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772|回复: 1

卢克文:福建:向海而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3-29 05:37: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壹 下南洋

  2023年3月15日,泉州,阳光明媚。

  下午一点,我随着向导先去逛了一圈开元寺,随后步行,来到了涂门街一处叫做关帝庙的地方。

  这座庙也叫关岳庙,既供关羽,也供岳飞,原本是一座水神庙,明初因朱元璋推崇关羽,下令在泉州城建七座关帝庙,大家没钱,就把水神庙改改,换个IP牌子,直接弄成了关帝庙。

  关羽在民间地位拔高,主要源于元明清三朝对他的逐步神化,商人为了证明自己讲信用,可以跟他放心做买卖,也在商号供奉关羽,后来就莫名其妙混成了武财神。

  据向导说,这是整个南洋关帝庙的祖庙,但庙宇其实较矮,里面横着几进房,也不大,相对全国其它我走过的地方,算是一座小庙。

  关帝庙外上香的人

  我在庙里走了一会,来到一间大殿,见到好些人跪在那里祈福,殿旁放着两个大筒,一个筒里装着巨大的竹签,约是普通竹签的四五倍,有人抱着筒晃一晃,摇乱竹签,再从中抽一根便走。

  另一个直筒放着许多半月形的木牌,向导说这个叫“信牌”,有人不断过来,在筒里取走两块信牌,跪在大殿蒲团上,双手合十,念念有词,忽然松开手,将信牌往地上一撒,信牌发出清脆的声音,摔落在地上,摔信牌的人,便凝神看地上信牌的正反面。

  向导解释说,那个竹签跟全国一样,就是抽签问卦用的,就是大一点而已,这个摔信牌,则是在向神明问事情,如果两面都是正面,表示事情可行,一面正一面反,表示事情不好说,两面都是反面,说明事情办不成,不要办。

  我站在原地,默默看了好一会儿,根据多年调研形成的逻辑思维,总觉得这鼎盛的香火、络绎不绝求签问卦的人,必定跟经济活动有关联,便问向导说:福建这边是不是自古以来,工作生活,就有一些高风险的事情发生?

  向导说:出海打鱼风险大,下南洋,风险就更大。

  是的,出海和下南洋,是福建人民一千多年来,风险最高的事情。

  也是福建人对生活充满不确定性,从而产生一系列经济文化现象的最初来源。

  南洋,是我们明清时对今天东南亚的称呼,每当出现人口大爆炸、战乱等情况时,就有大量的福建、广东人到东南亚地区寻找生存空间,因此称为“下南洋”,广东人也叫“过番”。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是中华民族为了生存下去,近代史上三大人口迁徙。

  雍正时广州知府蓝鼎元,在《论南洋事宜书》里,就写过“闽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

  由于广东的生存空间略大于福建,福建人民下南洋的艰难往事,比广东更多更密。

  我在福建这一路走过来,每到一座城市,都会请当地人,跟我讲一讲他们祖辈下南洋的故事。

  我时常听到深夜时分,还在笔记本上,用潦草的快笔,记录他们几代人的艰苦。

  下南海的华人,在鸦片战争时约150万,民国时到1939年又跑出去500万人,因此我听到的下南洋的故事,大都集中在清末到1950年之间。

  之所以集中在这段时间,是因为欧洲殖民者,陆续控制了东南亚各国,并将他们纳入到世界殖民贸易体系,开发东南亚急需大量劳动力,广东福建的两地民众,能在东南亚找到活命的空间。

  在1893年之前,私自下南洋不被允许的,有点相当于今天的叛国罪,对回国者严加处罚,出去基本就回不来了。

  允许出国后,能回来的也极少,最好的情况,也是两三年回家探望一次。

  下南洋一部分人是主动的,另一部分是被雇佣过去的。

  清末时,如果被雇佣做华工出海,去给东南亚殖民者卖命,一般是通过德记洋行这样的中间商签订契约,洋行以三到十元雇一个人,转手卖给东南亚殖民者是一百元起步。

  过海时会被封禁在船舱内,吃喝拉撒睡全在一个房间,环境极其恶劣,因为船上吃饭不是每个人都有碗,就是一个大锅大家一起蹲着吃,就跟喂猪一样,所以华工们被叫做“猪仔”,一路上还会被猪仔头虐待,拿木棍打、拿木板夹,拿带刺的皮鞭抽,人死了就直接扔海里,死亡率高达50%。

