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089|回复: 0

哲空空:俄乌恩仇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2-10 12:0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历史无数次告诉我们

  人们愤慨战争

  并不能阻止战争的到来

  ——《战争与和平》

  1  青年斯大林

  1892年2月13日,格鲁吉亚一所教会学校,老师带领学生前往郊外观看绞刑,目的是通过恐怖的行刑过程,让这些正处在青春叛逆期的学生心怀敬畏。

  库拉河畔的山脚下,竖立着三座绞刑架,许多当地民众前来围观,教会学生穿着清一色的制服,在人群中格外显眼。学生当中,有个棱角分明的男孩,他的名字叫约瑟夫·维萨里奥维诺奇·朱加施维里,多年后,他以另一个名字扬名天下——斯大林。

  斯大林注视着三个死囚,他向前来围观的当地民众打听到,这三个死囚全都是被地主压榨的农民,因不堪忍受,逃进了森林,以偷盗为生,他们只偷地主的财物,还会将赃物分给其他农民,堪称“侠盗”。

  斯大林听罢,用同情眼光看着三名死囚,又斜睨了一眼绞刑架旁拿着巨大十字架的神父。

  青年斯大林

  前来观看绞刑的人群中,还有另一个不同凡响的人物,此人擅长舞文弄墨,后来被斯大林提拔,成为苏俄最著名的作家,这便是马克西姆·高尔基。

  多年后,高尔基写到他和斯大林在少年时代共同目睹的这次绞刑,对其中一个死囚犯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写。

  这名死囚犯是“匪帮领袖”,面对绞刑架,毫无畏惧,冲着观众大笑,在临刑前一刻,还语调轻松地和人们聊着天。

  行刑完毕,人群作鸟兽散,许多同学受了刺激,彼此讨论,这些被执行死刑的人,他们的灵魂究竟去了哪里?他们会下地狱吗?

  斯大林安慰同学们,不会的,他们已经被处以极刑,如果再遭惩罚,那是不公平的。

  许多历史资料显示,这次“绞刑参观”,对斯大林影响巨大,乃至促使他走上了革命之路。

  在教会学校,斯大林酷爱读“禁书”,有翻译过来的左拉、席勒、莫泊桑、巴尔扎克的作品,还有希腊原文的柏拉图著作。俄语作家中,他喜欢果戈里、契诃夫、陀思妥耶夫斯基,但对托尔斯泰的“忏悔文学”无感。

  有一件事,颇能体现斯大林的性格和思想,在托尔斯泰那些大段大段关于救赎和拯救的文字旁边的空白处,斯大林写的批注是——“哈哈哈”。

  参观绞刑不久,斯大林的阅读兴趣从小说文艺转向了马克思,他花5个戈比借了本《资本论》,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为了读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他自学了德语和英语。

  上课时,斯大林将《圣经》摊开在桌面上,假装读《圣经》,其实是偷偷在读放在膝盖上的马克思著作。

  有一次,斯大林和同学外出办事,路过一座古老教堂,在斯大林怂恿下,他们一起推倒了教堂里古旧的神像,将其砸碎,并在上面撒了泡尿。

  斯大林对那个同学说:

  不再怕上帝了吧?这是好事。

  渐渐,斯大林的出格举动传到了他的母亲凯可耳中,凯可立刻踏上火车,赶往第比利斯。

  凯可找到斯大林,一番训斥,斯大林不吃这套,大吼道,这不关您的事!凯可一阵错愕,换了语气,语重心长地说:

  孩子,你是我的独子,恕我问一句,你怎么可能打败沙皇尼古拉二世呢?

  斯大林听罢,抱了抱母亲,说自己并不是叛逆分子,让她不要担心。

  凯可明知儿子是在哄骗自己,却也无可奈何,只好抹着眼泪,收拾细软回家。

  斯大林母亲凯可

  斯大林的父亲是个鞋匠,善饮酒,在一家缝纫店从事着卑微的工作。斯大林在学校放假时,常跑去看望父亲,给他带点好酒。

  斯大林的父亲有时喝多了,会情不自禁嘀咕,我听说我儿子想造反,好像他要推翻尼古拉二世的统治!

  有天,斯大林极其兴奋地对朋友们宣布,我发现了一个天才革命者的作品,那个人叫“图灵”,我会不惜一切见到他!

