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063|回复: 0

王海滨:春季宏观:一江春水何处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3-1 16: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江春水何处流?

  市场猜测美联储的行为,成为投机市场的重点栏目,分析师和交易员无不关注,对其加息或降息的预期做入价考量,进行投机。

  并不是所有人都忘记了经济本身的考量,但更多的是考虑市场数据出现后,美联储究竟会如何选择呢?

  道家说美女都是红粉骷髅,去除血肉筋脉就剩下了吓人的白骨,提醒你死亡是怎样的。

  聪明的老婆给复生烧菜,每一道菜地下都是一块红烧肉,意思是你泡妞泡到最后,底层结构不是一样的吗?

  但复生还是去泡妞了,小道士还是去看美女了,盖因为浮生遮掩,六欲入心,高潮还是要靠想象,不是只有摩擦。

  底层逻辑当然就是摩擦。

  我们还是要看看经济本身的摩擦是怎么样的?

  其实美联储重视的本源是通胀和就业。

  我相信对中国人行来说,经济增长和就业才是重点。

  就中国的CPI来说,只要猪肉不涨的发疯,通胀就是不考虑的。

  而对于日本央行来说,各代行长说:啥通胀?俺这里只有通缩,俺需要经济增长。

  美中日直接的汇率反应贸易和资本加权,资本加权取决于长期综合收益的考虑和短期利差的影响。

  通胀本身是货币问题,而在过去的三年里,可畏导致的封锁扭曲了供应和物流,战争扭曲了能源流向。

  货币是通胀的主要麻烦,到如今,美联储加息紧缩,已经抽走流动性,提高资金成本,加入时间延迟,早晚会反应在经济上,传导链条就是信贷和直接融资。

  对于中国来说,央行释放流动性,银行通过信贷来注水,企业是否接受,消费者是否加杠杆去消费,就是把推绳子游戏变成拉绳子的游戏,于是风吹帆动,纤夫拉力,船开始加速。

  资本会从政府购买、房地产数据、汽车数据、耐用品和消费品数据、服务业数据去看消费有没有启动。

  再从美欧的数据,去判断外贸是否遭遇前景不佳,还是中性,或出乎预料的好呢?

  不仅仅是短期美欧商业通路上的库存,而且同样是美国政府投资和购买、消费是否表现良好呢?

  短期来说,中国和日本的资本是否流向美国,或美国和第三世界的资本是否流向日本呢?因为日本央行换了行长,是不是要紧缩了呢?美国是否继续加息紧缩,因此资本只是离开中国和第三世界去美日了呢?欧洲央行也同样在加息紧缩,那是否足以与美日对抗。

  假如说第三世界统统跟随美日欧加息紧缩,最后逼得中国也不得不紧缩,否则资本就继续流出。

  那是否就导致全球经济增长就此衰退了呢?

  于是再回到通胀的大问题,这是美联储看重的,与上面我说的一大段是圆环套圆环,自食其尾的梵。

  那么除了资金成本,物流已经正常,全球航运价格早就暴跌回2019年的水准。库存在美国挤压。能源价格随着全球原油和天然气再分配,中印的亚洲份额替代了俄罗斯出口欧洲的份额,原油的价格并没有因为预期中国经济复苏就重新回到100以上的价格。农产品仍在天气变化下,高位震荡。但美国的消费者也把过去二年多两任总统多发的钱消耗殆尽。故此就回到薪酬本身提供的购买力。

  我这样去说,显而易见,通胀会走向滑坡。

  但是美联储或许仍担心就业率足够高,于是薪酬-通胀螺旋还会存在。

  对于此论点,我总是会笑得喷出茶水。

  在一个自然的经济循环里,尽可能让所有的人有工作,这特么难道不是符合天道的吗?

  因此在几乎所有人有工作的情况下,人们把收入去消费,同时也提供了足够的商品和服务供给,这也意味着货币乘数的提升,即使物价有所提高,也意味着企业主会乐呵呵的继续去投资生产增加供给,在赚取更多的钱时,也就把供给和库存提高,打压了价格。

  薪酬-通胀螺旋是怎么违反物理学的能量守恒定律存在的呢?

