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663|回复: 0

[时事漫谈] 《东方时代环球时事解读.时事漫谈》2022年10月22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8 18:3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谈如何应对“猪通胀”

  猪周期的时间跨度约4年,而此次猪周期(其实,从时间<约4个月>上看都不算,上一轮猪肉涨价只有猪在涨价,别的行业都没有涨,而这一轮的猪肉涨价,有工业产品涨价传导过来的因素)的时间跨度却是约4个月,造成这种奇怪现象的原因是综合性的(新冠疫情、中美贸易战、全球干旱、乌克兰战争<能源危机、粮食危机>等造成供应链紊乱,全世界的CPI都在暴涨,虽然养猪大户有压栏惜售的趋势)。

  当上述综合因素中国大部分不能自行解决的时候,势必会造成其他行业的价格上涨(早前我们就说中国的CPI最后还会上涨)。所以,即便今年的猪肉价格被压下来,未来价格还会上涨(特别是中国被迫进入最低限度经济内循环)。

  俗话说,隔山的金子不如到手的铜,养猪大户难道为了“隔山的金子”(在未来猪价大涨中大赚一笔),甘愿冒一系列不可预测的风险(“美国被迫跟中国缓经济<金融>关系,中国突然大量进口美国<欧洲>猪肉”、猪的“吃喝<饲料>拉撒<处理垃圾>、医疗<普通疾病、甚至猪瘟>”费用、人工费、水电费、国家队养猪等),而在未来几个月中压栏惜售吗?要明白,这些风险遇到一个,就会前功尽弃损失惨重。所以说,养猪大户最好还是应该响应国家号召,该出手时就出手,揣着“到手的铜”,何乐而不为?

  虽然种猪(肉鸡也是,但育种已经取得进展,主粮种子自给率达到了90%)现在还面临依赖进口的问题,但是,即便进入最低限度经济内循环,种猪像芯片那样受到限制,对我们而言,也只是少吃几口猪肉的问题(可以一边吃鸡鸭鱼肉等代替<水产养殖量也超过世界一半>,一边技术攻关<本土猪>,况且,中国历史上有段时间不吃猪肉),但是,对西方而言,却是其种猪行业(失去中国这个世界最大市场)的生死存亡问题(中国面对的困难是暂时、无关生死的,而西方面对的困难则是<可能>要命的)。

  大楼养猪相比传统平房养猪,楼房养猪可以节约用地90%以上,节约用水70%以上。同时,封闭式的分区管理、智能化控制通风,可以确保生猪与外来疫病完全隔离,最大可能的不用药。此外,粪污可以实现统一收集再利用,可以大大节约成本。所以,大楼养猪恐怕就是未来养猪的模式,也是其他养殖(羊、牛等)的参考模式。

  18亿亩耕地的红线,一定要守住,但是,在守住的过程中(守是追求粮食安全的手段,不是目的),可以通过科技的进步(高产种子、耐盐碱种子等)、模式的创新(大楼养猪、无土栽培等),在反复确认安全有效之后,把我们的农业慢慢的从18亿亩耕地的红线上慢慢的解放出来。

  ●取得成果,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

  国家要想发展的好,一定要维持庞大的人口基数,哪一个行业冒出一两个顶尖的人才,就把各个行业撑起来,也就是把中国撑起来了,比如,农业方面的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是从70年代开始的,在关键时刻,华国锋为其提供最大帮助)、吴明珠(西瓜之母,实现吃瓜自由),芯片、量子、航空航天、生物等领域,都是人才辈出。同时,还需要有博学远见(博古通今)的领导人。日本鼓励生孩子,就是因为人口基数不够,各个行业无法冒出顶尖的人才。所以,我们国家以前的人口政策要反思,古代多子多福(不仅是家庭之福,也是国家之福)的理念是有道理的。

  有些事情突然取得成果,并不是那一刻取得的,而是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比如中国处于领先地位电动车,其实,围绕电动车,中国很多人(比如,钱学森早就提议绕过燃油车,搞电动车)早就开始想辙了。如果稀土提炼等技术没有突破,就无法搞电动车;北斗导航没有成功(研发始于90年代,非常艰难),就只能搞电动车,永远不能更上一层楼搞智能电动车,即便现在领先,也难逃被挤死或被收购的命运(即便美国允许GPS给我们用,也不是精确级别的,等于我们把脖子主动伸进套子里,还是死)。

