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918|回复: 0

郑彪:也谈文革何以失败——兼论何新先生何以陷入误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4 10:5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革何以失败?这个问题,几十年来海内外的分析很多,见仁见智,有关论著可谓汗牛充栋。博主也思考了很久,一直没有满意的答案,近年来研究地缘政治,感到有些开窍。全面回答这个这个世界级的前沿问题,需要做很深入广泛的专门研究,这里只能管窥蠡测,从马列主义和地缘政治的结合上做一点创新思路的分析。

  文革为什么失败?我的基本观点是,在表面上是两极世界格局,实际上20世 纪五六十年代以后由于苏联集团热衷于“美苏共治”而导致中苏分裂和(注一)世界格局不断向西倾斜的条件下,在中国这样一个贫困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中,由于世界和中国的历史条件尚未完全成熟,更由于国内国际的经济政治军事社会和文化乃至全球意识形态等领域的力量对比相差悬殊,文革这一试图挽救共产主义运动既有成果的史无前例的伟大试验,尽管政治上有其必要性,理论上发展了马列主义,实践上主要靠毛泽东的历史威望一度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但终于引发了主要由于诸多历史条件局限而产生的深刻矛盾,逐渐改变了人心向背,使之难以持久,陷于失败。但是文革理论和实践的意义是伟大和永恒的,文革后半个世纪的历史演进、世界变局和新中国前后两个三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丰富经验教训证明,毛泽东是伟大的哲学家、革命家和最伟大的思想家,毛泽东思想已经历史性地上升为毛泽东主义,21世纪人类社会和中国的未来仍然需要毛泽东思想的指引。

  本文对以上观点和结论不拟展开论证,只想强调几个具体观点。

  第一,在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是一场对近几百年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全球地缘政治变局,原本需要至少中苏两国为首的东方集团持续半个世纪以上的共同奋斗,才能实现。但历史飞跃,政治变局往往取决于若干领袖人物 (这样讲并非主张唯心论)。实际上,如果历史再假斯大林、毛泽东以三十年阳寿,东风压倒西风根本不成问题。即使只假毛周三十年阳寿,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雄文也不至于翻成败笔。但是苏联只跑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第一棒,中国不得不接力跑第二棒,到第三棒第一代领袖离去时,正值社会主义多歧路加剧,歧路开始亡羊了,当然是苏联的赫鲁晓夫亡羊在前。而赫鲁晓夫在苏联和中国逐渐成了气候,加以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兴起,20世纪历史的方向发生改变,历史大幅度倒退了。这是文革失败的全球政治背景,离开这个20世纪全球两种制度、两种命运的东西方博弈演变(变来变去)的背景,无法正确深刻地理解毛泽东和阐释文革。

  第二,毛泽东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历史条件下发动文革,包括明知国力不足的历史条件下毅然决然地扛起反帝反殖反修的义旗,且高瞻远瞩地毅然发动文革,这正是其胸襟宽广,理想高远,思想深刻,人格伟大之所在,毛泽东就是现代圣人,或者西方的说法叫超人,超越历史。赫鲁晓夫等人说毛泽东为了争夺国际共运领袖云云,都是俗见,小人之心了。王震将军说,毛比我们这些人早看了五十年。别人照毛泽东差好几个层次。如果进一步量化,是否可以设想,假设毛泽东在政治上处于一万米的高度,可以高瞻远瞩,周恩来可能在八千米,其他人应当各自有自己的高度和位置,这大概就是“几个层次”的涵义。

  第三,没有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中东乱象、埃及屠城以及中国改开三十年的巨变和教训,文革可能“永远”地失败了。但是,世界历史的演进正在全球范围内为文革的理论和实践注入新的强大的生命力,文革政治演习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正在随着近年来中国内外诸种矛盾和危机的迅速深化而日益凸显,社会的人心向背再次历史性地重新向毛而不向别人。这就是时代的人心所向和历史的脉搏。我曾说,未来一个时期中国的政治坐标在毛邓之间,一些人不爱听,那篇文章在红歌会网点击几万次并在北戴河高温气候下在显著位置挂了多日之后,终于被删得无影无踪。其实我说在毛邓之间是有前提的,就是某些利益集团要对人民群众做出大幅度的历史性让步。不是在读法国大革命的书吗?起码要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早期的 “光荣革命”和20世纪的罗斯福新政,就是要实现巨大的全社会的政治妥协。否则,未来的政治坐标可能就不在毛邓之间,而在别处了。别处是何处?可能有两种情况,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发生,代价可能都太大了。对毛泽东理论和实践的现实意义和历史呼唤,完全视而不见不仅是可笑的,徒劳的,也是愚蠢的和危险的。所以,从人类历史的角度和高度看问题,文革成败的历史结论,尚在未定之天。

