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466|回复: 1

安民:如何让中国人多生孩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9 15:3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昨天对不生不育者征税的文章贴出来后,反对意见不少。这篇文章,干脆把这方面讲透。

  一、中国为什么出现这样的人口断层局面?

  真正想生的,是50后到60后,70后有一部分。建国后几个人口高峰,50后实际上有一个,但不是最高峰。昨天的文章中我讲到了60后的高峰,实际上50后也有一个,只是那个峰要低一些。然后88年到90年的第二个高峰,是60后高峰的子女,当然少数也是50后的子女。也就是,逻辑上是60后的人口高峰,带来了88年到90年的人口高峰。88到90年的高峰以农村为主,因为农村超生相对要容易一些。在城市,大家想生都生不了,计划生育太严,一个孩子的政策,把大家卡得死死的。像我,如果国家允许生,生两三个是没有问题的。

  然后2016年到2017年的人口高峰,是1988年到1990年出生人口高峰叠加二胎导致的。

  第一个人口高峰,2900多万,第二个人口高峰,2537万。这两个高峰之间,下降了400来万,中间叠加的是计划生育政策。那么严的计划生育政策,两高峰之间,人口也才降400来万。第三个人口高峰,1786万,后一个还叠加二胎红利,可降了751万。就是说,如果不是二胎政策,那就得下降上千万。可见第三个人口高峰和第二个人口高峰有比较大的差别。第二个人口高峰是,城市里想生不让生,农村不让生罚款也要生。像我三姐,我哥,都是三个孩子,而且都是超生罚款生下来的。

  但到第三个人口高峰的时候,政策允许你生,大家不生。叠加了二胎政策放开的红利,却下降了751万,比80年代下降的要多得多。

  也就是这个时候,80后,包括现在的90后,他们能生,但生育意愿已经下降了,跟他爸妈那代人相比,他们不怎么想生了。这是数据告诉我们的信息。

  现在不结婚,不生孩子的,不少。

  人口断层,就这样来了。

  二、不结婚,不生育,剩男,剩女现象,如此严重为哪般?

  剩男剩女往往是真的结不了婚。

  先讲几个生物学现象。公鸡比母鸡漂亮得多,公鸡往往威武雄壮, 还绚丽多彩,孔雀最典型。母鸡,母孔雀,往往都土不拉唧的。还有狮子等等也是。这些大家都知道。很多人也都知道,导致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就在于性吸引。雄性动物要把自己的基因遗传下去,要么威武雄壮,要么漂亮,要么威武雄壮+漂亮。母性动物通过这个来选择下代的基因,标准往往就是最强壮最漂亮的那个。

  比如公鹿,发情季要斗得你死我活,直到选出最强壮的那个,然后整个鹿群的母鹿,最后都是它的后宫。这类现象在动物界很普遍。就是强的、漂亮的雄性动物,享受物种繁殖的红利;弱的、不漂亮的雄性动物,承担物种基因选择的成本。这样长期的自然选择下去,后代就会越来越强,或者越来越漂亮。这是自然选择规律。

  这种规律在人类社会一样存在。比如现在很多女孩子是花痴,导致现在很多小帅哥就很受欢迎。这表明这些年来,女子在后代基因选择中,帅已经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选项,这也就导致前20年中,屏幕上帅哥越来越多,因为帅哥粉丝多,粉丝多流量大,拍出来的东西有人看,商业价值就高,所以年轻女性对帅哥的需求,就这样为社会做出了商业选择。大碗宽面,有啥作品吗?没啥作品。有人品吗?没有。但中国城市女青年帮忙做出了商业选择。