  下南洋的华人

  因为死亡率太高,为了多赚钱,洋行会故意超载,一条船能载三百人,他就载六百人,死一半他也能完成运输任务。

  跟当年黑奴三角贸易,细节几乎一模一样。

  等到了东南亚,一般会因为水土不服,常常一场疫情下来,又被带走几十上百人,最先过来开荒的福建人或广东人,在霍乱、疟疾、腹泻、蛇蝎、巨蟒等夹击下顽强地活了下来。

  由于读书不多,第一代福建人干的都是苦力活,他们有的在婆罗洲或缅北开矿、有的在马来半岛种香料、有的在爪哇岛种甘蔗,或者干一些搬运工、洗厕所、掏粪、背尸体、卖菜刀剪刀、剃头、算命、代书、洗衣的活计为生。

  一位福建华侨跟我说起他先辈的生活,说爷爷当时一餐只能吃半碗饭,靠做小摊小贩为生,三代辛苦,才在东南亚有了立足之地。

  我们现在常常能听到关于东南亚华人巨富,比如马来西亚林梧桐、郭鹤年,印尼黄奕住、黄奕聪(不是两兄弟)、林绍良,泰国谢国民,新加坡陈嘉庚等等的传奇故事,这些人的传奇背后,是华人早先下南洋时近一半的死亡率,约有几百万华人的死亡,和早期潦倒流离的生存史,是在这个基础上发生的个人奇迹,风险极大、生存机率极低,如果不是万不得已,并没有人愿意过这种生活。

  在东南亚闯荡并苟活下来的华人,很快会将自己积累的一点积蓄寄回广东福建,就算没赚到钱,也会跟别人先借两块,寄信一封回家报平安,闽南语里批就是信的意思,往家里寄信寄钱,就叫“侨批”。

  滔滔大海、万语千言,全在这一封信、这两块钱里了。

  最早的侨批,由回福建的水客顺路带回,没有任何担保,而水客本来自己就忙,所以一封信几块钱,常常半年才能带回家。

  水客如果真要私吞了侨批,大家也没办法,只能进行道德谴责,说雷公要轰死他。

  不过这种拿命换来的钱,作为同乡的水客也知轻重,极少出现私吞现象,他们每年在粤闽到东南亚之间往返三次,充当两地之间的快递员,由于水客越来越多,钱也越来越多,需要系统化管理,便出现了侨批局,专门帮大家转钱转信,负责跑腿的快递员,就叫批脚。

  而留在福建本地的家人,每日苦等亲人消息,半年才有只言片语,平时也不知生死,便只能上庙求香,问一问凶吉。

  于是便有了福建各寺庙旺盛的香火,以及我在关帝庙里看到的竹签与信牌。

  每一种生活习惯与文化习俗的背后,必定跟当地经济活动有关联。

  那连绵不绝过来摔信牌的人,问的是几千里外家人的凶吉,求的是家人的平安,寺庙,便成了福建人的精神庇护所,成了对抗风险的灵魂缓冲剂。

  贰 山与海

  经历过第一代下南洋的华人苦耕,再通过亲友与各地会馆的传帮带,目前在东南亚一共有2000多万华人华侨。

  其中印尼有1000万人、马来西亚和泰国约700万、新加坡360万,菲律宾150万,绝大部分已加入当地国籍。

  苦耕百年,历经三四代,目前华人已经牢牢控制着印尼、泰国、马来西亚三地70%的财富,马来西亚前10的富豪里,8个是华人。

  在整个东南亚,只有越南的华人,因为连续遭到法国殖民政府和越南政府的打压,企业和私人财产被不断剥夺,才没有掌控当地经济。

  华人一般控制的是东南亚资源性产业,比如制糖、烟草、矿产等等,后陆续升级到银行、房地产、传媒、保险等暴利行业,但华人没有深入政治领域,一般会依附于当地权贵,一旦发生社会危机,阶层冲突严重,当地权贵就会将华人推出去当替罪羊,所以东南亚过去每隔几十年,就会发生一次屠华事件。

  在中国强大之前,华人在东南亚所扮演的角色,非常像二战前犹太人在欧洲扮演的角色。

  在东南亚华人,又以闽南人最多,在许多国家都是头牌,他们分别占到了马来西亚华人的37%、泰国华人的7%(泰国是潮汕人的天下,占56%)、印尼华人的47%、新加坡华人的40%、缅甸华人的26%、菲律宾华人的90%(晋江人为主),加起来一共约1000万人出头。

  我在闽南游荡时,问起他们为什么去了东南亚,在经济上就变得这么强势时,一位老学者跟我说,因为华人会储蓄、更勤劳,相对当地人更会打点生意,这是一个优势,但其实最大的优势,是早期欧洲人需要华人在东南亚做代理人。

  欧洲殖民者在全世界,控制当地的传统手段,就是以少制多,欧洲人害怕占人口多数的土著搞武装革命,如果只跟当地权贵合作,要是哪天某个权贵突然脑子一抽跟自己玩命,手这么一挥乡亲们冲啊,号召力也相当了得,只有找聪明能干、又缺少本地群众基础的华人做管家,才是最安全的。

