台风源,西部有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阻挡水汽循环,北部是寒冷的西伯利亚,天天把冷空气向南挤压,这就导致这种陆海大气系统的相互作用相当复杂。

  造成天气多变,降水时间空间分布严重不均匀,很容易造成大范围的洪、涝、旱灾害,台风、暴雨、洪水、干旱、滑坡、泥石流、火山、森林火灾等各种自然灾害频发。

  同时,中国又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南亚地震带之间,地壳运动剧烈,又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之一。

  所以著名学者邓拓在其《中国救荒史》上写道:“中国灾荒之多,世罕其匹。”“自西历纪元前十八世纪,直至纪元后二十世纪之今日,此三千数百余年间,几乎无年无灾,从亦无年不荒”。

  所以,中国历来就对灾害预防与救治非常重视,特别是近几年,中国救灾能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发生什么灾害,中国与以往彻底不一样了。

  1、地震

  今年是汶川地震15周年,很多人回忆起当年万众一心的救灾日子,仍然感动得热泪盈眶。

  但擦干眼泪冷静下来再次回顾整个汶川救灾,就会发现有很多值得反思的教训。

  首先就是地震到来的猝不及防,很多人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埋入废墟。

  其次是震后紧急成立了救灾指挥部,但因为情况混乱、信息不畅等原因,只能依据极其有限的信息给救援部队和人员提供大致的位置和方向。

  这就导致地面部队在前方情况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徒步往前冲,空降兵也只能在没有地面引导情况下“盲跳”,去获取受灾地点的房屋结构、受灾人数、伤亡情况等等情报,提供给指挥部做决策。

  再加上万众一心救灾心切,各路驻军、消防、民警、当地政府组织的救援力量和开着私家车的民间志愿者一窝蜂地往灾区赶。

  由于缺乏交通调度,再加上公路受损严重,造成了大量拥堵,一方面是伤员在废墟中呻吟,另一方面是急需的大型机械和救护车根本上不来。

  还有救援人员大多数缺乏专业的救援知识,也缺乏专业的救援技术和设备,不得不靠手一点一点扒废墟,很多伤员就算扒出来,也往往耽误了最佳救治时间。

  再加上缺乏足够的直升机,不仅无法向灾区投送足够的医生和药品,也无力将重伤员移送至医院,导致很多伤员不治身亡。

  而如果现今发生地震,情况就会完全不同。

  首先起作用的就是中国近年来部署完成的秒级地震预警能力。

  2018年,中国正式启动“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

  在华北地区、南北地震带、东南沿海、新疆天山中段及西藏拉萨等重点区形成地震预警信息服务能力。

  这个预警系统简单来说,就是在探测到地震发生最初时发射出来的纵波(即P波)后,马上计算出震级、烈度、震源、震中,然后预警系统通过电视、广播和手机APP发出警报。

  因为造成巨大破坏的横波(即S波)比电磁波传播慢,所以能给震区附近的群众带来几秒到几十秒的逃生时间。

  研究表明,预警时间为3秒,人员伤亡率减少14%;10秒,伤亡率减少39%;20秒,伤亡率减少63%;60秒,伤亡率减少95%。

  从这个数据来看,建设预警系统是非常有意义的。

  2021年5月21日大理州地震时,大理、保山、楚雄等地的手机、电视都提前发出了预警信息,向民众预警。

  所以,如果再次发生强震,哪怕几秒钟的时间,也能挽救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其次就是救灾指挥,通畅的信息流会比2008年起到更大作用。

  目前,中国卫星定位网已经建成,卫星侦察已经商业化。

  在地震1个小时以内,中国就有能力调集3颗以上的“吉林一号”卫星进行现场拍照,为救灾力量部署和指挥提供足够的依据。

  2008年的通信中断再也不会是难题,因为中国已经有了翼龙2H通信中继无人机。

  这种无人机简单来说就是把信号基站挂在了无人机上,因为无人机的一大特点就是航程远,滞空时间长,可以长时间为不同地区提供通信服务,而且不需要卫星通信的地面辅助设备配套。

