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287|回复: 0

猛哥:1141年,岳飞回杭赴死的途中,专门去了趟黄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2-1 04:48: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

  11岁那年夏天,分外热,每个午后,我坐在爷爷栽种的桃树下,认认真真地看一本书,书名《说岳全传》。

  我得承认,彼时文学素养不高,全程囫囵吞枣,但甚是上头。那本书简直太刺激了,满足了一个懵懂少年对800多年前历史的想象。看看章节目录:

  天遣赤须龙下界 佛谪金翅鸟降凡

  麒麟村小英雄结义 沥泉洞老蛇怪献枪

  岳飞巧试九枝箭 李春慨缔百年姻

  夺状元枪挑小梁王 反武场放走岳鹏举

  岳元帅大破五方阵 杨再兴误走小商河

  ……

  神兽下凡、冒险获宝、美女爱英雄、一鸣惊人、上阵父子兵、百战不殆……各种吸眼球的戏剧元素都具备齐全。

  故而,秋天开学后,我还在课堂上偷摸翻阅,过于痴迷,被语文老师用竹竿给扎了。

  不骗诸位,那真是一根长长的竹竿呀。每逢晚自习,语文老师手持竹竿巡视,一旦发现端倪,竹竿倏地就扎了过去,行云流水,非常粗暴。

  他还真把竹竿当成红缨枪来用。

  关于枪法,《说岳全传》中有云:“打人千万,不如一扎。”

  不过,语文老师挥竿的风姿比起岳飞舞枪自然差远了。

  我为啥有这个比拟呢?

  盖因我的家乡——湖北黄梅,被原国家体委认定为“武术之乡”,官方说法是本地民众皆习岳家拳和岳家枪。(目下岳家拳有两路,一路在湖北黄梅,系岳飞直系后人所传;一路在河南汤阴,系岳飞部属后人所传)

  说来惭愧。对岳家拳以及黄梅人的习武之风,我端是一无所知。

  上初中时,我把《黄梅县志》翻了数遍,隐约记得岳飞与黄梅有重要纠葛,但放眼四顾,周遭真没几个会功夫的人。

  倒是有个初中同学,据说某年暑假去隔壁的武穴市(原名广济县,也有岳飞后人定居在此,通晓岳家拳)某武校练了俩月,可也没见战斗值升级,只是逢年过节,班级搞文艺活动,方上台表演,在《男儿当自强》背景乐中,他身着白衣白裤黑布鞋,手持朴刀,噼里啪啦甩上一通,最后来个鲤鱼打挺。不过有一回,他没能停上来,把现场气氛烘托到顶点。

  谢谢这位同学。

  其它的,我的确没感觉到吾乡跟武术有什么实质性关联。

  细思量,不奇怪。在当下,传统文化和技艺已经加速没落和消亡,特别是在人口渐次凋零的县域。

  好比说,黄梅被称作“挑花之乡”,我没见到周边的老乡们会这门手艺。

  好比说,黄梅被称作“楹联之乡”,我就认识三个会撰春联的师长。

  好比说,黄梅被称作“诗词之乡”,我知道最有名的作家还是民国时期的废名。

  好比说,黄梅被称作“黄梅戏发源地”,我有十来年没见过线下唱戏了。

  好比说,黄梅被称作“禅宗发源地”,我没见过懂禅更没见过修禅的乡亲们。

  这些年,我不止一次与友人说,黄梅真是可惜,文化资源独天得厚,可旅游愣是没做起来,更别提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了,守着金山银山吃馒头。

  扯远了。继续说岳。

  我上高中,学文科,历史老师会反复教诲,岳飞是民族英雄,不是爱国英雄。

  这道题充满陷阱。

  大多数人在诗词《满江红》的洗涤下,脑子一热,就扯起袖子高呼,岳飞是英雄,大大的爱国英雄。但在民族大团结的宪法精神下,宋王朝与金王朝都是中国的一部分,岳飞抗金是内部矛盾。

  有点绕吧。

  其实,岳飞身后800余年,关于他的叙述、公共记忆与认同,一直在反复摇摆。

  最早专门叙述岳飞的文献是《鄂国金佗稡编》和《鄂国金佗续编》,共58卷,是研究岳飞的重要资料。作者岳珂,是岳飞三子岳霖的小儿子。

  解释一下这两本书名的由来。鄂,是岳飞死后追封的王爵;金佗,是岳珂定居嘉兴时的街坊名。

  岳珂后来做官,官位还不低,但究其本质还是个文学家,喜好创造,加之又是为爷爷辩冤,就臆造了诸多事实。

  比如说,岳飞大破金兵“拐子马”完全是夸大。

  比如说,朱仙镇之捷只不过是虚构出的一次战功而已。

  比如说,岳飞北伐即将成功前夕被12道金牌紧急召回纯属二次加工创作。

  上述诸般,非我信口开河,实乃宋史权威邓广铭先生的考证。

  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相对而言,宋史最弱。而在宋史研究群体中,堪称大家者,唯邓广铭先生一人。