  华人管家们将欧洲人伺候得十分舒服,几乎大事小事都打理得井井有条,欧洲人爽得不行,比他们管理美洲澳洲爽多了,于是给了华人更多经济上的权益。

  欧洲人还用这套方法控制香港和上海,所以这两座城市过去老被人叫买办,就是这个原因。

  二战结束后殖民者被赶回老家,这时本地权贵拎着枪接管了国家,成为了新的话事人,但本地权贵不会治理国家,打点生意更是一塌糊涂,他们也尝试过用本地人,发现没华人好使,就用着殖民者留下的旧系统,继续让闽南人、潮汕人给他们做白手套。

  我在广东篇介绍过,潮汕人承认他们就是闽南人,所以实质上,东南亚经济主要还是掌握在闽南人手里。

  闽南人的族群观念是如此强烈,分布如此广阔,经济又这么强势,甚至能勾连到东南亚诸国,从中央节制地方势力考虑,无论如何不能让闽南人单独成块,因此闽南人必须被分割到福建、广东两省,生生划出一个潮汕人来。

  现在,让我们将目光从东南亚收回来,回到福建本土,看一看福建人的生存环境,了解福建人向海而生的原动力是什么。

  只要点开福建省地形图,福建人民的痛苦一目了然。

  整个福建省,全是一整片一整片的大山,武夷山、玳瑁山、鹫峰山、戴云山、太姥山、博平岭几乎填满了福建,适合人类生存的空间,比以多山闻名的广西还少。

  我们平时一说起福建,就会想起它寺庙多、茶叶多,寺庙是对冲出海危机的心理医生,而茶叶是山脉太多,回报给福建人民的一点歉礼。

  福建盛产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政和大白茶、福州岱毫、福鼎银针、武夷大红袍等等,我在福建旅行时,跟在潮汕一样,走到哪里就喝到哪里,可惜茶叶产业链能提供的就业太少,还是无法抚平山脉过多,对福建人民造成的伤害。

  在福建西部群山之中,一点点山与山的缝隙里,见缝插针地布下南平、三明、龙岩三座城市,这三市地方太小,容纳不了太多人口,南平只有267万人、三明只有248万人、龙岩只有273万人,西部山区三市,加起来也不到800万人。

  而东部的漳州有人口505万、厦门有520万、泉州有880万、莆田有320万、福州有830万、最少的宁德也有310万。

  而且西部这3300多万人,并不是均匀分布在各市,而是全挤在沿海那一丁点漳州平原、泉州平原、兴化平原、福州平原。

  福建全省耕地仅1400万亩,只有湖南的四分之一,广东的二分之一,很难养活4200万福建人民。

  福建山区多得让人绝望,九山半水半分田,地理环境之差,让汉武帝征服闽越后,焚毁城池宫殿,把所有人口全部迁往长江淮河一带,直接放弃不要了,导致福建三百年人文断层,气得福建老乡们都调侃他们这是“兵家不争之地”。

  福建水系也不好,全省也没有江西那种贯穿全境的江河,还都是在本省跑短途,急吼吼直接流入大海,短水系使福建在古代时交通基本是封闭状态,只有汀江外流到潮州,但汀江那么小,实在没什么卵用。

  福建作为穷山苦水之地,一直被中原王朝嫌弃,根本就没几个人在这生活,唐以前全省人口常常几万到十几万人,一直到盛唐时,全省也只有50多万人,荒凉得毫无存在感,北宋时人口大量南迁,终于有了200多万人,南宋时才达到300多万。

  三四百万人口,就已经是古代福建能容纳的极限,那时福建这边的薄田,一亩只产二三担谷,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到肉,所以福建女人,尤其闽南女人勤劳贤惠,她们要照顾小孩、处理家务,还要纺纱织布挣一点零钱,常常织到三更半夜,这都是福建贫苦的环境逼出来的。

  要不是生活所迫,谁愿意变得博学贤惠、一身技能呢?大家都想做地主家快乐的傻儿子啊。

  一直到清中期,因大力推广亩产千斤的红薯(今天红薯能亩产六千斤了,真是个救命的东西),“闽粤沿海栽植甚广,农民咸藉以为半岁粮”,使福建人口终于突破千万,咸丰时达到2000万,这时人口增长又突破了土地极限,红薯都不够吃了,福建人开始跑海外求生存,比如前面说的下南洋,中间加上战乱,到新中国建国时,福建已只有1200万人。