  一架无人机飞在天上,就可以实现约50平方公里范围长时稳定的连续移动信号覆盖,而且带宽相当于4G网络,视频通话也不是问题。

  所以一旦发生地震通讯中断,翼龙无人机就能长时间在灾区上空徘徊,灾民可以用手机求救或者直接拍照录像上传到视频平台。

  有助于官方部署救灾力量,而官方也可以通过手机下达指令,安排灾民有序前往收容地点。

  第三是物资供应。

  中国吸取了2008年汶川地震中物资准备不足的教训,建设了17个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

  其中最大的成都库可储备帐篷5.41万顶、棉被10.83万床、棉衣裤21.65万套等各类救灾物资。

  而且成都库紧邻双流机场和成雅高速,交通便利,内部还配有直升机起降场,可以确保在24小时内将救灾物资送达西南地区任何一个灾害发生地。

  第四就是救灾了。

  汶川地震的时候,因为汶川地处山区,救灾全靠租借的俄罗斯米-26和中美蜜月期美国提供的黑鹰直升机以及米171直升机。

  但是因为数量有限,杯水车薪。

  但现在不一样了,中国直20和运20已经规模化生产,下达命令的三个小时之内,附近的空突旅就可以直接乘坐直升机进入灾区进行救灾。

  5个小时之内,运20携带的救灾物资就可以抵达附近机场,然后用直升机将救灾物资分送到各个受灾地点,并将伤员送到附近医院进行救治。

  2021年辉县洪水围城,直20出动空投救灾物资

  1天之内,各个战区的部队都将接到命令,通过空中力量向灾区投送3个以上的野战医院、油料补给点、物资补给点、净水设备、炊事站等等,工兵团的大型装备也能被吊运进灾区进行抢救。

  总之,如果汶川地震发生在现在,在预警能力、指挥能力、物资供应能力和救灾能力的全面升级之下,中国完全有能力减少50%以上的伤亡。

  2、水灾

  我们永远都忘不了1998年的大洪水。

  那一年,中国气候异常,中国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及北方的嫩江松花江流域出现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灾,全国共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不同程度受灾。

  面对史无前例的大洪水,中国只能调动30万大军去全国各地抗洪,这也是解放战争结束后我国境内最大规模的一次军事调动。

  最终,几乎是靠子弟兵的命,才最终战胜了洪水。

  尽管如此,中国也有680多万栋房屋损毁,造成4150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600亿,间接经济损失超过3000亿,成为中华民族史上最大的痛。

  但是20多年过去了,人们好像再也没有听到如此规模的洪水,是洪水少了?

  不,是中国应对洪灾能力强了。

  中国的思路是,如果要减少洪水带来的损失,那么不让洪水发生不就得了么?

  所以,1998年特大洪水后,国家下发了《关于灾后重建、整治江湖、兴修水利的若干意见》,开始狂建水利工程。

  到现在,全国共有各类水库近10万座,总库容近9000亿立方米。

  长江有了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三峡工程,使长江中下游防洪标准由10年一遇提高到了百年一遇。

  全国目前已建成5级及以上堤防31.2万公里;

  可保护人口由2000年4.6亿人,增长到2018年的6.3亿人;

