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5873|回复: 0

温伯陵:许光达和邹靖华:生同衾,死同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2-22 21: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许光达的原生家庭很穷,在以穷著称的开国将帅中,许光达也是最穷那一批人。

  很小的时候,许光达的母亲便积劳成疾去世,稍微长大一些,妹妹感染重病不治而亡,父亲许子贵是目不识丁的农民,靠耕种三分薄田,勉强养活着许光达兄弟。

  一门数口,沦落到父兄为伴,这种日子有多悲惨,各位可以代入体会一下。

  生在这种家庭,许光达想入学读书是不可能的,所以年仅七岁的许光达,便抡起鞭子给人放牛,挣些微薄的薪水补贴家用。

  但许光达又是典型的寒门贵子。

  他喜欢到村外放牛,经常趁牛吃草的时候,跑到邻村的私塾窗外,听私塾教师邹希鲁讲课,一来二去,邹希鲁也知道了许光达的身世,允许他站在窗外旁听。

  毕竟对于教书育人的教师来说,最大的心愿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遇到许光达这样的少年,喜欢都来不及,怎么可能赶走呢?

  9岁那年的寒冬,许光达照例跑到私塾窗外旁听,结果天气太寒冷,许光达穿的太少,他被冻晕在窗外。

  邹希鲁立即跑出去,把许光达抱回教室,心疼的不得了:“伢子,你以后就在教室里听课吧,我不收你的钱。”

  就这样,寒门子弟许光达有了读书受教育的机会。

  1921年,许光达考入长沙师范学校。

  这所学校是徐特立创办的,邹希鲁又是徐特立的好友,所以许光达到长沙读书的时候,邹希鲁也被徐特立请到长沙师范学校任教。

  从农村到省会,这对师徒又走到一起了,可能这就是命中注定的缘分吧,而因为邹希鲁的认可,许光达得到一门终生不渝的婚事。

  邹希鲁是民国初年的开明人士,但他身后是一个穷困的封建大家族。

  整个邹家有40多口人,靠耕种农村的一些薄田为生,日子过得非常紧张,如果家族有人生病或者上学,开销就更大了。老族长担负全族的生计,却挣不到钱,愁的上吊自尽了。

  生在这样的大家族,导致邹希鲁的小家庭也捉襟见肘。

  他做教师本就收入不高,但这些收入还得上交一部分给家族,留一部分赡养父母,那么用来抚养子女的钱就更少了。

  而在农村封建大家族的概念里,男孩可以做为劳动力培养,女孩迟早是别人家的,养着也没什么用。于是家族老人就逼邹希鲁,卖掉年纪幼小的两个女儿——桃妹子和杏妹子。

  亲手养大的女儿感情深厚,家族经济条件差也是事实,怎么办呢?

  邹希鲁想到了许光达。

  1922年的某天,邹希鲁找到许光达,问他愿不愿意做自己的女婿,如果愿意的话,就把桃妹子许配给他。

  许光达一听,竟然还有这样的好事?当场便答应下来,并且向邹希鲁保证:

  “邹先生是我的恩师,不能见死不救,桃妹子是他的女儿,也是我的亲妹子。长大以后,只要她愿意,我就和她结婚,如果她不愿意,我一定尊重她的意愿,绝不强求。”

  邹希鲁看着许光达,感觉没有看错人,这孩子值得托付。

  那年,许光达14岁,桃妹子邹靖华才11岁。

  此后的日子,国共大革命风起云涌,许光达在长沙参加学生运动时,认识了操办革命的教员,并且经教员介绍,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随后被党组织选中,报考了黄埔军校第五期。

  走到这一步,许光达的人生便和革命进程绑定在一起。

  青年许光达

  国共北伐爆发,许光达和同学们被带到武昌。南昌起义了,许光达又赶到江西。起义军需要分兵,许光达追随朱德留在三河坝,阻击国民党追兵,掩护主力部队南下潮汕。

  直到起义失败部队离散,许光达才有机会向组织请假,回家看看。

  邹、许两家觉得许光达、邹靖华的年纪都不小了,可以完婚了。而且许子贵觉得,外面兵荒马乱的,许光达参加革命战争太危险,一旦结婚,许光达便可以留在家乡,老老实实种地了。

  于是在两家大人的要求下,1928年8月20日,许光达兑现诺言,和邹靖华完婚。

  但革命是没有回头路的。

  婚后十天,叛徒向湖南军阀何健举报许光达是共产党员,何健立即派人捉拿许光达。危急时刻,在长沙警备司令部工作的亲戚得到消息,派人连夜通知许光达:

  “有人去抓你了,跑。”

  许光达原本就是请假回家,当然不可能留在农村种地,现在何健派人来抓,便收拾行李准备归队。

  临行前,许光达对邹靖华说:“桃妹子,我走后,你要多保重,我会回来的。”

  邹靖华说:“你走吧,天崩地裂,我也等你回来。”

  他们都没有想到,结婚才十天,再见面需要等十年。

  2

  离开家乡以后,许光达发现,湖南到处是逮捕他的通缉令,根本没有地方容身,而且和党组织失去联系,没有明确的去向。

  这可怎么办呢?