  图灵与斯大林有着类似的心路历程,图灵的哥哥因刺杀沙皇未遂,被处以绞刑,目睹长兄被绞死的图灵,心灵受到极大刺激,走上了革命之路。

  “图灵”是弗拉基米尔·乌里扬诺夫的笔名之一,他还有另一个更为世人熟悉的笔名——列宁。

  2  乌克兰之父

  俄乌战争之际,普京说过一句有名的话,乌克兰本来不是独立国家,是历史的一个误会。

  此话一处,无数人懵圈。

  要想弄清普京这句话的真义,就得回到乌克兰首次建国的历史现场。

  那是在炮火纷飞的一战时期,乌克兰民族主义汹涌,建国呼声此起彼伏,1917年十月革命后,许多苏维埃官员提出,要对乌克兰民族主义者进行压制,斯大林却力排众议,顺应乌克兰人的呼声。

  斯大林认为,乌克兰民族的存在及其文化的发展,是布尔什维克的责任,我们不能逆历史而行。

  斯大林之所以作出这个判断,缘于他自己在其家乡格鲁吉亚的革命经历,他知道,强烈的民族情绪是无法压制的,却可以疏导利用。

  1919年,苏维埃军队先后占领哈尔科夫、波尔塔瓦和基辅,乌克兰在苏维埃的帮助下,由苏维埃中央的决议来建立乌克兰“独立国家”的条件成熟了。

  3月10日,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在哈尔科夫宣告成立,从此,乌克兰结束了不是国家的历史地位。

  为此,《纽约时报》曾抛出一个观点:斯大林堪称当之无愧的“乌克兰之父”。当然,这个事实对于今天的许多乌克兰人来说,那是非常“拧巴”的。

  斯大林不仅促成了乌克兰建国,今天的乌克兰之所以拥有这么多国土,某种程度上,也应该感谢斯大林。

  苏维埃乌克兰最初形成时,与苏维埃俄罗斯的东部之间没有天然边界。1939年,按照苏联与德国签订的协议,斯大林获得了波兰的东部,并将其并入乌克兰版图,这就是如今乌克兰的利沃夫州。

  1945年,纳粹德国战败,苏联吞并了外喀尔巴千,原属于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目前在乌克兰的西南角。

  关于斯大林与乌克兰的历史,最重要也最不为人所知的是下面这段:

  1922年,斯大林提出,将乌克兰、白俄罗斯和高加索地区并入苏维埃俄罗斯,同时允许它们保留高度自治。

  这个建议起初得到了列宁首肯,但列宁很快就改变了主意,要求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这个联盟中,乌克兰和俄罗斯拥有名义上的平等。

  列宁这么做,缘于战术考虑,或者说缘于他的雄心。

  在列宁看来,随着俄国登高一呼,世界其他国家都将风行草偃,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到时会出现苏维埃德国、苏维埃匈牙利、苏维埃芬兰等等,采取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形式,更方便这些国家加入苏维埃大家庭。

  斯大林不像列宁那么“理想主义”,他的考量颇为现实,他对列宁说,这些国家不会轻易同意采取乌克兰模式,与苏维埃俄罗斯建立联邦制关系。

  列宁不听劝阻,驳斥斯大林:我们需要一个集中的世界经济,由一个单一的机构来管理。

  最后,斯大林服从了列宁的权威。

  现在看来,列宁的愿景是个赌注,他显然对世界革命的成功过于自信,若按照斯大林的想法,直接将乌克兰并入俄罗斯,那么,多半就没有今天的俄乌战争了,这也是令普京最意难平的“历史遗恨”所在。

  3  契卡

  苏维埃政权诞生之初,可谓危机四伏,德国人一波又一波的进攻,国内战争风起云涌,余粮征收引起的暴动此起彼伏,当然,还有伺机而动的乌克兰民族主义者。

  面对多股敌对势力的重重包围,苏维埃启动了“契卡”。

  契卡的全称是“全俄肃清反革命和怠工非常委员会”,其职能就是严酷镇压一切反对苏维埃政权的人。它凌驾于一切政府机构之上,只听命于列宁。

  1918年7月,列宁将乌克兰视作发展苏维埃的战略重地,下令在乌克兰火速成立契卡,但因苏联红军的动荡,乌克兰一直没有名副其实的契卡,直到12月3日,全乌克兰契卡才正式成立。

