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2465|回复: 28

中、美两国的“挨揍能力”与“揍人能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4 08: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部分:

  写在正文之前:

  1、关于现今的中国:

  本人看法:今日之中国,是一个人类历史中从未出现过的,并拥有超乎想像的巨量体格,而又极其诡异的“政经体”。所谓“超乎想像的巨量体格”,这样描述或许更为直观:如有朝一日,中国人民都发达了,那么“平均”一下,世界人民都小康了。至于“极其诡异的政经体”这个概念,不用解释,本人也无法解释。
  由于中国的体量太大(量变引发质变),运作模式也太独特(基本游离于“其他模式”之外),因而这些年来对其很多的“预期”、很多的“评估”,都一一沦为笑谈。似乎一些规律、一些方法、一些统计数据,套用在中国身上时,都失去了效用,以至于目前在很多国人的意识中,只有“中国的”和“外国的”这两种区分。
  以上种种,可浓缩成一句话:中国确实太特殊了。
  也正因为如此,有些以前似乎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标准,是无法生搬硬套地去评判、估量当下的中国各个方面,这也是本人撰写此文的一个“基本逻辑”。

  2、有关中国的“韬光养晦”

  本人对“韬光养晦”的理解:便是有愿望当"爷爷",也有资格当"爷爷",而在成为"爷爷"之前,“装孙子”的行为。最关键的是,使用“韬光养晦”这种策略,有两个最基本的前提,一是主观愿意“装孙子”,二是旁人认可你“装孙子”的行为,缺一不可。
  可目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
  1、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实体经济规模。
  3、世界第二高的军费开支。
  4、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武装力量。
  5、拥有世界第一的年发电量。
  6、拥有世界第一的一次能源消耗量。
  7、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
  ......
  没必要再说了,类似以上的“头衔”,至少还能罗列3、50种,而且最根本的是,中国还拥有世界第一的人口和第三大的陆路面积。
  以上文中所描述的中国出现在世人面前时,应该怎样做才能使旁人认可你的“装”?
  有可能吗?
  因此,与其欺人欺己,不如昂首挺胸、摆正位置、坦然面对。说到底,应势而变、应时而变,才是说得通且该有的行为方式。
  综上,本人的看法只有一句:某些没做的事,现在该做了,某些小做的事,现在该大做了,某些原本桌底下的事,也该搬到桌面上谈了——韬光养晦过后,“有所作为”是必须的选择!

  正文:

  不予人活路的中国

  近些年来,“产业升级”在中国无疑是一个热度很高的词汇。上启国家领导人,下至庶民百姓,对此都“津津乐道”。
  那么到底什么是“产业升级”?
  标准定义: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
  “产业升级”的目的为何?
  剥去纷繁,直见实质,其核心目的是:以更舒服的方式,去获取更多的利润。
  当然,“产业升级”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因为不少国家早已做过,甚至在多年以前便已完成过一次“大升级”,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可归为此列。其大致方式可这样描述:将不“太赚钱的产业”(低端产业)大幅缩小,或者彻底摈弃,又或者转移至其他发展中国家,而自己则通过相关方向的一系列投入、提升、突破,从而占据高附加值的“高端产业”。

  可中国的“产业升级”是怎么样搞的呢?
  中国非但没有将“低端产业”弱化、剥离、转移,甚至还一直在不断地扩大其规模,提升其产量,而与此同时,又全方位地向“高端产业”进行强力渗透,并且在不少领域已取得显著的成效。(这点无需抱有任何疑义,只要稍微留意一些的相关统计数据,便会一目了然。)
  中国的这种搞法和之前所有国家的“产业升级”都大为不同,甚至说其是南辕北辙也不为过。粗而言之,就是中国“光吃不吐且胃口惊人”。看得见的是,其满世界的找买矿,将原材料加工成各种“低端小商品与大商品”卖到了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并占据了极高的市场份额,是实打实的世界工厂,夸张点说,目前的中国几乎是凭借一己之力去供应全世界的“低档消费”。

  那么中国的这种搞法究竟好不好呢?
  对于这个问题,确实很难回答,只能说:有其必然性。
  先说“不放弃低端产业”的问题。
  其一,中国有13.4亿人,占世界总人口的1/5,而所谓三十几个“发达国家”的人口数量加在一起,不过才10亿人,仅仅是中国人口的75%而已(这也是本人在前文中提到的,量变引发了质变)。如此巨量的中国人要吃饭、要就业,现阶段怎么可能大幅缩减,甚至完全摒弃“低端产业”呢?而所谓的“高端产业”,才能容纳多少劳动者(辩证地看,大多数人都去从事的产业,还能“高端”的起来么?)。因此,如中国真要闷头按着“发达国家的老路”走,生搬硬套各种步骤,其极为恐怖的后果,任谁都能想得出来!
  其二,中国还在大发展,对很多“低端产品”的需求量不仅非常大,而且还在不断地增加。举个例子:根据某党的规划,在未来的几十年中还有几亿国人要“脱农入城”,这意味着大规模的基建远未完成。房子要建、路要铺、桥要修、各种配套设施要搞,各种“城里人”的生活用品要消费等等,诸如此类的事,对于“基础产业”(低端产业)将会有一个什么样的惊人需求?姑且不论,如果中国自废武功,其他国家是否愿意,且能够对其进行充裕供给,就算它们能够完全满足中国的胃口,可相关产品的价格将会如何呢?把鸡蛋卖出鸽子蛋的价,类似的事还少吗?一言蔽之,中国本身就有极大的需求,并且有能力满足自身的这种需求,却要花费惊人的代价向外国进口,甚至受制于人,这得是怎样的一种“国际主义神经病”呢?
  其三,以中国“低端产业”的体量和未来的发展看,在未来的某一阶段,也许很有可能将其他国家的“低端产业”彻底压垮,从而进行某种意义上的“垄断”,而众所周知,垄断是获取超额利润的捷径。退一步,就算没有得到通常意义上“垄断收益”,想长时间保持还算说得过去的利润率,应该说还是大概率的事件吧!
  综上可以看出,不论今后的结果如何,就现阶段及可预见未来的中国而言,选择这种搞法的道理是说得通的,而且除此之外似乎也别无他法。
  对于“升级到高端产业”其实没什么好说的,因为这是绝大多数人的共识,毕竟少消耗、多赚钱的事谁都愿意干,无论是国家,还是民众。

  “光吃不吐的必然性”基本说完了,下面就谈谈对这一搞法有可能所产生的后果。

  很多人都知道,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化”国家是非常困难的事,甚至可以说,过了那个村便没有那个店了。(中国是个极特殊的例子,能做到今日的地步,确有其必然性,但谁也不能否认,其中多少还是有些运气的成分。)
  要搞一个“基础、初级、低端”产业,需要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及配套等,能把这些东西凑齐开工,就已经非常不易了。如想该产业步入良性发展,还必须具备一个最关键的要素才行!不用说,这个要素自然就是市场。通俗讲,就是生产出的产品,不仅要买的出去,而且还要保证一定的利润率。
  上文曾提到过“中国光吃不吐,且食量惊人”这一说法。“光吃不吐”意味着绝大多数“基初低”产业,不会从国内转移出去。“食量惊人”代表着中国“基初低”产品生产的恐怖规模(很多类别产品的产量都占据了全世界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现今的中国,是以其全球最完整的工业门类及配套体系,加之无与伦比的规模效应,去不断地“倾销”其产品,鲸吞着各种“基初低”产品的市场份额,怎还会留给“待发展国家”足够的市场空间,去发展它们自己的相关产业呢?产业都发展不了,“工业化”就更是无从谈及了。
  如果说在此之前,“工业化之门”还留有一丝缝隙,那么在中国变成如今这个样子后,这扇至关重要的大门,便被铁水彻底封死了。换而言之,除非这个世界再次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否则其余“待发展国家”,再没有机会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更直白说,就是中国卡断了它们的“上进之路”。
  因此,中国和每一个有一定硬件基础,且想有所作为的“待发展国家”,都有着根本的利益冲突,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这种无可避免的矛盾将一直存在。
  “低端产业”无需再多说,中国现今已基本掌控,剩下的任务,自然就是想方设法吃下“高端产业”这块令人垂涎的大蛋糕了!
  如此“高级的食物”,不仅有人在拼命地护着,而且中国自己的牙口还有待磨砺,要想吃进嘴里、化于腹中,难度自然非常高。可这难度到底高了到什么程度,换句话说,这难度是否真高到了能使中国裹足不前呢?
  “乐观者”能列举出一百条理由去支持中国能够达成心愿,那么“悲观者”同样能找出一百条理由去否定乐观者的预期,的确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让人无所适从。
  既然如此,不如彻底抛弃纷繁复杂的“旁枝末节”所带来的困扰,将“该难度”放入历史中进行纵向比较,或许能看得更清楚一些。

  50年代初,国内是要啥没啥、百废待兴。而且在那几年间,还于境内“剿匪”200余万。北边和美国在朝鲜半岛打得热火朝天,南边还帮着越共抗击法国......难不难?
  60年代末,国内正处红朝涌动之时,乱象丛生。在北边和陈兵百万的霸苏冲突不断,南边还帮着越共与美帝大打出手,以瘦弱的小身板力抗两超......难不难?
  80年代末的中国......难不难?
  但结果是,这些看起来很要命的沟沟坎坎,早已踩在了脚下,成为了历史。
  不敢说,也没必要去较真,这些在历史中出现的“种种困难”比“产业升级”孰易孰难,但至少谁也无法否认,如今中国的身子骨比之60年前、40年前、20年前不知要强壮了多少倍。

  想搞“成”“产业升级”需要什么?
  首先是意志。中国有!“产业升级”是国家意志和民众意志的高度统一,这绝对无可质疑!
  其次是人力资源。中国有!几千万科技人员和数亿劳动者构成了世界上最为庞大、充分的人力支持,谁能否认?
  再次是产业积累。中国有!经几十年间的发展与沉淀,形成了全球最为完备且规模惊人的产业体系,怎敢视而不见?
  最后是运转模式。前文曾提到过,“中国模式”太特殊了,无先例可借鉴、去评判,但至少到目前为止,它还一直在快速前行。
  因此,就本人看来:在“中国模式”“一贯如此”的强悍驱动下达成所愿,所缺不过唯时间尔!
  当中国吞噬了“低端产业”并介入一部分“高端产业”后,一些“发达国家”(非伪发达)的日子就开始非常难过了,近几年还爆发了各种危机,且在多地挑起了各种动乱,真是巧合吗?这事,当真是见仁见智了......