  保护耕地面积由1974年的2.9万千公顷,增长到2018年的4.1万千公顷。

  此外,还建成规模以上水闸10万多座、泵站9.5万处。

  目前,中国已经形成集水库、堤防、水闸、蓄滞洪区、分洪河道等一体的较为完善的防洪抗旱减灾工程体系,成为抵御洪水和战胜旱魔的坚强屏障。

  当然,为了减少洪灾,中国还重点开展了监测预报预警、水库调度等“防”的工作。

  在过去,中国只有几千个水文监测站,监测项目十分有限。

  目前,中国已建有各类测站12.1万余处,水位、雨量水文要素监测已全面实现自动测报,大江大河关键期洪水预报精度超过90%。

  水文监测站网体系已经基本覆盖了所有的大江大河和有防洪任务的5218条中小河流。

  如果再配上气象卫星和遥感卫星,就能对水利设施进行科学调度。

  比如长江防洪,就是在全流域进行的全时空防洪调度。

  三峡蓄多少、泄多少,不仅看三峡上游来水,还要考虑三峡水下泄后下游洪水预测情况,同时考虑下游支流洪水顶托影响等等,才能科学决策。

  在一系列水利设施的作用下,就算出现全流域的降水,在科学调度之下,也能避免出现高强度洪峰,这样一来,就减少了一大半的水灾可能。

  就算洪峰出现了,中国也已经不再靠人往水里跳来阻拦洪峰,而是已经有了很多工程机械用于抗洪。

  比如动力舟桥。

  动力舟桥是一种每个浮体单元,自带动力架设快速、机动灵活,集浮桥、渡运于一体的新型舟桥。

  常用于在紧急或非正常状态时,快速架设通道,保障70吨级重型装备和车辆迅速克服江河湖泊等障碍。

  有了这些舟桥,一些挖掘机、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就能克服地形条件,尽快赶往险情地点进行作业。

  有时候,一辆车的作业效率就能超过100人。

  比如步履式挖掘机。

  这是一种全地型多功能挖掘机和多工具、多功能平台,它有四个支脚,使挖掘机的适用性和稳定性大大提高,非常适合在凹凸不平和狭小的场地上挖掘作业。

  它不仅可以尽快抵达轮式车辆无法抵达的地域,还能在山坡、河边进行作业,堪称抗洪神器。

  再比如砂石自动装袋机。

  这种东西堪称中国独创,在管涌、渗漏、漫溢等险情处置时,人工装沙石费力又费工,效率特别低。

  砂石自动装袋机可实现沙石自动装、封袋,单台效率可替代 60 个人以上人工救援。

  还有大功率“龙吸水”。

  当城市出现内涝时,就可以使用中国最新研制的“龙吸水”抽水机。

  垂直式“龙吸水”排水车排水扬程高度可达22米,相当于能把水喷到7层居民楼房那么高,1小时可以抽干100个游泳池,特别适合在地下车站、地铁站、狭小道路、涵洞隧道、水库、水坝盘等不同场景的应急排险作业。

  万一决口了怎么办?

  不要紧,有气动式植桩机和充水式橡胶子堤。

  过去决口打桩,只能人跳下去扶住木桩,上面用锤头一点一点敲。

  现在的气动式植桩机,往木桩上一套就可以自动打桩,平均每分钟打下一根木桩,实现了防汛抢险打桩机械化,

  有了木桩做骨架,紧接着就可以使用充水式橡胶子堤。

  它外层是结实耐磨的高强度帆布层,里面是不透水的橡胶水囊。

  压缩状态时轻便易携,哪里有险情就可以搬到哪里。

  使用时可就地取材,用水的自重作为重力进行溃口围堵,不用再像1998年那样扔沙包了。

  十几年前,部队抗洪用的都是锹、镐和编织袋,一袋袋沙土都是靠战士们肩挑背扛,把堤坝加固垒高。

  如今的抗洪,有了这些装备,再也不一样了,甚至在人们的不知不觉之中,就能度过洪灾。

  3、雪灾

  很多人都还对2008年那次雪灾记忆犹新。

  从未经历过如此寒冷的湖南、贵州等地的电力系统严重瘫痪,无数输电塔因不堪冰雪负重接连倒,大规模电力铁路停运。

  吸取了教训的中国,开始投入千亿资金,提高中国供电设备抗极端灾害能力。

  虽然天要凝冻,线要覆冰,是现阶段人力尚且不能扭转的自然现象。

  但中国已经通过线路抗冰加固工程、使用直流融冰技术、建设覆冰监测预警系统等措施,大幅提高电网防冰抗冰能力。

  如今再来冰雪灾害,中国已经非常有底气了:不就是冰嘛,小意思!

  以前,观冰主要靠人眼。今天,无人机、在线监测装置等运筹帷幄,还用上了激光雷达。

  通过背包式激光雷达设备发射出的密集激光点进行空间精准位置测量,就可输出整段数字化的输电线路的覆冰情况。

  以前,融冰全靠人力敲打。今天,普及“直流融冰”决胜千里之外,工作人员只需要点击鼠标,线路覆冰就融掉了!就是这么6!

  除了直流融冰,还有喷火无人机融冰、激光大炮融冰,这种激光清障仪8分钟内就能成功切除12厘米厚的冰层。

  如今,电网“主动脉”强劲、“毛细血管”畅通,在年复一年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中,中国的抗雪灾能力一直在进步,我们已经很多年没听说哪里因为雪灾而导致停电了。

  2  巨变的来源

  那么,仅仅十几年过去,为什么中国应对灾害能力,发生了如此大的翻天覆地的巨变?

