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512|回复: 0

星社内参:目标与分歧:从朔尔茨的工作访美谈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3-8 19: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昨天我们讲了布林肯的中亚之行,今天我们来讲讲欧洲。

  德美在俄乌问题的立场上既有共同目标,也有底层分歧,这个双重现实将是影响冲突走向的重要变量,也是我们劝和促谈工作的重要考察因素。

  两国的阶段性目标,毫无疑义都是迫使俄罗斯撤军,这点是一致的。

  而底层分歧则在于最终目标,德国的目标是恢复边界开启谈判,而美国的目标远不止于此。

  用美国人的话说,此战的最终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永久性地削弱俄罗斯”。

  尽管美国政府从未在专业上阐述过什么叫“永久性削弱”,但它这整个观点德国人并不同意。

  上个月德国官媒德国之声发过一篇文章,标题叫《乌克兰战争:美德关系压力测试》,就直接阐述了这个观点。

  文章的原话是:

  “尽管德国将乌克兰视为地区安全问题,但对美国而言,这场战争只是一盘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棋局中的一枚棋子。一个更弱的俄罗斯可能有利于美国在其他地方的利益——德国根本不同意这种观点”。

  【原文:Whereas Germany views Ukraine as a matter of regional security, for the US the war there is one piece in a convoluted game of geopolitical chess. A weaker Russia could be a boon to US interests elsewhere — a view that Germany simply doesn't share.】

  文章列举了很多德国不同意美国观点的理由,比如对美国外交政策受内部党派斗争影响的担忧、对美国债务违约风险的担忧、对美国历史上备受德国批评的“在伊拉克的军国主义、对战俘酷刑和虐待,以及大规模间谍活动”的担忧等等。

  大家可能会觉得奇怪,这些问题都是在说美国的问题,看起来和“削弱俄罗斯”并没有直接关系啊,为什么德国人要把它们作为不同意美国观点的论据呢?

  其实想深一层,答案就很明显了:

  德国人是在明确地提醒美国政府——

  按美国目前的内部状态,我们对美国能否实现永久性削弱俄罗斯的目标表示怀疑;

  按美国此前的国际表现,我们对削弱俄罗斯之后美国是否会对他人好点也表示怀疑。

  这种问法充分体现了德国人的严谨,因为两个问题都避开了关于是否要削弱俄罗斯的争论,直接一步问到了最底层的基础逻辑:“能不能”,以及“然后呢”?

  双双精准地戳到美国的肺管子上,这手法比德国工艺还精细。

  之后就有了两国关于谁先提出向乌克兰提供主战坦克的扯皮。

  这个事件其实很典型,因为它充分折射德美上述分歧的根本原因:

  关于欧洲未来的主导权之争

  关于这一点,朔尔茨两周前在慕尼黑安全会议发表开幕致辞就做出系统而明确的阐述。

  我们来看其中一些要点:

  “……以德国的幅员、地缘和经济实力,必须在当今时代承担起对欧洲和北约联盟地区的安全责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惜打破德国长达数十年的政策原则,例如在战争中不提供武器的格言。

  ……我认为这就是每个人都期待德国发挥领导力的那种例子,我将明确地向我们的朋友和合作伙伴提供这种领导力。

  ……往年,这个平台上经常有人说德国必须在安全政策领域履行其责任。我同意这个观点——我们确实会履行我们的责任:

  通过提供一个额外的旅来保护立陶宛;通过协助波兰和斯洛伐克进行防空和空中警务;通过保护北海和波罗的海的关键基础设施,并领导北约的高度戒备联合特遣部队,并为此保持17000 名士兵待命。

  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们正在结束对德国联邦国防军的忽视。我们为此奠定了基础,为我们的军队设立了1000亿欧元的专项基金。