  当中国攻占了“高端产业”一定份额后,某些“发达国家”又会如何?
  很明显,甚至无需预见:在“低端产业”几近苍白,而“高端产业”又每况愈下(逐渐丧失赖以生存的超额利润),某些“发达国家”原有的生存发展体制及模式将会被无情地击碎,从而势必引发其社会的极剧动荡,更甚者,或许被卷入“大崩溃中”也犹未可知。更直白而言,中国侵占“高端产业”的时间表,就开启了某些“发达国家”大动荡的倒计时。(此点可参看美总统奥巴马极为露骨的言论:13亿中国人现在过着和美国人和澳大利亚人一样的生活模式,那么对于我们来说都将会是十分悲惨的状况,这个地球无法承受......)
  毫无疑问,这是绝对要人命的搞法!
  古语云,弑父屠子,不共戴天。可就现实而言,真正不能“商量”的,只有一种“仇恨”,即:不予人活路。
  不给人留生路,让人无路可走,退无可退,“强大的被逼者”也只得“愤起一搏”。(简单解释:我就是要过好日子,而我过“上”好日子了,你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你会咋办?)
  中国注定就是那个“逼人者”,而“被逼者”必然会穷尽一切方法去拖延、阻挠、破环“中国的时间表”来保存自己“各种优越”,但当经济手段和政治手段都不能如愿时,军事冲突,甚至战争手段必会粉墨登场......
  必须要强调的是:有关种种,万勿心存侥幸,该来的一定会来!
  当然,无论本人怎样摆事实、讲道理,但肯定还是会有人质疑本人对于“中国的乐观预期”。
  还好,重点不在这。可有一点恐怕没人能否认:中国只要在“升级路上”继续前行,不论最终是否能“达成所愿”,都和某些国家有着无法调合的矛盾,夸张些说,这种矛盾甚至近乎你死我亡,而这才是本人所得出的结论。
  也正因为如此,中国“须多磨几把刀”,才有可能保全自己.....

  多磨几把刀子
  有了客观现实的威胁,“多磨几把刀子”来保护或者保全自己,自然是人之常情。就现阶段的中国而言,如抛开“软实力”,其基础硬实力确实极为雄厚(主要可概括为三大方面: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工业能力。有关种种,在此就不再累述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除美国之外的其他任何国家,基本没有可比性。更明确地说,中国的战争潜力在当今的世界上是数一数二,而且已经准备了一定程度的战略威慑力。

  先说件比较沾边的事:
  近期中日在东海搞得比较张,因而对后续发展的预测层出不穷,有些言论甚至已经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本人对此事后续发展的结论只有三个字:打不了。
  简要分析:
  1、不用管日本“挑衅”的动机如何,就今时今日的日中双方“硬实力”对比而言,日本与中国相差极远,如果说中国是超重量级拳击手,那么日本充其量也就是中量级选手,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所以,日本是既无资格,也无能力,采取单方面的军事行动(不限规模与烈度)去达到预期。
  2、至于中国“顺势而为”的目的,本人也不能确定,但也无需确定。因为任谁都知道,中国最大的、最主要的对手绝不是日本,所以就算采取军事手段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战略收益,也于事无补,并且极有可能使事态的发展超出掌控,从而让某些国家从中渔利,并导致丧失巨大的战略利益。
  简单来说,就是日本连挑事的本钱都没有,而中国虽是“能干”,但“干了”却得不偿失,因此双方打不起来。
  相信会有不少人,对于本人“低估”日本与“夸大”中国实力的说法,嗤之以鼻!
  想想也是,作为人口过亿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作为各方面发展相对均衡,并且在制造业诸多领域堪称翘楚的国家,作为曾经发动世界大战的轴心国主要成员之一的“大日本帝国”,就算是今时今日把它丢到列强云集的欧洲,凭它的身板绝对也是区域一霸,怎么就会如此不济呢?

  下面本人仅从军事角度出发,去说说日本为何如此“嬴弱不堪”!
  第一点,日本的国土狭小,且人口与各种设施的密度极高。这便意味着战略回旋空间极小,而且一旦遭受相当烈度的打击,损毁率便会高的惊人。说句玩笑话,只要有“蛋蛋”打到日本的地盘,最次也得中个安慰奖。
  第二点,日本是岛国,并且现代社会中主要类别的“资源”都异常匮乏,还有“人是铁饭是钢”中的粮食,其自给率也就四成左右。以上种种,便意味着海洋运输便是它的生命线。而一旦爆发相当强度的战争,都不用说彻底将其生命线切断,只要对其生命线有了一定程度的破环和损毁,日本又将面临怎样的下场呢?不难想象吧!(日本自然是有“国储”的,可它的“国储”对于近1.3亿人口,无论怎么精打细算,都是杯水车薪,因此,其所面临的结果依然不变,区别只在于是能撑三个月,半年,还是一年!)
  第三点,算以上两点的前提,更是日本这个岛国最致命的弱点:日本离中国实在太近了,此距名为“一鞭”。
  如果说,日本岛所在的位置与英国调换一下,中国拿它确实没什么办法;又或者,它处在新加坡左近,中国想要教育它,也会异常吃力,可它偏偏就处在一鞭之距内。而这个距离,“恰巧”是中国四大军种都能使得上劲儿,且基本不费力,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
  不光如此,还有更为悲剧的:日本只拥有少得可怜的火器,能将其火力投射到中国境内的重点地域。在此,必须要“特别鸣谢”一下美国人,因为它使日本人连做出实质性反抗的能力没有。
  再次强调的是:如果美国在二战时生产能力都堪称恐怖的话,那么请将这种恐怖再放大几倍乃至几十倍,不然,不足以来形容目前中国的工业能力。所以,请不要去质疑中国在“一鞭之距”的火力覆盖能力。如再将中日两国的缠绵千年的历史渊源考虑其中,请更不要去质疑中国的“决心”。
  真的,不要!

  综上,相信本人已经把“为何中日对比如此悬殊”说清楚了,用一句话总结:我可以狠狠地抽你的脸,直到抽烂为止,而你,使出吃奶的劲儿,也仅能伤到我的汗毛儿,这便是现实!
  (特别指出:本人自然不会忘记核武在国际博弈中的份量,但若现今的中国,还“需要”或者有某种“冲动”依靠核武对近在咫尺的“小国”日本“核来核去”进行震慑,那么本人坦言:某国也别有旁的想法了,还是老老实实地继续韬光养晦吧!)
  综上而言,既有一鞭之遥,又是隔海相望,连日本这样身板的国家,对中国而言都“不足一虑”。那么,那些身板远比日本纤细的国家、“地区”,那些散落在周边,大都只有距中国一臂之遥,甚至干脆是与中国“唇齿相依”的国家和“地区”,又有什么资格值得中国“头疼脑热”呢?
  当然,本人无意挑起“大国某种主义”的话题,只是想说:就客观而言,今时今日的中国,以及可期未来的中国,有实力而且有能力(身板和拳头),在本土周边的范围内,去捍卫自己应有的利益。这也是本人行文至此,做出的一个重要结论。
  对于这个结论,或许有人会从更高的层面、更现实的角度去“说三道四”。
  关于这些,本人也很理解,因为本人在谈上述问题时,没有引入国际规则、国际环境与形势、大国博弈以及“历史渊源”等等一系列现实中异常复杂的变量,而这些变量又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中国捍卫自身利益以及摄取“额外”利益的运作方式与结果。老实说,面对这些纷繁时,本人确实力有不逮。
  有鉴于此,只能将问题简化,或者说将主要矛盾具象化,而这个具象化的活物,惟有某国当仁不让!
  此某国,也必须是很多人“言必称美国”的美国了!
  说到美国,首先会让人联想到它各种世界级的头衔,如: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世界军费开支最大的国家,世界最具政治影响力的国家等等。不得不说,无论再如何挤水分,也必须要承认,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凌驾于众国之上的超级强权,拥有着一览众山小的国际地位。
  在前文中提到过,实际上,今时今日的中国与美国的体格(基础硬实力)是大体相当的,但为何在现实中却和美国的差距会如此之大!为何美国还能死死地压在中国这个极为强悍挑战者的头上!

  为什么?
  这是一个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或许有人会从国际时局的层面去考虑,或许有人会从“硬实力”与“软实力”的角度去分析,或许还有人会从更为具体的方面得出自己的答案,例如: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等......
  而就本人看来,这些方法无所谓对错,但却多少有些繁琐,不够简洁,也不够直观。其实对于该评判标准,本人的看法只有四个字,也是千古未变的四个字:军事能力(战争能力),简称军力。

  简要解释:
  1、就国家层面而言,不论所具备何种“能力”,最终都可转化为军力,从而进行最直观的体现。无论是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工业、农业、资源、人口、疆域等等各方面、各领域,无一例外。
  2、某国军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该国的国际地位。以现今的世界为例:美国一马当先自是不用说,中、俄两国跟随其后,接下来就是近年来军力大幅衰退英、法和无核的日、德,然后便是类似印、巴、意等缺足明显的几个国家,其余没什么存在感的国家,就用“等等”来代替吧!(最直观的,以某些标准来衡量,俄国的排名肯定会大幅下滑,但现实中却并非如此。)
  3、应该可以明确;不论社会如何发展、怎样变迁,军力的运用始终是处理“问题”的终极手段,注意,不是之一,而是唯一。当然,谁也不能保证运用军事手段,就能使“问题”得以彻底决解,但如没有相当的军力,便意味着连成为“问题”的资格都没有。换而言之,能很轻易地被对方处理掉的“问题”,还是“问题”吗?(有关种种,根本无须在历史长河中苦苦寻觅,只看近几年的伊拉克、利比亚等国的巨变,便足以说明问题。)
  .....

  回过头来,既然军力决定着国家间的竞争地位,那么只要比较中国的军事能力比之美国的差距,就可以知道答案了!
  那么,中国的军事能力到底比美国差在哪呢?
  要分析这一问题,首先要知道军事能力到底是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本人并不想咬文嚼字、东拼西凑,弄出个生硬的定义去描述它,只想用白话说:军事能力,实质上就“挨揍和揍人能力”的总和。
  先说“挨揍能力”。顾名思义,它就是某国经受打击并做出反击的能力,实际上便是军事潜力(战争潜力)的通俗说法。换言之,军事潜力是由“经受打击的能力”与“做出反击的能力”所构成的。
  其一,什么是“经受打击的能力”?
  简要解释:它是某国的人力和物力经受战争消耗的本钱(“各种资源”相应的备份量),包括疆域、人口、矿产、能源、以及各项设施、装备等等。
  其二,什么是“做出反击的能力”?
  简要解释:它是指某国遭受打击后,将“各种资源”经整合生产(主要指工农业生产)后,运用所产出与幸存的各种物资、装备对敌进行还击的能力。其中,最关键的便是工业能力,其涵盖工业门类及配套体系、生产能力及工业水平。
  由上可以看出,前文中曾多次提及的“基础硬实力”所涵盖的各项,与军事潜力的主要构成项几乎可以一一对应。因此,某国的“基础硬实力”实际上就是代表着某国的军事潜力,它的强弱也就必然决定了某国军事潜力的强弱。
  明确了“军事潜力”与“基础硬实力”之间的关系,那么接下来要谈谈军事潜力到底意味着什么?
  如从军事战略全局的高度看,军事潜力实质上是一国军事能力的基础。它的雄厚与否,从根本上决定着一国整体军事能力的强弱,所以,又可称之为“军力基本盘”。
  通过两个比方,或可看得更加清楚:
  某人功夫稀松,却皮糙肉厚,与人争斗,虽每每挂彩,但却伤不致死,且颇多反击,长此以往......
  某高人武艺高强,同人交手,胜多负少,但细皮嫩肉。某日,忽挨板砖偷袭,随即小脑偏瘫、半身不遂,后来......
  比喻虽粗浅,但大体意思不差,白话说便是:你打我,打不死,而我不死,事儿就没完,若事儿没完,结局便是未定之数!

