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938|回复: 0

酷玩实验室:俞敏洪为啥这么喜欢给年轻人当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5 09:3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几年网络上有个流行词叫“爹味儿”,到底什么才是爹味?

  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是指那些“整天都想当别人爸爸,各种教育别人,什么都不了解,就给别人各种建议的人”。

  按照这一解释,我觉得中国爹味最足的企业家有两个,男企业家代表是俞敏洪,女企业家是董明珠,而且这俩人性格给人的感觉与性别恰恰相反。

  听俞敏洪演讲每次都像老太太的棉毛裤,就屌丝逆袭那点事儿,翻来覆去地絮絮叨叨,听董小姐演讲我则大气不敢出,一度回忆起小学三年级情绪不稳定的班主任,一眼看出我上课走神,要从电视里走出来给我个大嘴巴子。

  中年人有爹味儿不可怕,可怕就可怕在中年人不光有爹味儿,他还很成功,这你就拿不准了。虽然我们知道这世界没有全才,但社会现状恰恰是赢者通吃,当一个成功人士对着你夸夸其谈的时候,他身上的光环很容易让人觉得他说什么都对。

  与此同时,在外界长期的正反馈中,他们也很乐意养成章口就莱的自信。

  比如大前天晚上,俞敏洪又出来给年轻人当爹了,他在直播间里表示: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变成了利己主义者,说难听一点变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对于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关注度远远不够,更加关注虚拟空间和同学之间的事情,说大一点就是家国情怀的能力不够。”

  不得不佩服干了这么多年校长,老俞用词确实精炼,仅用短短两句话,就给大学生扣上了两顶大帽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家国情怀能力不行。

  这两顶帽子我们一个一个来看,先说“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我们常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给一个群体贴标签之前,一定要有数据统计、要讲证据,比如说“我俞敏洪根据XX机构调研了几十所大学后得出的结论”,假如没有数据支撑,或者只是凭借他对个别学生的片面观察而下结论,那就是典型的爹味儿上来了,为了教育人而教育人。

  说实话,我完全不相信转行直播电商的新东方,现在还在研究大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所以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个结论,到底是哪里来的呢?而且即使观点成立,从俞校长的发言中,好像还能看出他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态度很讨厌、很嫌弃,但过去可不是这样的啊。

  2006年6月,罗永浩从新东方离开接受采访时,曾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新东方当时有个老师叫马骏:“为了讲段子,把别人说的人生经历、笑话、伤感故事全部搬到自己身上,托福课是两个听力老师搭班上课,俩人讲同一个班,他甚至把搭班老师讲的人生经历和笑话赶在对方之前讲。”

  “像这么不要脸的人,居然不开除,只是口头警告一下。”罗永浩说,“俞敏洪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没原则的人。”

  当时新东方学校走的是名师网红路线,这位老师为了能在学生群体中更火,自己的课更受欢迎,来了这样一波骚操作,这都不能说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了吧?我愿称之为臭不要脸的粗鄙利己主义者。

  但道德如此低劣的员工,俞敏洪是怎么做的呢?

  简单口头警告下,然后接着奏乐接着舞。可见俞敏洪也没那么讨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嘛,起码不讨厌能编故事为新东方挣钱的利己主义者吧?而且这样的行为是不是也在变相告诉其它为人师表的老师,只要能帮新东方搞来钱,整点下三滥的也无所谓呢?

  毕竟当时在学生群体中以“理想主义者”著称的老罗,与那位粗鄙利己的老师相比,看起来确实后者更适合继续留在新东方了。

  俞敏洪的第二个观点是现在大学生的家国情怀能力不够,同样的,这句话也不知道他是根据什么得出来的。但我们不妨看看俞敏洪大学毕业时的“家国情怀”是什么样的吧。

  俞敏洪毕业于1985年,全班50个人,49个出国,剩下他一个前途最差的——留在北大当老师。

  俞敏洪在演讲里曾说过自己当时有多难受,“老婆骂我出不了国是个窝囊废,气得我把诗稿一把火烧了,开始兼职教课挣钱”,俞敏洪最初办托福培训班的初心非常简单,就是嫌在北大教书育人工资太低,攒不够去美国留学每年至少2万美元的学费,翻看俞敏洪各个版本演讲对这段故事的回忆,说来说去最后无疑不落到钱上。