  许光达想到,结婚的时候邹靖华说过,岳父邹希鲁已经升任河北清河县长,不如去河北投奔岳父,然后再做下一步的打算。

  于是许光达跑到河北。

  邹希鲁见到许光达,感觉很意外,听他说完这几年的经历,不禁为爱徒的安全担心。为了保护许光达的安全,邹希鲁便任命他做清河县公安局长,让他安顿下来,再去寻找党组织。

  然而数月之后,许光达的通缉令便传到河北,许光达再次跑路,邹希鲁也因“渎职罪”被革职回乡。

  这翁婿两人真是一对冤家……

  1929年9月,许光达辗转到上海,终于和党组织接头成功,重回革命队伍。

  许光达是黄埔五期学员,周恩来知道他的名字,便让许光达到中央军事训练班学习,结业后派到湘鄂西根据地,跟随贺龙作战。

  从此时起,许光达的革命生涯,便打上“贺龙”的标签,他的兴衰荣辱,都和贺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许光达在贺龙麾下一路战火一路升迁,到1930年7月,就做到红二军团红六军红十七师的师长,那年许光达才23岁。

  随着革命感情日渐深厚,贺龙和许光达成了无话不谈的亲密战友。

  有次根据地里一对新人结婚,贺龙和许光达正好路过,贺龙便和许光达说:“你也不小了,要不我给你介绍个妹子吧,不能总是光棍一条啊。”

  许光达脸一红:“贺老总,其实我是有老婆的。”

  贺龙感到意外,立即问他老婆是谁、现在哪里?

  这事不想则罢,贺龙一问,许光达就特别难过:“我们结婚才十天,敌人就来逮捕我,我逃离家乡,已经两年没有音讯了。她生死未卜,我心里很想念。”

  听到许光达的话,贺龙也不好再说什么。

  许光达想念邹靖华,邹靖华也想念许光达。

  自从许光达离开家乡,邹靖华就到一家鞋袜厂打工,劳动强度非常大,邹靖华每天累的不行。

  身体累就算了,关键是邹靖华心累。

  国民党政府知道邹靖华是共产党员的妻子,便隔三岔五到她家搜查,要么逼邹靖华交出许光达,要么翻箱倒柜,想找出许光达的线索。风声紧的时候,他们还给邹靖华挂上“共匪婆”的牌子游街示众。

  身心俱疲的邹靖华,被折腾的得了“痨病”,咳嗽吐血止不住,周围的人都以为她不行了。

  但邹靖华硬撑着活下来了。

  不知道许光达的下落,她不想死,如果一定要死,她也要和许光达见一面,死在许光达的怀里。

  许光达和邹靖华都不知道,他们其实差点相见,就差一点。

  1930年夏,李立三提出“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口号,命令各大根据地攻打大城市。

  6月,彭德怀指挥红三军团攻入长沙,邹靖华听说红军来了,立即抛下工作到长沙打听许光达,结果大失所望,红三军团根本没人认识许光达。

  12月,贺龙指挥红二军团攻克常德津市,邹靖华去了津市,到处打听许光达的下落,依然没有结果。

  因为许光达的原名是许德华,邹靖华问的是许德华,红二军团官兵认识的是许光达。

  这是他们第一次失之交臂,实在太可惜了。

  红二军团攻克津市,和国民党军爆发激烈的巷战,指挥员正是红十七师长许光达,而邹靖华站在一处民房旁边,在来往的红军官兵中找许光达。

  他们之间的距离不足一百米。

  子弹唰唰的飞过,炮弹在远处爆炸,指挥红军巷战的许光达,看到民房旁边有一个姑娘的背影,便派参谋过去,带她到房间里躲避炮火。

  许光达不知道,那个姑娘就是邹靖华。

  邹靖华看到参谋过来,着急的问他认不认识许德华,参谋说不认识,我们队伍里没这个人。把她安顿在屋子里,便回去向许光达汇报,许光达随即离开小巷,继续指挥作战。

  邹靖华不知道,派人来保护她的就是许光达。

  短短一百米的距离,犹如万里长城一样,隔断朝夕思念的许光达和邹靖华,所谓咫尺天涯,大概就是这种感觉吧。

  他们重新取得联系,要到1932年了。

  那时许光达作战负伤,子弹射入他的心脏附近,生命垂危,贺龙派人送许光达到上海治疗,就在养病的间隙,许光达用“廖运周”的名义给家乡寄去一封信:

  “德华兄,安徽寿县一别,你说回家成亲,婚后即归,至今两年有余不见音讯。是爱妻扯你的后腿,还是自己急流勇退?望来信告之,顺致福安。”

  父亲许子贵收到信,看来看去,不知道“廖运周”是谁,更不知道写信来是什么意思?难道是国民党特务的引蛇出洞之计?

