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930|回复: 0

云石:优化20条背后——中国开始构建防疫新平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14 09: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随着优化防控20条的出台,市场暴力反弹,社会也反应热烈,深受困扰的民众对此当然热烈欢迎;但也有很多人忧心忡忡,认为此举必然导致感染人数增加。

  这两方其实都是有道理的——这20条执行下去,经济确实有可能反弹,但感染人数增加恐怕也是在所难免。

  那么,为很么有这次优化?

  其实优化本身来说是早晚的事——哪怕最铁杆的死守派,也不会认为这种局面会永久持续。只不过,需要解释的是,为什么会在现在这个时间点出台?

  这里面最直接的促因,当然是经济确实受影响太大,大到社会确实承受不住了。

  这个看上去是这么回事。但实际上并不然——或者说并不是全部原因。毕竟如果实在防不住,那直接放松甚至放开就完了,伸头一刀缩头也是一刀,没必要依然坚持动态清零——毕竟优化版的动态清零,依然是需要极高成本,付出巨大代价的。

  这也应该不是什么死要面子活受罪——毕竟这几个月的疫情反复后,放开躺平呼声在民间的声浪已经很高,海外更是早已全部躺平,所以如果要真只是为了面子,反正舆论机器就在手上,做几个月铺垫,宣传下现有病毒已经达到大号流感甚至普通流感程度,无需继续防控,社会层面的思想认知转变水到渠成——既然西方能给民众洗脑,中国想做也肯定做的到。

  但最终的选择只是优化,而且是在坚持动态清零,并强调优化不是放松,更不是放开、躺平,依然投入巨大的资源去坚持,这里面包含什么逻辑?

  我觉得综合来说就两个字:平衡。

  一直以来,我们的宣传口径,都将防疫目的的宣传集中在道德层面——也就是保人命。这个在一开始时确实没问题——毕竟那个时候病毒致死率太高,但传播效率又较低,我们可以通过较低的成本,达到遏制大规模死亡或者后遗症的目的。但随着防疫的时间拉长、成本抬升,尤其是病毒致死率的大幅下降,这种单纯基于人道主义的“义举”,在“利益”损失越来愈大的情况下,确实已经越来越无法说服世人。在防疫看不到头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产生质疑:就是为了少数人的生命,把整个国家经济拖崩溃,让全国人民跟着“经济陪葬”,这笔账到底划不划算?

  而大多数人对此之认知是不划算的。这种认知当然政治不正确,甚至有些残忍无情,但其实也没必要道德绑架。毕竟道德是建立在绝大多数人利益基础上的。为了维护仁义道德,伤害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这种伤害不严重的情况下确实可以,但如果伤害过重,这本身就不符合逻辑,客观上也确实不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规律。

  也正因为如此,在之前一系列文章中,我反复阐释的是防疫对经济的相对保护作用——也就是相较于躺平,防疫对经济带来的的伤害会相对更小。

  这种解释,在一开始时依然能为许多人接受,但现在,随着防疫越来越困难,全民经济损失越来越大,所以社会对防疫保经济的质疑也越来越严重。

  那么,所谓防疫保经济,到底是一个什么逻辑?

  所以,我觉得有必要把这个逻辑讲的更清楚点——说白了,就是通过对中低端第三产业的部分牺牲,来保住第二产业——也就是工业。

  我们都知道,我国是工业立国。工业创造出财富,然后再通过第三产业分配财富,进而构建完整的经济循环。

  所以,工业是财富创造的主要来源。而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劳动密集,其生产活动需要高度秩序化,规范化和极强纪律性。这就决定了,一旦新冠肆虐,无论是大量从业人员染疫导致的临时劳动效率下降,还是频繁请假导致的生产秩序混乱,乃至于long—covid对部分劳动力的永久折损,都会对制造业组织生产造成极大的打击。

  实际上进出口数据已经反映出了这一点,今年以来,几乎所有的主要工业国都出现了史诗级逆差,唯独中国顺差创历史新高。

  这是为什么?海外的下降,当然有全球经济下滑、美联储加息,西方能源价格飙涨等因素,但新冠导致的海外供应链生产秩序破坏以及劳动者受损同样是重要原因——你的生产能力本身就不行了。

  而在全球化供应链的一片萧条肃杀中,唯独中国工业体系维持住了高效运转,这凭的是什么?除了中国产业体系本身完备高效,政策准备充分,产业升级蓬勃发展之外,其实非常关键,但也是海外各国非常不愿意承认的一点,就是中国的动态清零,最大限度的抵御了疫情的冲击,维持住了中国制造的基本面。

  中国之所以能用动态清零大致维持住实业制造体系,这其实同样跟制造业本身特点有关。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大多劳动密集,产业集群分布明显,生产生活相对封闭,注重秩序、讲究纪律性。这一系列特点,决定了工业区,尤其是各类大中型正规工厂集中地,它本来与外界的往来就相对较少,员工活动范围也大都局限一隅。