  历史上,这样的战例也不少。
  如二战时,强悍非常的德国聚兵数百万闪击苏联,初期,其势如破竹,而苏军是一败再败。但数月之后,苏军凭借其强大的军事潜力,不仅站稳了脚跟,并在盟国的支援下,展开了一系列战略大反攻,最终将第三帝国彻底摧垮。
  再说抗日战争。当时中国是一穷二白、工业能力近乎于零,并且“内忧重重”......种种惨状不言自明。可就是这样的一个中国,军事潜力极度瘸腿的中国,单凭借辽阔的疆域、充裕的兵员,就使日军叫嚣的“三个月灭亡中国”,沦为历史笑谈,还将其一把拖入了持久战的泥潭。并在事实上,极大地牵制了日本的战略资源,完全打乱了其战略部署,逼迫其展开了更大的战略冒险(对美开战)。
  美日的太平洋战争,更是典型事例。日本以二流的实力,挑战当时军事潜力堪称翘楚的美国,虽然整体过程略有起伏,但结果却早已注定......而时至今日,日本还在美国的胯下曲意承欢。

  综上,不论何种层级的国家,在与具有“强悍军事潜力”的国家发生争斗时,都要承受巨大的战略风险,而这种向对方施加战略风险的能力,便是国家战略威慑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正因为如此,拥有着顶尖军事潜力的国家,在与军事潜力相对弱小国家的斗争中,必然具备着巨大的战略优势。(另一种可能,留到后文谈。)
  如果用“老臣谋国”的说法,或可这样说:某国一旦又有了顶尖的军事潜力,而其他层面又非离谱异常,再不济,也可保命。若是用充满“正能量”的话语来阐述,应该这般措辞:某国拥有了“不败”的基础,那么理应获得更多。
  具体到中国。现今的中国与美国的“基础硬实力”(军事潜力)相仿,同属这个时代的巅峰,而用发展的眼光看,明显超越美国也指日可待,因此,中国在军事能力的根基上,完全有平视美国军事潜力的理由,甚至存在藐视美国的预期。
  这是中国经数十年埋头发展所获得的最重要的成果!这同样也是中国应对未来种种残酷挑战雄厚底气的由来!
  归根结底一句话:有了它,中国便能无所畏惧!
  至此,本文题目“多磨几把刀子”中的第一把刀,一把无锋慑人、大巧似拙、重若万钧的宝刀,便以完全展现!
  在未来的岁月里,中国定将它锻造地更加坚韧无匹,磨砺地更加大锋若钝......
  只因此刃,名曰“不败”!
  (注:“挨揍能力”与“揍人能力”,就某种程度而言,是相辅相成的,本人之所以将它们“完全割裂”来谈,是为了能让诸位将“挨揍能力”的重要性,看得更加透彻。)

  在进入后文前,先理顺一下该部分的逻辑:
  衡量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地位,最直观、最有效的标尺便是该国军事能力的强弱(相对),而一国的军事能力是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挨揍能力”,二是“揍人能力”。结合上文,中、美两国的“挨揍能力”旗鼓相当,可两国地位的差距却极为明显,那么可推知,这个差距无疑是来自于两国“揍人能力”的不同。
  直白说,之所以美国还能压在今日中国的头上,就是源于中国的“揍人能力”比之有极为显著的差距。
  下文中,将对此进行展开,其也是全文的重中之重!
  如果说,不断发展壮大“挨揍能力”是立足于不败进而求胜且挡无可挡的堂堂阳谋之策,那么“揍人能力”便是捍卫及猎取利益最直接、最粗暴的表现形式,所图的境界自然是“兵锋所指,所向披靡”!
  谈及“揍人能力”,很多人通常都会从军队规模、训练水平、武备质量及数量、后勤保障、实战检验等等琐碎的方面进行分析。不能说不对,但从实际推演问题的角度出发,这无疑会陷入“海量信息”的泥沼当中,进而无力自拔。即使拔出来,也会因为各种的不对称性、缺失性、局部性,而最终导致推导的结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就本人看来,其实“揍人能力”可由三个词进行大致描绘:一是硬度,二是长度,三是持久力。
  简要解释:
  “硬度”是指:军事力量的攻击强度及效用。
  “长度”是指:军事力量的攻击范围。
  “持久力”是指:保障军事力量开展攻击的能力。
  既然是寻找中国与美国在“揍人能力”上的差距,那么毫无疑问,自然便以美国作为比较的参照物。

  第一步,先寻找中国在“硬度”方面的缺陷。
  如果从“琐碎”方面入手寻找中国军事力量的缺陷,前文已经提到过,显然是行不通的。因此,本人认为,不如用中国军队替代近些年打过的“得意之战”中的美军,看看现如今中国军队所拥有的常规作战力量,是否能够达成美军当初的作战效果,从而作为量度的依据。这样做,或许能更为直观,也相对客观。
  入选战例:二次伊战。
  入选理由:
  1、规模较大,更能说明问题。
  2、美军大胜而归。(攻势阶段)
  3、如今美军的实力,与当时相比,并无显著差别。
  因行文需要,本人还要在此基础上加上一个限定条件,即:忽略距离的影响。(可以想象成,将主战场迁移到中国境内,自然条件相近的新疆地区。)

  关于“二次伊战”的简要回顾
  战争起因:
  “911”事件后,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向恐怖主义作战,将伊拉克等国家列入“邪恶轴心国”。所谓的开战理由为:萨达姆政权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支持恐怖组织、践踏人权等。
  战前准备:
  1、经多年的制裁与禁运,伊拉克早已满目疮痍。
  2、中情局早已展开一系列的情报搜集、渗透、策反等活动,从内部分裂、瓦解萨达姆政权。
  3、组织了一支数万人库尔德部队,对萨达姆军队进行持续打击。
  4、在位于伊拉克周边的美军军事基地,完成了不少于25万美军、45000英军士兵,以及相应装备的集结。
  战争过程:
  1、开始阶段:2003年3月20日,美英联军向伊拉克发动代号为“斩首行动”和“震慑”行动的大规模空袭和地面攻势,并向预设目标投掷了各类精确制导炸弹2000多枚,其中战斧巡航导弹500枚。
  2、僵持阶段:由于供给线太长和伊拉克方面的抵抗,美英联军“速战速决”的目标未能实现,地面进攻曾一度受阻。
  3、转折阶段:美英联军凭借空中优势和机械化部队,先后攻陷伊南部巴士拉等重要城市和战略要地,并对巴格达形成合围,从而使战事呈现一边倒的态势。2003年4月8日,美军从北部和南部两个方向推进到巴格达,并占领了萨达姆城。
  4、收官阶段:美军2003年4月15日宣布,伊拉克战争的主要军事行动已结束,联军“已控制了伊拉克全境”。
  战争结果:
  完全摧垮萨达姆政权,并重点控制伊拉克部分区域。(注:随后的“治安战”又打了8年,直到2011年年底,美国单方面宣告“战争结束”。)
  纵观整个美军进攻阶段,美军几乎没有遭遇伊军有效的抵抗(美军平均每日的伤亡人数不足20人),打得颇为顺风顺水,甚至给人的感觉多少有些儿戏。就本人看来,最主要的原因无疑是得益于美军“战前准备工作”做得异常充分。可以这样说,如将萨达姆政权看作一幢大厦,那么美军在“战前”就已将该大厦的承重结构破坏得七七八八了,而随后展开的大规模攻击行动,所起到的作用就是“用力一推”。

  当然,美军所运用的武备及与之匹配的战术,还是可圈可点的。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换成数量相仿、并装备得当武备的中国军队,能不能做到美军“用力一推”的作战效果呢?
  将该问题分解一下:
  中国军队是否拥有良好的战场感知能力?
  所拥有的精确打击武器的数量及质量,能不能将伊军重要战术节点完全摧毁?
  各兵种之间的“协同”,是否能做到可用、堪用?
  是否拥有足够的保障能力将攻击不打折扣地持续下去?.....
  以上这些,或许只有极少能说得清楚,自然也不包括本人。但通过公开的信息却至少可以得知,该战中美军所拥有的武备,今日的中国军队也基本同样拥有,其质量虽较之美军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距,可至少谁也不能否认,如中国军队来打这场仗,武备体系也是完整的,天上的、空中的、地上的、手里的,一样都不缺。
  也可这样理解:美军能干的事,中国军队也能干,但因为双方武备的侧重点不同,中国军队在干的时候,或许会用另一种形式。比如,美军主要用海基的战斧、空基的各种精确武器拉开伊战的序幕,也许中国军队会主要采用精度稍逊,却更为便宜的路基“远程制导火箭”摧毁既定目标,空基武器所占的比重可能相对较小(凭借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的能力,只要有一定的战前准备期,“各种数量”是一定管够的,关于这点不应存有争议)。换言之,美国军队能迅速清除的重要目标,中国军队没有理由不能进行相应的摧毁。
  关于战争中另一个极为的重要因素——“人的问题”,确实不好说,如战斗意志、战术素养、协调、组织、谋划、部署、指挥等等方面。本人只能这么说:假设上战场的中国军队具有60年前朝战那批凶悍军人的“能力”,解决萨达姆政权,肯定用不了“美军三周多时间”,有个十天八天的,事儿也就办成了,用摧枯拉朽来形容再合适不过......
  至于现在这批军人能把事儿办成什么样,还是以后用事实来说话吧,毕竟装备是死的,人是活的......而更重要的是,人是战争中最不可控的因素,没有之一!
  或许有人会质疑:中国武备的整体“质量”与美国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可文中的意思,似乎是双方“硬度”又好像差别不大,甚至是处在同一档次,这个道理明显说不通呀?
  关于这个疑问,本人的看法:如果不考虑“长度”因素,确实大致如此。
  其实该问题倒也不难理解,“武备”就是用来“楱人”,而“楱人”的效果就是“毁杀”(摧毁及杀伤)。所以只要能保证“毁杀”的效果,进而达到“揍人”的目的,那么就“硬度”而言,便不差。
  比如:甲准备将乙打昏,他所采用的武器是棍子,三棍子下去,乙应声倒地。换成丙上场,目的也是将乙击昏,可丙家中没有称手的棍子,但却盛产板砖,于是乎,几板砖飞过,乙顺利倒地......怎么也不能说,就因为甲用“高级的棍子”把事办了,而丙办事用的是“寻常的板砖”,去鄙视丙的本事吧,一理之!
  如果用严谨点的言语来描述,应该这样说:在保证“毁杀”效果的前提下,而“各种效费比”又可做到大体相仿,中美两军的攻击强度及效用(硬度)远没有许多人臆想中那么大的差距。(忽略“长度”因素)
  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个问题:
  就国家层面而言,为了捍卫或猎取利益所运用的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即:政治手段、经济手段及军事手段。而运用军事手段在处理“问题”时,如抛开“各种国际因素”、辅助手段(政、经手段)及目标地域的“各种风土人情”等不谈,军事攻击力量至少可分解为三个主要的方面,即:“人的因素”、武备因素、保障因素。而“武备因素”可分解为“各种门类”,然后在“各种门类”之下的若干“武备”中,再继续细分为“数量”与“质量”......
  以上颇为缠绕的文字,其实只想说明一个问题,就实现“捍卫或猎取利益”这一总体目标而言,“某种武备”或者“某门类武备”“质量”的地位,远没有人们通常认知中的那般超凡脱俗!
  当然,任谁都知道,“武备的质量”在一国军事体系中所拥有重要的地位,本人也更非刻意贬低什么,只是非常反对将其无限拔高,不然就无法解释,拥有顶尖“质量”武备的美军,为什么会止步于三八线?为什么又会从中南半岛黯然离场?为什么还要与其“钦定”的恐怖份子媾和,以期残身而退?
  总而言之一句话:“质量”非常重要,但万不可将其神话。