  还是邹靖华了解许光达,看完信就知道了,笔记是许光达的,这是一封投石问路的信。

  随后邹靖华按照来信的地址,给上海寄去回信。果然不出所料,许光达很快用本名寄来第二封信,附带两百块钱。

  终于联系上了,邹靖华知道许光达没有死,顿时泪流满面。

  不久后,许光达到苏联留学,继续和邹靖华鸿雁传书,并且在十张小纸条上,用俄文和中文写着收信地址,一起寄给邹靖华。

  每次邹靖华给莫斯科寄信,只要把小纸条贴上去即可,不用专门写地址。

  我们现在很难理解寄信的欣喜、等待回信的期待,但这种“云中谁寄锦书来”的美好,才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

  许光达和邹靖华写信五年,1937年11月,许光达回到延安,出任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1938年8月,邹靖华和小姑子许启亮带着徐特立的介绍信,报考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

  虽然许光达和邹靖华都在延安,但因为抗战爆发通信中断,许光达并不知道邹靖华要来延安的消息。

  还是许光达在花名册上发现邹靖华的名字,带着警卫员到姑嫂两人住的延安大旅社,才见到阔别十年的妻子邹靖华。

  这一波三折的,如果错过任何一个环节,他们就见不到了。

  这,就是缘分吧。

  分别时,两人是成婚不久的少年夫妻,重逢时,两人都是经过革命和生活洗礼的中年人。

  乱世烽火、关山万里,再相见,许光达和邹靖华抱头痛哭。

  邹靖华和许光达

  3

  邹靖华爱许光达,但不纵容许光达。

  新中国成立以后,已经是一野兵团司令的许光达,跟随彭德怀进京述职。当时周总理正在组建外交团队,考虑到许光达会俄文,便想调许光达到外交部工作。

  但是朱老总和彭德怀觉得,许光达是久经考验的军事干部,又在苏联学过坦克技术,还是留在军队合适。

  意见出现分歧,教员便问许光达:“你是什么意见?”

  许光达回答教员,自己对外交工作不熟悉,现在又是军队正规化的关键时期,希望继续留在军队工作。

  于是许光达留在军队,被任命为装甲兵司令兼政委。1950年9月,许光达以第一野战军第二兵团为基础,正式成立装甲兵司令部,统一领导全国装甲兵部队的建设。

  也正是这个原因,1955年授衔的时候,许光达得到大将军衔。

  因为许光达是装甲兵司令,代表解放军的一个军种,他又出身于贺龙的红二方面军,代表大将里的红二方面军山头。

  但许光达觉得,大将军衔太高了,坚决要求降低军衔。

  许光达向老领导贺龙请求降衔,结果被贺龙严厉驳回,他又给教员写信,言辞非常恳切:

  “我感谢主席和军委领导对我的器重,高兴之余,惶恐难安。我扪心自问,论德才资功,我佩戴四星,心安神静吗?为了心安,为了公正,我曾向贺副主席面请降衔,现在我诚恳、慎重的向主席、各位副主席申请,授我上将衔,另授功勋卓著者以大将。”

  类似的信,许光达连续写了三封,教员看完很感动:

  “五百年前,大将徐达,二度平西,智勇冠中州。五百年后,大将许光达,几番让衔,英名天下扬。”

  但感动归感动,降衔,教员是不允许的。

  什么人授什么军衔,这是政治上的平衡考虑,不是战功高低的事,更和许光达的个人意愿没有关系。

  许光达非常发愁,便和邹靖华商量,倒是邹靖华给他出了个主意,军衔降不了,你可以请求降低行政级别呀,只要和别人拉开距离就好了。

  许光达一听,感觉这个主意很好,就请求把行政四级降为五级,这次教员同意了。许光达拉着邹靖华的手说:

  “生我身者,父母也,知我心者,靖华也。”

  60年代初,中国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饥荒问题很严重,但饿谁也不能饿军人,军队还是有粮食的,于是很多军队干部的亲戚,都跑到机关大院里白吃白住。

  军队有粮食,但数量也有限,经不起军属常年累月的吃,许光达就给干部们开会,要求军属只能吃住三天,一旦超过三天,必须动员他们返回原籍。

  但就在许光达开完会不久,他的兄弟许德富和许德强来了。

  你司令员刚下命令,不允许军属吃住,现在你的兄弟来了,倒要看看你是怎么处理的?