  所以壶见人(没写错)打一开局,就有很多海外亲戚,直接影响到了今天福建的经济发展历程。

  叁 格局

  这次写福建篇,我有点厌倦了一座城市一座城市讲过去的方式,决定采用江苏篇那种,高度概括,只详细讲一两座城市的方法。

  所以在重点展开福建人的发家史之前,我必须先将福建各区域形成史,大致讲一遍,以方便大家理解后面奇奇怪怪的传奇故事。

  北方一轮又一轮的战乱,逼迫大量汉人南迁,加上唐朝后南方天气转好,已经适合人类居住,北方人口快速流入,迅速占领了福建各个可生存的地域。

  最早的汉人从江浙地区迁入,是从福建最北部的南平浦城、崇安过来,再沿着闽江坐船到达福州,因此福州建设得比较早,这批人里有少数人继续向南边的沿海平原走,到达了莆田、泉州定居。(建议配合看上面的地形图和水系图,一看就很清晰)

  唐朝时,有陆续不少军人为了镇压叛乱,进入漳州落脚,打完仗就在这里安居,繁衍后代。

  后期又有汉人从江西南部穿过武夷山,进入福建长汀,再从这里到达泉州和漳州,这时基本人口规模定型,沿海土地也无法承载更多新人口。

  出于这个原因,闽南语就一直保留着宋元时期的汉语古音。

  最后就是我们讲的客家人主力大部队,他们来得晚一些,也从江西那边沿着赣江到达南部,从宁化石壁和长汀到达福建,一看最好的平原都被占完了,那些军人的后代看起来也不好惹,就留在山区里了,然后由福建山区进入广东山区,就是今天的梅州、河源市。

  上面这些人口迁徙的过程,只要知道个大概就行,除非你要研究方言或者地方志,否则没必要了解得特别细,我们主要是理解一个地方,不是钻研一个地方。

  因为特殊的人口汇聚的过程,加上古代出远门基本坐船,依赖水系交通,形成了福建今天五大民系,分别是讲闽东方言的福州、宁德人;讲莆仙方言的兴化人;讲闽南语的厦漳泉闽南人;建瓯一带讲闽北方言的闽北人;汀江流域和龙岩地区的客家人。

  图源:看世界

  福建各区方言的复杂性,跟广东有得一拼,特别是龙岩市刚好位于南部中间位置,莆田又紧挨着泉州,我一度怀疑这两地也是闽南人,过去一问才知道,龙岩这里以客家人为主,莆田人在全福建都自成一派,只有厦漳泉才叫闽南。

  这些区域里,又以莆田最为独特,从而造成了莆田与福建其他区域的格格不入。

  莆田是如此重要奇特,我放在后面再慢慢讲。

  在改革开放前,福建人的痛苦,主要来自于地理压迫。

  一是土地养不活这么多人,大量人口被迫外逃到东南亚、台湾岛、海南岛等地,二是我们需要收复台湾,福建随时会成为战时前线,因此福建在很长一段时间,压根没什么国家投资,可怜这么大的福建,以前只有一条1958年建成的出省铁路,叫鹰厦铁路,连接鹰潭和厦门,还只是通往同样不富裕的江西,跟富裕的浙江、广东完全连不上。

  这条铁路还是单线铁路,太快容易发生列车脱轨及坠落,因此走得极慢,整个鹰厦线跑完,需要一天多的时间。

  福建省内的铁路建设也极缓慢极缓慢,1958年准备投建省内第一条,从漳平到泉州的铁路,考虑到各种因素,这条铁路停停修修,2600多名工人用了32年时间,一直修到1990年代,才铺筑了漳平到安溪剑斗40多公里的钢轨,平均每年只前进了一公里多。

  1998年漳泉肖铁路才开始运行客运路线,从开修到客运,足足历经40年。

  一位漳州老人跟我说,因为没有铁路,2008年时,他们坐龙江号大巴去福州,还需要4.5个小时,一路十分辛苦,2011年后才有了第一条通福州的铁路,免去了一路颠沛之苦。

  正是因为福建恶劣的地理环境,和“随时准备战争”的地缘格局,福建全省GDP,在建国初期一直排在全国倒数第八名的位置,仅比西藏、宁夏、青海、新疆、贵州、甘肃、广西这些老少边穷地区高一点。

  而到2022年,福建省以5.3万亿GDP排在全国顺数第八位。

  这是一个容易被低估的数字。

  福建GDP总量,将来很可能会超过排在第六位、总GDP为5.67万亿的四川,而福建只有4188万,四川有8400万人,比如福建2022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4.3万元,就高于排在前面的四川的3.07万元、河南的2.82万元、湖北的3.29万元。

  但根据我实际走访所看到的,福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被严重低估的,在全国各省里头,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四省的普通民众,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其他各省,站在中国各省的第一档。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福建的民营经济十分发达。

  我在多篇文章里介绍过,一个地方的民营经济强大,当地的老百姓就相对富裕许多,中国有许多地方GDP高,比如河南、河北的某些城市,但那都是大国企堆出来的数据,当地百姓并没有受到实惠,而民营经济的钱,通常直接进了当地人民的口袋,促进了当地就业。