  再谈“持久力”的问题。
  根据本人对其的描述“保障军事力量开展攻击的能力”,主要可分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人力物力”的数量是否充足,二是是否能保证在规定时间内,配给至目标地域。
  “各种物资”的充足性,主要体现在作战人员的衣食住行与各类武备及支持系统等数量与保障上,白话说便是,作战所需的“种种”,要管够。
  具体到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世界第一农业大国,世界第一工业大国......如果都“不够”的话,那其他国家就更别提了。其实也可这样理解,保证“人力物力”充足的能力实质上就是一个国家军事潜力的直观展现,而中国目前的军事潜力与美国一样,同处于这个时代的巅峰,因此,至少相对其他国家而言,“各种数量”一定是充裕的。

  至于第二方面的问题,又无可避免地会涉及到“长度”,下面本人便开始谈谈一直“避而不谈”的“长度”问题。
  本人所定义“长度”的“长”字,取自“鞭长莫及”的“长”字。
  “鞭长莫及”意为:由于距离太远而力不所及。
  开篇明义,美国之所以现阶段还被称作唯一的超级大国,唯一的世界警察,其实质便是它拥有着“鞭长可及”的“楱人能力”,这也是中国军力与之相比最大差距之所在......
  曾经谈过,美国维持其“一超”地位最耳熟能详的东西有三样,一是石油,二是美钞,三是大炮,但这三样东西却非并列关系。
  试想一下:如果美国没有炮舰开到人家家门口,并且时不时地乱轰一气,能控制大大小小的油霸们吗?如果没有二战后巨大的战争红利,没有在全球各个重点区域的驻军能力,岂会有一帮小弟“心甘情愿”地为其摇旗呐喊,从而最终构建了美钞独大的国际货币体系......
  所以必须要明确:石油和美钞,都是“大炮”这个“因”,所有带来的结果,虽然它们之间既相互关联,又互相影响,但“因”始终是“因”,是根本之所在。推而论之,如有一日美国“大炮”的射程锐减,甚至“大炮”变“砸炮”,毫无疑问,“石油和美钞”所来了的各种红利也必将随之烟消云散......
  回到现实,综上可用概括为一句:今日的美国还高高在上,主因其“大炮”的射程无处不达、冠绝全球。
  关于“大炮的射程”,也就是所谓的“长度”变量,到底有多牛,还是打个比方来看看吧!
  甲身板结实力气也大,且最擅长往人家里扔板砖,与人争斗时,它总能通过“飞行三百米”的板砖,占得大便宜。就算碰到手头颇硬的对手,也就被揍个鼻青脸肿,郁闷而归。而对手面对一江之隔的甲家,也只得无奈作罢,只因手中的板砖“飞不了三十米”,瞧不真切,更打不着,还真就是没辙。
  若说江对岸的甲家还位于高山之上,那么这便是曾经以及今日美国的真实写照。
  草美羊肥,周边鲜有豺狼,美国在地缘上人所共知的各种优越就不提了,只说其手中那“飞行三百米”的板砖,便足够使绝大多数国家望洋惊叹了。
  朝战如此!
  越战如此!
  前后两次伊战如此!
  美阿之战也如此!
  还有,二战后美军哪些零七八碎的小规模海外作战,场场都如此!
  这些“小国”败了,要么是改朝换代,要么便签订城下之盟,而美国呢,哪怕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甚至大败而归,最不济也就是弄成一身青淤,万不会半身不遂,凭借其极为雄厚的硬实力,也总能缓过来,无非就是时间长短而已。
  什么大便宜?
  这就是大便宜!挨揍的,大有可能一命呜呼,而揍人的,却颇为“洒脱”(这种不对称性,有些类似于前文曾谈及的今日中日对比的某方面)......显而易见,这是一种巨大的战略优势,至少对于绝大多数国家而言是如此。
  如换个角度理解:“长度”,也就是军事力量的攻击范围,其实更像一个“利益控制器”。攻击范围越大,获取利益的广度就越大,就如同美国常说的“广泛的全球利益”,哪有利益它便能往哪钻。还有,就某种程度而言,攻击范围能“锁定攻击风险”,其大意为:我能远隔重洋地去揍你、砸你家,而你却没本事做同样的事,故而,我损失得起、扛得住。

  回过头来,简要说一下“长度”与“硬度”、“持久力”之间的关系。
  应该说,只要战争形态还不能摆脱“距离”的影响,那么对任何一国而言,目标地域离“后方”越远,便意味着“硬度”、“持久力”都会有相应的衰减,这和“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所表述的意思大体一致。
  换言之,即使某国“长度”、“硬度”及“持久力”,都堪称登峰造极,并仅以纯军事角度而论,其也不可能做到“为所欲为”,因为这一定会遭遇对手在某“长度”所具有的“硬度”与“持久力”......用一个词描述,便是“此消彼长”。
  最后还要强调一句:这道理虽然浅显,但却至关重要。

  下面开始,要深入谈谈“长度”问题。
  一说到“攻击范围”,其实包括本人在内的很多人,都首先会联想到攻击所用的载具,也就是“武备系统”。毕竟,如没有相关硬件的支持,无论什么攻击,也都无法开展。
  支持中近距离作战的“武备系统”倒不用多说,因为美国有的,中国也都全乎。不敢说中国军队手里的物件能稳压美军一筹,但至少从公开的信息来看,中国军队在这方面不太吃亏。其实总所周知,所谓的差距主要是来自于中美两军“支持中远距离作战的武备系统”的差距。
  有必要大致梳理一下,美军用于中远距离作战的常规武备主要有哪些:
  1、天基部分:主要由侦测、通讯、导航等卫星组成。
  2、空基部分:主要由预警、电子、制空、对地及保障飞行器等所构成。
  3、海基部分:主要由航母编队为核心。
  4、路基部分:中美两军大体相当,暂且略过。
  先说天基方面:就目前可见武备而言,中国还不具备全球侦测、通讯、导航的能力。以导航卫星为例,现今中国也就是将将覆盖本土及周边地区。更直观而言,如果说美军“天基武备”所具有的是全球能力,那么中国军队也只是具有洲际能力,差距是非常明显的。
  再说空基方面:就整体而言,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中国军队比之美军的差距无疑是巨大的。毕竟,美军数千架三代机、四代机,数百架大运、加油机,以及数十架预警机等等,在哪摆着呢,任谁都不能视而不见。
  海基方面,可以一言蔽之,中国军队目前才刚刚迈出家门口,远洋作战能力几近苍白,剿灭个海盗倒是没问题,想打一定烈度的小规模战争实在很不靠谱。(在这方面,除美国之外的“五常国家”,其实都差不多,“同属老二”。)

  有关于此,还是引入一个虚拟战争,看看会如何:
  背景:假定位于澳洲的甲国发生动荡,军政府上台,进而严重侵害了乙国的利益。经多次磋商无果,乙国只得选择军事手段处理“问题”。
  甲国种种:悬于孤岛,且与周边国家相距甚远,岛体方正,人口800万,陆路面积8万平方公里。该国的空军、海军可以忽略不计,陆军主力为两个摩步师,約3万人,装备主流,也不缺乏重型火器,战时保障可维持半年左右。军人各方面素养与接近上世纪八十年代越军水准。
  乙国作战预期:一月内结束主要战斗,并推翻军政府。
  限定条件:既无任何外力支持,也无任何外力干扰,只能动用乙国本土的军事力量。
  甲国的军力已经很孱弱了,可即便如此,将上文的乙国,替换成中俄英法四国中的任意一国,又有哪国敢拍着胸脯保证,能在既定的时间内达成预期!退一步说,就是完成至少不低于5万士兵及相应装备、物资在甲国周边的集结(距本土不低于5000公里),又有哪国能确保完成?
  上看来,现实确实很骨感,目前中国军队支持远距离作战的“武备体系”确实还不太得力。可话又说回来,如用发展的眼光来看,本人对此的预期,其实还是相当乐观的。
  为什么?
  美国拥有全球侦测、通讯卫星系统。
  中国保家卫国的农业部,这些年来一直也没闲着,已发射了不知多少颗“农业相关卫星”。具体进度虽不得而知,但照此速度持续下去,具有全球覆盖能力不过就是未来几年的事。(也许现今已基本完成,但却没有公开。)
  美国拥有全球能力的GPS系统。
  中国有北斗导航系统,计划在2020年左右具备全球能力。
  美国装备了“全球鹰”。
  中国的“全村鹰”早已公开。
  美国有F22/F35隐形战机。
  中国歼20/歼31隐战的入役时间,现今已逐步明朗。
  美国拥有C17战略运输机。
  中国运20大型运输机的入役时间,哪怕保守一些估计,也不会超过2016年。
  美国前两年刚首飞的X47b隐轰。
  中国的“利剑”同样也已亮相。
  美国有航母编队。
  中国的“辽宁”舰已入役,且有“国航”已开建。各种舰载机也弄得七七八八了,“其他辅助性舰只”建造及入役的规模,也是有目共睹的。
  还有,颇具特色的“超远距探空火箭”,以及针对性极强的“弹道导弹”,等等等等......
  以上这些,难道还不能使人乐观么?
  当然,美国几十年所积累的家底,中国要想在短时间内做到“并驾齐驱”,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本人想要强调的是:中国的国家意志和“硬实力”决定了,如无不可逾越的“技术门槛”,“规模化”也只是“时间问题”。(要说“时间问题”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或许是难上加难,而无数令人咂舌的事实已经无数次证明了,“时间问题”对于现今的中国,还真就不是什么大问题。)
  也许有人会用两国“军费开支”的比较,去质疑本人对中国“武备系统”追赶美国的乐观预期,理由是:美军的底子极为雄厚(存量高),且军费开支远超中国(增速高),这怎么可能赶上呢?
  本人对此的解释是:美军家底的雄厚,无需多言,可“增速高”这一说法,却显然不是事实......
  对于该问题,要明确一个基本现状:多年来,中国的“军费开支”每年的增长都超过10%,GDP占比的还不到2%,美国的“军费开支”停滞不前,甚至已开始衰退,且总量远超其GDP的4%。(中美双方都不计入“隐形军费”。“关于GDP总量的问题”其实很有说道,此文中就不谈了。)
  什么意思?
  也就是说,中国“军费”的增速确实非常高,是世界独一份,并且大有潜力可挖,而美国呢......
  其实有一个更直观的比较方法,即:比较近几年来,中美两军入役“武备”的数量。如卫星、军舰、飞机等等......这些大多是公开或半公开的信息,简单对比一下,结果也就不言自明了。(本想通过双方“军费开支”构成明晰来做个比较,但考虑到篇幅有限,且并非重点,因此本人选择一带而过。)
  至于入役装备的“质量问题”,本人想说:美国人的早餐或是一杯果汁、一个汉堡,外加个煎蛋,而中国人的早餐可能是一碗绿豆粥,一屉小笼包,再来点咸菜或是茶叶蛋什么的。不可否认,两者食材的区别确实非常大,烹调方式也都各具特色,但仔细想想,所追求的,不都是“吃饱吃好”么?所以,只要能达到“吃饱吃好”这个目标,也就“足够好”了,仅此而已!
  综上,就“支持远程打击的武备系统”而言,首先自然要正视与美国的差距,可本人还是要再次强调:前途,不仅光明,道路,也并非太曲折!