  首先自然就是工业生产能力的进步。

  还记得汶川地震发生后,紧急转移出来的1136万受灾群众急需一个临时的家,四川、甘肃、陕西三省提出335.5万顶帐篷的需求。

  帐篷成为地震灾区最紧缺的物资。

  紧缺到啥程度?

  国家领导人都要跑到帐篷生产厂里面去督战!

  但是因为当时中国生产能力还有不足,一时半会并不能满足灾区需求。

  但现在不一样了,中国已经拥有了全球最强大的规模化制造能力。

  2021年全球的制造业增加值大约是16万亿美元,其中排在前5位的国家分别是中国4.87万亿美元,占全球比重达到30.32%,是美国2.5万亿美元的2倍之多。

  这其中进步最明显的,就是规模化制造能力。

  我们都知道,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是生产型企业降低成本的必要手段。

  而且现代制造业流水线生产的形式,企业生产规模越大,生产任务紧凑度越高,生产效率也越高。

  与此同时,对原材料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也会相应增强,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其次,规模较大的企业具有充裕的生产能力和优化的设备工艺组合。

  可以同时满足多个客户、多个产品的试制及新产品研发、生产需求,有利于产品技术储备和产品线的扩充。

  同时,为了保证供应效率和产品品质稳定,客户通常会选择几家供应商持续供货。

  只有具备大规模生产能力和快速响应能力的企业才能进入主流市场,成为知名长期供应商。

  中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已经积累了无数家能够规模化生产的中小企业。

  这些企业平时可以生产外贸订单,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就能一瞬间爆发出巨大产能,快速生产出灾区需要的产品。

  无论是武汉疫情时的负压救护车,还是全国抗疫时的防护服和口罩,或是数以千亿计的核酸检测试剂、检测拭子和检测瓶,都证明中国强大的规模化制造能力是应对所有灾难的底气。

  其次,是科技的进步。

  最近十几年来,中国科学研究水平和学科整体实力大幅度上升,若干学科方向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自主研发大量先进技术装备和系统进入实用,超级计算、高速铁路、智能电网、第四代核电、特高压输电技术等都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5G研发和应用场景深度拓展,人工智能发展的中国特色生态初步建立,正在加快赋能百业。

  在大算力和超级计算支撑下,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一批智能城市、智能工厂、智能医疗和智能交通等正在形成规模,这些都成为里推进产业快速升级的“利器”。

  科技这种东西,一通百通。

  你攻克了一门技术,也就意味着可以应用到各个行业各个领域,救灾也不例外。

  比如中国的无人机技术爆发后,2008年的时候高大上的无人机,现在已经变成了家常菜。

  不论大型无人机还是小型无人机,都开发出了五花八门的救灾型号,奢侈程度让国外看到都咂舌。

  很多原来根本搞不定或者很难搞定的救灾工作,都可以借助无人机轻松实现。

  比如前文提到的翼龙2H中继无人机,在2021年河南水灾中就发挥了巨大作用。

  水灾当日飞到河南(看看地图就知道有多远)在河南上空执行5个小时的应急通信保障任务后,又飞回贵州,而且还有余油。

  执行任务当天,翼龙2H就接通用户3572个,产生流量2089.89M,单次最大接入用户648个。

  正是靠着翼龙无人机的中继,救灾指挥部才初步摸清了受灾区域的基本情况。

  当然,这次水灾中起作用的不仅仅是翼龙无人通信中继机,还有纵横大鹏CW-15。

  这款无人机主要是侦察用,在狂风暴雨中也能正常飞行侦察,共拍摄733张照片。

  为救援提供及时、准确、直观的地理信息数据,清晰展现受灾情况,帮助应急管理部门掌握灾情和次生地质灾害风险。

  还有,水灾发生后,郑州市自来水厂受损,但抢修需要照明。

  因为电力设施的损坏无法带来足够的照明时间,于是天枢-A8系留无人机连夜赶往郑州。

  这种系留无人机其实就是拖一根电线飞到空中,为地面进行视频监控、照明、通讯等功能。

  因为它的飞行不是靠电池,所以理论上可以24小时滞空作业。

  实现了较大范围视频不间断安全监控值守、2000~3000平方米晚间照明应急保障,保证了附近居民用水安全。

  如果有人落水了怎么办?