  乌克兰契卡成立后,发展异常迅速,一时间,乌克兰各大地区,甚至小镇、乡村,都有了契卡。

  乌克兰的契卡建立之初,便以铁血、无情和残酷著称,他们忠于领袖列宁,忠于捷尔任斯基(契卡创始人)的“火与剑”的事业。

  捷尔任斯基(中间留山羊胡子者)与契卡骨干

  但当时的乌克兰实在是太乱了,即便建立了契卡,杀机四伏的局面依旧没有缓和。

  为此,乌克兰苏维埃负责人不断上书列宁,要求派更强悍铁血的人来基辅,主持契卡工作,信里指名道姓,提到了一个人物——拉齐斯。

  拉齐斯是当时全俄契卡系统里威名赫赫的铁血人物,与捷尔任斯基、亚历山德罗维奇并称“契卡火与剑”三杰。

  1919年4月,拉齐斯带了100名亲信,来到乌克兰,扩建了原有的乌克兰契卡军团,发布了名为《契卡——特别军团的革命哨兵》的战斗檄文。

  拉齐斯开宗明义地说,契卡的任务,就是高举红色之剑,在这场非生即死的斗争中,重重地砍下去。将税利雪亮的利刃插进反革命的多头怪兽,彻底拔除反革命这个蛇身怪兽的毒刺,如果有必要,就撕破它们贪婪的嘴,将其开膛破肚。

  伴随着充满暴力的语言,拉齐斯提出了契卡的新道德观:

  对于契卡来说,不可能受到旧道德的约束,我们的道德是新的,它植根于消灭一切压迫和暴力的光明理想之中,我们做一切事情都会得到宽恕,因为我们是世界上首次举剑不是为了奴役和压迫他人,而是为了使所有人摆脱压迫和奴役。

  在拉齐斯的全权组织下,乌克兰契卡军团成立了一支拥有24000名骑兵和步兵的庞大队伍,以致于乌克兰人将对苏维埃不满的矛头都对准了契卡,骚动和暴乱频发。

  根据拉齐斯本人提供的数据,仅1920年这一年,乌克兰就有44750人被捕,3879人被杀。

  斯大林和捷尔任斯基

  不只是拉齐斯,当时置身军事斗争第一线的托洛茨基,同样强调要对乌克兰大城市进行彻底的“清洗”。

  1918年8月6日,托洛茨基给列宁拍电报:

  “……有必要在后方,尤其是大的城市中心:基辅、敖德萨、赫尔松、尼古拉耶夫,来一次彻底的‘清洗’……”

  契卡的肃反活动,使得名义上独立的乌克兰共和国,实际上成为对俄罗斯俯首听命的“省”或“州”的地位。

  1922年,契卡被改组撤销,取而代之的是国家政治管理局,1934年7月,苏联成立内务部,国家政治管理局被划归到该部门下属。

  1941年2月,内务部分为两个独立的机构:苏联人民内务委员部和国家安全人民委员会,1946年,国家安全人民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安全部,1954年4月,正式改为国家安全委员会,简称KGB,也就是令西方闻风丧胆的克格勃。

  也就是说,契卡是克格勃前身。

  克格勃徽章:盾与剑

  普京曾就读于列宁格勒大学,毕业后本可以接受分配,但普京却选择加入克格勃。

  1975年,普京正在与一名叫作伊万的克格勃人员在一所房子里面交谈,这次谈话将决定他是否能顺利通过克格勃的首次考核。在经历了三次这样的谈话之后,年轻的普京凭借着自身的优秀顺利获得了入门的钥匙,成为克格勃的预备人员。

  对于普京而言,加入克格勃是他选择拒绝教练拉赫林建议而选择报考本科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也是他一直以来的一个梦想,这个梦想萌芽于年少时期经常接触到的读物《盾与剑》。

  《盾与剑》海报

  在小说《盾与剑》里,作者科热夫尼科夫描绘二战期间苏联谍报人员亚历山大在化名约翰·魏斯之后,为了获取情报潜入德国内部,凭借着自身的智慧与战友的配合成功混入了德国党卫军,为苏联提供情报直至战争胜利的传奇故事。