  这样的特点,决定了它是比较容易进行封闭式管理,进而打造流动性孤岛的——天然适合防疫。

  当然,这种孤岛状态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如果躺平放开,全社会到处传毒,那这种相对性封闭孤岛自然也没啥用;但如果坚持动态清零,牺牲部分社会流动性,那这种相对孤岛,还是比较容易维持的。

  这一点其实从今年的防疫表现中窥得一般。今年防疫形势如此艰难,社会冲击如此巨大,但真正对工业制造造成重大冲击的事件也就是两次——大的是上海的彻底失控,小的则是这一次的郑州富士康。在此之外,疫情对中国工业制造的体系化冲击都是小型的、零星的,短期的,而即便是这两个影响力较大的冲击,本质上也是当地对中央防疫原则和精神的抵触或者执行不到位,当断不断,生生把可以短期解决的小问题拖到不可收拾。

  这就证明了一直坚持动态清零的必要性。经济活动对个体来说就是个赚钱的事儿。钱是什么?官方称呼叫货币,而货币货币,货在币前。你要是货物供应体系崩了,那你还赚个啥的币?就算让你赚到了币,这没有足够实物商品支撑的币又能有毛线的用?

  所以,看问题要看本质。本质就是工业制造是财富源泉,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依托。只要实物供应这一块能够保住,再多的问题,我们都有资源来解决。而一旦货物供应这一块要是塌了,对内,我们的经济将成为无源之水(我们可不能像美国那样,靠印美元去全世界买东西),对外,我们不仅无法用庞大的顺差,来游刃有余的对冲美元加息周期下的资本外流,也无法吸引全球产业资本流入,甚至我们自己的产业也会因为生产效能的永久性下降,而在美国极力推动的去中国化中急速溃败,最终被美国在金融和实业层面双重收割。

  所以,所谓的保经济,主要就是保工业。有了工业,我们才有在全社会进行财富再分配的基础——我们才能通过税收去补贴农业,去搞民生基建,通过工业财富溢出去发展第三产业,丰富民众生活的同时把钱分配到每一个人手中。

  但为什么这个道理,一直不方便直接宣传呢?因为工业虽然是财富源泉,但体现在就业方面,它吸纳的就业人口并不是最多的。根据《2021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22.9%,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29.1%,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48.0%。也就是说,虽然工业是财富的源泉,但第三产业尤其是中低端第三产业,乃至第二产业中的建筑业等非制造业,才是吸纳就业的主要载体。

  而坚持动态清零的逻辑下,第三产业,尤其是中低端第三产业——餐饮、文娱、旅游、休闲、交通等等,恰恰是受直接冲击最严重的。

  这是没办法的事。这些行业直接服务于城市民众日常生活,所以多为线下式服务,而且流动性极大。一旦限制人口流动,他们首当其冲。同时,由于这些行业技术含量低,所以整体财富盘子与从业人口呈反比——这意味着大量的从业人员收入相对低下,抗风险能力差,一个风吹草动就很容易把他们打趴下。

  这就导致了一种扭曲——最多的,最穷的这一群人,恰恰是动态清零政策下受冲击最大,损失最重的一波。而基于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原则,他们的反感情绪,更是会因为这种肉眼可见的不公平,而愈发高涨。

  这就很恼火了。

  但恼火归恼火,我们又不能因此而改变动态清零——因为这波人虽然数量最多,抗风险能力最差,但他们本身从事的工作并不直接创造财富,而是靠工业的财富溢出谋生。如果为了他们的眼下诉求把动态清零废掉,把工业,尤其是制造业搞残,那财富创造的源头就断了——没了新增财富,还拿个毛线溢出来再分配?

  所以第三产业从业者再不满,再难,也只能咬牙坚持。毕竟搞动态清零,说破天也就只是导致钱的流动——也就是财富的再分配渠道不畅。而废了动态清零直接躺平,那就是工业溃败,财富创造机能严重受损——如果再考虑到美国金融收割和产业转移的外部因素,那就是受损两次。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时,在财富分配机制不畅和财富创造能力受损之间如何选择?但凡决策者脑子没进水,都会明白该怎么选!

  当然,很多人会说:那服务业就不管了?半数第三产业劳动人口,就注定沦为防疫炮灰?

  这个当然也不是。只不过,工业一旦去了产能,恢复非常慢——这一点美国再工业化的艰难就是明证。但靠人喂饭吃的第三产业,它的体系复杂程度,以及技术含量跟工业没得比,所以恢复速度是很快的。

  现在财富还是在源源不断的被创造出来——今年以来居民存款增加了10万亿,这证明财富其实是不缺的。只是因为防疫限制流动性,所以财富再分配渠道受阻而已。一旦疫情得到控制,或者说病毒的危害降低到某个适合放开的阈值,随着防疫放松,立马就会奔腾而出。第三产业本来就是靠工业的财富溢出喂饭吃,只要钱冲出来的渠道畅通了,它们很快就能恢复。

