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648|回复: 0

姚尧:精读《资治通鉴》第89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9 21:37: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土代水德

  【原文】初,丞相张苍以为汉得水德,鲁人公孙臣以为汉当土德,其应,黄龙见;苍以为非,罢之。

  【白话】当初,丞相张苍认为汉朝得到五行中的水德。鲁人公孙臣认为汉朝当属土德。与此相应的祥瑞,是会有黄龙出现。张苍认为公孙臣的观点错误,不予采纳。

  【姚论】

  所谓水德土德之争,其思想渊源来自于战国中后期的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所提出的五德终始说。所谓五德,是指五行中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性;终始,则是指五德的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下图是五行的相生相图:
  所谓五行相克,即金克木,如金属可以砍伐树木;木克土,如树木可以扎根泥土;土克水,如泥土可以控制流水;水克火,如流水可以扑灭火焰;火克金,如火焰可以熔化金属。

  所谓五行相生,即木生火,如树木点燃而生火焰;火生土,如烈火焚烧而成灰土;土生金,如土地堆积而藏金属;金生水,如金属搁置而凝露水;水生木:水流滋润而长树木。

  值得玩味的是,五行中的每一行,不但都能克一行,也都为一行所克,而且它能生出一行,以克那个克它的行。如金克木,则木生火以克金;木克土,则土生金以克木;土克水,则水生木以克土;水克火,则火生土以克水;火克金,则金生水以克火。

  关于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思想,在邹衍之前的诸子著作中已不鲜见。如春秋末期的《孙子兵法·虚实》中记:“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又如战国初期的《墨子·经下》记:“五行毋常胜,说在宜。”邹衍的创见,在于将五行生克这种朴素的自然哲学引入政治学,用以解释历史的变迁和王朝的兴替。邹衍认为,王朝皆得天授五行中的一德,因受命于天而成为天子。一旦其德衰微,王朝就要发生更替,由五行中克其之德所取代。新的王朝重新受命于天,天命由此发生变革,故称“革命”。

  对此,《吕氏春秋·应同》中是这样记载的:

  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水气至而不知数备,将徙于土。

  翻译成白话的意思是:凡是帝王将要兴起,上天必定会先向民众显现祥瑞之兆。黄帝的时候,上天先显现出地上有大蚯蚓、大蝼蛄的景象。黄帝道:“这说明土气旺盛。”土气旺盛,故而黄帝时崇尚黄色,行事取法于土德。到了夏禹的时候,上天先显现出草木在秋冬季节都不凋零的景象。夏禹道:“这说明木气旺盛。”木气旺盛,故而夏朝时崇尚青色,行事取法于木德。到了商汤的时候,上天先显现出水中发掘金属刀剑的景象。商汤道:“这说明金气旺盛。”金气旺盛,故而商朝时崇尚白色,行事取法于金德。到了周文王的时候,上天先显现出火赤乌衔着丹书停留在周国祭祀的社坛上的景象。周文王道:“这说明火气旺盛。”火气旺盛,故而周朝时崇尚赤色,行事取法于火德。代替火德的必将是水德,上天会预先显现出水气旺盛的景象。水气旺盛,故而新王朝应当崇尚黑色,行事取法于水德。如果水气到来后,却不知气数已经具备,从而行事取法于水德,那么水德的气数就将迁移到土德上去。

  《史记·封禅书》记:“自齐威、宣之时,驺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意思是说,自从齐威王、齐宣王的时代以来,邹衍等人就著书论述五德终始的循环。等到秦始皇称帝后,齐国人将这套理论上奏,因此秦始皇采用了五德终始说。

  按照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周朝得的是火德,取代火德的是水德,那么秦朝取代周朝后,得的就该是水德,而秦始皇也正是这样做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记:“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史记·封禅书》记:“秦始皇既并天下而帝,或曰:‘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螾见。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草木畅茂。殷得金德,银自山溢。周得火德,有赤乌之符。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于是秦更命河曰‘德水’,以冬十月为年首,色上黑,度以六为名,音上大吕,事统上法。”

  《史记·高祖本纪》记:“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行数里,醉,因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告之,妪因忽不见。后人至,高祖觉。后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于是刘季数让。众莫敢为,乃立季为沛公。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庭,而衅鼓旗,帜皆赤。由所杀蛇白帝子,杀者赤帝子,故上赤。”

  由此可知,刘邦于沛县起兵时,崇尚的是赤色。但是,这时候的刘邦尚赤与五德终始无关,只是为了延续那个编造出来的“赤帝之子”的故事而已。

  《史记·封禅书》记:“汉兴,高祖之微时,尝杀大蛇。有物曰:‘蛇,白帝子也,而杀者赤帝子。’高祖初起,祷丰枌榆社。徇沛,为沛公,则祠蚩尤,衅鼓旗。遂以十月至灞上,与诸侯平咸阳,立为汉王。因以十月为年首,而色上赤。”