  书中描绘的约翰·魏斯,凭借着自身的实力在敌人内部混得风生水起,凭借着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优秀的团队在地下战线里和敌人斗智斗勇,为苏联获取胜利出了极大力气。

  作为“契卡”和“克格勃”盾与剑精神的传承者,普京不满足于竖起盾牌,他的剑已然出鞘。

  4  重中之重

  1927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5年计划。

  以5年为一个周期,执行经济发展计划,这种模式被载入史册,不仅影响了苏联自身,还影响了社会主义阵营所有国家。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乌克兰是重中之重,在其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和被希特勒入侵中断的第三个五年计划里,乌克兰一直是苏联直接工业化的重镇,同时也是国防军工业的基地。

  苏联一五计划中,全苏计划兴建1500个企业,其中400个部署在乌克兰。乌克兰基建的投资占全苏联总投资的五分之一。二五计划中,苏联计划兴建4500个工业企业,乌克兰占了1000个。

  这些庞大工程大多都位于第聂伯河左岸,延伸至乌克兰东南部,围绕在煤铁产区顿涅茨克周围,其中,顿巴斯和卢甘斯克是焦点中的焦点。

  哈尔科夫至顿巴斯和卢甘斯克一带,国防军工业密集,成为苏联当时高度保密的地区,到处张挂着闲人免进的警示牌。斯大林把这里视作苏联工业化的“三线”,在他看来,这是苏联最隐秘的战略要地,任何敌人都不可能侵犯到这里。

  1931年,斯大林在一次讲话中,指明了苏联工业化的意图:我们落后于先进国家100年,我们将在10年內跨越这一距离。

  1932年5月,第聂伯河水电站开始发电,克里沃罗格、基辅、哈尔科夫电站相继供电,顿巴斯矿区有53个矿井投产,在各个冶金工厂里建起了12座高炉和24座马丁炉。

  在二五和三五计划中,扎波罗热钢厂、亚速钢厂、卢甘斯克蒸汽机车制造厂、克里沃罗格钢厂以及大批冶金工厂纷纷开工,在德国入侵前,乌克兰已是苏联最强大的工业基地之一,一些部门的指标甚至超越了发达国家。

  比起西方国家,苏联发展工业化,严重缺乏资金,只好发挥人的因素,将“精神力量”作为解决资金短缺和技术落后的关键手段。

  为此,苏联自上而下地发起了一场通过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塑造英雄人物,以带动整个行业赶超西方国家的运动。

  这一运动,正是由乌克兰顿涅茨克矿区首先发起的。

  1935年8月30日,顿巴斯矿井的矿工斯达汉诺夫,创造性地运用了“三人小组”采煤法,斯达汉诺夫只管采煤,另两名组员负责清理和加固采煤面。

  通过这种方法,斯达汉诺夫用6个小时,采了102吨煤,是当时普通定额的13.5倍。第二天,苏联《真理报》报道了该消息,称赞斯达汉诺夫创造了采煤世界记录,将西方国家远远抛在了后面。

  之后,斯达汉诺夫成立先进典型,被授予“矿井优秀人物”称号,工资大幅提高,奖金领到手软,分了住房,还拥有了当时令人梦寐以求的疗养证。

  矿党委号召全矿展开竞赛,争当斯达汉诺夫式的优秀人物,始于乌克兰顿巴斯的“斯达汉诺夫运动”瞬间席卷整个苏联。

  斯达汉诺夫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打拼,乌克兰工业从无到有,可谓成绩斐然,例如电力方面,以顿涅茨克电网和第聂伯河沿岸电网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全乌克兰电网,除了乌克兰自身外,从乌克兰获益最大的是俄罗斯。

  正因乌克兰发达的能源工业与俄罗斯密不可分,许多俄罗斯人将乌克兰看作自己国家无法舍弃的最大利益所在。

  5  赫鲁晓夫

  苏联对乌克兰的工业开发,间接为一个人搭好了青云之路,这个人就是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成长于乌克兰顿涅茨克的矿区,当过十几年矿工,干过矿井的党组织工作,这段经历成为他终身的政治资本,赫鲁晓夫回忆录的副书名就是——从煤矿到克里姆林宫。

  尽管如此,作为俄罗斯人的赫鲁晓夫,仍然将自己看作乌克兰的一个“他者”。在回忆录里,赫鲁晓夫这样写道:置身在乌克兰人当中,我仍感到有某种隔阂,虽然我懂得乌克兰语,但我从来没有达到能够用它来发表演说的程度。