  所以下面,我们就要详细来聊一聊,福建省是怎么打赢翻身仗,发展民营经济,成为全国逆袭榜样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30 18:51:44 | 显示全部楼层
  肆 新的起点

  在改革开放前,整个福建省只有福州市经济稍好,其他城市都过得十分不好。

  1978年时,全省排名第一的福州GDP是14亿,第二三名的漳州和南平各10亿,莆田、三明、泉州都是9亿。

  同年,旁边的浙江省,第一名的杭州30亿,宁波22亿、嘉兴15亿、温州14亿、绍兴12.7亿、台州和金华各11亿。

  此时福州放在浙江省只能排第五,连温州都打不过,福建起点之低,让每个壶见人都有一股绝望之情。

  2022年,福建省各市GDP大挪移,漳州和南平排名狂跌,泉州、厦门、宁德逆袭而上。

  根本原因还是各市工业化进程所造成的。

  许多外地人对漳州十分不熟悉,其实漳州5700亿的GDP放全国也不低了,漳州在省内一直很强,只是因为改开后漳州发展速度没赶上其他城市,帅得不明显。

  我们仔细看地形图,会发现漳州平原,是福建省最大的平原,这里土地肥沃、雨量充沛,适合人类生存,在全国工业化之前,是除福州以外,本省最靓的仔。

  我在浏览漳州地方志研究室编写的资料时,读到南宋1177年,漳州知州因民众不满,才取消了献象牙的规定,这说明当时整个南方还是极热,漳州居然有大象,侧面说明古代中国南方确实不太适合生存。

  福建泉州的巅峰时期是宋元时代,明朝为了解决倭寇问题,隆庆开关开放海禁,这时宁波刚发生宗设和端佐争贡之役、广州有葡萄牙人闹事、泉州福州荒废多年,只有漳州月港这时还挺繁华,平时就是走私胜地,叫天下小苏杭,旁边还有造船厂,可以造百吨双桅大船,九龙江出海口还有大型木材中转市场,朝廷经过好几年摇摆犹豫,最后选择了漳州月港。

  1567-1644年,月港共流入白银3.3亿两,占全球白银产量的三分之一,漳州繁华到达历史巅峰,因为我们历史教科书只重点讲过泉州,没有讲明朝隆庆开关后漳州的辉煌,因此大家才对这座城市毫无印象。

  只要有钱,当地就会重金投入教育,漳州历史一共835名进士,明代一口气出了418位,跟湖南湘军掠夺江南后,涌现出大量人才一个道理,都是经济基础哺育文化教育的结果。

  教育是十分花钱的,没有大量的金钱投入,无法批量生产知识精英。

  其实在泉州衰落后,漳州就一直顶替了泉州的经济地位,到清朝时广州成了主角,泉州漳州都不行了,但漳州农业条件全省第一,下限特别高,再苦也苦不到哪去,据漳州一位老人回忆,他们在1970-1980年代,漳州这边娶不到老婆的人,可以去泉州和龙岩买媳妇,泉州人和莆田人也常来漳州打工,做些造船、盖房类的工作。

  在漳州调研时,一位年轻的农场主邀请我去参观他们的农场,我便有机会,于3月17日跑去他农场,亲眼目睹了漳州农业发达的一面。

  小伙子是九零后,继承了父辈200亩农场,手底下一共有小几十号人,平日出售各种果苗,主要卖给苗商、农户、政府,也通过4个抖音号直播卖给散户,网络客户常来他这买杨梅、荔枝、凤梨释迦,一棵桔子树,小的能卖十几块,已结果挂满枝头的,能卖五六百块。

  当场算了下,如果把已结果的桔子,摘下来到市场上零售,其实也能卖五六百块钱,就是相当于拿买桔子的钱,直接买了一棵桔子树。

  那以后每年都有免费的桔子吃,看起来十分划算。

  我们聊了半天,决定去到他的苗场看看,开车到苗场时,正见到他员工站在地里搞抖音直播,每个号在线客人不多,往往同时在线只有二三十人,但都是精准客户,每日流水能做到八千到一万块。

  用抖音直播卖果苗的农场员工

  小伙子说,他们农场80%种植果苗,先从台湾引进种源,再在试验基地试种,台湾那边农业很发达,不过市场小,已经到达行业天花板,他们要赚钱还得依赖大陆市场,台湾岛很多人是从漳州过去的,相对好沟通,他们背靠先进的农业技术,种子越来越好,东西越卖越贵,种果苗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不断进化过程中,已经像是一家技术密集型企业了。

  我问他农场一年利润多少,他说年利润在50-100万浮动,收益相当不错。

  “农业是一个高度封闭的行业。”小伙子总结说,“除非是父传子,别人不会带你赚钱,如果不是我父亲干这个,我也不会搞农业。”