  那就该水中无人机登场了。

  过去传统的水下救援方式一般是救生圈和冲锋舟,但人工投掷救生圈的指向性差,且在激流中容易被瞬间冲走,冲锋舟在湍急的水流中也非常危险,随时都有倾覆的可能。

  但现在不同了,中国有了“海豚1号”救生无人机,其实就是个带马达的遥控救生圈。

  遇到险情时,只需将“海豚1号”抛掷水面,即可快速、精准航行至落水人员身边,将其拖拽到安全区域。

  全程救援人员无须下水,只要在岸边拿着遥控器就行了。

  在河南水灾中,118台“海豚1号”在第二天就从珠海送到河南,成为很多受灾居民的救星。

  三是应急组织能力的进步。

  在过去,虽然中国也能及时应对各种自然灾害,但在救灾过程中,却总是让人感觉到“乱”。

  比如缺乏统一领导和协调指挥。

  2008年汶川地震时,在中央层面有11个部门分散管理着13项应急管理职能,形成多头管理、重复建设,各专业资源难以实现共享。

  救灾指挥东一个西一个,各负责各自的领域和区域。

  水利部门管水灾,消防部门管火灾,又涉及央企、地方政府、军队等互不统属的机构,难免出现责任不明、推诿扯皮的现象。

  除非国家层面统一指挥,否则很难协调好,但总不能任何一个灾害都让国家出面吧?

  再比如应急救援队伍布局分散,缺乏必要的培训演练,战斗力不强,救援装备落后,缺乏跨区域救援能力。

  一个省受灾了,另一个省的救援队伍要么派不出去,要么派出去了起不到作用。

  还有应急资源共享不够。

  这个资源不仅仅包括救援人员,还包括物资装备、专家、资讯等人力、物力、信息等等资源。

  一个地方受灾了,附近省份有什么应急资源可以用得上的?不知道,等公文过去询问,再返回来,黄花菜都凉了。

  所以,中国需要重建统一的应急管理力量。

  2018年,中国借鉴美国联邦应急管理局(FEMA)和俄罗斯紧急情况部的职能和职责,组建了自己的应急管理部。

  为便于统一指挥,中国地震局也由应急管理部管理。

  从此,我国原本分散、重复建设的应急资源和力量得到了有效的整合。

  改变了过去长期以来“九龙治水”、各灾各管的模式,形成了统筹管理、统分结合的新机制。

  有了应急管理部门的统一指挥,中国构建起了一个大安全、大应急的框架体系。

  首先就是职责更加明确了。

  过去发生事故、发生灾害以后都是第一时间去救援,但往往重救轻防。

  现在是“防、抗、救”相结合,应急管理部门的指责就是事前推动风险防范、应急准备,事中第一时间到现场调度、抢险救援,事后开展事故调查,形成了一整套应急管理体系。

  在应急救援指挥过程中,这个体系就像一个巨大神经网络,触角伸进全国各个角落。

  能够及时衔接政府部门,统一调配现场各类救援力量和物资装备,开展事发现场搜救、紧急转移、受灾群众安置、医疗救助等工作。

  其次就是应急指挥力量更强了。

  近年来,中国开启了应急救援中心的建设,分为6大区域,中心分别设在唐山、合肥、南宁、南昌、常州、武汉。

  按照华北、东北、华中、东南、西南、西北等地分布,辐射到了全国所有地区。

  这样一来,灾害发生时就可以由区域救援中心第一时间进行反应,同时其他区域也可以予以增援,而国家应急救援中心则承担着总领全局的角色。

  所以我们看到,在去年重庆的山火救援中,就有来自云南、甘肃的救灾人员参与救援。

  再比如泸定地震发生当天,应急管理部就调派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和其他各类救援力量1200余人、31台套装备、救援直升机1架赴地震现场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还下令集结了四川周边5省市的各类救援队伍3600余人、70余头搜救犬待命。