  斯大林派赫鲁晓夫去乌克兰工作时,他嘟囔了一句,派我一个俄罗斯人到乌克兰去没有什么意义。

  赫鲁晓夫与斯大林

  但就乌克兰的历史进程而言,赫鲁晓夫的到来其实是关系重大,在乌克兰大饥荒期间(1932-1933),赫鲁晓夫充分体验到了饥饿带给乌克兰人的痛苦和恐怖。

  赫鲁晓夫描述过乌克兰这次灾荒的情景:

  “不久,关于饿死人的信件及官方报告纷纷向我寄来。然后,人吃人的惨事开始了。我接获的一份报告说,在基辅郊外瓦西尔科沃镇附近的一座小桥下,发现了一个人头和两只脚底。显然,这尸体是被吃掉了。”

  此类事件层出不穷。

  当时的敖德萨省委书记基里钦科告诉赫鲁晓夫,他到过一个集体农庄,想看看人们怎么熬过冬天。有人要他去看一个在那里干活儿的妇女。以下就是他描述的情况:

  “我看到一个可怖的景象。这个妇女正把一个亲生孩子的尸体放在台子上宰割。她边干边唠叨着说,我已经吃掉玛涅奇卡了,现在我要把瓦涅奇卡腌制起来。这将够我们吃一些时候。”

  赫鲁晓夫耳闻目睹的这些惨事,让他不能无动于衷,他向斯大林打了报告,申请特别粮食援助。当时苏联正值困难时期,斯大林在回复的电报中,将赫鲁晓夫劈头盖脸一顿痛骂,说他是一个靠不住的人。

  “俄罗斯与乌克兰永不分离”宣传画

  在乌克兰的经历,对赫鲁晓夫的心灵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不得而知,但它就像一颗因果的种子,赫鲁晓夫对乌克兰人的内疚,终于在1954年结出了影响历史进程乃至影响到今天俄乌冲突的“果实”。

  1953年,赫鲁晓夫登上苏联权力最高层。

  上台后的第二年,赫鲁晓夫就向乌克兰人做出了一个极为慷慨的举动,将克里米亚州从俄罗斯联邦划归乌克兰共和国管辖。

  1954年年初,在一次会议间歇,开会的大佬们都在喝茶饮酒,赫鲁晓夫借着轻松氛围,在人群中走了一阵,对在座的同志打量了一番,顺嘴说道:

  嗨,同志们,有人建议把克里米亚转交给乌克兰。

  所有人睁大眼睛,问询似地看着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笑笑,嗫嚅道:

  就是这样,没什么了不起,没什么了不起。

  6  纳粹嗨药

  苏联的第三个五年计划被德国的入侵打断,原本在工业计划中作为重中之重的乌克兰,沦为纳粹军医莫雷尔为德国军队炼制兴奋剂的基地。

  随着德军战线的东移,希特勒的指挥部搬到位于乌克兰境内的“狼穴”。在距离狼穴8公里的文尼察市,有一家规模庞大的屠宰场,二战前,美国斯威夫特公司用最先进的技术对其进行了改造,整个屠宰过程全是自动化,包括对动物血液和内脏的收集。

  莫雷尔向希特勒汇报,他准备以这家屠宰场为基础,建立一家内脏制剂工厂,用乌克兰的屠宰原料,满足德国整个东部占领区对荷尔蒙产品的需求。这里的“原料”,指的是被屠宰牲畜的甲状腺、肾上腺、睾丸、前列腺、卵巢、胆囊、心、肺等。

  得到希特勒首肯后,莫雷尔立即注册成立了“乌克兰制药公司文尼察分厂”。

  莫雷尔依靠元首总部的关系,让几百辆车跋涉千里,横穿东欧,将从乌克兰强取豪夺的海量猪卵巢、牛睾丸等“原料”运到捷克占领区的雅利安药厂。

  在经过跨境安检时,若有人敢阻拦那辆载有“乌克兰制药公司”货物的列车,莫雷尔就会抓起电话,与主管部门进行粗暴交涉,威胁对方立即放行,否则元首将让他好看。

  从乌克兰运来的臭烘烘“原料”,解冻后被工作人员扔进一口硕大无比的锅里,加入丙酮和甲醇,连续熬煮数小时,蒸馏掉毒素后,剩下一种褐色蜂蜜状的粘稠液体,这种液体被灌入安砙瓶,每日1万支。这就是莫雷尔公司推出的主打产品——Leber Hamma。