  他还说:“我们父辈都已经老退了,换成我们这一批年轻人上,现在中国农业,正在更替成一批新的高科技农民。”

  除了这位农场主,我还在漳州见到了几位做食品加工的老板,这边食品产业发达,食品加工业福建第一,年产值近2000亿元,都是依赖漳州大好土地才有的结果。

  而漳州的工业在福建表现一般,搞钢铁的三宝、搞房地产的九龙江、搞石化的福海创、翔鹭等,集中在重型国企,堆叠GDP容易,惠及百姓难。

  漳州的下限很高,它是一座旱涝保收的城市,它有大平原、有省内第二大河九龙江、有能停30万吨货轮的漳州港、有水电站电价也便宜、气候还不错,这样一座城市,怎么就输给了泉州和厦门了呢?

  我就这个问题,咨询过漳州不少专业人士,他们的回答五花八门,并没有一个统一答案,随后我去晋江、泉州市区(晋州属于泉州)、厦门、莆田调研时,才慢慢弄清楚了原因。

  其实也不是漳州发展得不好,而是泉州、厦门发展得过快。

  而漳州,又天生缺少泉州所独有的推动力。

  伍 逆风的一局

  2023年3月13日,我来到晋江一家小鞋厂,听他们老板说起自己的创业往事。

  晋江的城镇格局和东莞极像,到处是密集的工业园、繁忙而略有破损的马路,以及1990年代建好的三四层高的农民房,在一处破旧的小巷深处,我找到了这家开在农民房一楼的小鞋厂。

  工厂老板以为我是来刺探情报的,他不相信这世上有人莫名其妙来搞什么调研,一直狐疑地打量着我,对我爱理不理,我正准备滚蛋,厂里一名英俊的技术员突然认出我,叫了一声卢彦祖,然后将我的抖音号给他老板看,这时老板才放宽了心,开始跟我讲述陈年往事。

  他生于1976年,不是晋江本地人,来自龙岩市的某个县,17岁那年,也就是1993年,龙岩市有一家培训机构教人做鞋开版,他想学一门手艺,就去报名培训,学了点东西后,来到晋江进厂做开版学徒。

  这一做就是19年,一直在鞋厂打工,辛苦攒钱买房娶媳妇,干到2012年,自己积累了足够的技术,也有相熟的销售渠道,才出来自己开了家小厂。

  他的故事隐藏着一条重要信息:1993年,晋江的鞋厂就需要吸食周边县市年轻劳动力了,说明鞋厂生意已经热火朝天。

  事实上,晋江的鞋厂确实从1980年代起步,到1990年代,已经步入了稳定增长期。

  晋江鞋厂的进化史,主要来自自力更生和国际产业链转移。

  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府放宽了对民营经济的管制,1979年,晋江陈埭镇林土秋在报纸上看到国家新政策,私人办企业国家将免税三年,林土秋会做鞋,便在自己家石头房子里,用一把钉锤、一张饭桌、一把剪刀和几台家用缝纫机,开始在家里叮叮当当做鞋,他们家鞋厂,就是后来的鳄莱特。

  做出来的鞋卖得很好,周围的乡村便纷纷跟进。

  陈埭镇有位村民叫丁建通,家里四个孩子,在鞋厂做学徒,有的会做鞋底,有的会打样,有的会做鞋面,看到做鞋能赚钱,1981年他把四个孩子叫回来在家里搞了个小鞋厂,就是后来的361度。

  1985年,同镇的丁氏家族也开始做鞋,便有了后来的安踏。

  1988年,耐克在泉州办厂,当地有一家壳灰厂老板,叫许景南,当年33岁,常去耐克厂拉废煤渣烧灰,因为跟厂里领导熟悉,对方劝他做一个鞋面厂,给耐克供货,有耐克下订单,不愁销路,许景南便建了家鞋厂,就是后来的匹克。

  “那在做鞋厂之前,许董还做过什么生意?”

  3月14日,我在泉州匹克总部,拜会许景南董事长,向他请教泉州的发展史。

  “我高中毕业后就开始贩鱼,还和弟弟拉过板车。”许董说,“23岁就办过包装厂、木箱厂,到1978年就赚到了20万,盖了四层砖瓦楼。”

  “我们那时候开厂还要挂靠,我当时就挂靠在供销社下面,1988年春节,鲤城区书记带秘书上我家拜年,说要鼓励民营经济,让大家带个头,我们后来又认识耐克,才开了鞋厂。”

  “那时候大家思想还不够开放,说是雇5个人就算剥削,不敢雇了,政府不说开放,大家也不敢搞厂子。”