  (“乐观”了大半篇幅,也唱了一路的赞歌,接下来,本人便要谈谈某些很难使人“乐观”的东西。开始......)
  上文中曾虚构了“一场战争”,(背景:假定位于澳洲的甲国,发生军事政变,军政府上台,进而严重侵害了乙国的利益。经多次磋商无果,乙国只得选择军事手段处理“问题”。甲国种种:悬于孤岛......)
  很明显,本人对“中俄英法四国是否能达成预期”的看法为:都不靠谱。
  相信一定会有人对此看法发出质疑,主要的疑问是:英法也就罢了,可面对如此“弱旅”时,以中俄两国的军事能力岂有不胜之理?直白说,便是对“中俄两国的本事”颇具信心,认为它们达成预期概率很高,即:在限定的时间内,能结束主要作战,并大体控制甲国的局势。
  本人想说的是,在深入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大家似乎都默认了一个说法:如果是美国“上场拼杀”,便一定能达成目的,甚至还是手到擒来。
  可问题是,如换美国上阵,就真能把事儿办成么?(只考虑“硬件条件”。因“人的因素”变数太多,无从谈起,所以只能默认其为“正常发挥”。)
  深入一步,若是拥有顶尖“挨揍能力”与“楱人能力”的美国,无法或是很难“心想事成”,那么是不是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中俄干起来也都不靠谱”呢?

  接下来,本人试分析之:
  毫无疑问,美国是海外作战的“行家里手”,二战结束以来,其海外军事行动折腾了上百次,“真刀真枪”打了的,也有几十次之多。其中,规模较大的,也是国人最耳熟能详的有:朝战、越战、二次伊战、美阿之战等。
  要探讨“美国是否能心想事成”这一问题,本人认为从以上各次战争的“共性”着手,不失为一个靠谱的起点。
  那么各战之间的共性是什么呢?(只涉及军事层面)
  简单归纳一下:
  1、远离美国本土,横跨半个地球展开作战。
  2、美国军力投入较大,开销也大。
  3、无论武备的“质量”还是“数量”,都至少地稳压对手一筹。
  4、作战主力为美军,但“仆从军”也算不少,并且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
  现在的问题是:除此之外,还有吗?除此之外,非常关键的“共性”,还有什么?
  比如还有,各次战争中美军拥有的“地头蛇”。如朝战中的南韩军,越战中的南越军,二次伊战中库尔德武装,及美阿之战中的北方联盟等。“地头蛇”的各种“便利性”,在很多战争中已有了充分的展现,这里就不做展开了。一般来说,它的作用距左右战争的走向还颇有距离,但的的确确能办成不少美军很难干成的事。简而言之一句话,它们的存在可以大幅提高美军作战的效能。
  而除此之外,至少还有一点共性,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共性,接下来就看看,它到底是什么?
  朝战的关键词:日本。
  越战的关键词:南越。
  二次伊战的关键词:沙特。
  美阿之战的关键词:巴基斯坦。
  通过以上的关键词,已把“答案”大致勾勒出来:它们都代表着美军在各次战争中“后援基地”的所在,也可称其为“前线大后方”的所在地。
  什么意思?
  直白的说法:这是一个安全、可靠的各种“作战资源”的囤积之处,其主要作用是起到军队、武备、相应物资及设施的集结。而就本人看来,将其称之为“作战资源集散中心”其实更为直观,因为它不仅起到囤积“作战资源”的作用,并且还起到“分发调配作战资源”的作用。
  要说明的是,该“中心”所在位置的选择,需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要安全可靠(相对),二是要尽可能接近目标作战区域。“安全可靠”意味着运过来多少“作战资源”,基本能补充上多少“作战资源”,“无谓的消耗”很低,简言之,便是能拥有“很高的利用率”。众所周知,补给线拉得越长,搞起来就越费劲,而“接近目标作战区域”便是缩短了地理距离,从而能提高保障的效率,同时也能从根本上降低“种种意外”发生的几率。
  现代战争打什么?
  答案就两个字,也是老生常谈的两个字:“保障”。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根本无需深入,只说明面上的事:在现代战争中(国家层面),一支在作战地域“没吃没住没弹药”的军队,怎么打仗,怎么将军事计划执行下去?冷兵器时代或可能“以战养战”,现如今有可能吗?大到卫星、舰船、飞机,小到服装、枪械、弹药,哪个能指望“敌方供给”?说白了,现代战争中,某方军队一旦陷入“弹尽粮绝”,除了跑路(还要看运气)、投降、被剿杀之外,根本无路可走,就更别提有效地毁杀敌方,达成军事预期了!
  那么,“作战资源集散中心”对于“保障”一场具有一定规模的战争,意味着什么呢?
  无需兜圈子,直截了当地说:“距离”(“目标地域”与攻击方本土之间的距离)近了倒还好说,可若“距离”很遥远,又没有一个可靠的“集散中心”,那么这场战争将很难持续下去,军事层面的胜利则更是“虚无缥缈”。转到战略层面,甚至可以这样说,如攻击方不能找到一个合适的“作战资源集散中心”,那么攻击方甚至很有可能就不会选择军事手段去处理“问题”。更直白而言,攻击方是否拥有靠谱的“作战资源集散中心”,对相当规模的一场远距战争而言,其影响力无疑是“战略级”的。
  朝战时,如无日本这个“集散中心”,几十万“联合国军”有可能直接从万里之外的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美国得到充裕的“补给”么?难道能将数十万人级、百万吨级的“作战资源”直接洒向战场?没有相当的安全保障,没有整体的统筹与调配,“各种作战资源”无谓的损耗,将会达到怎样惊人的地步,不难想象吧!不夸张地说,别说一个美国,就是三个美国、五个美国也同样撑不起如此惊人的消耗,哪怕它面对的只是国力羸弱的中国和“帮闲”的苏俄。若各种作战资源都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那么“联合国军”还如何展开“反击和攻击”,白话说便是这仗还怎么打......进一步推论,就军事层面而言,“三八线”十有八九会沦为一个历史名词。(“诺曼底登陆”更是典型事例,关键词:英国)
  越战的情况与朝战有些类似,而所不同的是,当时中国的“硬实力”已有了巨幅提升,除了其倾半国之力将各种作战资源持续不断地“供给”越共军队之外,还为美国画了一道“雷池线”,使越共拥有了很靠谱的“集散中心”。所以,就某种意义而言,是中国一手打造的“集散中心”将美军给活生生地拖垮了,这也是美军赢得了哪怕绝大多数战役的胜利,可最终它依旧败走麦城的原因之所在。

  说到底,现代战争打的还是“保障”,而所谓的“保障”,首先是手里要有东西,其次是要有能力将东西送到地方,其三,至少还应有一个安全的中转站,以便尽可能地降低“无谓的消耗”,不然的话,距离远了,时间长了,便很难撑下去,到最后,以悲剧收场的可能性将非常之高。
  或许有人会说,你说的是“老战争”,利用各种卫星、核动力航母、巡航导弹、“信息化”等等的“现代高科技战争”可未必是这样,各种“新装备新战法”的运用,就能挺轻松地就把事儿办了,没那么费劲!
  真是这样么?

  第二部分:【续】

  接下来,要看看“现代高科技战争”的鼻祖“一次伊战”中的种种......
  “一次伊战”的具体过程就不详述了,只概述一下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的战前种种,如下: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军队突然向科威特发起进攻。
  1990年8月2日,美国决定出兵波斯湾,以迫使伊拉克撤军,“而后”便拟定了“沙漠盾牌”军事行动计划。
  1990年8月3日,美苏达成共识,并发表《联合声明》。
  1990年8月7日,美国总统正式批准“沙漠盾牌”计划,同日,美军进驻沙特,并开始不断地囤积“作战资源”。
  1991年1月17日,“多国部队”正式发起进攻。
  美军用了5个多月的时间,在海湾地区集结了55万士兵及相应装备与物资,重点是:美军的“集散中心”位于与伊拉克唇齿相依沙特境内的美军基地,而且在战前准备期与整个战争过程中,该“集散中心”几乎没有遭受任何实质性的打击,也正因如此,美军的作战行动能得到充分的“保障”。
  本人认为,这是美军最终如愿以偿的关键之一。
  若有人质疑这个观点,不如看看美国人自己的战后评价吧:
  时任美国防部部长的切尼,在战后报告中列举了美军数个“得益于”:得益于对方的孤立,得益于盟国的支援,得益于长时间的战前准备,得益于战争发生的时间,得益于伊拉克的地形地貌......而最有意思的是,其中竟然没有一条提到得益于“高科技武备”的。
  是不是也可以这样理解,至少在美军眼里,“盟国的支援”要比“高科技武备”高端得多,也重要得多。在“盟国的支援”中(军事层面),只能由盟国提供,而美军却无法自我满足且作用又极为重大的,是“高科技武备”么?是军队的数量么?显然都不是,答案一定是“保障”。
  而人所共知,当时美军手中拥有充裕的“作战资源”,也能把“作战资源”运到地方,那么还所缺何物呢?
  毫无疑问,所缺者,自然也只能是“作战资源集散中心”了。
  换言之,美军的战后总结,也算佐证了本人的一个观点,即:“己方是否拥有作战资源集散中心”与“敌方是否孤立无援”、“己方是否拥有充裕的战前准备期”及“己方开战时机的选择”等,同属能直接左右战争走向甚至结果的“战略级别的要素”。说白了便是:这东西的份量足够重......

  最后谈谈“奇特”的美阿之战。它的奇特之处在于,美军一些令人咋舌的搞法,以本人浅薄的见识确实“闻所未闻”,而且它似乎也开创了某种先河......
  新闻引述:阿富汗军阀收美军买路钱月入500万美元(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6/23/c_12250420.htm
  美国国会21日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驻阿美军和北约部队花费大笔资金雇用私人运输公司运送食物、弹药等各种物资,私人运输公司则花费大笔资金向阿富汗军阀乃至塔利班“买平安”。拒交“买路钱”的美军和北约运输车队往往会遭到袭击。
  报告称,阿富汗军阀收取的“买路钱”与黑手党收取的保护费没什么两样。为了换取平安,一些保安公司还向塔利班行贿,这意味着,美国纳税人的血汗钱正在流入美国士兵的敌人——塔利班的手中。
  美国每年为在阿富汗境内运输各项物资的花费高达21亿美元。(本人标注:2010年阿富汗GDP总量约为180亿美元。)
  目前驻阿富汗的美军和北约士兵人数达十多万,其所需要的食物、水、燃料、弹药等一切物资几乎都需要从阿富汗之外输入,途经的道路基本上都被阿富汗军阀和塔利班武装控制......
  为了打击敌方、“剿灭”敌方,竟然还需要向敌方缴纳“过桥过路费”以保障己方的“存在”,如此匪夷所思的事情美军都做得出来,其他种种,还有必要多说么?
  通过以上文字,“作战资源集散中心”对于一场具有相当强度远距作战的关键性,相信本人已经说得比较清楚了,同时也得出了一个明确的结论。接下来,便要将“该结论”代入前文那场“虚构战争”中,看看美国是否能够“顺利达标”。
  (特别提示:上文中那几个“得益于”,是不是与“天时、地利、人和”的说法很接近?换言之,千百年来,“战争的基本规律”真的发生了翻天覆地改变么?)