  纳粹士兵靠着药物刺激,在战场以一当十,一度打得苏联溃不成军。

  而当乌克兰被纳粹占领时,有不少乌克兰人是拍手叫好的,乃至对德军夹道欢迎,在这群“带路党”中,有一个8岁乌克兰小男孩尤为抢眼,挨家挨户,给占领乌克兰的德国士兵唱圣诞颂歌,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这个小男孩的名字叫——克拉夫丘克。

  7  两张面孔

  我在《俄乌战争前传》一文中,曾对克拉夫丘克做过浓墨重彩的描写。

  说他怀着一种“复杂情感”,为德国士兵唱圣诞颂歌,上了占领者的报纸。

  这种“复杂情感”是什么?相信看过今天这篇文章的朋友们都已有所体会,在苏联统治下,乌克兰得到了历史上首次立国的机会,工业得到飞速发展,与此同时,契卡的镇压,大饥荒的记忆,都让这里的人们对苏联,确切地说,是对俄罗斯人心怀恨意。

  德军败退后,小男孩克拉夫丘克洗尽铅华,转身又加入了苏共,维持着对苏联忠诚的假象,像极了无间道里的戏码。几十年后,克拉夫丘克在苏联解体中起到关键作用,成为乌克兰首任总统。

  学界有一个看法,苏联解体的最重要因素,在于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关系。俄罗斯与乌克兰的精英不愿在一个国家的框架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导致了苏联的终结,当然,这离不开美国的推波助澜。

  其实,早在五年计划时期,乌克兰与苏联中央的矛盾就已凸显。

  乌克兰强调乌克兰的工业化应有乌克兰起主导作用,在计划、资金、执行上拥有更多自主权,其成果应由乌克兰来享有。而苏联领导人则强调乌克兰的工业化必须由中央统一计划、执行和监督,资金归入苏联预算。

  俄乌之间的恩怨,在苏联强盛时尚能遮掩过去,待到苏美军事竞赛,苏联耗光元气之际,就再也无法回避了,曾经那一道道无伤大雅的裂痕,此刻看来,是如此的触目惊心。

  1991年12月7日晚,叶利钦(俄罗斯总统)、克拉夫丘克(乌克兰总统)、舒什克维奇(白俄罗斯总统)三人共聚别洛韦日森林,在一座“狩猎屋”內,就着美酒香槟,鼓捣出一份肢解苏联的“分家宣言”,开头写道:

  我们,白俄罗斯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和乌克兰,作为签署1922年联盟协议的苏联创始国,在此宣布苏联终止其作为国际法主体和地理政治现实的存在。

  几家欢乐几家愁。

  就在别洛韦日的三位大佬举杯同庆之际,普京已经入主列宁格勒市,负责该市的对外经济关系,而在这之前,这位传承契卡精神的老牌特工差点因走投无路,当了出租车司机。

  苏联解体前后,80%的苏军领导人和中高级军官被撤换,其中有不少人从此生活无着,流落街头,靠变卖家当甚至出售过去用鲜血换来的军功章维持生计。

  虽已成功“上岸”,但因俄乌恩怨导致的帝国解体这个坎儿,在普京心里从来没有过去过,他将苏联解体称作20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

  西方有个门神叫雅努斯,它具有两张面孔,这与乌克兰的处境很像。乌克兰被称作欧洲之门,既面对西方,又面对俄罗斯,在大国争雄中,乌克兰这扇门既是它渴求进入西方世界的门,也是西方世界试图通过它进入俄罗斯的一道门。

  门里门外,战争和平,恩怨情仇,轮番上演。

  2021年年底,西方情报机构发布了有关俄罗斯军队在乌克兰边境大规模集结的信息。

  虽然俄罗斯官员坚称这些准备只是军事演习,但他们也向西方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书面保证北约停止进一步向东扩张;对自1997 年以来加入北约的北约成员国的武器类型进行限制;并停止与其他后苏联国家(尤其是乌克兰)的任何北约军事合作。

  之后不久,战争成为现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8-19 03:21 , Processed in 0.09378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