  而20年前,这样的选择有没有,有,但很少很少。

  娱乐圈丑的真的没有存在的空间吗?不是。但前提是,要么你得有才华,或者有搞笑的价值。丑男在娱乐圈生存的法则,要么靠才华,要么是足够搞笑,大家喜欢。这个扯远了。

  回到主题。选择强者的法则,在女性婚姻选择中一样存在。只不过人类社会强者的标准比较多,不再单一,因此这个选择就具有多样性。

  比如六七十年代在农村,有新建的土胚房就有女孩子嫁给你。到八九十年代,有新建的青砖房或红砖房,也成。九十年代到2000年以后,就得要有楼房了。在此,房子成为极为重要的选顶。而且从80年代以来,房子最先成为中国农村婚姻中的重要选项,后来成为城市婚姻中的重要选项。长期读我文章的读者,应该很清楚。我在05年到08年就告诉城里年轻人,有房子就能结婚。我有个外甥,正谈着朋友,当时我姐姐要在农村建楼房,被我阻止了。我说你们的房子如果建了,你儿子就只能打光棍。暂时别建,在武汉给你儿子买个二手房,有这房你儿子就可以结婚,没房子他一辈子就得打光棍。结果他们在13年买了房,现在孙子都上小学了。

  像我早年结婚,当时只有一套60平的房子(那个时候没贷款),三万多块钱。对方看中我的,是我的才情,说我内秀。我结婚的时候没彩礼,也没首饰,我家里对我没有一分钱的支援,结婚时家里也不知道(知道了也没有用,他们若来,我还得找地方安排他们吃饭睡觉。当时太忙,管不了这么些)。结完婚,就没钱了,就向岳母借1000块钱生活费,她当时手里只有900,就全部给我了。

  再如某人的哥是富翁,弟离过婚。但有小他一轮的黄花大闺女追着嫁他。这个背后起作用的,是财富和人际。哥哥是富翁,弟弟就会有机会发财,是这个逻辑。

  当然,也有纯粹看人的,或者看才艺的。我嫂子的姑姑,就嫁在我们对面塆,她丈夫唱亚戏(就是小地方的小剧种),扮旦角儿。丈夫家啥也没有,她是富农的姑娘,然后他看戏着迷了,上杆子要嫁给那唱旦角的。

  再如某大龄女青年,家在县城,但初中毕业,也没有工作,28岁了,就选择一个大龄的二本毕业生嫁了。二本毕业生家里比较穷,但他有工作,年纪也大了,30出头了,再晚怕结不了婚。他能被挑中的原因,就在于学历还可以,工作也还可以,而对方心里很着急。

  现在的婚姻,一部分是恋爱结婚的,一部分是介绍的。恋爱结婚的以感情为主,但其他也很重要,学历,性格,人品,家庭,工作和收入,财富,身高,像貌,大城市户口等等。特别是介绍的,背后有很多项考虑的条件。

  无论男方还是女方,选谁结婚,考虑都有种种。但中国有一点,是基因里的,女的向上找,男的往下找。就是女人会找比自己强的男人结婚,男人会找比自己弱的女人结婚。这是动物世界法则在人类基因和文化中的延续。

  将男女分成ABCDE五等,中国人的婚姻中,往往是B类女生找A类男生,C类女生找B类男生,D类女生找C类男生,E类女生找D类男生。当然,这个只是一般情况,而且大家都知道。最后的结果就是,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相当多的A类女生结不了婚,终生光棍。然后在农村,E类男生结不了婚,终生光棍。

  这个大家都很清楚,但还是有一些很有意思的现象。

  一是在大城市相亲角,男女生家长将条件都摆出来,你挑我我也挑你,挑的都是条件,而且很多都是物质条件。

  二是大城市大龄剩女太多,相亲角男女比例,有的达到2比8,更有甚者,达到1:9。特别是有大城市本地户口,有车有房,公务员,985或211毕业,1米8或178以上的,相貌有个中等的男性,就非常抢手。

  原因,就是B女选A男生物和文化基因选择的结果,导致大城市A类女性就剩下了。这个现象其实90年代就存在,只是那时没有这么明显。现在则太明显了,像券商总部或分公司,条件好的剩女成堆。

  三是女子往往会跨阶找,试图改变自己的阶层,就是CDE女找ABC男,最后就剩下了。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你关注几个红娘,就能知道一堆的事例。这类女子结不了婚,往往是因为对自己定位出了问题,她们要么有太大的梦想,要么不知道城市里的婚姻,是如何在通过相互匹配中达成平衡。