  《史记·历书》记:“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盖三王之正若循环,穷则反本。天下有道,则不失纪序;无道,则正朔不行于诸侯。……是时独有邹衍,明于五德之传,而散消息之分,以显诸侯。而亦因秦灭六国,兵戎极烦,又升至尊之日浅,未暇遑也。而亦颇推五胜,而自以为获水德之瑞,更名河曰‘德水’,而正以十月,色上黑。”

  由此可知,当刘邦初入关中,分封汉王之时,依然没有五德终始的观念。因为按照五德终始说,周得的是火德,以十一月为岁首,而颜色尚赤;秦得的是水德,以十月为岁首,而颜色尚黑。现在刘邦以十月为岁首,而颜色尚赤,可谓非周非秦,不伦不类。

  《史记·封禅书》记:“二年,东击项籍而还入关,问:‘故秦时上帝祠何帝也?’对曰:‘四帝,有白、青、黄、赤帝之祠。’高祖曰:‘吾闻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莫知其说。于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帝祠,命曰北畤。有司进祠,上不亲往。悉召故秦祝官,复置太祝、太宰,如其故仪礼。因令县为公社。下诏曰:‘吾甚重祠而敬祭。今上帝之祭及山川诸神当祠者,各以其时礼祠之如故。’”

  汉二年(前205年),刘邦还定关中,与项羽争夺天下。众所周知,刘邦历来以排斥礼仪、厌恶儒家而著称。值此忙于军政大计尚且应接不暇之际,刘邦居然还有时间和臣子讨论祭祀问题。刘邦问:“过去秦朝祭祀的上帝是什么帝呢?”左右回答道:“四位上帝,分别是白帝、青帝、黄帝和赤帝的祠庙。”刘邦问:“我听说天有五位上帝,而现在只祭祀其中的四位上帝,这是为什么呢?”左右没有人知道其中的原因。于是,刘邦自己回答道:“我知道了,就是要等我来将五帝的祠庙建设完备。”遂立黑帝祠,名叫北畤。刘邦让主管官员前去祭祀,但自己并不亲自前往。他召集原来秦朝的全部祝官,重新设置了太祝、太宰,礼仪与从前一样,还命令各县都设立官社。刘邦下诏令道:“我非常重视祠庙而尊敬祭祀,现在对于上帝以及应该祭祀的山川诸神,都要像从前那样按照规定的时间祭祀。”

  从刘邦自问自答的那句“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刘邦不是要做秦的颠覆者,而是要做秦的继承者,不是颠覆秦的礼仪,焚烧秦的祠庙,而是补充秦的缺失,完善秦的不足。

  《史记·萧相国世家》记:“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由此可知,在楚汉战争的长期对峙中,刘邦是依靠关中子弟的支持才打赢持久战的。既然要获得关中子弟的支持,那就需要在文化观念上迎合秦国民众的需要。

  《史记·高祖本纪》记:“汉王之败彭城而西,行使人求家室,家室亦亡,不相得。败后乃独得孝惠,(汉二年)六月,立为太子,大赦罪人。令太子守栎阳,诸侯子在关中者皆集栎阳为卫。引水灌废丘,废丘降,章邯自杀。更名废丘为槐里。于是令祠官祀天地、四方、上帝、山川,以时祀之。兴关内卒乘塞。”由此可知,刘邦是在汉二年六月攻破废丘,诛杀章邯,彻底平定三秦后下令祭祀的,之后就下令征调关中子弟开赴前线了。《史记·高祖本纪》的这一段记载,在“以时祀之”之后紧接着就写“兴关内卒乘塞”,清楚地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因果关联。

  《史记·太史公自序》记:“于是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所谓萧何次律令,是指萧何主导的司法改革;韩信申军法,是指韩信主导的军事改革;张苍为章程,是指张苍主导的制度改革;叔孙通定礼仪,是指叔孙通主导的礼仪改革。其中,张苍为章程发生在刘邦统一天下之后。在此之前,张苍一直在代国和赵国任相。《史记·张丞相列传》记:“燕王臧荼反,高祖往击之。苍以代相从攻臧荼有功,以六年中封为北平侯,食邑千二百户。迁为计相,一月,更以列侯为主计四岁。是时萧何为相国,而张苍乃自秦时为柱下史,明习天下图书计籍。苍又善用算律历,故令苍以列侯居相府,领主郡国上计者。”由此可知,张苍于汉六年中升任计相后,就在中央实施制度改革,其目的就是将自汉二年以来的、深受关中子弟拥戴的秦制文化进一步制度化。而与文化的制度化相伴生的,就是利益的制度化。