  第三就是应急救援力量更强了。

  应急管理部下辖消防救援和森林消防两支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总兵力达19万人。

  还有各类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和1200余支社会应急队伍作为重要协同力量。

  而且,为了应对不同的灾害,各个应急救援中心还建设了不同的应急救援队伍,配备了各种专业设备。

  比如防火的,有双光谱图像采集设备、运动视频采集设备、GPS轨迹采集设备、气象因子采集设备、灭火无人机等等。

  能够及时发现火情和余火,调集力量去灭火,如果地形不允许或时间来不及,无人机一发灭火导弹就射下去了,将火苗扼杀在萌芽。

  比如抗震的,有破拆机器人,安装有无线视频伸缩探测器、雷达生命探测器、无线音频探测器等设备。

  能准确探测到幸存者的生命体征,确定位置,迅速展开救援。

  比如防洪的,也有大型排涝车、水底机器人等等。

  这些专业设备的应用,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救援人员的损伤,另一方面也会大大缩短救援时间,增加救援成功的几率,挽救更多的生命。

  四是民众社会责任意识的进步。

  在2008年以前,志愿者服务并未广泛开展。但汶川地震,开启了中国的“志愿者元年”。

  汶川大地震之后仅40天,就有超过130万人次的志愿者带着物资和装备,从全国各地赶赴灾区以各种形式提供志愿服务,在救援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十几年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的进步,民众的社会责任意识得到强化。

  开始积极地参与到各种救灾之中,成为政府主导救灾力量的有益补充,往往能打出一场救灾的“人民战争”。

  比如在2021年河南水灾中,一名大学生在腾讯云文档中创建了《待救援人员信息》共享编辑文档,搜集各种救援信息。

  随后,“可支援信息”“可避险地点”“漏电风险地区”“官方救援队信息”“民间救援队信息”“物资援助”“医疗信息”等求助需求和救援信息不断增加。

  24小时里,该文档以250多万次的访问量、超过30万人次的参与修改量,创下产品单个文档的访问量纪录。

  人们通过这份特殊的文档进行接力,诞生了一个又一个成功救助的案例,网友称之为“救命文档”。

  更值得一提的是去年的重庆山火。

  当云南森林消防前来支援重庆山火救援工作时,发现山路陡峭,只能徒步上山。

  结果一个叫“龙麻子”的摩托车手在微信群里喊了一嗓子,瞬间北碚90%的摩托车都去了,摩托大军浩浩荡荡载着消防员们去往火场。

  重庆还个山城,山火发生的地区地形非常复杂,坡度普遍在40度以上,基本没什么运输车辆可以通行。

  而且山林密布又缺空场地,就算使用直升机将物资精准地投放到地面上也是行不通的。

  但救灾时山上从来都没有缺物资的时候,那是因为重庆人搭成了一条“人链”,用最原始的方式,像蚂蚁搬家一样一点一点,手把手将物资直接传递到最前线。

  而且慢慢地,物资供应已经超出了正常需求的水准,冰水、脉动、水果、头灯,甚至连用于睡觉的瑜伽垫和雪糕都送上去了。

  民间的志愿者更是成群结队。

  一听说前方需要油锯手,不管会油锯的还是不会油锯的,都放下了自己的工作,跑来应征。

  有部门专门成立了志愿者招募的地方,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招募人力,而且按照专业技能进行分类编组,临时安排组长,分配任务。

  最终,蔓延了整个山头的大火居然4天就把明火扑灭了!让蔓延几个月的澳大利亚山火情何以堪!

  这种可怕的组织能力和民众参与意识,比扑灭山火的救援能力,是更伟大的实力体现。

  3  战争的底气

  这十几年来,中国建设的救灾机制、设备、装备、体系,都在2021年河南的洪水中得到了检验。

  要论河南洪灾的单位地区单位时间降雨量,是远超1998年的长江流域的。

  但如此大的降雨量,在中国预警系统、救灾力量、救灾装备的支持下,整个水灾虽然情况严重,但影响范围非常小。

  波澜不惊就完成了整个救灾,再也不像1998年那样靠动员全国力量了。

  这说明,中国救灾能力已经有了革命性进步,过去和现在,真的不一样了。

  当前,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任何事情都可能会发生,黑天鹅和灰犀牛也会时不时出现。