  通过前文的铺垫,其实“细心的同学”已经可以看出,与其说本人在测试乙国(美、中、俄)的“军事能力”,还不如更确切地说,是在检验乙国远程作战的保障能力......
  根据美国在近些年历次战争的一贯做法,该战的大致过程如下:
  第一步,美国在做出战争决策后,开始拟定作战计划,并展开情报搜集等相关准备工作,与此同时,着手在本土集结至少不低于5万地面作战队员(不包括海、空人员)及相应装备、物资。(在本土港口集结时间,按最短的一周计算。)
  第二步,美国本土距甲国的距离为近5000海里,“美军远征舰船编队”至少也需要用一周左右的时间,才能抵达甲国的近海。也就是说,哪怕“地面作战部队”经一周时间的远航后,不做任何“休整”,奇迹般地立刻投入战斗,美军发动登陆作战的“时间点”,最快也是其做出“战争决策”半月之后的某日。
  第三步,美军将开辟一个(或数个)登陆场,并建立前进基地(集散中心),将“各种作战资源”源源不断地送上岸......
  第四步,美军开始大规模攻击、剿杀甲国部队......
  该战中,美军所面临问题有不少,如陌生的作战环境、无“地头蛇”协助等,但最关键的,还是来自于极高的“保障”难度。其主要分两大块:其一,美军的补给线非常之长,并且只能依靠海运(都不说“空运”的运载能力如何,单说它能有降落的地方么?),也就是说其保障的“时效性”会很差;其二,美军“集散中心”的安全性得不到有效的保证(参见美阿之战后期种种),换言之,美军“各种作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会较低。
  有了这两条,便从根本上决定了,美军开展地面攻势将会异常吃力。以甲国军队的整体素养,只要能化整为零,并不断破坏美军“保障系统”(从在滩涂、港口设置“简单障碍”,延缓美军登陆,到隔三差五地打击美军“集散中心”,再到时不时地袭扰美军陆上补给线),美军要想在剩余的“半个月的时间”内,摧垮甲国武装力量,进而控制甲国时局的难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不敢说,美军一定不能“如期达标”(虽然本人认定如此),但至少从以上的文字可以看出,美军想要得偿所愿必定会很艰难。进一步推论,今时今日,连“文武双全”的美军都会面临如此境遇,明显“缺足”的中国军队(后文会有详述),以及更弱一些的俄军(参见第二次车臣战争),又凭什么保证己方可“达成预期”呢?
  也没必要遮遮掩掩,结果显而易见,就两字:没戏!

  再将话题转回来,如将该场“虚拟战争”代入现实环境中,美军如期拿下甲国的可能性,则必定会有极大地提高。
  为什么?
  因为美军在澳洲左近拥有多个军事基地,在与之毗邻的亚洲,美军又拥有多个大规模的军事基地。也就是说,美军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所需的“作战资源”囤积于甲国附近的美军基地,而与此同时,美军还能展开相当强度及持续性的远程打击(主要指空袭),而甲国的“各个重要节点”将会遭受严重的损毁......
  就“客观”而言,接下来的种种战况,就应该比较明朗了,因为这已落入了美军海外作战惯有的节奏之中,并且其“各种高科技武备备”及与此匹配的“高端战术”所带来的战场效果,也将展露无疑,更明确地说,美军达成军事目的的预期,将会颇为乐观。
  而现实中的中、俄两军,所面临的“军事结果”,依旧不变。原因是何,相信已经一目了然,因为它们依然无法拥有安全可靠、贴近战场、设施完备的“集散中心”。
  通过以上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哪怕是一场面对“弱旅”的远距作战,一个靠谱的“集散中心”也可起到扭转乾坤的作用......还是那句老话:其足够重要!
  中、美两国的“挨揍能力”与“揍人能力”

  中、美两国的“挨揍能力”与“揍人能力”
  再回过头来看看,本人所定义的“作战资源集散中心”,在现实世界中到底是为何物?可参见美军:
  朝战、越战、二次伊战、美阿之战中,美军所拥有的“作战资源集散中心”,都指向同一个目标物,即:美军海外军事基地。更直白而言,该“集散中心”实际上就是海外军事基地(战时状态)。
  有些人或许还不知道,就算时至今日,美军所拥有规模较大的“海外基地”的数量,还超过300个。
  这是个什么概念?不妨摊开世界地图看看。除了中俄两国连成一片的区域外,其他的重点地区、热点地区、战略要冲、咽喉要道,基本都有美军“海外基地”的存在,星罗棋布、密密麻麻,着实让人眼晕。
  换句话说,但凡美军要想打一仗,总能找到合适的“海外基地”为其提供相应的保障,并且在很多时候,“海外基地”都是整场仗的起始点,也就是打响第一枪的地方......

  “海外基地”在战时所起的关键作用,已经说得够多了,下面便简要谈谈,其在“非战时”的作用。
  就本人看来,该作用主要有两方面:一为震慑,二为本地化。
  先说“震慑”。有人的地方,就有纷争。有了纷争,就会有人尝试解决。可谈判谈不拢(政治手段),砸钱又不好使(经济手段),便会寄出终极手段——用拳头说话(军事手段),干完后再看看会有什么“变数”,人与人如此,国与国亦如此。所以,没有什么手段能比“暴力手段”更直接、更具毁伤性。而“外海基地”的存在,就是某方把这种可能采用的手段,赤裸裸地摆在当事者的面前,进而形成最切肤的震慑,潜台词是:我手中的砍刀就在你身边,你自己掂量着办吧!
  再说“本地化”。就如同一家做大了的公司,要走出进入新的目标地域,最惯用的手段便是在该地域设立分支机构,不论是叫“子公司”也好,还是叫“办事处”也罢,目的基本都如出一辙:为了能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市场、提高应变能力与决策效率、有效降低各种成本等等。“海外基地”在这方面作用与之很接近,似乎也没必要在多说什么了......
  行为至此,关于“海外基地”对某国“展现其军事能力”的关键性,相信本人已经说得比较透彻了。接下来,要将“揍人能力”的相关种种,做一个简要的梳理与总结。
  本人曾用“硬度、长度及持久力”三个词来描述“揍人能力”,并且也曾强调过,“长度”又对“硬度与持久力”有着极为关键的影响。
  就现实层面而言,如不考虑“长度”影响,中国军队在“硬度和持久力”方面极强,与美国相仿,同处时代的巅峰(在中国本土及周边一定范围内,任意一国都与之没有一战之力)。
  但如考虑“长度”的影响(距离过远),中国军队的“硬度和持久力”便会从巅峰跌落,直至“泯于众生”。原因何在?比之美军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实务层面),一是支持远距作战的“武备体系”,二是远程“保障体系”。
  在“支持远距作战的武备体系”方面,中国军队虽不完善,也相对羸弱,但近些年来发展迅猛,且势头不错。更明确地说,与美军的差距虽大,但可追,对此乐观的预期也有充裕的理由。
  而“远程保障体系”方面“三大要素”(手里有货、有能力送货、集散中心)中的“集散中心”(海外基地),中国军队几乎是一片空白,而“该要素”甚至还具有“一票否决权”。直截了当地说,到目前为止,中国军队还不具备“一定强度远距作战”的能力,而这也是与美军相比最大差距之所在。
  有差距,哪怕是“一片空白”与“极为充裕”之间的差距,其实都未必需要很悲观,因为可以去追。但使人无法乐观的是,如今这个差距,似乎已经有些“追无可追”的味道了。

  为什么?

  以美国为例,它那数百个“海外基地”是怎么拥有的?简要来说,作为一战主要战胜国、作为二战顶尖战胜国的美国,享受了令人咂舌的巨大战争红利,才一步步地将这些地方控于手中。就某种意义而言,将其归结为“时也运也”,也算说的过去。可如今的世界,并没有这样的“契机”出现,中国又凭什么能获得这些“海外立足点”呢?
  要知道,“驻军权”是一个“政经体”统治权最为主要的象征之一(可参见97香港回归。别的什么都好商量,但有一条,却绝不容动摇,即:英军撤,中国军队进驻。),而“海外基地”的存在,实质上就是某国在分享该“政经体”的统治权,这意味什么,还用得着多说么?就更别提,那些地方大多都已有了同一个“主人”——美国,若中国还想从这样一个“主人”的碗里分一杯羹......经此般种种,想拥有“海外基地”的难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总而言之一句话:想要在“太平时节”拿下几块“飞地”,很难!就算最终能拿下来,而所付出的代价,也不会低!
  “客观上”已经很困难了,但最要命的,却是“主观上”迟迟没有大作为。
  为什么要这样说?
  某党现行的国策,毫无疑问是“国际化战略”(“扩张战略”这种表述太过霸气,而“走出去”又有些唯唯诺诺,所以换成了中性些的“国际化”一词,体会意思就好),而且正式实施至少已一年有余。能看见,“政治国际化”、“经济国际化”接二连三的各种大动作,可令人最为不解的是,“军事国际化”方面却一直没有大动静。
  既然写这到这里,也无需再作遮掩了,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在某党某会开完一年多的今天,中国军队的“体制改革”,为何还不能昭告天下呢?
  很多人都知道“军体改革”(军事体制改革的简称)很重要,但很有可能不知道,其到底重要到何种程度......
  首先,要知道“军体改革”是干什么的?
  先不管旁的,但至少要知道:“军体改革”与“政治、经济改革”一样,同为保障中国现阶段及可见未来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手段之一。
  其次,要明确为什么要进行“军体改革”,或者说,其根本目的为何?
  其目的是为了在“新形势下”,更好地“维护”国家各种利益(不局限于“经济利益”,但可用“经济利益”作为度量)。
  其三,要知晓“军体改革”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个字:“国际化”。
  那么,“军事国际化”的直观表象是什么?
  可浓缩为一句话:全球范围的军事震慑与军力投送。
  而“全球范围的军事震慑与军力投送”又该如何理解?
  答案明摆着,不就是远程“揍人能力”的具体体现么!
  ......

