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30|回复: 0

姚尧:诗词日赏:2023年3月6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3-7 09: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度大庾岭

  唐·宋之问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美好的一天,从欣赏一首诗词开始。大家好,我是姚尧。昨天,我们欣赏的是宋之问的《题大庾岭北驿》,这是他即将翻越大庾岭时写的,而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度大庾岭》,是他翻越大庾岭后写的。其实,宋之问还有一首诗,叫《早发大庾岭》,这应该是他清晨开始翻山越岭的时候写的,由于篇幅比较长,我们这里就不欣赏了。《早发大庾岭》可以视为《题大庾岭北驿》的续篇,而这首《度大庾岭》可以视为《早发大庾岭》的续篇。

  首联“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辞国,就是辞别故土;望家,就是遥望家乡。轺,是古代用一匹马拉的轻便小车。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我辞别故土,刚刚翻越山岭;停下车驾,再次回望家乡。

  颔联“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翥,就是高飞。昨天我们在欣赏《题大庾岭北驿》时谈到,诗人是和雁子一同南来的,可是雁子飞到大庾岭北就停下来了,而诗人还得翻越大庾岭而继续南下。“魂随南翥鸟”一句的意思是说,我的身体虽然继续南下,但我的魂魄是和南飞雁在一起的,希望能和它一起,在明年春暖之时北归。后来,宋之问果然在第二年春季秘密逃往洛阳,可谓一语成谶。

  北枝花,就是大庾岭北的梅花。《白氏六帖·梅部》记:“大庾岭上梅,南枝落,北枝开,寒暖之候异也。”由于岭南的气温比岭北更高,所以岭南的梅花比岭北要开得早,当岭南的梅花凋落之时,岭北的梅花正在盛开。前一天,诗人在大庾岭北驿时写道:“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现在诗人已经翻越大庾岭,最后含泪看一眼岭北的梅花。因为再往前走,岭南已经没有梅花可以看,全部都凋落了。

  颈联“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霁,是指雨后天晴。在《早发大庾岭》中,有这样两句诗:“踌蹰恋北顾,亭午晞霁色。”踌蹰,就是犹豫;亭午,就是正午。晞,就是晒干。由此可知,当天上午是下了雨的。诗人在翻越大庾岭后,犹豫不前,恋恋不舍地向北回望。到了正午时分,太阳出来,雨后天晴。因此,“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写的就是午后的山景。意思是说,山雨下了一阵,太阳刚刚出来,江上的云朵,受到阳光的照耀,变得像是彩霞。

  可以看到,在《度大庾岭》这首诗的首联和颔联,情绪都是非常悲思愁苦的。可是到了颈联,随着景物变得明亮,境界变得辽阔,诗人的心情逐渐转为开朗,开始对于未来有了一些憧憬。

  尾联“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这里的长沙,用的是汉代贾谊的典故。

  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适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其辞曰:“……”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鸮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鵩」。贾生既以适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其辞曰:“……”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大意是说,在屈原自沉汨罗江一百多年后,汉朝出了个贾谊。贾谊是个少年天才,屡次受到汉文帝的赏识重用和破格提拔。后来,汉文帝提议任命贾谊出任公卿之位,但是遭到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冯敬等一班军功重臣的嫉妒和反对,他们纷纷批评贾谊道:“这个洛阳人,年纪轻,才学浅,就想专擅权力,扰乱国家大事。”于是,文帝之后也逐渐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用他的建议,而是派他去做长沙王太傅。

  贾谊辞别文帝,前往长沙赴任。他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长久,又因是受贬而去,所以心里很不高兴。在渡湘水时,写下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这就是《吊屈原赋》。

  贾谊就任长沙王太傅的第三年,有一只猫头鹰飞入他的房间,就停在他的座位旁边。楚国人将猫头鹰叫作“鵩”。贾谊原本就是被贬到长沙的,而当时的长沙又地势低洼,气候潮湿,于是贾谊自认为寿命不长,为此悲痛伤感,就写了一篇赋来自我安慰,这就是《鵩鸟赋》。

  当宋之问翻越大庾岭时,他就想到了贾谊。以我们局外人的眼光来看,宋之问和贾谊是有本质区别的,尤其在道德人品方面,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贾谊是因为忠君爱国,为此得罪了权贵,这才被贬到长沙;可宋之问则刚好相反,他是因为贪慕虚荣,为此攀附权贵,待到其所攀附的权贵被杀之后,他才受连坐而被贬到岭南。但是,站在当事人的角度而言,宋之问觉得,你贾谊也是被贬到南方艰险之地,我宋之问也是被贬到南方艰险之地,我们两个人的心意是相通的。不过,与贾谊自以为寿命不长,将死在长沙,故而悲伤愤恨不同,宋之问还是盼望着能够回到中原故土的,所以他说只要我能有重新回归的那一天,我可不敢像贾谊那样心怀悲伤愤恨之意。

  如果仅就道德人品而言,宋之问是可以称得上是小人的。可要谈论诗歌文学,宋之问又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因此,我们还是连续三天,欣赏了宋之问的三首诗。这主要是基于三点考虑:

  第一,从《题大庾岭北驿》,到《早发大庾岭》《度大庾岭》,再到《渡汉江》,这既是一段完整的地理行程,也是一段连续的心路历程。将这几首诗放在一起欣赏,可以更好地了解诗人的内心想法和情绪变化。

  第二,宋之问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文苑中·宋之问》记:“之问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诗,当时无能出其右者。”《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七·文艺中·宋之问》记:“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语曰‘苏李居前,沈宋比肩’,谓苏武、李陵也。”一般认为,律诗这样一种诗歌形式,就是在沈佺期、宋之问二人手中完成的。譬如,宋之问《度大庾岭》中的颔联“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和颈联“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对的都是非常工整精彩。

  第三,宋之问的诗歌艺术表现手法,给了后人许多的滋养,尤其杜甫受他的影响很深。譬如,吴汝纶在“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一联下就批注道:“情景交融,杜公常用此法。”又譬如,杜甫《述怀》记:“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这里的“反畏消息来”一句,应该是受到宋之问《渡汉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影响。

  所以,宋之问的道德人品不佳是一回事,但你也不得不正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尤其是,相较于他在朝中写的那些阿谀奉承、歌功颂德的“应制诗”,他在被贬岭南时写的这几首诗情真意切,还是非常值得欣赏的。

  好,今天的诗词欣赏就讲到这里,喜欢的读者请帮忙点赞、转发和评论。谢谢大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21 19:04 , Processed in 0.09375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