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7320|回复: 0

小二胖:南京保卫战,南京缘何失陷如此之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2-13 15:26: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要先从松沪会战说起,因为参加南京保卫战的部队,大多是由淞沪战场上撤下来的,部队伤亡过半的,至少也在三分之一以上,而沿途撤退,上有敌机,后有追兵,士气非常低落。

  以久战疲敝之师来保卫南京,这本就是兵家大忌。

  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战役之一。这一仗几乎把当时最核心、最精华的中国军队的全部葬送在里面。

  然而淞沪这一仗,又不得不打,后面的南京保卫战亦是如此,明知不可为为之。

  1937年7月7日晚,爆发卢沟桥事变,国军第二十九军主力撤退至保定,平津快速陷落,中央军北上,除南口之战,其余皆作战不利。

  第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师长赵登禹殉职,佟麟阁为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位殉职之高级将领,如今北京城还有佟麟阁路和赵登禹路,以作纪念。

  华北平原丧失于敌手,眼看着日军沿平汉、津浦线直插腹地,由北往南,纵观中国历史,历次能够占领中国的战争,都是由北往南打的。

  日军对中国历史,尤其是满清入关,是研究透了的,日军沿着平汉铁路攻击涿州,保定,一路依托津浦铁路进沧州,下德州,一路从察哈尔攻击山西。

  所以淞沪会战是一定要打的,不在上海打,还能在哪里打,已经退无可退了。

  打是一定要打,但遗憾的是,松沪会战不该这么打,也不该打这么久,最终把大部分抗日的有生力量扔了进去。

  卢沟桥事变后的一个月,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 这是中日双方的第一场大型会战。

  国民政府原意速战速决,将装备最为精良的全德式装备的中央军悉数派出。

  国民政府先后派出个各系部队共78个师、7个独立旅、3个暂编旅、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炮兵7团、财政部税警总团、宪兵1个团、上海市保安总团、上海市警察总队、江苏保安团4个团,3队海军舰队。

  国民政府共投入兵力约75万人,占了全国兵力的百分之六十。

  日军共投入2个军9个师团约30万人。

  虽然当时的中国军队抵抗意志空前顽强,军队数倍于日军,然而,最大的问题是:淞沪战场四面平旷,无险可守,且装备远逊于日军。

  从战术上看,在上海进行大规模战役,地形上处于劣势。

  从装备上看,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和军事训练远远不及当时的日军,而日军则充分发挥了陆、海、空三军的火力优势。

  我们的部队,每天一个师又一个师投入战场,有的不到3个小时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援5个小时死了三分之二,这个战场就像大熔炉一般,填进去就熔化了!——冯玉祥

  训练有素,又有实战经验的老兵们多半都折儿在了淞沪会战中,全靠一个师一个师的往里填,实在是痛心疾首。

  而且, 中国军队除了奋勇迎击,以血肉之躯来抵挡之外,别无他法,双方的火力差距实在是太大,国军相比于日军来说,更像是一次性军队。

  比如陈诚的土木系部队填在了罗店拉锯战中,桂系白崇禧的21集团军增援上海后发动反击,这一仗,21军就填进去了六个旅。

  一寸山河一寸血。

  最终日军伤亡九万八千余人,国军死伤约二十九万人,少将以上阵亡16人,国军的伤亡人数几乎是日军的三倍。

  我们如果不论一城一地之得失,那么淞沪会战日军胜了,反而是败了;国军败了,反而是胜了。

  因为淞沪会战从战略上,彻底扭转日军的进攻方向,让日军计划中的从北向南打,变成从东向西前进。

  从古至今都没有人能从东向西打统一中国的,而且从上海向西,全部是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崎岖湿热山地。

  淞沪会战后,1937年11月9日,蒋介石命令上海国军全面向南京及杭州撤退。11月12日,上海全部陷落。11月13日,日军舰15艘入长江。

  随著无锡、常州、广德的沦陷,日本参谋本部决定向南京追击,无锡一失则南京屏障已去。

  南京是守还是退,已经是迫在眉睫了,国军内部也是意见不一。

  白崇禧一开始表示:“现部队已残破不全,也没有后续部队可调度,建议宣布南京为不设防城市。”

  张群:“如我军自动退出南京,将来和谈时,日军就不能以武力攻占南京的战胜者自居。”

  刘斐:“日军拥有海陆空优势,国军将处在立体包围之下,加上上海会战损失太大,国军未经整训,无法恢复战力。建议用12至18个团象征性的适当抵抗后主动撤退。”

  陈诚、何应钦、徐永昌均反对死守南京,同意应付守一下。

  蒋介石意在坚守南京,找唐生智沟通,希望他可以守南京,于是,在第三次南京防卫会议上,唐生智表态,”死守南京,和敌人拼到底!“

  11月20日,蒋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部司令官。

  李宗仁也是主张弃守南京的,他当时的原话是:“南京在战术上是个绝地,敌人可三面合围,而北面又阻于长江,无路可退,以新受挫折的部队来坐困孤城,实难望久守。”

  同淞沪一样,又是一个战术上的劣势,事后也证明了这一点。然而同淞沪一样,这一仗又不得不打。

  11月26日,宋希濂在日记写下:“南京孤城不能守,然不能不守,对国对民殊难为怀也。”

  蒋介石的原话是,”南京为首都所在,总理陵寝所在,不可不作重大牺牲,期望固守南京三个月至一年。”