  有必要的时候,敌人在发动战争的选项之外,利用灾难制造混乱也是打击一个国家的选项之一。

  在这方面,美国有着丰富的经验。

  早在50年代,美国就成立了一个“麦金莱气候实验室”,将人工增雨技术作为气象武器进行研制。

  在艾森豪威尔执政期间,美军明文指出“气象控制比原子弹还重要”。

  经过测算,一次雷暴的能量等于一枚250万吨级核弹,一个气旋产生的能量相当于一枚100万吨当量氢弹,而一个成熟台风释放出来的能量相当于每20分钟引爆一颗一千万吨当量的核弹。

  这种威力让美军心动不已,对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研究。

  这个实验室里汇集了全球30多种经典气象,有雨实验室、风实验室、气温实验室、雷电实验室。

  基本你想要什么天气,实验室都能小规模制造出来,当然最成功的的就是人工增雨武器。

  越南战争期间,前方美军打得不顺,后方越南又通过胡志明小道源源不断向南方输送弹药物资,所以美军想起了手里的气象武器,并命名为“凸眼计划”。

  从1967年到1972年,美军出动了两万多架次的飞机,把将近500万枚碘化银降雨催化弹扔到了越南的上空。

  500万枚催雨弹是什么概念?

  平时的人工降雨也不过是持续几天而已,多次不间断的催雨弹不仅制造了严重的降雨,甚至延长了雨季,让越南长达几个月都在遭受暴雨的冲刷。

  结果就是山洪爆发,桥梁、道路、仓库等都被摧毁,连胡志明小道的效率都大大下降,给越南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美军认为凸眼计划成果显著。

  1970年,美国为了打击古巴,又在古巴发起了“蓝色尼罗河行动”,同样是使用碘化银在上游部下倾盆大雨,从而使古巴核心地带无雨可下,对古巴许多地区的农业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一直到1978年,联合国意识到“气象武器”对全球环境或许会造成无可挽回的伤害。

  在100多个国家的联合要求下,美国才不得不在1979年停止了相关试验。

  现在知道为啥红警要把美军的超级武器设计成“闪电风暴”了吧?

  因为美军真的有气象武器!

  除此之外,冷战期间美国科学家还发现,地下和水下核爆炸或化学炸药爆炸,都可以引发地震。

  在关键板块构造带,还可能强化火山喷发并产生“海啸”效应。

  例如在大规模渡海作战时突发海啸,使攻击部队遭到灭顶之灾。

  事实上,在西方集体与土耳其交恶之后,土耳其就发生两次大地震。

  很多人都怀疑是“地震武器”所为,要不为啥那么巧,西方国家刚刚关闭使馆,土耳其就地震了?

  虽然没有足够的证据,但以西方国家过去的手段,我们不能不防。

  防范这种“灾害武器”的最好办法,就是提高自己的抗灾能力和救灾能力。

  当敌人的灾难武器达不到预期目的,那么就会慎重使用这种灾难武器。

  所以,救灾能力也是一种国家能力的体现。

  要知道,衡量一个国家力量是否强大,主要有两个标准:

  一是看这个国家武器装备的先进程度,二是看动员能力的高低,

  这种能力是指一国政府面对突发大规模灾害,或战争入侵等紧急情况,最大限度的整合资源、动员国民、社会稳定、维持国民基本生存需要的能力。

  还记得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国的应急非常迅速。

  无论是空运能力、铁路运输能力,还是医疗资源的动员能力,包括人员的管控、防止疾病大规模扩散等等方面,都体现出中国是高度组织化的社会。

  当国家机器启动后,运行速度、整体统筹、协调能力都是非常强的。

  对于中国表现出的动员能力,美国五角大楼分析人士认为,中国人动员起来对付疫情的救灾力量,让西方看到这个国家的战争动员能力,远比西方预期的厉害。

  所以相比先进的武器,救灾能力强才是一个国家最大的威慑力。

  今天,中国有能力应对百年难遇的各种自然灾害,明天中国就有能力应对美国发起的任何挑战包括战争。

  也许,这才是中国应对美国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最大的底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4-29 17:50 , Processed in 0.12501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