  正是这样的历史环境下,泉州的鞋厂越来越多,到1990年代,洋埭镇1000户人家,居然有四五百家鞋厂。

  当然啦,泉州人民的努力值得肯定,也不忽略1986年开始的,台湾五大制鞋巨头宝成、丰泰、盛昌、钰齐、清禄奔赴大陆开厂,带来的人才和技术转移。

  这种制造业搬来的原因,我在广东篇有讲过,是因为台湾岛1984年颁布了《劳动基准法》,人力成本太高,他们必须搬。

  宝成去到了东莞、丰泰选择了莆田、钰齐来到了泉州,成为这三地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民营企业的自我驱动,加上国际产业链的转移,技术资本人才的全面汇集,才成就了泉州制鞋业。

  像泉州的耐克工厂,1990年左右,因为和当地政府产生了分歧,没来多久就搬去了莆田,但他们留下大量制鞋工人,有的入了安踏匹克,有的自己去开了鞋厂。

  各个工厂内部也互有交流竞争,像安踏为了搞定更多技术人才,老板亲自在东莞裕元鞋厂(宝成子公司)三倍薪资蹲点挖人,特步早期的生产总监也出自东莞裕元,台商为大陆输送人才,其实本质上是亚洲四小龙供应链自然转移的一部分。

  “其实福建沿海城市能快速起家,还有一个大家不愿意说的理由。”当我几天后到达福州,见到一位退休教授时,对方这样提醒我,“各个城市都在改开最早期,快速完成了原始积累期,大家才有余钱,投入到正规的生产活动当中。”

  “是指什么样的原始积累期呢?”

  “是走……不对……是民间贸易。”

  我恍然大悟:“潮汕地区那种民间贸易?”

  “就是那种民间贸易。”

  其实也不只这位教授这样说,后来遇到的很多人,都谈起这方面的积累。

  我们在前面说过,福建人为了生存,曾大量去到东南亚和港台等地,于是本土福建人多多少少在外面沾亲带故,就有了各种搞钱的路子。

  沿海地区极穷苦时,对这条经济链依赖很深,部分地区到了全民参与的地步,大船搞到货,停在公海,小船再用蚂蚁搬家的方式,一点点将东西搬过来,这种小船搬运法极难打击,抓得太严,也会遇到社会底层的强烈反弹,于是形成有钱一起赚,有财一起发的状态。

  这跟我在湛江、潮汕听到的故事,几乎是一模一样的。

  不过福建走私案比潮汕、湛江还要猛得多,赖昌星从1994年到1999年,走私450多万吨成品油、45万吨植物油、300多万箱香烟、3588辆汽车,以及大量西药原料、化工原料、纺织原料、电子机械等,共价值530亿,偷逃税额300亿元,还造了一座七层红楼腐蚀当地干部,连公安部原副部长李纪周都因此落马,是新中国迄今为止,查处到的最大走私案件。

  光是让赖昌星倒台的举检信,都写了整整70页。

  每一条大鱼后面,总是会跟随着无数小鱼,由此可以推测,过去福建沿海,民间贸易的泛滥程度。

  不过事物都有两面性,拥有大量下南海的国外亲戚,一是让福建老板比其他省市早完成原始积累,迅速投入到再生产当中,才有了福建活跃的民企经济,最后还是使福建走向了正循环。

  二是在海外的亲友回乡投资,促进了各地发展,资金和技术也顺利转移到了福建。

  漳州为什么在改开后落后于泉州呢?

  其实是因为泉州人在海外的更多,能提供的资源多,回乡投资的也多,漳州因为下限较高,不用出海玩命,在海外的人少,回乡投资的也少,一步慢步步慢,历经四十年,慢慢就赶不上了。

  经过多方比较,我个人的观点是,漳州输给泉州,主要是输在外援。

  宁德这样的小城市,地理位置相对不好,本来毫无希望,怎么就能起来呢?

  还是靠外援。

  宁德时代是在东莞起的家,原本叫ATL,是宁德市政府招商引资,市区两级政府官员,多次到东莞拜访ATL老板曾毓群,提供土地优惠、高级人才所得税减免、企业税收返回、帮助企业招工、完善基建等配套措施,希望他回乡创业。