  《史记·历书》记:“汉兴,高祖曰‘北畤待我而起’,亦自以为获水德之瑞。虽明习历及张苍等,咸以为然。是时天下初定,方纲纪大基,高后女主,皆未遑,故袭秦正朔服色。”这段记载印证了我们观点,即刘邦之所以“立黑帝祠,命曰北畤”,就是为了强调自己得的是水德,之后又通过精通历法的张苍来将这套论述制度化,直至吕后执政时期,都没有更改历法,依然是沿用秦朝的正朔服色。

  关于汉得水德的这套论述,在刘邦打天下时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只有在文化上认同秦朝,才更能在战争中获得秦人的支持。可是在治天下时,这套论述的弊端就显现了。因为,如果刘邦认同秦朝的文化,那当初又为何要起兵反秦呢?新建立的大汉王朝,岂非就是亡秦之续?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迟早会有人提出要立汉制以更秦法。事实上,当汉文帝即位后不久,就有人提出这种观点了。这个提出者,就是贾谊。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五行中的土,在五色中对应的是黄色,在五数中对应的是数字五。因此,贾谊提出的“色尚黄,数用五”,本质上就是要让汉朝改水德为土德,使得汉朝由“承续秦命”改为“变革秦命”,以至于遭到朝廷重臣的强烈反对和诋毁陷害。朝廷重臣之所以反对贾谊的改制,不是因为他们不爱汉朝而爱秦朝,更不是因为他们不爱黄色和数字五而爱黑色和数字六,是因为他们凭借军功而封官拜爵,是秦制的既得利益者。他们担心一旦秦制被改,自己的既得利益亦会随之受损。文帝即位之初,权力不稳,为安军功重臣之心,不敢轻易启动改制,而且逐渐疏远贾谊,让他去当长沙王太傅。文帝的本意,是让贾谊远离京城是非之地,待时机成熟后再由其主导改制。经过十多年的政治运作,文帝的权力的确是在逐渐稳固,改制的时机的确是在逐渐成熟,奈何贾谊却在文帝十二年(前168年)英年早逝了。于是,就有了鲁人公孙臣奏请改制。

  鲁人公孙臣上书曰:“始秦得水德,今汉受之,推终始传,则汉当土德,土德之应黄龙见。宜改正朔,易服色,色上黄。”是时丞相张苍好律历,以为汉乃水德之始,故河决金堤,其符也。年始冬十月,色外黑内赤,与德相应。如公孙臣言,非也。罢之。

  ——《史记·封禅书》

  翻成白话的意思是:公孙臣上书汉文帝道:“原先秦得水德,现在汉朝代秦,按照五德终始,则汉朝当得土德,得土德就会有黄龙出现的祥瑞。宜更改正朔,变革服色,崇尚黄色。”当时丞相张苍爱好律历,认为汉朝是水德的开始,所以才有黄河在金堤(今河南滑县东)决口之事,这就是水德的符应。每年以冬季十月为始,颜色外黑内赤,这是与水德相应的。像公孙臣的说法,是错误的,不予采纳。

  按照五德终始说,凡王朝得一德,必有此德之气盛。正如《吕氏春秋·应同》中所记载的,黄帝得土德,于是土地上有大蚯蚓大蝼蛄;夏禹得木德,于是草木在秋冬季节都不凋谢;商汤得金德,于是金属刀剑出现在水中;周文王得火德,于是有火赤乌停留在社坛上。于是,张苍以黄河决堤来论证水气盛,进而论证汉朝得水德。

  通过黄河决堤来论证水气盛,这在逻辑上是说得通的,可要进一步论证汉朝得水德,这就引发了两个问题。第一,黄河决堤显然不是什么祥瑞,而是场大的灾难。如果一个王朝需要通过灾难来体现其所得之德,那么这个王朝会是受到上天之命的吗?第二,自古以来,哪个朝代没有洪涝灾害?为什么汉朝发了水灾就是水德?要说水气盛,尧舜时期的“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岂非水气更盛?为什么尧舜时期不是水德?而治水成功的夏禹不是土德呢?不过,张苍身为丞相,高居百官之首,又是当时著名的律历权威,公孙臣在身份地位、论述能力和具体证据上都无法与之抗衡,故而遭到了张苍的驳斥和否决。

  《资治通鉴》将公孙臣上书一事记在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但此事实际发生的时间应该是在文帝十二年(前168年)。因为,《史记·封禅书》在记载公孙臣的上书被张苍否决后,又明确记载“后三岁,黄龙现成纪”,而黄龙现成纪之事发生在文帝十五年(前165)年,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公元前165年 丙子