  四是农村剩下的,往往就最后剩下了,目前找不到合适的女朋友。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计划生育阶段,男女不平衡,比例最高为117:100,平均大致在8%到13%,也就是有一部分男性,如果婚姻对象选择在中国,他们基本结不了婚。数据决定的。就是他们那一代的父母在进行性别选择的时候,通过B超选性别,在将女儿打掉的时候,就埋下了这个要付出代价的种子。现在就是农村最底层的男青年在付出这个代价。第二,这样的男青年,要么家里有些不足,要么他自己有些不足,比如性格的,习惯的等等。

  现在城市有部分离了婚的条件又不好的女人,如果她们的眼光看向农村,或者在城市打工的农村中年人(30到40岁)中找,她们还能挑到好的。

  我讲个例子大家就知道。

  我大姐死得早,外甥20到27岁时,他们家的条件是不错的,完全可以找到女朋友,那个时候,只要在农村盖栋楼房就可以了。但大姐夫哥人太老实,把20来万块钱借给别人了。别人还不上,他的楼房就一直拖着没盖。2014年才盖楼房,这就晚了,因为在农村很难再找到年龄相当还没结婚的女性。2010年,当地有个女青年招亲,媒人找到他家,条件是当上门女婿,他家当时不清楚男女比例变化的情况,说上门不成,一口就回绝了。很快这个机会就没有了。我姐夫哥走的时候跟旁边的人说,他想见我。但他们又没有通知到我本人,因此我不知道。很久后我才知道有这回事,我就明白他想见我的目的,就是想让我支持一下,解决下他儿子的婚姻。于是我就开始想办法了。

  我给他找的第一个相亲的,是我朋友认识的洗脚女,离过婚,比他小十来岁。结果他们只见了一面,那女的就不同意了。一个离婚带个8岁女儿的人,居然不同意我没结过婚的外甥?这真的颠覆了我的认知。什么情况?后来我朋友才告诉我他们处不来的原因,就在于我外甥话太少,人太老实,两人在一起,基本没多少话讲。我外甥这类,其实是很适合结婚的,家庭经济条件不错,人勤快,老实,但就是没话,如果从开始慢慢谈,慢慢熟悉,他很容易被淘汰。

  直到下面两件事情发生后,我才彻底闹明白了。

  第二个是我找的,也是在城市底层做事。我认识她后,就跟她聊,她很开心,也很信任我,就告诉我,她也离了婚,年底家里催她回去相亲。我想相亲不一定能成,因为有上次的教训,我想等她相亲不成回武汉后,我再告诉她我外甥的缺点,好让她有点心理准备。结果那年她相亲的对象是她中学同学,小伙子很帅,在深圳工作,家里还同意在郑州买婚房,结果他们这就成了。后来她回武汉,带着男朋友一起来看我,还拎了一堆吃的东西。而且,他男朋友也没结过婚。

  后一年过节回家,听说我们大队7小队有个男人的女儿死了丈夫,然后在找结婚对象。她爸爸我认识,早年他在花桥河修工程,我三姐当时也修过,且把我带到那里去玩过。都一个大队的,因此认识。我当时还说要不要考虑去找找她爸爸,结果没两天就有信儿了,她家门槛都踏破了,上门说媒的有9个还是10个人,其中就有个中学老师,死了老婆。她自然就选中学老师。此例说明,即使是死了丈夫的女人,在农村有多抢手。

  其实我很清楚农村男子找女朋友很难,因为我做数据分析,有太多的数据太能说明问题了。但数据是数据,代替不了感受。到这个事例发生了,我的感受与看数据时是两样的。

  再后来他自己找过一个,云贵那边的,有点骗钱的味道,没谈成。

  还有另一个亲戚的女儿,智力稍稍有点低下,其实是介入傻和正常人之间。于是我找机会从侧面打听了一下,探了一探他们家的口风,他们家的条件是,男方要有楼房,有过得去的收入,父母双全还要健康,年纪还不能太大。就是他们家的闺女是差点儿,要男方家里父母要能帮得上忙。尽管这样,他们家的女儿也还不时有人上门提亲。