  将以上几个问题点理顺后了,下面将进入实务层面,对中国“军事国际化”的问题,进行简要剖析:
  很明显,目前中国军队在“远程揍人能力”方面所欠缺的,一是“远程武备”还有较大的口子要弥补,但预期乐观;二是,无“海外基地”,且预期较为悲观......而这,还只是“硬件”方面的不足。
  “软件”方面呢?
  本人曾在“虚拟战争”的分析中,对目前的中国军队有过这样的表述,即:“明显缺足”。
  什么意思?
  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一个支持其“远程作战”的“统筹协调机制”,或者说,缺乏一个具有高度权限(凌驾于各总部各军种及其他一些相关机构之上)的“部门”,引领中国军队走出国门。
  关于该“统筹协调机制”极为关键的作用,甚至不需涉及“相关知识”,只要有一定的生活阅历,便可获晓答案。比方说,哪怕就几个人合伙做某件事,便一定会有人去“抓总”,不然的话,这事压根就无法如期推进......这应该很容易理解。
  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若将中国军队的现实状况(现有机制)代入那场“虚拟战争”中,就是一个月之内,能否扬帆起锚都是未定之数,更遑论其他呢?
  言而总之一句话:这种“统筹协调机制”,或者说这样一个“部门”,不论叫“联指部”也好,“远战部”也罢,其实都不打紧,但它对于一场外战而言——没它,打不了!
  既然谈到这儿了,有“一个问题”很有必要明确一下:想打一场一定烈度的远距作战,会涉及到三个最主要的方面,即:“武备”、“保障”与“机制”。与一般认知大为不同的是,至少相对而言,中国军队在“武备体系”方面所拥有的能力,恰恰才是“最为靠谱”的,因为“基地”与“机制”还都没着落呢!
  这个说法虽然很颠覆,但现实就是如此!
  有必要先谈谈“国际化”的意义。
  谈及“该意义”,不妨先对某党建国以来所历经的六十载坎坷历程,做一个简要的总结与回顾。
  建国后头三十年的历程,可概括为两句话:“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及“欲不战,所以战”。(所收获的种种,多的先不谈,只说两点,一是打下了相对完整且坚实的工农业发展基础,其二,通过参与或发动了数场多朝向的“边界战争”,基本稳定了疆域范围。)
  而后的三十年,也可用两句话概括:“改革开放,借力使力”及“韬光养晦,唾面自干”。(忍辱负重所换来的,也是所有人都无法视而不见的是,中国所具备的“硬实力”,奇迹般地攀至“时代巅峰”。)
  以上两个阶段的“发展思路”,是否有了天壤之别?
  毫无疑问,是!
  所谓的“发展思路”是什么?
  两字,谓之曰:“国策”。
  回到当下,如今所开启“国际化”历程的“思路”,是不是与“韬光养晦”阶段又有了云泥之别?
  当然是!
  那么这显然,又是一次“国策”层面的极为重大的转变。
  言已至此,关于“国际化”历史性的、转型性的、开创的重大意义,还有必要再长篇大论吗?
  ......

  所谓“中国的国际化”,就是中国政治的“国际化”、中国经济的“国际化”、中国军事的“国际化”三大战略手段的总称,换句话说,“中国的国际化”是有这三大战略手段所构成的,其目的,不言而喻,当然是为了捍卫及猎取“中国之利益”。
  而现如今能看见的是,政治、经济“国际化”方面已经做到了前头,而军事“国际化”虽在“武备”方面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运作机制”上却“毫无进展”......
  前文中已经说了很多,对于军事“国际化”而言,“武备”等的发展(硬件)与相应的“运行机制”(软件)是一个无可割裂的有机整体,无论缺了谁、弱了谁、慢了谁,其整体的有效性,都必将“大打折扣”,而且还是很大很大的“折扣”。
  更进一步,作为“维护中国之利益”的终极保障手段的军事“国际化”,却打了“大折扣”,那么所面临的后果为何,不难想像吧!
  更多的种种,更深入的种种,就不多说了,只一句话:开弓没有回头箭,有些事,能快,还是快些吧,时不我待!
  ......

  寄望,
  某日之中国,凝四海之心,执四海之念,持四海之刃,拓四海之地!
  本文的第二刀就此祭出,
  写了如此多个“四海”,那么此刃,也只得名为“四海”了。

  “不败”与“四海”两刀的相关种种已基本说完,接下来将谈谈“第三把刀”,这也是本文的最后一把刀。
  话题先回到开篇中所谈及的“东海问题”。
  弹指一挥,据当时本人所下结论(即“打不了”),已历时三个月。其间,中日双方各种小动作、小举措虽接二连三,颇有令人目不暇接之感,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如今“东海问题”至少在“大众舆论”中的热度,已从四十一度八,降到了三十七度五,换言之,其热度比之“正常状态”要略高一些,但事实上却已趋于平缓。
  目前“态势”如此,也不算出人意表,但不知是否有人对其间的过程,抱有一定的疑惑?
  明确一点说,是否有人对于同为“第一男主角”的美国,在“东海问题”上所表现的种种“大感失望”?
  更直白说,作为拥有“一览众山小”国际竞争地位的美国,为何在“东海问题”上其态度颇为暧昧,表现得也不够强势,甚至给人的感觉多少有些柔弱无力呢?
  原因到底是什么?
  至少就本人看来,这无疑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而接下来,本人将尝试着给出答案。

  分析这一问题,可大致分为三步:第一步是“动机”,也就是美国是否有理由干预“东海问题”;第二步是“能力”,也就是美国手中所拥有的资源是否能支持目标的实现(可用军事能力作为评判标准);第三步是“权衡”,也就是美国要考虑,如果真实施了“某些行动”是否划算的问题。
  首先分析美国的“动机”,分为两个层面:
  第一层,毋庸置疑,现今的美国依然拥有全球第一的国际竞争地位。坐拥“全球第一的国际竞争地位”便意味着其掌控着“全球最大的话语权”。如换个角度理解,该“话语权”实际上代表着“国际规则”,美国所制定并主导的“国际规则”。人所共知,只要掌控了“规则”,便能谋取最大之“利益”(可用经济利益作为量度),或者说,能将“利益”最大化。而随着中国的强势崛起,以及目前中国坐二望一的国际地位,便是挑战及动摇着这种“固有的国际规则”......
  第二层,比较也许虚幻,但未必有人能以充分的理由将其否定。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是东方种族与东方文明当之无愧的集大成者,如今的美国,则是西方种族及西方文明当仁不让的首席代表,而这两大“文明体系”之间的关系,“合作、融合”的确是有,但不得不说,主流还是“东风与西风”之间,舍我其谁的直接竞争关系......
  综上而言,美国绝对有充足的理由,在全球范围遏制、打压及削弱中国。(关于这点,理应无任何疑问。)
  第二步,便是要分析“能力”问题。
  所谓的“能力”,前文中已经明确过多次,可用“军事能力”作为最直观的标尺衡量。
  如将该问题现实化,或者说从国际博弈的层面出发,该“能力”同样也是由“自身的”与“借用的”两部分所构成。美国具备的“军事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用以其主导的“大北约组织”(除北约外,再加上日、韩等)的“军事能力”定性描述。毋庸置疑,这样一个军事实体,是现今世界上最具实力的“军事集团”之一。而与之相对的另一个“之一”,则自然是中俄为首的“泛上合组织”。
  不用去纠结,“大北约”与“泛上合”两大“军事集团”,哪方的实力更强一点,现实是,针锋相对的双方大体保持着动态均势。更直白一点说,因为这两大“军事集团”所具有的“军事能力”非常接近,所以无论哪方,实际上都奈何不了对方(至少在可见未来是如此),其实这也就是人所熟知的“国际战略平衡”所显现的直观态势。
  具体到美国身上,其有能力打破这种“战略平衡”吗?
  近两年,美国在面对阿富汗、叙利亚、伊朗等问题时,所表现出的犹豫不决、畏首畏尾、患得患失,显然已经把这个问题的答案摆在了桌面上,即:它不具备这种“改变现状”的能力。
  将该结论再次明确:美国无力打破目前国际间战略态势的动态平衡,并使之向己方有利的态势倾斜。
  国际间的“战略态势”如此,再简要谈谈东海上的“战术态势”。
  先做一个设定:
  陆路面积为3万多平方公里的某岛,如果将其重要战术节点的数量设定为100。
  那么陆路面积为10万平方公里的韩国,其重要战术节点的数量不会高于300。
  而陆路面积不足40万平方公里的日本,其重要战术节点的数量不会超过1000。
  作为拥土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农业国的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的中国,其重要战术节点数量的下限,会低于10000么?有可能低于10000么?
  ......
  很明显,这就是本人所说“挨揍能力”(军事潜力)最直观数字的表达。而更重要的是,中国的这个“数字”,处于时代的巅峰!
  并且,中国在自家门口的“火力投送能力与保障能力”无可匹敌,更通俗讲,中国可将自身的“揍人能力”发挥出九成半的水平,而距东海万里之遥的美国,就算其在周边拥有多个军事基地,就算其拥有几支航母编队,可又能发挥出几分“能力”呢?
  关于这个问题,之前已经说得很多了,只将显而易见的答案再强调一遍:在“东海周边”,美国根本不具备与中国一战的能力。
  说句更为露骨的话,若美国与中国发生“常规冲突”,军事上不存在“胜败”问题,而只存在“完败与惨败”的问题!
  最后,简略说说“权衡”问题。
  在“东海问题”上,一定发言权的直接利益关联方有中、美、日、俄、韩等,其间会涉及到的较为主要的“国际关系”,包括中美、中日、中韩、中俄、美日、美韩、美俄、日韩等。
  用两个词来形容,即:千丝万缕,错综复杂。
  而这还只是局限于“东海”一隅的“小博弈”,更高层面的则是“大北约”与“泛上合”之间的“大博弈”。
  “大北约”的主要国家有美、英、法、德、意、日等,还有夹缝中求生存,并已然“首鼠两端”的韩国。而且无论怎样都掩盖不了这样一个事实:这些国家的“利益诉求”不可能在任何时期与任何背景下都趋同,换句话说,它们之间的“分歧”,甚至是“背道而驰”的“大分歧”,是作为常态而存在的。只不过在威胁巨大时、一家独大时,它们之间的种种“分歧”会被掩盖,或者说会被主流力量所压制。(“泛上合”同样如此,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
  可一旦出现“巨大变故”,这些“分歧”又将会以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呢?进而,所产生的种种后果又会如何呢?
  有关这类太过艰深的问题,也许只能由事实来揭晓答案,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一旦出现了这种状况,“场面”一定会很大,或许会大到“偷天换日”也犹未可知!
  对于今日美国而言,对于“绝对实力”明显削弱,“相对实力”巨幅下降的美国而言,其能够承受这样一种“不可期的后果”吗?
  要知道,这个世界从不缺乏背后捅刀的朋友,也从不缺乏“趁你病,要你命”的盟友......

