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60|回复: 0

姚尧:诗词日赏:2023年4月3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4-4 22:06: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美好的一天,从欣赏一首诗词开始。大家好,我是姚尧。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杜甫的《登岳阳楼》。

  在2月4日,我们欣赏了杜甫的《立春》,这首诗是杜甫在抵达夔州后的第二年,即大历二年(767年)的立春日所写的。又过了一年,即大历三年(768年),杜甫乘船出峡,年底时抵达岳阳(今湖南岳阳)。于是,杜甫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写下了这首被誉为“盛唐五律第一”的《登岳阳楼》。

  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意思是说,我早就听说过洞庭湖水,今天终于能够登上岳阳城楼。岳阳楼,最初是东汉末年的东吴鲁肃为操练水军而修建的阅军楼。三分归晋之后,由于在军事上的价值淡去,遂逐渐转变为观赏楼,称为“巴陵城楼”,但一直名气不大。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宰相张说被贬为岳州刺史后,对巴陵城楼予以扩建,取名为“南楼”,又名“岳阳城楼”。张说原本就是唐朝的文坛领袖,于是就和文人雅士经常在岳阳楼上登高作赋、把酒言诗,这就使得岳阳楼有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2月21日,我们欣赏了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中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样的千古名句。乾元二年(759年),李白在岳阳楼也留下了一首名诗,题为《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是这样写的: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我们知道,李白很喜欢孟浩然,他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赠孟浩然》)。而杜甫更是极其喜欢李白,写了大量思念李白的诗。因此,杜甫在《登岳阳楼》首联中所谓的“昔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道听途说”“略有耳闻”,那是他的朋友兼偶像李白,李白的朋友兼偶像孟浩然,曾经留下过著名诗篇的地方,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这看似只是在简单地描写游历过程,即过去听说过洞庭湖,今天就上了岳阳楼。可实际上,诗人是通过今昔对比来表达时代兴衰的巨大变迁。开元四年,亦即张说大力修建岳阳楼时,初掌大权的唐玄宗任用姚崇为相,国家逐渐从混乱动荡的局面中稳定下来。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亦即孟浩然写作《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时,唐朝正逐步走向开元盛世的巅峰。天宝三载(744年)和天宝四载(745年),李白和杜甫曾在两年之内三次会面,此时唐朝正处于盛极而衰的过渡期。乾元二年,亦即李白写作《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时,安史之乱的爆发已经整整四年,何时能够结束尚在未知之数。而在杜甫写作《登岳阳楼》的大历三年(768年),安史之乱虽已结束五年,但是天下依然不太平,朝政依然很混乱,而杜甫的处境依然很艰困。短短五十年间,时代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迁,这势必会给忧国忧民的杜甫的内心带来巨大波澜。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吴、楚是春秋末期两个毗邻的国家,东边是吴,西边是楚。坼,就是分裂、裂开。《水经注·湘水》记:“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因此,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朝着东南方向远眺,只见洞庭湖水茫茫无际,将原本连在一起的吴楚分裂成两块,天地万物都在湖水上日夜漂浮。其中,“吴楚东南坼”是在极力描写洞庭湖的宏大壮阔,因为只有足够宏大壮阔,才能将吴楚两个大国分裂开来。如果只是一般的河流,人们还是会觉得吴楚是紧密相连的。而“乾坤日夜浮”是在极力描写洞庭湖的雄劲有力,因为只有足够雄劲有力,才能够承载天地万物在水面上日夜漂浮。我们将杜甫的这一联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相比,似乎杜甫的气势丝毫不逊于孟浩然,而且境界相较于孟浩然还更加高远。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的现实处境,自离开夔州,穿出巫峡以来,杜甫全家就都挤在一条小船上漂泊度日。亲朋好友之间的音信已然断绝,而自己的身体更是愈发老病。杜甫在这里还有个精妙的表现手法,就是颈联和颔联之间可以相互呼应。颈联中的“无一字”呼应颔联中的“坼”,颈联中的称“有孤舟”呼应颔联中的“浮”,仿佛两者之间存在承接关系。

  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意思是说,关山以北正在遭受吐蕃入侵,长安一带仍然战火不熄,我凭栏北望,眼泪和鼻涕不停在流。《资治通鉴·第二百二十四卷·大历三年》中的一段记载:“八月,壬戌,吐蕃十万众寇灵武。丁卯,吐蕃尚赞摩二万众寇邠州,京师戒严,邠宁节度使马璘击破之。……九月,命郭子仪将兵五万屯奉天以备吐蕃。”虽然就事后的结果而言,唐朝击败了吐蕃的入侵,解除了长安的威胁。但就消息的传递而言,当杜甫登岳阳楼时,可能只知道吐蕃出兵十万入侵,却不知道唐军最终能够取胜,因此忧心如焚,泪流满面。

  这就是杜甫,当他已经飘零落魄至“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极端困境时,心中念念不忘的,依然是天下的安危,而不是如何改善自己的生活处境。

  按照规划中的路线,杜甫在乘船至岳阳后,就该朝着东北方向,沿长江前往汉阳,之后沿着汉水前往襄阳。可是,由于各种现实因素,杜甫最终无力北归,被迫沿着湘江在岳阳、潭州(今湖南长沙)和衡州(今湖南衡阳)等地来回折返,最终于大历五年(770年)冬在由潭州前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八岁。我们看下面这张图:
  大历二年,杜甫在《立春》的尾联中说:“此身未知归定处”,这句话可谓是一语成谶。当他写这首《立春》时,绝不可能想到他会死在由潭州前往岳阳的路上,因为潭州和衡州都位于岳阳以南,原本是不可能出现在杜甫还乡的路线图上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8 20:09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