  不过邓广铭先生还是蛮客观,他尽管修正了岳珂的不实,但也肯定了他的工作。

  一首《满江红》,令人热血沸腾,但到底是不是岳飞所做?学界至今还在辩论。这首词是在明代,岳飞死后300年,才第一次显世,确实反常,就连《鄂国金佗稡编》和《鄂国金佗续编》都没收录。

  邓广铭先生说,有可能是岳珂没找到,尽管他很努力……

  但自岳珂始,南宋一代,对岳飞的叙述都是着眼于他的抗金生平,对他的冤死避而不谈。

  很简单。明面上,是秦侩以“莫须有”罪名害死了岳飞,但没有宋高宗赵构的首肯,秦侩断不敢对军方大佬下手。秦侩只不过是赵构的白手套而已。

  但在南宋,这个问题不能深究。南宋总共152年,赵构独占81年(包含太上皇期间)。故而,在官方叙述中,皇帝是好人,只不过被奸臣蒙蔽了,坏事都是奸臣干的。

  在元代,华夷之辩是禁区,汉人被歧视,岳飞的叙述自然按下不表。

  到明代,“土木堡之变”堪称“靖康之变”的翻版。在此羞辱的氛围下,抗击异族的岳飞被哄抬一个空前的高度:各地纷纷修建岳庙,文人争抢创作关于岳飞的诗词和戏剧。

  至清代,大约是康熙年间,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钱彩,著有《说岳全传》二十卷,这是迄今最神奇的岳飞叙述,也是后世各种版本《岳飞传》的精神食粮。该书曾一度被禁,后得以流通,是将岳飞改造为尽忠尽孝的人,符合三纲五常。

  进入民国后,岳飞的叙事中摈弃了华夷之辩和君臣之义,他被推向民族英雄和国家英雄的高度。

  商务印书馆1913年出版的“少年丛书”中收录了一册《岳飞》,这是民国以来最早出版的岳飞著作,开篇写道:

  “我国上下数千年中,名人亦不少矣。而一举其名,虽妇人孺子,里老走卒,莫不肃然起敬,至拟之为神,拜之如佛,则惟得两人而矣。其一则蜀汉之关壮缪,其一则南宋之岳武穆也。今考关壮缪之生平,其可传者,忠义之气过人,勇武之略盖世,受后人之崇拜,亦固其宜。然与武穆相比,则(武穆)又后来居上。而武穆之为人,尤足为少年之模范。“

  就这样,岳飞成为孱弱时代孱弱民众的一剂强心剂。

  再后来,马列主义和阶级意识被纳入历史考评,关于岳飞的叙述又经历了几次变化。最典型如邓广铭先生的《岳飞传》,出了三个版本,横跨数十年,每版都小心修订。

  1980年,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火遍全国。可以说,民间关于岳飞的形象构建基本来于此。

  在评书前言里,作者也不无政治正确的说:“旧评书中精华糟粕并存。整理本对原书中宣扬封建迷信、因果报应、诬蔑农民起义军、美化多妻制、追求低级趣味和有碍民族团结的章节和词句做了必要的删改。突出了岳飞抗金和忠奸斗争的主题”。

  可见,自古以来,岳飞的故事就不好讲。

  老谋深算的张艺谋另辟蹊径,电影《满江红》里不见岳飞,但处处有岳飞的影子。只说英雄道英雄,不论其它。

  这不是张国师的困窘,是所有岳飞故事讲述者的困境。

  早在1930年代,在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担任戏剧讲师的谷剑尘(中国戏剧教育先驱之一,先后任教于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上海戏剧学院)就认为:近代剧坛上有一个共通的趋势,即人们喜欢以现代剧的技巧来描写历史人物,具体而言有以下两种极端的方法:“一是造成翻案,即是以利用原有的题材,给主人翁以一种新的灵魂和思想,而这种改变不妨是由作者的主观产生出来的。二是依据史实和一般人的共通观念而客观地保留原来的人物典型”。

  谷剑尘在其编剧的《岳飞之死》中,凸显了内心的矛盾:

  “但是,不可否认的,这是一件值得挨骂的工作。写岳飞太忠实了,有点像民族英雄了,又给人骂一顿民族主义的走狗。自然,有一班人会想到岳飞是一个军阀(这我预备写的时候也想到),用新的进步的世界观,去重沽过去的历史,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企图,但是一般社会对于岳飞的观念是怎么样,如果我把他翻案,比给骂我民族主义的走狗的价值又当怎样呢?这,只怪不该做这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吧了。”

  但最一针见血的还是教员。他曾经说:“我听见《风波亭》心里就难受,可是后来我发现,人这一生经多大难,办多大事,英雄一死就出了名,岳飞被杀,就家喻户晓并且流芳千古了。他流了血,这血就渗透到我们民族体内,世世代代传下来。他要是没流血,就不会有这么大的作用。”

  据说,电影《满江红》票房近50亿,出品方必须感谢岳飞流的血。要是岳飞没流血,饶是四字哥哥流量再大、沈腾和小岳岳耍宝再搞、雷大头演技再好,都不好使。

  骂张艺谋没啥意思。

  如果把800余年的岳飞叙述当做一缸水,电影《满江红》只不过是一朵新浪花,砸向水面的石头里多了一块,叫消费主义。其它没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4 01:00 , Processed in 0.32869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