  中国传统文化悠久灿烂,但是实用的现代技术不多,然而,一旦把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结合,就会巨大的生产力(善于变通,“五年计划”特别符合中国的文化)。

  虽然今年的养鱼业损失惨重(温度高、水温低,导致翻塘),但却可能会成为中国光伏产业向(水产养殖)进军的一个契机,把鱼塘盖上光伏板(与沙漠光伏遥相呼应),不仅满足自己的用电需求,还可以卖电。欧洲对中国的光伏组件需求的越多,中国在光伏行业的垄断地位就越稳固。中国在国外建光伏膜生产线,符合共同发展的理念,对方有钱了,才能买我们的商品。现在,中国要把光伏膜生产线搬回国内(提高产量,未雨绸缪<盖沙漠、盖鱼塘>),引起他们不小的担心。

  由于优势明显(电价明显低于油价),不光运营车(私家车、公交车等)选择新能源车,很多工程车也用新能源车。德国宝马MINI(期待甲壳虫也来中国造电动车)生产线搬到中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德国顶尖光学仪器公司蔡司也加大对中国的投资,这都是世界的供应链向中国汇集的例子。德国总理舒尔茨急于访华,政治上,是给俄罗斯看,经济上,是给自己减压(跟俄罗斯对抗,经济步履维艰),给市场信心。

  ●面对欧洲疯抢过冬用品,义务能否扩大产能?

  中国的取暖神器(暖手炉、电热毯、热水袋、小太阳等)风靡欧洲、订单蜂拥而至(相关企业蠢蠢欲动要扩张产能),得益于中国企业竞相压价(处于垄断地位,为何不抱团提价?)。欧洲之所以大量需求取暖器材,是因为乌克兰战争、能源危机,一旦危急解除、或关系缓和,取暖神器的需求量就会断崖式下跌,扩展产能的企业,轻则巨亏、重则破产,银行坏账只能国家承担(资源错配)。所以,政府应该发挥作用(控制相关产能审批、提高电价、提高出口关税等),阻止这种局面的发生。

  人民币汇率如果在6.3到7.3(口头干预之后,上限提高到7.3)区间有序波动(央行有能力、决心、工具维护人民币稳定),对我国企业的进出口影响不大(结售汇或可以部分减少企业的担心)。

  西方内部压力(美元强,需要欧元、日元、英镑的配合,美元越强,对他们的伤害越大)、中国央行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的能力(决心、工具)、爆发英国式养老金危急的可能性(危机的原理一样)、美联储放风放缓加息、放水(美联储安排一级交易商准备回购国债,其实就是印钞票)等都是美元不能持续走强的因素。

  以后,当美国真的把金融维稳的目标从股市又切换到美元之后,即便美元又再次涨到113甚至 114,我们考虑更多的也不是人民币对美元贬值,而是美元为什么突然大幅度的回调,因为,那时候,强美元会遇到比现在更大的困难(美元强,是因为有欧元、日元等的配合,当欧元、日元自命难保的时候,无法或不愿意配合美国)。

  那个时候,如果国际形势没有太大的变化,西方仍然没有孤注一掷,中国也未必主动跟美国摊牌,而是致力于河渡人,这也许能使得美国(西方)的金融危机尽可能的平缓一点。

  昨天美股大涨(美元暴跌),验证了我们此前反复强调的“美国金融维稳的目标从美元切换到股市”的观点。美国之所以救股市(美联储放风减缓加息、安排一级交易商准备回购国债,其实就是印钞票),就是因为害怕英国的养老金危机在美国发生(美国养老金相当一部分配置在股市、和围绕股市设计出的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品上<比如恐慌指数>,养老金出问题就很可能在股市)。

  虽然美国跟英国不一样,但是,金融衍生品玩到了哪一步,连伯南克都不知道(不知道“雷”在哪个对方,哪个“雷”先爆,甚至不知道哪个“雷管是哪个雷的”),何况他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5-4 21:20 , Processed in 0.18759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