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71|回复: 0

姚尧:房地产税重要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5-8 17: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月25日,自然资源部宣布,我国全面实现不动产统一登记。

  消息一出,许多人惊慌失措,觉得房地产税要来了。

  没过多久,又有许多人解惑答疑,说不用惊慌,因为不动产统一登记只是征收房地产税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后续即便要征收房地产税,也还有很多程序要走。

  于是,就有很多读者留言,问我对这事怎么看,到底用不用惊慌。

  在我看来,任何一条单独的新闻,都不用惊慌。因为,所有需要令人惊慌的事,都必定是重大趋势的转变,且你没有为新趋势的到来做好准备。而这样的重大趋势转变,必定不只是一条单独的新闻所决定的,必定事先就已经有了长期的铺陈酝酿的过程。至于要如何真正读懂这个重大趋势转变,那便不能只是就新闻论新闻,而需要追根溯源,探求本质了。

  一般情况下,经济成果主要是由所有者、借贷者、劳动者、地主和政府这五类人群共同创造的,因此这五类人群都有权参与对经济成果的分配。所有者提供的是资本,索取的是利润。借贷者提供的是贷款,索取的是利息。劳动者提供的是劳动,索取的是工资。地主提供的是土地,索取的是地租。政府提供的是公共产品和服务,索取的是税收。五者之中,若能平衡发展,就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任何一方有所偏废,都有可能会激化矛盾,阻碍发展。

  举例来说,如果政府索取过多,那就是所谓的“苛捐杂税”。如果借贷者索取过多,那就是所谓的“高利贷吃人”。如果所有者索取过多,那就是所谓的“万恶的资本家”。如果劳动者索取过多,那就是所谓的“高福利陷阱”。以上种种,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不鲜见。而在当下,经济社会的主要弊病,就在于地主索取过多。

  这种地主索取过多的现象,又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伤害经济社会的:一是企业租房时需要承担高昂的租金,以至于利润微薄,经营困难,不敢创新,不敢扩大再生产。二是劳动者租房时需要支付高昂的租金,以至于工资虽不低(站在企业的角度而言),积蓄却很少,不敢消费,不敢对自己投资。

  于是,我们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房地产税重不重要,该不该征?就短期而言,或许时机还不成熟。可是就长期而言,征房地产税只是工具,而不是目的。为政者或许会早用这个工具,或许会晚用这个工具,甚至或许会不用这个工具,而改用别的工具。但是,为政者的长期目标,必定是会朝着纠正地主索取过多的方向努力。对此,为政者一方面需要有前瞻意识,为未来培育更多能够逐渐顶替房地产的新兴行业;另一方面需要有战略勇气,承担房地产行业重要性降低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压力。

  多少年来,从官方到民间,一直都在鼓励创新。客观地说,中国创新的进步和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可现状依然是远远不能令人满意的。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我认为最重要的一条,是许多人未曾留意到,又或者是有意避而不谈的,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其实是不鼓励创新的。

  我这话一说,或许很多人会觉得不舒服,甚至本能地就想反驳。对于许多长期关注姚尧的读者来说,更是会觉得讶异:你不是民族主义者吗?你不是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吗?怎么会说这种否定传统的话呢?我觉得,这本身没有什么矛盾。传统的,并不一定都是对的,男人留长辫,女人裹小脚,那也是传统,难道我们也要继承发扬吗?当我们仔细回顾三千年来的中国文化历史后就会发现,古圣先贤虽然不乏鼓励创新的名言,但其思想的根本还是在追求社会的和谐稳定。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创新之目的,还是要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如果不是处于不得不然的困境,如果不是有十倍百倍的利益,能不创新还是不要乱创新。这,与我们当代社会所提倡的创新型组织、创新型社会是完全不一样的,更不用说所谓“破坏性创新”了。

  当然,我们完全没有理由,更加没有必要责怪古圣先贤,因为在几千年来的农业社会中,创不创新确实没那么重要。农民只要依照自然规律,勤勤恳恳地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就好,你要他创什么新,他又能创什么新呢?鲁迅曾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可问题是,在几千年大一统的农业社会中,火药发明出来之后不做爆竹,又能干什么用呢?难道让农民都持枪配子弹吗?这样对于经济社会是好的吗?罗盘针发明出来之后不看风水,又能干什么用呢?难道让农民都舍弃耕地而航海吗?这样对于经济社会是好的吗?

  因此,古人是古人,今人是今人。古人极其缺少创新应用的场景,所以他们用不着鼓励创新,只需要勤勉。对此,我们完全没有理由对其苛责。今人广泛存在创新应用的场景,所以我们必须要鼓励创新,同时需要纠正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创新的束缚。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对于土地的过分重视。《大学》上说得很清楚:“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所谓“君子先慎乎德”,这句话许多人未必能听得进去,听进去后也未必能做得到。至于“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则可说是刻在绝大多数中国人骨子的共同记忆。

  不仅是在中国大陆,所有被中华文化浸染过的国家和地区,都对房地产存在一种特殊的执念,这是源于农耕文明对土地的执着与热爱,而房地产的价值主要就是土地价值。司马迁写《史记》,里面有一篇叫《货殖列传》,这是为大商人立传的,同时也阐述了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在这篇文章中,司马迁认为,从价值判断的角度来看“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也就是说:“依靠农耕本业致富为上等,依靠工商末业致富为次等,依靠奸诈致富为最下等”。但是从致富效果的角度来看“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者,贫者之资也”。意思是“以贫求富,务农不如做工,做工不如经商,刺绣文彩不如倚门出卖。这里说的工商末业,正是穷人致富的手段”。那现在问题来了,从价值的角度来讲,穷人应该追求务农的本富,从效果的角度来讲,穷人应该追求工商的末富,那岂不是说道德标准高的人就活该受穷,道德标准低的人就容易发财?于是司马迁给出了这样的建议:“椎埋去就,与时俯仰,获其赢利,以末致财,用本守之”,也就是说要“研究趋势的发展,把握时机的变化,从而获取利润。通过工商末业来发财,通过农耕本业来守财。”那什么叫做“通过农耕本业来守财”,可不就是要多买土地嘛!