  这几件事情发生后,我就知道,我外甥的婚姻,我帮不上啥忙。所以忙活了两年,我只好不再插手了,管不了啦。

  就是中国城里大致有两三千万单的女性,嫁人的条件高,结不了婚,生不了孩子。农村一样有几千万光棍男青年,没有合适的结婚对象。一边出生人口断崖式下降,一边几千万适龄女性结不了婚。城市里还有几千万离婚带孩子的女性,一样结不了婚,不可能再生二胎或三胎了。

  这是中国所面临的现实。

  中国要出政策,解决人口问题,只能面对这个现实基础出政策。不面对这个现实基础,所有的政策都没啥用。(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 16:50:13 | 显示全部楼层
  (2)

  上一篇文章,我们分析了城市剩女和农村剩男现象。这篇继续。

  城市剩女和农村剩男,导致中国有相当一部分适龄女性结不了婚,生不了孩子,农村剩男根本就没有合适的结婚对象,这是人口断崖下降的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就是生育率。注意我前面用了自平衡的概念,所谓自平衡,简单地说,就是比如1994年出生的女孩,平均2021年生头胎,1994年那年生了多少孩子,是1946万,2021年就应该生多少,也就是在1946万左右(2021年实际上是1062万,离自平衡少884万)。自平衡时,就出现一个状况,下代人和上代人相比,出生人口不下降,形成自平衡。但同1963年甚至1988年的高峰人口比,仍然是下降的,下降幅度在1000万到600万。

  这个自平衡,我是第一次提出来的。金融市场上,我最先谈到的一个概念,现在被大家广为接受的就是定价权。我谈定价权是在2007年3月以前,在博客上谈到的。中国平安在2007年3月1日上市,当时定价很高,不久后机构炒作它,国内某券商就以定价权来讲平安拉升的理由。

  我估计自平衡这个词儿,以后也有可能成为大家谈人口的常用词汇。

  言归正传。头胎妇女和育龄女性人口的下降,以及生育率的下降,是导致人口断崖下降的主要因素。而生育率的下降,其实有三个原因:一是人们养育成本的提升;二是长期计划生育对人们观念的影响,三是西方文化的侵蚀。

  养育成本的提升,主要还是房子成本。还有就是上学的因素。因此要想解决孩子养育成本问题,主要应该放在这两个问题上。还有,后面的两个问题,即计划生育观念,西方文化侵蚀问题,是观念的问题,需要理论界、文化界、宣传领域好好配合,做出贡献。这两个方面暂时没机会谈,今天先谈针对适龄男女如何出政策和解决养育成本的问题如何出政策。

  这些时我开始看手机上的微博信息,发现我粉丝的构成中,大于44岁的只有14.6%,约1.91万人;35到44岁的,2.78万人,占比21.2%;25到34岁的最多,3.96万,占比30.2%;18到24岁的2.93万,占比22.4%;还有11.7%的人18岁以下,有1.53万人,估计是他们爸爸妈妈让看的。79年(改革开放)后生的,共有11.19万;89年以后生的有8.42万;99年以后生的4.47万,未成年的有1.53万。因此在对现实的分析判断上,我可能和大家有代沟。

  我以西方思想武装自己头脑到顶峰的时候,多数粉丝还没生出来。我完成站在中国立场思考问题的时候,有1/3的读者还没有生。

  因为这个原因,我需要补充几点,否则我们的交流会非常困难:

  第一,中国立场,从中国立场出发。这是我文章的绝对的出发点。如果您不理解这个,你没有办法理解我的文章。自然科学方面,我不强调这个,但社会科学方面,包括金融方面,我绝对强调这个。大家这几年应该可以看出,我和中国有些机构、部门的观点有差别,比如我强调保卫中国改革开放创造的社会财富,但有些机构有些部门可能强调对西方开放,强调同世界接轨。而在我看来,所谓的同世界接轨,就是同西方接轨;所谓的同西方接轨,就是放弃中国立场。所以为什么我有些文章的建议他们不采纳,原因就在这里。但有时他们又会回过头来看我的东西,或吸收一些我文章中某方面的东西,出些政策,原因就在于在中国,中国立场的声音一直存在。我认为这种声音,代表着中国人的良知。

