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331|回复: 0

环球科学:复旦大学发布国内首个类ChatGPT模型MOSS,将开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2-23 10: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人工智能 ·

  复旦大学发布国内首个对话式大型语言模型MOSS,但距离ChatGPT还有很长的路

  MOSS 生成的一些示例。图片来源:复旦大学MOSS项目主页

  2月20日,复旦大学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发布了国内首个类似ChatGPT的对话式大型语言模型MOSS,并面向大众公开邀请内测。根据官网介绍,MOSS的基础功能与ChatGPT的类似,能够按照用户的指令执行各种自然语言任务,包括问答、生成文本等。它还能挑战不正确的前提,拒绝不恰当的请求。更重要的是,它会遵循人类的道德伦理准则,不产生有偏见或可能有害的反应。另外,MOSS的参数量远少于ChatGPT;MOSS通过与人类和其他AI模型交谈来学习,而ChatGPT则是通过人类反馈强化学习(RLHF)进行训练;而且MOSS将开源以促进未来的研究,但ChatGPT可能不会这样做。

  不过,距离开放不到24个小时,由于瞬时访问压力过大,MOSS服务器显示流量过载而无法访问。随后,平台官网发布一则解释说明称,MOSS还是一个非常不成熟的模型,计算资源不足以支持如此大的访问量,距离ChatGPT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ChatGPT是由OpenAI推出的目前最先进的语言模型,具有更强的语言能力和知识范围,能够与用户进行更自然有效的对话。这意味着,它的训练过程需要更大的算力资源,成本也会更高。

  · 天文学 ·

  逃离星系的超大质量黑洞

  右侧图片(6)为今年天文学家观测到的现象,上方路径因为有较强的恒星形成过程所以更亮,三个黑洞位置是天文学家推测出来的。左侧图片(1~5)则是天文学家对该现象形成过程的解释。图片来源:van Dokkum et al.

  大多数大型星系中心都有超大质量黑洞。活跃的超大质量黑洞在吸积过程中,会在两极喷射出相对论速度的喷流。研究人员用哈勃空间望远镜观测75亿光年外的矮星系RCP 28时,发现从星系中心延长出来了一条明亮的光带,长达20万光年,大约是银河系直径的2倍。这条光带的结构明显和其他黑洞喷流不一致,一般的黑洞喷流会随着发射源越来越弱,并且会在远离星系的一端呈扇形散开,而这条光带却越远离星系越强,并且一直保持着一条直线。

  研究团队认为,对上述光带最合理的解释是:它是由从星系中逃逸的超大质量黑洞引起的。超大质量黑洞从星系中心逃逸时,巨大的引力压缩了路径上的气体,引发了恒星形成活动,导致路径上恒星形成明显增多,从而形成了一条明亮的光带。超大质量黑洞从星系中逃逸最可能的原因是引力弹弓。逃逸黑洞可能原本是超大质量黑洞双星中的一个,而在星系合并的过程中,第三个超大质量黑洞参与进来,将该黑洞弹出了星系,最终黑洞的逃逸速度为1600千米/秒。天文学家还不清楚此类事件发生的概率,如果后续观测确认了这个猜想,那么这将是人类首次观测到超大质量黑洞逃离星系。相关论文目前在预印本网站上公开,已经被《天体物理学报通信》(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接收。

  · 动物学 ·

  裸鼹鼠为何拥有“无限”生育力

  通常,哺乳动物的卵子发生过程开始于胚胎时期,出生时卵细胞的个数是有限的且不再增加,这些细胞在成长过程中随着排卵或自然死亡而逐渐耗竭,因此多数哺乳动物的生育能力通常会随年龄增长而下降。而近日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的新研究发现,裸鼹鼠有独特的方式保持卵巢储备并避免生育力下降,可以在其极长的寿命内持续保持生育能力,一直到死亡。

  研究人员对比了裸鼹鼠和小鼠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卵巢,发现雌性裸鼹鼠卵巢内的卵细胞数量远多于小鼠,且这些细胞的死亡率也远低小鼠。在出生第8天,平均每只雌性裸鼹鼠有150万个卵细胞,多于同龄小鼠的95倍。更重要的是,裸鼹鼠的卵子生成过程是从出生后开始的。卵子的前体细胞(egg precursor cell)在3月龄时分裂活跃,在10岁时仍然存在,说明裸鼹鼠一生中可以持续生成卵细胞。该结果挑战了70年前提出的哺乳动物卵巢储备有限的观点,并且将有助于研发保护卵巢功能的药物进而改善人类健康状态。

  · 行星科学 ·

  火星上部署的仪器不足以探测到生命迹象

  自1970年代启动“维京”(Viking)任务以来,人类一直在反复尝试寻找火星上的生命迹象。而目前NASA的“好奇号”和“毅力号”火星车也只能发现含量很低的简单有机分子。一篇发表于《自然·通讯》的新论文指出,当前火星上部署的科学仪器的灵敏度可能不足以在火星环境下发现可能的生命迹象。

  研究人员使用当前先进的实验室设备和送上火星的仪器,测试了来自“红石”(Red Stone)的样本。红石是位于智力阿塔卡马沙漠一个河流三角洲的沉积物化石遗存。这些沉积物是在1.6亿-1亿年前极度干旱的条件下形成的,与“毅力号”正在火星上研究的耶泽罗陨击坑具有相似的地质学特性。他们利用高灵敏度的实验室技术,发现了已灭绝微生物和现生微生物的混合生物特征。微生物培养和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其中很多DNA序列来自无法辨认的“暗微生物组”。不过,对火星上在役检测仪器的分析显示,这些设备几乎无法在检测限探测到分子化石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火星上当前使用的技术很难或是不可能检测到这么低水平的有机质。研究强调了将样本带回地球的必要性,因为这样才能确定火星上是否曾有生命。

  · 地球科学 ·

  地球最内核可能存在一个直径约650千米“铁球”

  研究地球的核心对于理解行星形成与演化至关重要。长期以来,研究人员一直对这样一个最内核的存在及其大小提出了假说。不过,由于缺乏灵敏度能达到给地球深层内部采样的探测器,探测地球最内核的工作一直难有进展,而这些假说也一直存在争议。最新一篇发表于《自然·通讯》的研究对地球是否存在最内层地核的问题提出了新认知,指出地球最内核可能是位于内核内部一个半径约650千米的铁球。

  科学家梳理了当前探测器的数据,测量了特定地震在地球内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地震能量波的不同到时。他们首次观察到了这些波沿着整个地球直径来回传播了最多五次。这些波的走时揭示了一个不同内壳的存在,半径大约为650千米,且与内核的外层分离。研究人员认为,这个内界面或许反映出内核的生长曾发生过快速变化,目前仍需进一步研究最内核与内核外壳之间过渡的特征,从而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深层内部和形成史。

  撰文:王昱、黄雨佳、王怡博、clefabl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5-3 12:09 , Processed in 0.15633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