  第四,目前中国最大的政治心结是毛泽东,对毛泽东最大的心结是文革。这个心结的解决与否,决定中共和中国的命运,决定中华民族的复兴或覆灭,也进而决定全球地缘政治的新的变局,决定人类社会的前途命运。这个历史性抉择就在当下,就在十八大这一届班子。时乎,时乎,不再来。

  何新先生曾经有不小的影响和很高的名望,特别是何新对毛泽东做出过很高的具有独特性的评价,博主因此一向敬重何新。但是,博主也注意到他的局限,特别是他对文革的深恶痛绝。何新《文革何以失败》这篇文章,许多观点值得商榷,例如建国以后,毛泽东确有骄傲而犯错误的一面,但是文革的发动,却与骄傲无关,而有其深刻的政治原因。博主对何新先生的文章作过一些评论,这里不愿再开罪先生,相信读者自有判断。但是既然已经落笔,完全不开罪于先生,也不现实。这里我只想指出,其所以在文革问题上至今没有改变,据博主观察,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他对马列主义不大懂,也不大瞧得起,这一点极大地影响了他对现代史问题的分析判断。殊不知马列主义是20世纪反转世界格局最厉害的地缘政治学,而恰恰何新先生对地缘政治学颇有造诣,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二是何新先生的立场决定的,何新的立场充满矛盾:他是一个卓越的民族主义者,又对人民大众充满同情; 他的出身和社会关系,或说上流社会的圈子,以及他的阅读,使其具有一种强烈的贵族心态和士大夫气,这种贵族心态与出身和经历有关,例如对高级领导人有知遇之恩,又具有某些红二代的先天特征,却又似乎很瞧不起不读书的“八旗子弟”(更不必说其他二代),但是在政治立场上,包括对待文革的态度上,至少在客观上看,还不及某些觉悟了的红二代,更谈不上亿万草根阶级了。这些原因,可能还有别的原因,使其近年来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不仅脱离实际,而且脱离人民群众。前者如对朝核危机的看法,后者如公开宣称信仰佛教和对马列主义者的“不屑”以及说十八大以后天下太平,可以“洗洗睡了”,诸如此类。第三,就是目高于顶,骂倒天下读书人,唯我独尊,导致固步自封,虽然他在揭露共济会、转基因、疫苗等问题上继续立新功,且继续挖西方文化并不存在的“祖坟”,这些都难能可贵,功盖当代文坛,但是在一些问题上,包括对文革的认识上,不能吸收实践发展的新鲜经验教训,不能与时俱进,也是其白璧微瑕、美中不足。

  上述观点,主要着眼于政治,并非全盘肯定文革,连毛泽东本人也对文革评价为三七开。文革最大的代价之一是牺牲了文化,破而不立,特别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这方面在拙著《中国软实力》有专门论述。以上是我对文革何以失败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主要是读何新先生《文革何以失败》的读后感,写在这里,就教于何新先生和各位读者方家。既是读后感,首先还是要感谢何文的启发,也难免附带对何新先生有所分析评论,希望没有冒犯先生。

  (二0一三年八月十九日首发,二0一四年五月四日重发)

  原文注:近些年来有一种国际思潮,说中国改革开放抹黑了社会主义,促进了苏联解体。最近季塔连科先生也对中国媒体说,中国的改革“促进”了苏联解体。俄罗斯和一些东欧国家对中国改革进程和苏联解体的原因有不同看法,完全可以理解。1990年我曾应季塔连科先生之邀前往访问,做一对一的专门讨论,所以我完全理解他的观点。问题在于,苏联解体和中苏分裂有很深的历史文化根源,至少要追溯到赫鲁晓夫,再往前还有斯大林,再往前就是沙皇。但是这样一算历史旧账,就无趣了。所以,中俄两国需要真正不纠缠于过去,直面于严峻的现实,携手开创世界的未来,向未来要前途,才是上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7 19:54 , Processed in 0.17196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