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465|回复: 0

西西弗: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要尊重和面对事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2-17 21: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世界本来就很糟糕,有啥不能面对的。

  1

  这是一篇春节前写的文章,一直没发。

  第一波,也是最严重的一波疫情已经过去了,生活逐步恢复正常。

  怎么评价世界各国的抗疫防疫?之前我提过,两个大标准,第一生命,第二经济。

  第一个标准就是生命的损失,人均预期寿命的下降。因为各国死亡的归因标准不同,所以,全因超额某某人数和全因超额某某率是更好的评价标准。

  之前写过文章,用A地数据推算B地的超额某某人数,发出两小时404。

  当然,某某人数这个数据肯定还会发布。每年的某某人数是一个核心统计数据,次年一月国家统计局发布。

  之前我说过,中国在数据发布上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西方国家某某人数这个数据,普遍都是按月,或者按季度发布,但中国是按年发布。而且,统计周期不是1月1日-12月31日。每年一月发布的某某人数的统计数据,是前年11月1日到上一年10月31日的数据。

  比如2023年1月发布的某某人数数据,是2021年11月1日 - 2022年10月31日的数据。你要想知道2022年12月的某某人数,得等到2024年1月,发布2022年11月1日 - 2023年10月31日的时候,才能有个大致的概念。

  有些人,比如我,就有点着急,想知道到底超额某某人数大概是多少。咋办?就想办法找其他途径估算。但也没那么容易。

  2

  之前写文章说过,我对史料,数据,事实就洁癖。见不得睁着眼睛说瞎话的人。今天聊一件让我很不爽的事情。虽然不算睁着眼睛说瞎话,但还是让人不爽。

  除了统计局发布的官方某某人数,还有某部,也会发布一个数据,我们可以简称为HH人数。这个HH人数, 是某某人数的一个子集,不全。因为并不是某某的全部HH了,还有不HH的。但这个可以看趋势,看增长率。简单做些算数处理,排除干扰因素,还比较准,可以粗估超额某某率。

  过去,全国HH人数是某某部每年3月发布。每个季度发布一次。

  某某部,除了全国的,还有分省的,大概也是3月份发布上一年四季度的。每个省都有。

  2021年的,是22年3月18日发布。20年的,21年2月19日就发布了。理论上,我们最晚3月底,应该能看到某某部的HH数据。

  除了中央某某部,很多地方也发布HH数据。

  以某城市为例,统计的比较快,发布的比较早。2021年四季度的,2022年1月19日就发布了。

  我一直等这个数据,1月17日发布后,一看,傻了眼。

  这是2021年四季度的表格:

  这是一个完整的表格。

  2022年三季度,是这样:

  格式变了,也是一个完整的表格。

  2022年四季度,就变成了这样:

  无语了。很明显,截图的时候,把最后两行删了。连同表格的底部的实线也删了。表格变成一个不完整的表格。

  也不掩饰,就是明白的告诉大家,最后一行的数据和表格的底线,一起消失了。

  这不算睁着眼睛说瞎话。而是,“数据老子有,就是不给你看”。这件事让人不爽。

  3

  删了这个数据有用吗?

  23年3月份全国的HH数据,也划一刀,把数据和表格底线一起删掉?

  就算再删了。24年1月的某某人数的数据,总不可能删了吧。那个数据,可是每个统计年度的关键数据,不可能删掉的。

  另外,全国这么多省,这么多市,每个地方政府都会删吗?难道不会漏出一个两个?

  2020年,中部某城市,也删掉了HH数据。这个城市更干脆,全删。

  2020年之前,都是按季度统计。2020年开始,季度统计就消失了,只有年度统计。年度统计自然也不会有HH的数据。

  然而,这个城市没有,这个省的某某厅的发布,是有的。

  2020年的分季度报表,可以去省某某厅查询。而且,表格是完整的,HH数据有。

  于是,用省一级的HH数据,画出趋势线,排除自然增长,也就能估算出一个超额某某率了。

  难道让所有的省,城市,都严格的砍掉最后一行和表格的底线吗?

  4

  这不算数据造假,是“我不说,打死我也不说。”

  然而,不披露事实,流传的谣言一定不靠谱十倍。

  在网络上,听到各种不靠谱的数字。想驳斥也没有武器。奈何?

  为啥“打死我也不说呢”,是真的就是觉得这个数字太可怕,必须隐瞒吗?我个人认为也不是。

  这个确实有点体制原因。

  全世界政府公务员体系,都是科层官僚制。科层官僚的特点是:别找事,别出事,太平无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西方政治体系,是由选举产生的政客,和科层官僚制度下的公务员组成。政客负责语不惊人死不休,没事找事博眼球,最好媒体天天报。官僚则是别找事别出事,最好媒体别关注我。

  有一部英剧,《是大臣》和《是首相》。里面就描述了政客和公务员,找事和躲事,两种理念的冲突。

  中国则完全是科层官僚制。官僚总是讨厌出事,担心成为媒体焦点,担心被炒作得。

  我发布了数,变成媒体网络热点,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事儿吗?就算要发,也别人先发,别人先成媒体网络热点,然后我就可以偷偷的苟过去。

  科层官僚就这样,一旦成了热点,第一反应就是冷处理,躲起来,不面对。希望能苟过去。但多半是苟不过去的。

  5

  我非常反对这种“苟一天算一天”的心态,苟不过去的。再拖,2024年1月,国家统计局总得发布呀。

  做事情,还是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有就有,没有就没有。该公布的数据,就老老实实公布。没啥可怕的。媒体网络炒一炒,就炒呗。

  不披露事实,不说清楚,反而是各种流言泛滥的温床。

  网络舆论风潮一次又一次告诉我们:事实,及时披露事实,及时披露事实的完整细节,是防止谣言最有力的武器。

  面对事实,不要恐惧。实事求是,没啥大不了的。

  老实说,官僚体制如此怕事,怕媒体怕网络。这和媒体环境也有关系。

  西方的“独立自由"的媒体,是小骂大帮忙,明骂暗帮忙。真正的核心问题,核心黑幕,绝对避之唯恐不及,躲得远远的。西方的政治的核心,不是台上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的演技派高手,而是后面的各种利益集团。真正涉及到这方面的核心,媒体上就看不到了。

  那边是明骂暗帮忙,我们这边是,各种低级红高级黑。所以官僚就越来越害怕沟通,能不说就不说,能少说就少说。

  这件事让人真的不爽。实事求是,就得敢于面对,公布事实。

  罗素有句话 "The secret of happiness is to face the fact that the world is horrible, horrible, horrible." 我很喜欢。

  事实就是:这个世界本来就很糟糕。有啥不能面对的?

  勇敢的面对这个事实,人就可以开心起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5 03:39 , Processed in 0.17220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