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73|回复: 0

姚尧:诗词日赏:2023年3月26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3-26 21: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洗儿

  宋·苏轼

  人皆养子望聪明,

  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

  无灾无难到公卿。

  美好的一天,从欣赏一首诗词开始。大家好,我是姚尧。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苏轼的《洗儿》。

  洗儿,是古代的一种风俗,即在婴儿出生三天或者满月时,为其清洗身体。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苏轼的侍妾朝云给他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苏遁,小名干儿。这首诗,就是苏轼在为苏遁洗儿时所作。

  一二句“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这两句诗很好理解,意思是说,别人在生养孩子的时候,都希望孩子能够聪明,可是我却被聪明误了一生。不过,我们有两个问题。第一,古人说话一般都很谦虚,开口就是“愚以为”,闭口就是“我虽不才”。以我们普通人的眼光来看,苏轼当然是个聪明人,这是毋庸置疑的。只是,与苏轼同时代的师友,也不乏聪明绝顶之人。那么,苏轼为什么在诗里这么不谦虚,直接说自己聪明呢?他有什么特别的自信资本吗?第二,苏轼为什么要说自己被聪明误了一生呢?他是在什么情境下说出这番话的呢?

  欧阳公作省试知举,得东坡之文惊喜,欲取为第一人,又疑其是门人曾子固之文,恐招物议,抑为第二。坡来谢,欧阳问坡所作《刑赏忠厚之至论》,有“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此见何书,坡曰:“事在《三国志》、《孔融传注》。”欧退而阅之,无有。他日再问坡,坡云:“曹操灭袁绍,以袁熙妻赐其子丕。孔融曰:‘昔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惊问何经见,融曰:‘以今日之事观之,意其如此。’尧皋陶之事,某亦意其如此。”欧退而大惊曰:“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杨万里《诚斋诗话》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苏轼进京参加进士考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欧阳修,当他看到苏轼所写的文章后,又惊又喜,当即就要给他排第一名。由于考卷上的考生姓名都是遮盖住的,考官无从知晓文章的作者是谁。欧阳修越看文章越犯疑,心想这文章写得这么好,应该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写吧?身为主考官,如果让自己的学生名列榜首,那应该会招致物议吧?于是,欧阳修将这篇文章由第一名降至了第二名。放榜之后才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根本不是曾巩,而是年仅二十周岁的苏轼。就这样,原本凭实力可以稳拿第一的苏轼,在欧阳修的高风亮节之下屈居了第二。

  考试结束后,苏轼前来拜谢欧阳修。欧阳修针对苏轼所作的《刑赏忠厚之至论》一文中提到的一个典故,即在尧执政时期,皋陶掌管刑法。在将要处死一个人时,皋陶三次说要杀,而尧三次说要宽宥,问苏轼这事是在哪本书上看到的。苏轼回答说:“是在《三国志》的《孔融传注》里。”欧阳修退下来查阅,没有看到。改日再问苏轼,苏轼答道:“当初曹操灭袁绍后,将袁绍次子袁熙的妻子赐给了自己的儿子曹丕。孔融道:‘当初武王伐纣后,将妲己赐给了周公。’曹操大惊,问这事是在哪本经典上看到的?孔融道:‘以今日之事来看,我推测应该是这样。’因此,尧和皋陶之事,我也是推测应该是这样。”欧阳修听他苏轼这么说,退下来后大惊道:“此人可以说是善于读书,善于用书,他日文章,必将独步天下。”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参加名为“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的制科考试,苏轼被评为第三等。对此,不知内情的人或许会觉得不以为然。不过是第三等,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呢?可事实上,当时的第一等和第二等都是虚设的,第三等实际上就是第一等。自从北宋于建隆元年(960年)建立以来,至苏轼参加制科考试之前,刚好经历了一百年。在这一百年间,只有吴育一人在制科考试中名列第三等,宋朝历史上第二个在制科考试上名列第三等的,就是苏轼,当时号称百年第一。《宋史·苏轼传》记:“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试想一下,苏轼时年才二十四周岁,就在制科考试中成为宋朝开国以来的百年第一,这的确是有足够的资本,在文采斐然的宋朝自称“聪明”的。

  可正是由于苏轼太过聪明,故而在新旧党争中招致政敌们的嫉恨。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文中精心挑选出许多被认为是对皇帝不忠、对朝廷不敬的语句,将其陷害入狱。由于案件先是由监察御史告发,之后在御史台的监狱审理,而御史台又被称为“乌台”,所以这个案件就被称为“乌台诗案”。乌台诗案给苏轼造成了巨大打击,使其险些遭受杀身之祸,后经多方努力,才被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担任团练副使。

  自元丰二年(1079年)至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在黄州生活了五年,这是他人生历程和文学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段。他在黄州的东门外开垦了一块坡地,亲自耕种以补贴家用,所谓“东坡居士”的别号,就是这么来的。流传千古的《赤壁赋》《后赤壁赋》及《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以及我们今天欣赏的这首《洗儿》,都是在此期间写的。了解了这段背景,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苏轼要说“我被聪明误一生”了。因为他就是太聪明,诗文写得太好,所以不但遭人嫉恨,而且在诗文中给人留下了口实,这才导致他含冤入狱,险些丧命,贬官至此。

  第三句“惟愿孩儿愚且鲁”,愚,就是愚笨;鲁,就是迟钝。《论语·先进》记:“柴也愚,参也鲁。”(【11.18】)意即高柴愚笨,曾参迟钝。苏轼因自己一生皆为聪明所误,故而说只希望孩子能够愚笨而且迟钝。

  第四句“无灾无难到公卿”。我读苏轼的诗文,尤其是在被贬至黄州以后的诗文,一直觉得苏轼是个开朗旷达的人。即便是这首《洗儿》,在读到前三句的时候,我都觉得苏轼是开朗旷达的。可当我读到这第四句时,就觉得苏轼还是执念太深。你希望孩子“无灾无难”,这是人之常情,我们都能理解。可你为什么还非要让他“到公卿”呢?且不说一个“愚且鲁”的人是否能够做到公卿,就算他真能顺利当上公卿,又如何能够在当时诡谲多变而斗争激烈的党争中安然无恙呢?这是一件需要高度智慧的事,你这么聪明的人尚且不能在政治漩涡中自保,又如何能指望这个“愚且鲁”的孩儿将来能够“无灾无难”呢?

  相较而言,反倒是我们昨天欣赏的陆游那首《杂感十首 其二》显得更加开朗旷达。所谓“输与茅檐负暄叟,时时睡觉一频伸”,既然你都已经放下望子成龙的执念,都已经“惟愿孩儿愚且鲁”了,那又何必固守着“到公卿”的执念不放呢?何不就让孩子成为“时时睡觉一频伸”的“茅檐负暄叟”,那才是真正的无灾无难。

  顺便说一句,苏轼的这个儿子苏遁非常不幸,他是生于元丰六年九月二十七,死于元丰七年七月二十八。也就是说,他还没有满周岁就病逝了。

  好,今天的诗词欣赏就讲到这里,喜欢的读者请帮忙点赞、转发和评论。谢谢大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2 17:12 , Processed in 0.07813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