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741|回复: 0

树神彧:江西少年失踪案给我们的启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2-6 12:3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失踪了106天后,江西少年胡鑫宇的尸体被发现。官方召开发布会,证实其为自杀。

  文章的开头,向选择这条道路的少年,和他伤心欲绝的家人致哀。

  之所以要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我过年回家时,惊奇地发现有关胡鑫宇的新闻得到了相当广泛的关注。连一些从不关心时政社会新闻的、处在信息边缘地带的中老年人,都在饭桌上谈到了这起事件。

  许多年轻的读者朋友,也该在新闻上多次看过这个名字。据公开数据,全国每天有近千人失踪,为什么是胡鑫宇得到了如此多的报道,如此多的关注?

  原理并不复杂。

  之前小树写过,谣言每天都在产生,谣言本身从不是关键,关键的是传谣者们的心理活动。

  比如在郑智领域,常常被传要被走人的地方管理者,大多是革新和风气整顿做得不错,或是未雨绸缪,开始主动着手削减开支等以避免泡沫过大。

  但因为这些行为触动到了既得者和地头蛇,他们便祈愿此人赶紧不体面地退场,因此一有相关谣言产生,立刻“奔走相告”。

  其中参与者,往往不乏一些身处重要内部岗位的同学,而这也让谣言变得更加“可信”,传播更加广泛持久。

  相反,一些真正问题多的,人们反而不愿他走了。人走了,谁来填坑呀?

  回到胡鑫宇失踪事件。

  小树特地问了不少热衷讨论胡鑫宇的人,他们口中的内容,不外乎都是海外传来的所谓“偷器官”、“偷血液”谣言。

  如此传谣,同样重点不在谣言本身,而是传谣者的心理活动。但这个心理活动,又和刚才提到的事关“诉求”的案例有所区别,它更偏重于宣泄。

  大家应该有所观察,从疫情前开始,也就是从经济“L型”曲线真正深化开始,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一个莫名其妙的小负面被放得巨大,产生远超过其恶性的广泛传播和关注。

  其本质,是人们在借机宣泄一段时间以来在生活压力、不确定性和不信任感等等积累的情绪。

  但直接发泄是会有风险的,还可能会被周围视为无能、脆弱。因此,一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件,就成为了安全的出口。

  而这回胡鑫宇的失踪,又恰好让职业海外谣媒抓住了抹黑中国的契机,用老套的“偷器官”“偷血液”之说,挑起了许多思想相对传统的、对“身体发肤”特别敏感的人群的恐惧。

  这堪称情舆管理的新常态,必须高度关注。

  既然传谣与心理活动有关,那么不同人群自然侧重不同。

  比如同样属于被宣泄性放大的唐山,参与传播的主要集中在年轻人而非中老年人,而如今胡鑫宇事件的参与者则恰恰相反。这非常微妙地说明事件当下社会环境中谁承压更多,谁更需要宣泄。

  说得更明白一点,与唐山同时期的疫情管理,影响的更多是年轻人的饭碗,如今与胡事件同时期的管理放开,影响的更多是中老年人的健康。

  不过,胡鑫宇失踪事件中的各种谣言终究没能成大气候,一方面说明中老年人只是互联网时代的被动参与者而非主动参与者,其中仍有巨大空间可以开拓,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说明,管理放开后的情绪洪峰已然过境了。

  愿这位少年安息。青少年自绝,家庭环境永远是第一诱因。小树会继续拓展有关家庭权力博弈的相关内容,希望能为饱受亲情关系困扰的读者朋友提供一个开解的钥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6 03:48 , Processed in 0.15630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