  汉文帝 前十五年

  【原文】春,黄龙见成纪。帝召公孙臣,拜为博士,与诸生申明土德,草改历、服色事。张苍由此自绌。

  【白话】春季,黄龙出现在了成纪。文帝召见公孙臣,任命他为博士,与诸生申述阐明土德的问题,草拟更改历法和服色的事宜。张苍由此自己罢黜。

  【姚论】

  按照五德终始说,如果汉朝得的是土德,那么就该出现与土德相对应的祥瑞,故公孙臣上书时称“土德之应黄龙见”。可是,公孙臣上书之时未见黄龙,故而轻易地就被张苍否决了。现在,黄龙出现在了成纪,印证了公孙臣当初的预言。于是,文帝任命公孙臣为博士,负责申述阐明土德的问题。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当然知道不会真有什么黄龙现世。姚尧以为,这极有可能是文帝授意的人造祥瑞,目的就是为了土代水德而作铺垫和论证。

  【原文】夏,四月,上始幸雍,郊见五帝①,赦天下。

  【白话】夏季,四月,文帝初次巡幸雍地,以郊礼祭祀五帝,大赦天下。

  【姚注】

  ①郊见五帝:五帝,不是指与三皇并称的黄帝、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这五帝,而是指白、赤、黄、青、黑这五色帝。郊,即郊礼,天子在郊外祭祀天地上帝之礼。

  【姚论】

  《史记·封禅书》记:“其夏,下诏曰:‘异物之神见于成纪,无害於民,岁以有年。朕祈郊上帝诸神,礼官议,无讳以劳朕。’有司皆曰:‘古者天子夏亲郊,祀上帝于郊,故曰郊。’于是夏四月,文帝始郊见雍五畤祠,衣皆上赤。”从时间上看,黄龙见成纪是在文帝十五年春季,夏四月就首次幸雍,郊见五帝,其间还有与诸生讨论历法服色,与有司讨论祭祀礼仪之事。日程安排得如此紧凑,足见文帝的热情高涨和准备充分。只是,文帝郊见五帝时,服色都是尚赤,而按照五德终始说,火德才应尚赤,土德应当尚黄。或许正是因为发现了其中的矛盾之处,所以司马光在转载时删去了“衣皆上赤”这句话。而在姚尧看来,这应该是文帝鉴于改制的阻力太大,故而废黜了与水德相对应的尚黑后,亦未敢立刻改成与土德相对应的尚黄,而是选择了刘邦在创业之初时采用的尚红。

  【原文】九月,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上亲策之。太子家令晁错对策高第,擢为中大夫。错又上言宜削诸侯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上虽不尽听,然奇其材。

  【白话】九月,文帝诏令诸侯王、公卿、郡守推举贤良、能直言极谏的人才,由皇帝亲自策问考试。太子家令晁错的对策获得最高等级,被擢升为中大夫。晁错向文帝谏言,论及应当削减诸侯的实力以及法令中有些应当修改等事宜,共计三十篇上书。文帝虽然没有全部采纳他的建议,但却很惊奇他的才能。

  【姚论】

  这是文帝继文帝二年(前178年)十一月下诏令“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后,再一次下诏令推举贤才。文帝以外藩入京称帝,权力受制于功臣、皇族和外戚三方。为此,文帝一面逐步剪除功臣亲贵,一面大力培养贤士文官,以作为自己可以信赖的班底。此番下令招贤,文帝更是亲自策问考试以选拔人才。《汉书·爰盎晁错传》记:“时贾谊已死,对策者百馀人,唯错为高第,繇是迁中大夫。”大抵在文帝或班固看来,晁错是仅次于贾谊的政论家。贾谊既死,晁错则一枝独秀,再无对手。

  【原文】是岁,齐文王则①、河间哀王福皆薨②,无子,国除。

  【白话】这一年,齐文王刘则、河间哀王刘福去世,都没有儿子,封国被废除。

  【姚注】

  ①齐文王则:齐哀王刘襄之子。文帝元年(前179年),刘襄去世,刘则即位,在位十四年。

  ②河间哀王福:河间文王刘辟强之子。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刘辟强去世,刘福即位,在位仅一年。

  【原文】赵人新垣平以望气见上,言长安东北有神,气成五采,于是作渭阳五帝庙。

  【白话】赵人新垣平自称善于望气,由此得以进见文帝。新垣平称长安的东北有神,成五彩之气。于是文帝下令在渭阳(渭水之北)修建五帝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4-25 18:58 , Processed in 0.12501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