  原本计划将火车站附近一块地给到ATL,但征地搞不定,就把东侨原本给光伏多晶硅项目预留的500亩地,转手给了ATL。

  现在火车站附近的村民,肠子都悔青了,要是当年被征了地,依托现在这流量,自建房出租每年都不知道要赚多少钱。

  ATL开始时年产值才两三亿,谁都没想到,突然蹦出个国家级巨无霸出来。

  2022年,宁德时代电池销量289GWh,市占率达到了27.5%,营收突破3000亿元,净利307亿元,当年公司市值过万亿。

  宁德时代一家公司,直接拉高了宁德一座边缘小城的经济地位,这就是外援的力量。

  漳州输得不冤,毕竟一千多年以来,漳州人民大部分时间,日子过得比周边其它城市好多了,既然享受到了地理红利,就得承受地理带来的负面效应。

  漳州的地理效应,比较接近四川省,既然上限不高,下限不低,那就安安心心过日子吧。

  当然,泉州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

  1990-2000年代,泉州鞋业开始出现二八分化法则,利润向较大的工厂集中,安踏、匹克、特步、德尔惠等拿下利润大头,大量中小企业开始陆续倒闭,在经历这一轮洗牌后,各运动品牌集中在2007-2009年完成了上市,站稳了脚跟。

  目前在泉州,安踏品牌价值700多亿、九牧厨卫和达利食品价值500多亿、恒安价值400多亿、匹克、特步、八马、九牧王、七匹狼等价值100多亿,形成了一个十分强大的民间品牌力量。

  有意思的是,就在泉州各品牌萌芽生长阶段,东莞这边同样出现了一波服装品牌萌发,但东莞几乎全军覆没。

  我对这件事特别有感触,因为我亲身经历了这一段历史。

  首先在鞋业方面,泉州人从一开始就跟外资并肩生长,1990年代就开搞品牌,而东莞虽然有裕元这么牛逼的鞋厂加持,但一直没搞出自己的品牌来,就是一直心甘情愿做代工。

  服装方面,东莞曾经在2000年代冒出以纯、小猪班纳、灰鼠、森域、异乡人、潮流前线、铅笔俱乐部、霓中依等等几十个服装品牌,我在这里头好几家打过工,但现在能活下去的几乎就剩以纯和小猪班纳,两家公司也没有上市,远不如泉州系的安踏、劲霸、利郎、七匹狼等等。

  一般的文章做总结,总要说泉州人比东莞人更有韧性、敢闯敢试、勇于创新什么的,在我来看,这都是陈腔滥调,是做学问太肤浅造成的。

  我认为是泉州比东莞更早完成了原始积累。

  一是泉州在古代曾富裕繁华过很长时间,它在宋元时代,就是今天的上海。

  泉州地方曾经富到在绍兴年间(1131-1162年),靠民间募集资金造桥,总长度达到5052丈,花费资金1.96亿缗,相当于南宋朝廷四年的财政收入。

  想想现在哪座城市要是光是修桥,花费是国家四年财政收入,会有多可怕。

  泉州是阔过的,它见过世面。

  二是新中国改开后的民间贸易,给福建沿海各城市带来了阶段红利,使民间有更多资金放手做事。

  而东莞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过得很苦,是从1990年代才开始第一次发家,而且东莞并不靠海,我在东莞近二十年,也没听说过那边有民间贸易这种事。

  东莞的暂住证、飞车党这种往事,在同时期发展起来的江浙城市就没有,这都是因为过去物质基础太差,没有完成血淋淋的原始积累造成的。

  事物是循序渐进发展的,只要把握住经济链条,都是可以找到发展规律的,江浙地区、泉州地区也一定曾经有过血淋淋的原始积累期,不过发生得太早,没有人记录罢了。

  总之,东莞的服鞋品牌没起来,主要还是原始积累完成得慢,但东莞也有它的地缘优势,所以华为、OPPO、VIVO、智能制造这些就搞得好。

  晋江和东莞其实特别像。

  之所以说晋江像,而不说泉州像,是因为泉州市区那密集可怕的古建筑,营造出古朴幽静的氛围感,在全国都十分少见,拿去跟大多数城市比,都实在太欺负人。

  泉州整体上城建也落后于时代,跟东莞一样过旧,但这主要还是泉州发展太早造成的,建好了就不再方便拆,错过了城建的红利时期,而且泉州的土地出让金太低,土地财政较弱,像2019年,泉州土地出让金仅243亿,福州却有1230亿,泉州只有福州的五分之一。

  泉州财政收入不高,土地财政又少,在现代城建上就渐渐落后于厦门和福州了。

  但是泉州,甚至整个福建,都属于“政府不富民间富”的状态,泉州千万及亿元资产家庭,在福建总数量和占比都是第一,泉州也曾经22年在福建总GDP排名第一,最近两年,才被重点投入的福州超越。

  泉州能在改革开放后,打赢这逆风的一局,反超漳州、抗衡福州,是外援和内生动力的共同结果,如果不是厦门分流了泉州部分实力,其实泉州的经济总量,可能还在压制福州。

  但现在我们还不着急讲厦门和福州,由于一个计划单列市,一个是省会,我会放在文章后期进行比较。

  现在,我想谈谈福建省最为奇特的一座城市,那座在省内都被队友们,不断调侃的城市。

  是的,那是莆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6-28 01:52 , Processed in 0.59503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