  事实证明,司令员也要遵守规定。

  但毕竟是亲兄弟,许光达不方便亲自劝兄弟回去,便由邹靖华出面和许家兄弟谈。然而话没说完,许德富大怒:“这个地方顶你官最大,你不发话,谁敢让我们走。”

  说完转身走进厨房。

  转了一圈,他们发现确实没什么吃的,甚至水缸里还养着小球藻,准备做代食品。

  看到这样的场景,许家兄弟很不好意思,住了两天就坐上回湖南的火车,结果因为饥饿,许德强还没回到湖南就饿死了。

  乡亲们都说许光达“当了司令饿死弟弟”,但在那样的环境下,许光达也得讲规矩,饿死弟弟的“罪名”,邹靖华要和许光达一起扛。

  而许光达爱邹靖华,但绝不宠溺邹靖华。

  1952年,中央决定部分军队干部转业到地方工作,装甲兵系统也一样,需要专业一批干部。

  邹靖华是1938年参加八路军的,属于根正苗红的三八式干部,以资历来说,他是可以留在军队的,但是许光达劝她:

  “国家要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需要人,你又是司令员的妻子,更应该带头离开军队。”

  这两个原因,后一个才是主要的。

  所以邹靖华离开军队,转业到重工业部工作,她很理解许光达,“谁叫我是司令员的妻子呢。”

  后来,许光达为提高装甲兵的战斗力,要求各级指战员必须学会一种驾驶技术,要么是坦克,要么是汽车,最差也得学会开摩托车。

  做为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都爬进笨重的苏式坦克里,操作着几十斤重的操纵杆,学会了如何驾驶坦克作战。

  为了支持许光达的工作,住在装甲兵机关大院的邹靖华,也开始学习开摩托车,否则别人就要说了,司令员的妻子都不学,我们凭什么要学?

  她年轻时受过伤害,导致中年以后体弱多病,以这样的身体条件操作摩托车,可想而知难度有多大,所以邹靖华经常摔的鼻青脸肿。

  如果是现在的恋爱脑小男人,看到妻子摔成这个样子,肯定是哎呀宝宝你受伤啦不要再学了,但许光达是战场杀出来的猛将,心疼归心疼,还是给邹靖华点了个赞。

  这才是老爷们该干的事啊。

  4

  很快,六十年代中期到了,许光达的命运急转直下。

  原因有两个。

  首先是贺龙不支持大革命,教员等了一年都等不到贺龙回心转意,这意味着贺龙不跟着教员走了,于是教员说“贺龙不保了。”

  许光达做为贺龙的老部下,自然受到牵连。

  其次,装甲兵是以许光达的二兵团为基础成立的,里面有很多红二方面军出身的将领。而装甲兵是攻击力非常猛的高技术兵种,如果不能掌握在“可靠”的人手里,假兵变可能变成真兵变。

  所以由于贺龙的关系,许光达带上“二月兵变总参谋长”的帽子,装甲兵系统也遭到血洗。

  1967年8月,许光达被捕,出门前和邹靖华说:“你要有个准备,可能还要再过一次十年(28—38年)那样的生活。”

  而邹靖华也被拉出去游街,脖子上挂着“许光达的臭老婆”的牌子,小将们还搜到一封许光达写给邹靖华的信,骂他们老不正经,头发都白了还写情书。

  邹靖华大怒,让他们仔细看看落款的日期是什么时候。

  小将低头一看,发现落款是1938年10月14日,那天他们在延安重逢,许光达给邹靖华写了一首情诗:

  我们俩结婚已经十年,

  也曾经受尽艰苦与辛酸,

  丝毫不能摧毁我们铁一般的心愿。

  在生命旅途上还会遇到狂风巨澜,

  像从前一样冲破,

  我们永远的骄傲自豪。

  ——结婚十周年后写给我的华以后留念

  这样的日子,许光达没有熬过去,死于1969年,去世前一段时间,还在医院告诫儿子、儿媳:“好好照顾妈妈,她身体一直很弱,多给她搞点有营养的东西吃。”

  沦落到谷底了,许光达依然挂念邹靖华,而邹靖华也在想着许光达,这份感情的浓度就像邹靖华向小将们说的:

  “你们无法理解一对老夫妻在战争年代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爱情,它无碍于革命,却鼓舞我们献身革命。”

  邹靖华熬过去了,活到2004年,毕生积蓄只有两万块,她把一万块交了党费,剩下的一万用来处理后事,坚决不允许家属以操办后事的名义,麻烦党组织。

  邹靖华和许光达合葬在北京福田公墓,墓碑正面写着两人的生卒年份:

  许光达   1908——1969

  邹靖华   1911——2004

  这四个不同的年份,背后是时间的沧桑和历史的巨变。

  墓碑的背面写着四个大字——永恒的爱。

  他们这辈子聚少离多,去世后葬在一起,也算是生同衾,死同穴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4-24 22:28 , Processed in 0.09375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