  第二,思维方式。影响我思维方式方法的,一是金观涛夫妇的整体和系统的观点和方法。二是毛爷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是邓爷爷的实事求是。比如近期我又在读邓选第三卷。四是学校学的统计和数学的思维和方法。我给大家的建议是,读别人的书,不要在乎啥观点,观点一点都不重要,别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才是核心,您如果学到了,会终生受益。您掌握了那种思维方法,一样可以推导出相应的结论,甚至可以推导得更好。立场站稳了,只要是好的方法,都不影响你结论的正确。

  第三,不要纯理论,不要纯幻想或空想,不要把纯理论或纯幻想纯空想当实际,那是两码事,也不要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那只是在读书时有用,长期这样,会毁了你一辈子。就是理论一定要联系实际,历史要学活的,现实就是活的历史。我的很多观点最后能走在政策的前面,关键就是这个。

  第四,用良知说话。当怎么说话您拿不定主意时,请用良知说话。

  第五,碎片没价值,能够建立内在逻辑,把很多碎片连成一个通透的整体,那才有价值。

  讲完这五点以后,我们继续。

  农村要驴子拉磨,就在驴子前面挂一根胡萝卜,然后用鞕子在后面抽。胡萝卜在前面,驴子看得见利益,因此就往前走。西方所谓的胡萝卜加大棒,内在的道理是一样的。

  我举这个例子,其实不是瞧不起人,也不是不尊重人,不是。而是在说道理。农村人所谓的话糙理不糙,就是指的这个。

  因此,要解决中国人不生孩子的问题,就得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方法和思路。

  胡萝卜的思路要做的,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在做了,如二胎三胎补多少钱。但我个人觉得,这个奖励太少了,作用不大。我讲两个:

  第一个,目标要瞄准房子。总体上,可以从法拍房开始,各地方政府开始低价掌握一大批房源,也可以拿出一批低价的地建100平米左右的廉租房。然后城市房地产向以廉租房为主转向。而廉租房的主要租赁对象,就是生三胎的家庭。二胎租不租,可以讨论。

  就是一个家庭,如果生三胎了(更多也成),如果他们没有自己的房子,政府可以让他们租廉租房;如果他们的子女结婚,政府一样可以让每个子女都租一套廉租房;如果子女结婚后生育数量不够,必须退租。这样最大的好处就是,没有住房的压力了。没有住房的压力,大家就敢生。这是第一根胡萝卜。

  第二个,放开第三世界女性到中国从事低端服务工作。比如菲佣,家庭护理,医院陪护。1952年中国就生了1700多万人,今年他们71岁,有些人就开始需要有人照顾了。家庭护理,医院陪护市场需求极大,目前都是60后70后的农村妇女在做这个事,而且基本没啥文化,初中没毕业在里面都是高水平的。用不了几年,她们也都干不动了,而80后不会有人做这个事。因此,现在可以放开第三世界女性到中国从事家庭护理,医院陪护甚至月嫂等工作。这个不是关键,然后一两年后,可以修订婚姻法,放宽中国人娶外国女性的相关条款(比如外国女性嫁中国人,五年后才可以找工作等)。为什么要放开这个呢,因为中国农村有几千万光棍,还有相当多的在城市打工的,从农村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工人,他们的家庭很难给予他们支援,买不起房,因此就结不了婚。以工作的名义引进第三世界国家的女性,她们在中国工作几年以后,到时多数人的选择就是留在中国,留在中国最好的手段就是嫁中国男人。这就给那批在城市打工的、从农村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工人,还有中国农村几千万光棍创造了结婚条件。中国如果执行这个政策,只要10年时间,中国至少一半的底层男光棍都会结婚。执行20年,我估计至少80%的底层男光棍就会结婚。

  对了,如果女子是从伊斯兰世界过来的,如果她们选择和中国男子结婚,中国应立法,中国男人除非已信教,不需要再去信教。

  大棒的思路,就是要对不结婚、不生育的男女,适当逼一逼他们,同时为第一条找到经济来源。我前面的文章中写了,对男30岁不结婚,35岁不生育的,女25岁不结婚,30岁不生育的,将他们收入的10%到30%收税,取名个人社会责任特别税。而这个税收专款专用,用于解决前面所说的房子。就是大龄不结婚的,要么交税,要么结婚生孩子去,以此强调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承担延续中华民族人口的责任,表现就在这儿。