  综上种种,美国在“东海问题上”诸多顾忌的缘由,便应该一目了然,即:有心而无力,且怕失控。(中国是“有力而无心,也怕失控”。)
  “东海问题”上是如此这般,或可做一个合理的推论,美国在中国“一鞭之距”的范围内,已卖弄或者将要卖弄的种种“小手段”,其实都是大同小异,本质上并无不同。
  可一言蔽之,美国在中国周边,必不会掀翻桌子,与中国直接冲突并大打出手。
  在开篇中,本人曾谈及在“不予人活路”的趋势下,以美国为代表的势力,将会运用“军事手段”处理“问题”。在中国家门口,其有心而无力,那么“非要动手”,也只得将“目标作战地域”迁移至远离中国本土的地方,迁移至中国“鞭长莫及”的区域。
  美国要动手,无非只有两种形式,一是其通过“代理人”与中国发生暴力冲突;二是其直接赤膊上阵,意图砍断中国延向各方的“利益触角”。

  倒不用纠结,美国“赤膊上阵”的搞法是否只存在于理论上,只需明确一点即可:对于现今“欠缺尚多”的中国而言,真要在某些地域发生了“暴力冲突”,那么中国不吃鳖的可能性会非常之小,大体上还是要成为各方所“嘲笑”的对象。(比如,就算是某党经营许久的非洲,若某势力所支持的部族武装,有针对性地袭击中国企业,伤害中国公民,中国又能如何?相关的实例,不胜枚举。)
  不过话又说回来,就算诸如此类的“小伤小痛”不断,其造成的后果,却不足以使中国“半身不遂”......
  为什么这样说?
  关于描述现今中国状态的言语,之前已经说过多次,这里再作一次回顾: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世界第三领土大国,世界第一大农业国,世界第一大工业国。
  第一,巨量人口,在“生产”角度,便意味着“劳动力”足够多,从“消费”角度来看,便意味着“市场”极为广大,双超10亿级。人口数量如此,人口质量呢?倒不必过分高估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但哪怕只取世界平均水平(概率相当),中国巨量的人口基数决定了,中国出“人才”的绝对数量,要远超其主要竞争对手。这些难道不是“人多力量大”最好的诠释么?
  第二,“地大”便会“物博”。这代表着中国的生存及发展空间大,各种资源的总量很高。还有一点,准确地说,应称之为地理位置,所处得很“巧”。“巧”得刚好东临太平洋,西近欧罗巴,南俯次大陆,北靠俄罗斯。“巧”得刚好可辐射到其余的三大文明策源地。换言之,国盛,则可威加海内,“中央之国”绝非浪得虚名。
  第三,民以食为天!填饱肚子乃人生存的第一要务。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大体上能自己自足,可基本解决巨量人口的温饱问题。一言蔽之:中国不愁吃!
  第四,光吃饱还不行,还要穿,还要用!毋庸置疑,中国以其最完整的工业门类与全产业链条,及超乎想像的工业品产能,辅以相对完善的配套体系,可以满足国人的各项生活需求。一言概之:中国不愁用。
  以上种种,只想大致说明一个问题:今日中国在“硬件”上,已然是得天独厚,夸张些说,是无懈可击!
  所以,就算是“出门在外”屡屡受挫,小伤不断,但只要“已自成体系且能自我运转的中国本土”不遭“重创”,便无人可奈何!
  那么,如何能使中国本土遭受“重创”呢?或者说“使之重创”的源头(主因),可能会是什么?
  很明显,其只可能来自两个方向,一是外部,二是内部。
  关于“外部”,前文中已经说得够多了,即:现阶段及可期未来,没有任何外部势力有胆量及能力,使中国蒙受“重创”。(不限手段及烈度)

  那么,就只剩下“内部”这个源头了。

  有关与此,或可从国史中得到启示:
  在漫长的国史中,中华大地上出现的每一个“大一统”的“中国”,由于体量处于时代巅峰,所以尽管屡逢强敌,也总能使其欲争而乏力,简言之,便是“外患虽巨,却犹不足虑”。并且,相关史实也将其呈现得很清楚,这些“中国”从来都是自己把自己搞得乌烟瘴气、千疮百孔、摇摇欲坠后,再经“天灾人祸”的用力一吹,而最终土崩瓦解,无一例外。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千年来,“中国”最大的“敌人”,其实一直都源于“内部”,换言之,“中国”的“宿命之敌”,从始至终都是“自己本身”,而绝非其他。
  以上之言,不说是结论,但比照现今种种,至少可浓缩为一句“前车之鉴”,即:“内部问题”由始至终都是“中国”遭受“重创”的充分且必要条件。
  回到今日,关于“内部问题”,不知道的,不能乱说,知道的,也不必多说。能看见的是,近两年某些方面确有一定的改观,但无论怎样,都还远远不够。
  或许,某党会继续用“惊涛骇浪”的手段,还一个“波澜不惊”的局面......此为不可知,只能拭目以待!
  此刃若名为“惊”或“不惊”,似乎都不妥。
  不如,称其为“惊亦不惊”吧!
  本文的最后“一刀”,算是勉为其难地拿出来了,与之前大为不同的是,此刀不在于“磨”,而在于“用”,用以持之以恒的“用”......

  尾声:

  本文的“三把刀”都已逐一亮相,而且本人自认为说得还算清楚。按常理来说,文至末尾,都会做个总结,但既然已经把该说得说了,似乎也没必要再为了所谓的完整性,而耗费精力,这毕竟只是一篇网文,能省则省吧!倒不如,扯两句闲话,作为结束语。还要说明的是,以下内容,本人只负责说,而不再作解释,诸位也不必太较真。
  1、如用“正午十二点”来表示“如日中天”,那么今日美国,则也就刚到十二点一刻。换句话说,其实力虽有所下降,但并不很大,所谓的“巨幅下降”,是指对比中国的“相对实力”。
  2、大致在2011年前后,中国的“财富年增量”及“创造财富的活力”,已经双超美国。也可这样理解,在经济层面上,中国早已超越美国。
  3、在接下来的数年中,很多“基础产业”,会掀起声势骇人的兼并浪潮,体形硕大的“企业”,又会新冒出来一大批。
  4、种种迹象表明,对于中国而言,2018年左右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间点。
  5、以“世界经验”来论中国,事后往往会被证明“鼠目寸光”;步子迈大点,后来又多被视之“循规蹈矩”;几乎要把裆劈了,却总被称作“远见卓识”......中国已这样走了十来年,这是今天看昨日,明天看今日呢?
  6、没必要再对某党的“有所作为”抱有疑问,因为现在已然如此!
  7、战争作为政治(广义)的延续,从来都不仅是两种势力间“武备体系”的激烈对抗,若非要加上“战争”两字,也是两种势力间“战争能力”(军事能力)的对抗,换句话说,战争从来都是两种势力间,全方位无死角的激烈对抗。
  8、你拿棍子砸我脑袋,我用脚踹你,是战争;你拿棍子砸我脑袋,我在你回家的路上挖坑等着埋你,是战争;你拿棍子砸我脑袋,我用石头砸你家玻璃,还是战争.....
  差不多说完了,就到这里吧.......

  乌克兰问题的成因到底是什么?美帝在乌克兰问题上要达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俄欧关系该怎么处理?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目标是什么?中国又应该怎么做才是我们的利益最大化呢?

  直奔主题:美国的目的在于压制欧洲,从而压制欧元!这才是乌克兰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人民币要抬头,中日矛盾升级了!欧元要抬头,俄欧矛盾升温了!

  美国利用挑起乌克兰问题制造俄罗斯与北约之间的矛盾从而制造了欧洲的安全问题受到俄罗斯的威胁!从而实现压制欧洲!而欧洲只能表面上屈从北约这个盟国条款的制约应对俄罗斯!那么在这种架构下欧洲尤其是欧盟只能依靠美帝进而不得不屈尊于美元,暂时克制欧元的国际化!
  中东叙利亚的问题当初都以为是针对俄罗斯,当然也有这样的成分,但是当时的背景也是欧元准备抬头,美帝一直在叙利亚问题上高举低放,似乎箭在弦上引而不发!为的正是欧洲在中东的利益受到威胁,如果说中东问题是美帝通过打压欧洲在中东的经济利益来抑制欧元,那么乌克兰问题就是美帝利用俄罗斯对欧洲的安全威胁来压制欧洲!美帝要想征服欧洲、征服欧元靠利益去拉是不行了,美帝的经济状况空前堪忧,也无能为力去拉了!那只能靠压了,对欧洲经济利益,安全利益的双重压制以求欧洲就范!这种压制不是直接的压制,而是是挑起争斗借俄罗斯之手威胁欧洲的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来逼迫欧洲转向美国以实现美帝压制欧元抬头!在这个过程中美帝对俄罗斯的打压是客观存在的,但绝不是主观最终目的!在美帝目前的经济环境下美帝没有直接针对俄罗斯斗争的主观意愿和直接战略需要!
  那么作为中国是应该该扩大俄罗斯与北约的矛盾呢,还是抑制这种矛盾,或者平衡这种矛盾的持续?首先对美帝来说,这种乌克兰问题的持续存在,不化解,不升级对美帝最为有利!化解了美帝的抑制欧元的计划就实现不了,升级成不可调和美帝也承受不了美俄的直接军事对抗!
  中欧的战略目标基本是一致的,人民币欧元双双抬头!但是前提是不能损害俄罗斯的根本利益为基础的!欧美则是貌合神离,顾忌北约条款不得不有节制的应对乌克兰事件爆发后俄罗斯的反弹;总书记到访欧洲呼吁国际货币美元、人民币、欧元三足鼎立是对欧元区最实惠也是最具诱惑力的支持!在乌克兰问题上欧洲自有欧洲的克制!
  对于俄罗斯来说虽然表面占优实际上出于战略防守姿态!麻烦出在家门口,有能力要上,没有能力也得上!但是俄罗斯并没有进一步升级乌克兰问题的主观意愿!那么结论就出来了:乌克兰问题矛盾的进一步升级是俄、欧、美、中都不愿看到的,所以乌克兰问题不会升级!但是美帝会人为的掌控这个矛盾的温度保持在一定的热度!温度低了没效果,温度高了怕美帝也承受不起!最遭殃的就是乌克兰本身喽!
  至于美帝玩这种把戏能否占到便宜会不会吃亏,要看俄罗斯的手段和普京的智慧了,但是本身这个过程的存在美帝就已经实现了对欧元抬头的威胁和压制!
  虽然这种热度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共同消耗了美俄欧应对这种热度所产生的国家损耗,看似对我们无害,但是作为中国还得从大局出发,什么是大局,分化欧美,推动人民币和欧元的一起抬头的大局!我们首先也不会希望乌克兰各方矛盾升级,至于中国出手结束这种矛盾我们也做不到,也没必要做!同时也不会很实质的支持俄罗斯进行对北约的斗争,因为这样我们经济上货币上联欧就会打折扣!我们联合欧洲分化欧美就会遥遥无期!我们会对俄有我们的表示,以维持中俄战略关系的稳固,最重要的是中国需要在欧元区主要国家内调节跟俄罗斯的私下关系!这样既能维护中俄的战略互信,又能继续我们争取联欧政策不受过大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4 10: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高屋建瓴,思路清晰。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4 11:55: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超级中华大帝国,必雄峙蓝星之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4 11:5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超长。但很有看头。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4 12:13: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喜欢,很好,有所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4 12: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所言极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4 12:51:21 | 显示全部楼层
直率、简洁。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4 20:34:54 | 显示全部楼层
赞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4 23:54:48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得做个记号吧,尽忙着阅读与消化了。
笔杆子比枪杆子还管用,
把道理理清了,思路就顺了,目光就坚定了,轻重缓急就分清了,
还有一点要建议一下,中国人往往注重大概与抽象,具体的数据研究不如日本人不如西方人。
所以,在这方面要是看到更多中国人的理性分析,那就更自信更乐观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4-19 22:22 , Processed in 0.12500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