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62|回复: 0

姚尧:诗词日赏:2023年2月27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2-28 09: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题息夫人庙

  明末清初·邓汉仪

  楚宫慵扫黛眉新,

  只自无言对暮春。

  千古艰难惟一死,

  伤心岂独息夫人。

  美好的一天,从欣赏一首诗词开始。大家好,我是姚尧。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邓汉仪的《题息夫人庙》。

  这首诗的韵脚“新”“春”“人”和我们昨天欣赏的杜牧的《题桃花夫人庙》是完全一致的。因此,邓汉仪的这首《题息夫人庙》,明摆着就是冲着杜牧那首《题桃花夫人庙》来的。我们一句句看。

  第一句“楚宫慵扫黛眉新”。黛的本义,是女子用来画眉的青黑色颜料。黛眉,就是女子的眉毛。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息夫人在楚王宫里慵懒地描画眉毛。请注意,息夫人到了楚王宫后,有没有描画眉毛,描画眉毛的时候是否慵懒,这在史书上都是没有记载的,所以这些都是诗人的想象。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强调息夫人是“懒扫”呢?

  大家还记得,我们在2月15日欣赏了杜荀鹤的《春宫怨》。诗的首联说:“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这位宫妃对镜梳妆的时候也是慵懒的。她为什么会慵懒呢?颔联接着写道:“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因为君王真正喜爱的不是美貌,故而精修妆容并没有什么意义。所以,按照中国自古以来“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传统,女子只会在有意取悦于夫君时精修妆容。现在,诗人既然要说息夫人是“慵扫黛眉”,用意就是在强调息夫人“身在楚宫心在息”,她并不想取悦于楚文王。

  第二句“只自无言对暮春”。意思是说,息夫人只是徒自无言地面对着暮春。显然,息夫人对于楚文王的无言,那是持续多年的、始终如一的无言,不可能单单就是在暮春无言,而在早春,在盛夏有言,在晚秋,在严冬都有言。那么,诗人为什么要说息夫人“无言对暮春”呢?因为暮春是落花时节。息夫人被称为桃花夫人,而桃花的花期是很短的,进入阳春后绽放盛开,到了暮春后就要凋谢了。因此,诗人说息夫人在楚王宫里“无言对暮春”,意思就是说,她在息国的时候是绽放盛开的,她的美丽是展现给息侯的。而到了楚王宫中,虽然楚文王依然非常欣赏她的美丽,可她将自己视为一朵即将凋谢的花朵,这也就呼应了第一句的“楚宫慵扫黛眉新”。

  第三句“千古艰难惟一死”。表面上看,死是件很容易的事,方法也有很多种,悬梁、坠楼、投河、服毒,都可以死。从此以后,一了百了。可诗人为什么说“千古艰难惟一死”呢?因为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有自己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

  昨天,我们欣赏了杜牧的《题桃花夫人庙》,谈到了“可怜金谷坠楼人”。绿珠是石崇的侍妾,她只需要对石崇负责,所以当石崇责怪她说“我今为尔得罪”时,她就以死相报,这是可以的。可是息夫人,她是息国国君的正妻,和息国臣民的主母。如果楚文王以息侯和息国臣民为要挟,那么就算她有心赴死,可以一死了之吗?再到后来,她还和楚文王生了两个儿子。试问,她能够丢下这两个儿子不管,一死了之吗?楚文王死后,她的两个儿子相继成为楚王,她成了楚国的太后,还有可能去死吗?因此,邓汉仪说“千古艰难惟一死”是有道理的。对于那些承受巨大压力和痛苦的人来说,死是一种最简单的解脱方式,而负重前行地活着却需要更大的勇气。

  第四句“伤心岂独息夫人”。意思是说,你以为千古伤心之人,就只有息夫人一个吗?其实,生不如死的人还有很多。说到这里,我们就有必要介绍一下诗人的生平了。

  邓汉仪生于明朝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清兵入关。这一年,邓汉仪二十七周岁。与明清易代时期的绝大多数文人一样,邓汉仪也面临要不要与清廷合作的问题。当时的文人普遍有三种选择:第一种是与清廷对抗,其结果就是以身殉国,家人受累。第二种是向清廷臣服,其结果就是万人唾骂,良心有愧;第三种是和清廷疏远,苟且偷生,清贫度日。显然,对于绝大多数有良知的人来说,做出任何一种选择,内心都会是痛苦的。基本上,邓汉仪自己选择的是第三种。而在他的故交好友中,做出这三种选择的人都有。

  譬如,邓汉仪有个朋友叫吴伟业,他在听说崇祯自缢,明朝灭亡后,也想过要以身殉国。顾湄《吴先生伟业行状》记:“甲申之变,先生号痛欲自缢,朱太淑人抱持泣曰:‘儿死,其如老人何!’易世后,杜门不通请谒。”可是,由于吴伟业的名气实在太大,清廷点名要他入朝为官,吴伟业最终也被迫屈服了。对此,吴伟业一生都在自责,写了大量的诗文来阐发自己内心的愧疚。例如“浮生所欠只一死,尘世无繇拾九还。我本淮王旧鸡犬,不随仙去落人间。”(《过淮阴有感 其二》) 又如“故人往日燔妻子,我因亲在何敢死?憔悴而今至于此,欲往从之愧青史。”(《遣闷 其三》) 又如“忍死偷生廿载余,而今罪孽怎消除?受恩欠债应填补,总比鸿毛也不如。”(《临终诗》)

  所以,我们对于那些慷慨赴死的人,当然要心生敬意;对于那些卖主求荣的人,当然要鄙视唾弃。只是,在大时代的变迁中,有些人基于各种迫不得已的现实原因,他们最终没有去死,他们选择了忍辱偷生。对于这些生不如死的伤心人,或许我们还是要少一些道德批判,而多一些理解同情。

  好,今天的诗词欣赏就讲到这里,喜欢的读者请帮忙点赞、转发和评论。谢谢大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21 20:31 , Processed in 0.10937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