  就算是这当中有阶段形成了人工继续涨,扩大投资生产的过程也会导致资金成本上升,库存上扬,未来自然循环就形成了。

  这种通胀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货币流动性的供给是良性的。

  如果哪一天,美联储的老头子们从数学模型中醒悟过来,容忍高于2%这么个起于乌有的想象数据共同体,变成3%的新标准。

  或许就不太会担心失业率太低了。

  说到底,美联储就是个水坝,替代了自然界的风雨洪涝。

  因而它在不停的抽水时,并提高了沿岸农民使用水源的成本后,得到灌溉的农田里水就不足了。

  市场分析师和交易员欢呼停止加息的预期,会带来投机市场的价格上涨,这是一种博傻行为。

  但预期美联储降息,则的确是走在现实市场的前面,在虚盘市场提前实现价格。

  就本质上美联储加息弱化或停止加息,利率停留在4.75或5,也表明经济成本已经提高了。

  除了短期流动套利的资本外,中长期用于实体经济的资本扩张一定是逆转的,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具备竞争力。新项目会停止,企业会衰落,或者死去。

  但是对于中国来说,就业是一个大问题,尤其是去年一千多万大学生毕业,和今年一千二百万大学生毕业。

  蓝领的缺乏与白领工作的满溢,是破在眉睫的大问题,于是中国央行就在一季度放出天量货币,银行拼命要去扩张信贷和社融。在缺少了大宗的房地产按揭和汽车抵押贷款增长后,对其他领域的实体经济增加信贷,对于扩大居民消费上的贷款,是一个银行业者必然的选择。

  钱是便宜的 。

  如果不能把消费者口袋里的钱催到市场上,就只能政府亲自下场购买了,继续财政扩张,扩大赤字。投资基建或新基建仍旧是重头戏。

  电动车的前景其实是无人驾驶与道路新基建的互动,美日荷的芯片产业链禁运对高算力要求的无人驾驶和人工智能芯片是一个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到道路新基建投资。

  故此中国需要改革芯片基础科学研究的体制和应用领域的企业研究和商业应用,大规模的继续投资是必然。

  而在光伏产业链上则仍旧是需要继续投资的。

  话说回来,我只是为了说货币当局会仍旧宽松,哪怕在中美日利差导致的资本流失更加严重。

  除非是什么?

  美欧继续加码加息,而日本也开始加息紧缩,那么中国人行是无法独善其身的。

  下半年的风险就在于中国央行也开始收敛,跟随全球货币当局的行为,那么全球经济也好,或者中国经济也好,新兴市场等等就会进入真正的衰退。

  但如果美联储暂停加息,甚至在下半年开始预期2024年降息,则留给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空间就宽一点。

  利率反应在生活中,跨国生活的我们是体会最深的。比如泰铢汇率去年狂扁20%,美元资本进来就会很幸福,但租赁费用为了对抗如此疯狂的贬值,就开始暴涨。随着泰铢反弹,房价就开始暴涨,房地产业加大投资也就迅速的增加了。

  但在期房未变成现房前,租赁市场还是过热的。

  这是一个自由市场出清前年的风险又迅速恢复的典型,就像美国19世纪没有美联储,于是周而复始的爆发危机,又迅速消失一样。

  我们回到今天的宏观市场,看到经济的实质,其实还是取决于消费者是否肯消费,消费者是否肯消费又取决于被动的,是否有工作?主动的,是否愿意消费。

  美国的数据非常好,于是市场开始憧憬软着陆,也就是经济继续增长的前提下,通胀下行,就业也保住了,那么美联储就没必要加码了,这个状态下,经济能够抗住目前的利率,并在适当的时候开始降息,以免经济衰退。

  中国的数据很清晰,无非是看地产、汽车、除此之外的消费、政府投资和购买。

  在当局的数学模型上,就业是跟着经济增长的数字走的,经济增长的数字是跟着M2、CPI和利率走的。

  但这个模型中,就业的结构扭曲后,蓝领技工不足,大学生过剩,老龄化的人口结构问题就会反应在当下了。

  然后再看消费,就会担心事,有钱的父母也要考虑大学生孩子啃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5-1 06:19 , Processed in 0.07815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