  正是“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的观点,一直贯穿着中国的商业发展史。明清以降,中国出现了所谓的十大商帮,可无论是晋商还是徽商,无论是浙商还是粤商,哪个不是在工商业获得巨富后,把钱财拿来大肆购买房产和土地的?诚如历史学家李剑农在《先秦两汉经济史稿》中所说的,“司马迁之观念如是,秦汉间大多数人士之观念亦如是,甚至于由秦汉以至于今日,中国大多数人之理念,尚未能大异于是也。因此一切士农工商的活动,最后以取得大量土地而成富为目的。”李剑农著书时的“今日”指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可是他所阐述的道理,依然适用于经历过市场经济改革、全球化浪潮和信息技术革命的“今日”。今天绝大多数的中国人,一旦积累到财富后,就会条件反射般地去买房。这不是没有理由的,这是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他们虽然没有读过《货殖列传》,但他们长期接受文化熏陶告诉他,买房才是最正确的选择,是守护财富的最佳途径。

  许多老读者都知道,姚尧自己是一直不买房的。自从2007年离开学校,迄今已经在上海租了十六年的房。事实上,早在我2000年进入大学,获得谈恋爱的自由后,就将“是否认同我不买房”视为是否要和那些喜欢我的女孩子深入发展的首要条件。我当时的理由很简单,身为毫无背景的平民子弟,要想建功立业就得抓住重大机遇,要想抓住重大机遇就得具备远见卓识,要想具备远见卓识就得阅读海量书籍,要想阅读海量书籍就得学习时间充裕,要想学习时间充裕就得减少打工时间,要想减少打工时间就不能背负房贷。

  经常会有许多读者留言,称赞姚尧学识怎么会如此渊博。我们先撇去天赋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不谈,我们就只计算学习时间。假设我们在进入大学前的起点是差不多的,我从读大一开始,就能确保平均每天十小时以上的学习时间,这种状态迄今已经维持二十三年了。除了读书学习之外,我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兴趣爱好。就连谈恋爱的时候,我也不会逛街,不会旅游,只是和仰慕我的女孩子聊我读过的书。顺便说一句,经常有读者留言,问读完书以后很快就忘记了,怎么办?我想,如果你读完之后,需要将书里的内容讲解给你喜欢的人听,或者给喜欢你的人听,那么印象就能深刻得多了。所以,如果你能做到我的一半,譬如每天读五个小时的书,这样坚持十年,我不相信你身边的人不会佩服你学识渊博。

  至于说到投资,我觉得,无论股市,还是楼市,都不是最好的长期投资方向。在我看来,第一顺位的投资,是投资自己。当自己的认知提高了,处境再难都会有出路,起点再低都会有希望。如果自己的认知不够,那么现在已经积累的财富和名望,随时都有灰飞烟灭的可能。

  第二顺位的投资,是投资家人。中国人说:“家和万事兴。”一旦家庭不和睦,事业就很难兴盛。如果配偶掣肘,则情绪一定会烦躁。如果子孙不肖,则家业迟早会败光。

  第三顺位的投资,是投资朋友。一个人在贫贱的时候,往往需要朋友的帮衬扶持才能走出困境,获得机遇。一个人在富贵的时候,看似周围喧嚣热闹,但很多人都是贪慕名利而来。一旦你遭遇挫折,未必会有多少人能伸手援救。所以,平常要养成多结识好朋友,帮助好朋友的习惯,这样将来碰到困难了,才会有朋友愿意帮你。大家可能工作比较忙,没有时间精力去胡思乱想。像我自己没事的时候,就经常会想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譬如万一哪天我遭受重大挫折了,一贫如洗了,我可以向谁求救?有谁愿意接济我渡过难关,有谁愿意帮助我东山再起。或许,这只是在杞人忧天;又或许,这可算是居安思危。

  最后说回到房地产,在可预见的将来,我应该是不会在大城市买房的。不过,在我的认知里,有两个广义的“房地产”,一个是读者的心,另一个是出版的书。前者,我视为住宅地产;后者,我视为商业地产。

  很多人说,有房才有家。对此,我是不太以为然的。因为家是陪伴一生的,而房是经常要换的。在如今的社会,有几个人是买下房子后,就准备在这套房子里过一生的?你可能需要搬家,需要换房,需要出租,需要拆迁,你有太多太多的理由把当初买入后视为“家”的那套房子卖掉。可是,我相信我有很多读者,是愿意一生陪伴,不离不弃的。在我看来,每当我拥有一个愿意视我为家人的读者,就相当于拥有了一套房。在我看来,最好的房子,不是那个在昂贵的土地上,由钢筋水泥堆砌成的框框,而是读者真诚的心。

  至于我出版的书,只要卖出一本,就相当于收了一次租金。只要能卖十年,就能收十年的租金。从更长远的历史角度而言,古往今来的帝王将相们修建了那么多宫阙楼台,而今安在哉!要么是被战火毁坏,要么是被岁月掩埋,要么是转为公有,又有几样是能够留给子孙,传给后世的?“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反倒是那些古圣先贤撰写的书籍,看似并不占据多大的面积,现在亦卖不了多高的价钱,却一直是滋养心灵、启迪后世的文化瑰宝。我想,这才是弥足珍贵,且屹立不摇的房地产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3-29 05:01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