  城市里的高收入大龄女性,数量非常庞大,要用这个办法逼她们一下,让她们结婚生子。

  这个政策的执行,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低收入者除外。第二,国内有些媒体,在这其中承担了不好的责任。天天都是个人主义、女权义、不婚不育主义思想,很多媒体实际上骨子里是西方的传声筒。

  最后强调一点,人口问题,很多人从人权角度谈,这是有问题的。中国的未来,一定是经济。中国最先崛起的一定是经济,中国经济若不能完成崛起,其他最后全都是白搭。

  我只问一句,当人口一年下降500万,社会需求一年下降2250亿,相当于消费增速下降0.52%;当人口一年下降1000万,社会需求一年下降4500亿,相当于消费增速下降1.04%;当人口一年下降2000万,社会需求一年下降9000亿,相当于消费增速一年下降2.08%。此时中国经济增长从何而来?能有1%的增长吗?

  何况这种下降是持续的,年复一年的,不是降了一两年后面将增长的,不是的,是看不到尽头的下降。今年降1%,明年再降1.2%,后年再降1.5%的那种下降,一降几代人。

  在此情况下,你能指望什么?

  对国内市场来说,我们可以把全中国当成一家企业看待,就很清楚,产能和市场规模匹配;市场规模与社会需求匹配;社会需求由人口数量和人均消费金额决定,在消费规模下行时,人均收入决定的人均消费很难上行;此时人口数量就是决定性因素。即市场规模=人口数量*人均消费金额。人口长期下降的大势,决定在中国投资的国际国内产业资本,最终一定会出现产能过剩。产能过剩初期,大家会相互杀价拼市场,抢市场占有率。当产业资本看清楚产能过剩的长期大局后,美国现在希望他们做而他们不做的一件事,就是将生产线搬离中国这件事,一定发生;此时就是人口下降可能帮助美国达成他们的目的。人口长期下降的大局,决定了产能过剩的大局;产能过剩的大局,决定了过剩产能搬出中国的大局;过剩产能搬出中国的大局,决定了中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长期不增长甚至长期负增长的大局。

  这些,用不了几年,会相继出现。所以我以前才说长期通缩。

  当消费下降,投资下降,你凭什么指望中国经济崛起?怎么崛起?

  还有读者说,可以用人口下降来倒逼中国企业走上西方国家企业那种高收入高利润高福利之路。这种路的前提是市场要足够大。比如盾构机刚进入中国的时候,一台7亿美元,此时是高收入、高利润。是中国市场支撑了这个高收入高利润,因为98年以后,中国公路铁路桥梁城市地铁大发展,支撑了这个。

  未来中国市场需求长期萎缩,此时企业要面临的问题,第一是生存问题。一年生2500万人,一个儿童买10件玩具,一年玩具需求量是2.5亿件;假设原来是1000家玩具厂商中的500家瓜分这个市场,另外500家做国际市场,然后现在一年生900万儿童(今后少的有可能降到600到700万人),一年只有9000万件的需求,此时是做国内市场这500家厂商谁被淘汰的问题,大家面临的问题一定是如何存活下来,不被市场搞死,而不是这1000家企业都做到世界玩具厂商前1500名去,不是的。会不会有厂家做到前十,一定有,可能有几家,两三家,或者三五家,但一定以500家甚至800家工厂倒闭为代价。这么些厂家倒闭,那么多的工人怎么办?资本家会难过吗?当然会,但资本家是完成了资本积累的,他手中有几千万甚至几亿,他怕吗?不工作也能生存的。你的明白?而且绝不只是一个行业,而是很多行业。到时失业的一定很多很多人。

  最后说一句,所有认为人口长期下降没什么事的人,要么不懂经济,那是他们知识结构有巨大的缺陷,要么是在经济领域打肿脸充胖子,不懂装懂。

  要剥开他们的画皮也很简单,你就拿消费长期下降,需求没了,而且是长期没了,产能转移到国外,投资长期下降,拿这几个问他,看他能编出什么花儿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5 20:14 , Processed in 0.50032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