  只不过,道理是这个道理。但经济是由生产和消费两端共同组成的——生产固然决定消费,消费又反过来作用于生产。旧有防疫模式下,财富流动和再分配渠道的不顺畅,肯定会影响到整体消费力(毕竟富人每天也只吃的了三顿饭),进而对工业制造形成反向制约。

  同时,全球经济危机和美元强势加息周期下,财富创造的另一个出口——这海外市场也在急速萎缩,到10月份已经正式增速同比转负。内外需求双重萎缩之下,工业制造也难以长久维持。

  那怎么办?外需萎缩是大环境所致,我们解决不了。能想办法的就只有提振内需。而内需最大的梗阻就在于防疫导致的流动受阻,如果这个管制能够畅通一些,积压的消费力释放,那么内需立马就可以大幅反弹。

  这就是优化20条的经济逻辑——外需已经力竭,必须马上拉动内需保工业,保住国家的经济命脉。

  但这就是全部原因吗?依然不是。毕竟我们前面说了,工业什么是需要秩序,需要足够组织性、纪律性,足够合格劳动力参与的。而疫情对中国经济的最大威胁,就在于对这种秩序和组织体系的破坏。如果优化带来的感染人数增加,导致工业区孤岛被打破,生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那需求端可能会恢复,但生产端却会被破坏,那工业同样保不住——而且生产体系崩溃导致的伤害,会比消费萎缩更惨!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会有必然导致感染人数增加的优化20条出台?为什么又只是优化,而非放松,更非放开和躺平?我觉得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上面经过评估后,认为在优化后的防疫体系约束下,病毒对经济和社会运转的杀伤破坏力,可以——至少是有可能降到可以承受的地步。

  我们一直都很清楚,奥密克戎想彻底根治是不可能的。现实中,我们也没有把奥密克戎的消失作为解除防疫的目标。通常来说,大家想的都是,只要它的破坏杀伤力能降到跟流感、甚至大号流感杀伤力差不多就行了。

  那么,现在奥密克戎真的降到大号流感的地步了吗?虽然海外舆论一直这么宣传,但各种数据显示,其实并没有。最新流行的奥密克戎虽然跟之前比杀伤力降了很多,但离大号流感还是有一段距离。

  那么,最理想的状态,就是继续严防死守,守到它降至大号流感甚至普通流感为止——这无论是对经济还是对国人生命,都是最优解。

  但问题是,随着病毒传播和经济下滑速度的加快,死守的成本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民众的承受力也越来越逼近极限。这种情况下,再严防死守,无论是经济成本还是政治成本都越来越无法承担。

  这种情况下,就只有根据现实情况,退而求其次了。

  怎么个退而求其次法?办法就是在坚持动态清零的同时,优化防疫措施。

  毕竟虽然最新奥密克戎毒性依然强过大号流感,但距离也不是太过遥远——这无论是从医学数据,还是这一波感染的绝大部分都是轻症、以及无症状感染者,病状不严重就可以看得出来。同时,人类经过3年的摸索,在针对新冠的治疗经验、技术和药物方面还是有一些突破的。

  这也就是说,只要医疗资源跟得上,大致还是可以帮绝大部分感染者对付过去——即便是新冠后遗症,只要中招者携毒量不太高,根据离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的基本原则,应该也是不会太严重。

  这话什么意思?就是在医疗资源相对充足的情况下,以现在的奥密克戎含毒量和伤害能力,我们或许可以通过强力人工干预,把它的危害性降低到大号流感差不太多的程度。而如果真能做到这个程度,它对国民健康和工业生产秩序的危害,就勉强可以承受了。

  不过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医疗资源跟得上的前提下。但现实中,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如果一下子猛烈爆发,那医疗资源肯定是跟不上的。而如果跟不上,大量轻症拖成重症,再跑出去传染,社会人群整体携毒量大增,那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无论是死亡率,还是对经济尤其是工业生产秩序的损害,都会突破承受极限。

  所以就有了优化20条的出台。既要坚持动态清零,又要口子开大;既要优化,又强调不是放松,更不是放开、躺平,同时在20条中强调加强医疗资源建设、有序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加强药物储备和重点机构、重点人群保护,这些要求看似互相矛盾,但实际上,就是要通过这种方法,强力压制感染人数增长曲线和重症人数增长曲线,在无法彻底扑杀的情况下,控制社会整体含毒量,避免医疗资源挤兑引发疫情灾难,最终实现坚持防疫与保经济、保健康、保生产、保内需的动态统一。

  这就是我理解的优化20条的逻辑。单从安全性的角度,优化后的20条肯定是不如之前。但毕竟经济到了这个份上,民生到了这个份上,民众的情绪也到了这个份上。越来越多的疫情屡扑不绝,越来越多的人弹尽粮绝,开始心理抵触防疫甚至在行动上抗拒,这种现状,决定了原有防疫模式的经济和政治成本已经确实难以为继,也只好退而求其次,采取这种优化政策,在经济、政治与疫情之间,构建新的动态平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8 17:43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