  然而… …但是… …

  国军守卫南京的共有13个师,其中,只有第10军的第41师和第48师是汉口来的增援部队,其余11个师均是由上海战场撤出,尚在整补中的残部。

  按唐生智的统计,守军约有8万人,其中新兵就占了3万人。

  12月1日,日军开始向南京方向进攻,12月2日,丹阳与江阴同日失守,12月3日,日军开始围攻南京。12月6日,日军发动全面进攻。

  12月7日,蒋介石于凌晨离开南京,前往庐山。

  12月8日晚,日军全线突破中国军队的外围防线。

  12月9日,唐生智为避免部队逃命过江,命令各军将所有船只交由宋希濂第三十六师看管,不准私自扣留,原想背水一战,却不知这一命令却要了很多人命。

  12月10日,上午11点要求唐生智投降遭拒后,日军向南京发起大规模进攻,屡战屡败的国军士气低落、部队开始溃散。

  12月11日中午,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电话转告唐,“委员长已下令要南京守军撤退,你赶快到浦口来,我现在要胡宗南在浦口等你。敌人已到六合,情况非常紧急。你今晚务必撤退过江。”

  12月12日凌晨二时,唐生智召集部署,现在城已被击破,无法守卫了,委员长已有命令,叫我们撤退,开始制定撤退方案。

  12月12日,南京东南方紫金山、雨花台沦陷,守军全数殉国。

  12月12日下午17时,唐生智召集各军长、师长以上将领召开了南京保卫战中的最后一次会议。

  唐生智先出示了军事委员会电:“如情况不能久持时,可相继撤退,以图整理,而期反攻”。

  而后下达了全军撤退的命令,主旨就是八个字,”大部突围,一部渡江“。即守军中大部分的部队从正面突围,36师和总部从下关过江。

  这个撤离方案是有问题的,大部分守军历经淞沪战场和南京战场,各级干部伤亡已尽,老兵所余无几,士气低落,如何能够正面突围。

  所以,当撤退的消息刚一传开,守军各部就开始混乱突围,除了粤军的邓龙光部和叶肇部按计划正面突围外,其余各部涌向下关,准备觅船过江,人多船少,几万军队挤在江边,互相挤拥,队伍紊乱,可以想象当时的场面是极度混乱。

  而此时在此防守的第36师宋希濂部没有及时得到新的命令,仍然按照唐生智之前不让一人一枪出城的指示,误以为友军擅自撤退而使用机枪扫射,更加混乱。

  … …

  南京保卫战中殉难的中高级军官人数为47人,3万多将士战死,约4万多被俘遭到屠杀。

  南京失守后,日军开始了6个星期的南京大屠杀,30万人被屠杀… …

  在这场保卫战中,唐生智的军事行动与能力,与其最高军事长官的身份,严重失称。

  唐生智所谓与城共存亡的话,不过是空头支票。先是部署不足,仓促应战,又下令扣留所有船只,不许军民渡江,却私藏船只为自己预留退路,本想让将士们“破釜沈舟”、“置死地而后生”,结果扣留船只的军令反成了国军突围时的最大阻碍。

  而参与南京保卫战的部队多是从上海战场上刚退下来的,有的部队伤亡过半,士气非常低落,以久战疲惫之兵保卫南京岂能久守。

  1937年12月16日,蒋介石发表《我军退出南京告全国国民书 》,重申抗战到底的决心:

  此次抗战,开始迄今,我前线将士伤亡总数已达三十万以上,人民生命财产之损失,更不可以数计。……就中国本身论之,则所畏不在鲸吞,而在蚕食,诚以鲸吞之祸,显而易见,蚕食之祸,缓而难察。……且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我全国同胞诚能晓然于敌人鲸吞无可幸免,父告其子,兄勉其弟,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壁垒,以制敌之死命。

  随后的武汉会战,南昌会战,3次长沙会战… …将抗日战争拖入到相持阶段… …

  我们应该记住,无论是国军,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抵抗侵略,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战场上,所做出的牺牲和贡献。

  一寸山河一寸血,每一个牺牲的中国人民都是不朽的。

  饮弹成一恨,浩气留人间。

  这是一份南京保卫战中阵亡的将军名单:

  萧山令(1892年-1937年)宪兵司令部副司令兼代理首都警察厅厅长、南京市长,拔枪以最后一弹自戕,殉国。

  朱赤(1900年-1937年)八十八师二六二旅少将旅长,黄埔三期,率残部死守光华门殉国。

  高致嵩(1898年-1937年)八十八师二六四旅少将旅长,黄埔三期,率部死守雨花台殉国。

  易安华(1900年-1937年)八十七师二五九旅少将旅长,黄埔三期,于光华门力战殉国。

  罗策群(1893年-1937年)六十六军一五九师少将副师长,于紫金山力战殉国。

  姚中英(1896年-1937年)八十三军一五六师少将参谋长,黄埔二期,于紫金山力战殉国。

  司徒非(1893年-1937年)六十六军一六O师少将参谋长,率部于大水关与日军激战三日,弹尽后与所部数千将士全部殉国。

  李兰池(1899年-1937年)五十七军一一二师少将副师长,率部与日军于太平门肉博战中,殉国。

  刘国用(1898年-1937年)七十四军五十八师一七四旅少将副旅长,率部与日军于水西门外激战,弹尽后与所部数千将士全部殉国。

  万全策(1902年-1937年)教导总队第一旅少将参谋长,阵前殉国。

  雷震(1901年-1937年)教导总队第三旅上校副旅长,血战殉国。

  谢承瑞(1905年-1937年)教导总队第一旅二团上校团长,殉国。

  华品章(1902年-1937年)八十八师二六二旅上校副旅长,弹尽后殉国。

  韩宪元(1902年-1937年)八十八师二六二旅五二四团上校团长,弹尽后殉国。

  黄纪福(1902年-1937年)六十六军一五九师四七七旅上校副旅长,血战殉国。

  蔡如柏(1899年[45]-1937年)六十六军一六O师九五六团上校团长,血战殉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4-24 05:46 , Processed in 0.09375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