  为实现这一点,我们在我国最大反对党的支持下修改了《基本法》。这笔资金使我们最终能够在建立德国联邦国防军的能力方面做出改变。

  ……在涉及武器政策时,欧盟必须在战略上齐心协力。

  我们正在与法国和西班牙一起开发未来作战空中系统(FCAS),并与法国一起开发主要地面作战系统(MGCS)。

  我们也在联合开发欧洲能力方面取得进展。其中一个例子是德国提出的欧洲天盾计划,旨在加强欧洲在北约框架内的防空能力。

  正如我去年在布拉格查理大学阐述的那样,这些是迈向欧洲国防和欧洲军备的步骤。它们也是朝着在地缘政治方面更有能力采取行动的欧洲迈出的一步。

  ……如果21世纪的多极世界要有一个以正义为基础并惩罚不公正的秩序,那么我们就需要新的国际团结形式和新的方式,让各国都有发言权”。

  大家看得出来,这是一份有决心、有目标、有行动、有方案的宣言,列举的数据、项目都清清楚楚,在哪里、做什么事、要做到什么份上、最终的目标是什么,都明白无误地告诉与会各国代表。

  我要是没记错,这应该是自两德统一以来德国人说话最硬气的一次,尤其是在慕安会这么重要的国际安全机制年会上。

  诚如朔尔茨所言,“打破传统”。

  那么,为什么德国要在这个时候站出来呢?

  因为局面已经到了非站出来不可的时候了:

  德国的决策层和战略界一直很清楚一点,那就是德国的战略利益最大化只能存在于“欧洲自主”和“世界多极化”这两个场景中——

  没有世界多极化就没有欧洲自主,没有欧洲自主就没有欧洲利益,没有欧洲利益自然也就没有德国利益。

  而按照目前的形势,谋求“永久性削弱俄罗斯”的美国和誓死不退的俄罗斯之间的矛盾根本无法调和,如果任由这二者来主导局面,欧洲面临的战争失控风险将急剧上升。

  一旦战争升级,德国将很难以一己之力支撑局面,最后必然无法阻止欧洲彻底倒向美国的命运。到那时,欧洲不沦为废墟就算是幸运的了,哪里还敢奢望战略自主。

  显然,这种景象是德国所能做的噩梦中最可怕的一种。

  因此,为了防止最坏局面出现,德国现在必须也只能站出来,通过打破传统的大动作来争取发言权和领导权,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下一步演变中增加掌握自身命运的机会。

  不管是上面朔尔茨提到的诸多项目,还是这次说服欧洲各国向乌克兰提供先进主战坦克,都是基于这个底层逻辑。

  那么,美国为什么要说是德国迫使美国提供在先呢?

  我看到我们有些解读说这就是两国在唱双簧,当我们了解了德国上述决策过程,就知道这种说法并不成立,因为太儿戏了。

  而美国方面同样也不存在唱双簧的空间:

  看回当时的采访,拜登的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对美国广播公司说得很清楚,拜登“最初决定不提供M1坦克,因为军方认为它们不会立即对乌克兰军队派上用场”,但“德国人告诉总统,除非总统同意部署M1,他们才会部署豹2”。

  最后拜登“为了联盟团结”和“确保乌克兰得到它想要的东西”,才和德国人约定“如果德国现在部署豹2,美国马上派遣M1上路”。

  美国人这么说的目的是什么?

  很简单,把责任抛给德国。

  抛给谁看呢?

  当然不是抛给俄罗斯人看,毕竟大家已经刺刀见红了,没什么好遮遮掩掩的。

  拜登是抛给美国国内看。

  老头现在有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那就是德国人所指出的——“美国的内政和党派斗争会对外交政策产生未知影响”——共和党人对他不计成本的战争支出越来越不满。

  用《华盛顿邮报》今年1月11日文章《共和党反对支持乌克兰的转变达到新里程碑》的话说:

  “战争开始时,对乌克兰的支持是一个两党一致的问题。随后,在麦卡锡发表评论(即共和党人执掌国会后可能停止援助乌克兰)后不久发布的《华尔街日报》民意调查中,认为我们为帮助乌克兰做了‘太多’的共和党人比例急剧上升,从二月份战争开始后不久的个位数上升到48%。选举之后,多项民意调查——来自马凯特大学法学院和福克斯新闻——显示,多数共和党人已经认为我们做得‘太多’,而不是适量或不够”。

  共和党议员最近还有一个更形象的比喻,说拜登“是一个糟糕的总统,如果由他来管理撒哈拉沙漠,沙子都会被花完”。

  这比喻,真是绝了。

  按照目前的趋势,到今年九月份的国会周期,老头不仅要面临国债问题,还要面临援乌资金枯竭的问题。

  这显然不是他愿意看到的,因为他已经把援助乌克兰视为自己未来载入史册的政绩标杆,用的心思比内政还多。

  所以,用“德国逼迫”来做为提供坦克的理由,就成为一个合理选择——

  “如果不照德国人说的做,欧洲人就要放弃了,到时我们的投入就白费,所以最后还是只能提供”。

  这就是老头目前最现实的考量。

  在复杂的党派斗争面前,他哪里还有时间和心情找德国人来唱双簧?

  只是没想到德国人不配合,直接由政府副发言人出来否认有过逼迫行为。

  为什么德国要这么明确的否认呢?

  还是回到主导权的问题,德国就是要避免欧洲形成一种认知,即认为“没有美国配合,德国就不敢单独行动”,所以才必须迅速做出回应。

  要不然也不至于这么一点情面都不留。

  那么,这一次老头邀请朔尔茨又是去谈什么呢?

  第一,当然是协调步调,避免再出现类似尴尬的事情,毕竟双方还是有迫使俄罗斯撤军的共同目标的。

  第二,更关键的是在会谈后发表的简短文稿中提到的,“就其他全球问题交换了意见”。

  这是什么意思呢?

  这就要回到最关键的问题上来:

  在必须依赖美国提供安全保障的欧洲,德国为什么有勇气要和美国争夺领导权?

  除了还没有发挥出来的巨大战争潜力——别忘了,这个可是发起过两次世界大战、差点统一欧洲的国家——它最大的筹码或者说最后的退路是什么?

  毫无疑问,就是联合欧洲其他国家,正式邀请中国介入局势。

  这就是朔尔茨为什么要在开幕致辞中专门提到他访华并“高兴地看到”中国表态制止战争升级的用意之一。

  毕竟中国提供的方案在政治立场文件中说得很清楚:

  “推动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架构,共同维护亚欧大陆和平稳定”。

  在这个架构下,各方的领土主权独立完整、合理安全关切都可以得到最合理的安排。

  这个方案最符合谁的利益、又是谁最不愿意看到的?

  答案不言而喻。

  看到中国获得这样的机会,谁又是最无法接受呢?

  答案同样不言而喻。

  最后一个问题,美国政府有办法阻止这一切吗?

  坦率地讲,它现在除了在欧洲配合德国,然后顺势逐步把精力重新集中到东方,没有第二种选择。

  毕竟两害相权取其轻,在面子和里子之间,它只能选里子,不然到时东西两头都得丢。

  综上所述,今后我们将会看到德国在俄乌问题上更多的发声。

  这对我们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我们只能说,博弈必然更加复杂,鉴于德俄双方当前目标的截然对立,中间有个阶段我们可能会比较难做。

  但总体上和战略上看,德国愿意扛起责任当然还是好事的,因为符合我们支持欧洲战略自主的总体目标。

  当然,前提是德国政府内部某些关键部门不能掉链子,否则问题将更加复杂,这点是朔尔茨必须想办法确保的。

  在这个基础上,只要欧洲人自己想明白了,我们随时都愿意搭把手。

  再怎么说,我们都生活在同一片大陆上,是永远搬不开的邻居。

  (全文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8-16 17:45 , Processed in 0.12504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