  1994年,姜文主演了部剧叫《北京人在纽约》,这部剧在当时大火,反映的是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出国热”。俞敏洪下海赶上的正是这波大浪潮,到美国留学的钱很快就挣够了,但俞敏洪说后来自己在家里数钱数到手疼,有钱后老婆都变温柔了,“去美国留学回来还是为了挣钱,那还去什么美国啊?”

  按照俞敏洪“大学生家国情怀能力不够”的说法,我觉得他大学毕业后的各种选择,也看不出有什么家国情怀吧。从托福卷到高考,从高考卷到中考,从中考卷到小学生补课,推动全民参与教育产业化,以榨干家长最后一块钱存款为目标的教培产业,非常具有家国情怀吗?还是说他现在成功了,张口就可以站到有家国情怀的道德制高点上了?

  在那晚的直播中,俞敏洪还说过这样一句话,“大学生送快递屈才但不亏,理解社会、理解人心对未来走向更高的人生台阶可能反而是帮助”。

  这句话听着很耳熟,翻译过来好像是吃苦有意义,痛苦没准还是件好事。恰好作家王小波的外甥曾经也这么想过,他考上清华大学后迷恋上了摇滚乐,坚信痛苦是艺术的源泉。但王小波是怎么劝外甥要好好工作养活自己的?

  “不错,痛苦是艺术的源泉;但也不必是你的痛苦……柴科夫斯基自己可不是小伊万;玛瑞·凯瑞也没在南方的种植园里收过棉花;唱黄土高坡的都打扮得珠光宝气;演秋菊的卸了妆一点都不悲惨,她有的是钱……听说她还想嫁个大款。这种种事实说明了一个真理:别人的痛苦才是你艺术的源泉;而你去受苦,只会成为别人的艺术源泉。”

  看起来俞敏洪是把普通大学生的痛苦也当成自己的艺术源泉了。俞敏洪有两个孩子,女儿从幼儿园开始就送到了加拿大,高中毕业后又送去美国读大学,儿子出生就在加拿大,不知道送外卖这种“对未来走向更高人生台阶”的意义重大的工作,老俞有没有让自己孩子去做啊?

  很多年前冯巩、牛群演过一段相声叫《我的儿子》,牛群说自己溺爱儿子导致成绩不行,冯巩在旁边煽风点火让他回去给儿子上老虎凳、喷辣椒水,一顿馊主意出完,牛群说你儿子成绩好像也不行啊,你在家也这么对他吗?冯巩当即表示,“那不能,我这可是亲儿子呀”。

  俞校长前半生靠培训中考、高考、留学生的钱买了大别墅,开上了豪车,后半生告诉这些可能还是花钱在他学校补课顺利考上大学的学生们,你们找不到工作,去送外卖也不亏,这不仅是逻辑自洽,简直是家国情怀的完美闭环啊。有点黑色幽默内味儿了。

  但我说句公道话,我很能理解俞敏洪大学刚毕业那时的选择,因为在不打仗的年月里,每个人能努力经营好自己小家的生活,就是一种家国情怀。

  国家是由一个个鲜活个体构成的,假如每个个体都能在不违法、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情况下,去努力工作实现“利己”,这个国家一定会越来越好,而假如好吃懒做巴不得啃老,即使每天准点收看新闻联播对国际大事如数家珍对这个国家来说也是负资产。

  我觉得现在大学生应该更多是不具备啃老的条件的,说实话他们这几年很不容易,因为特殊情况,他们大学四年有三年都被关在学校里,想去大城市找份实习,环境远比疫情前要困难得多,考公、考研竞争白热化,还没迈出校门就看见了动荡的国际局势,说对自己的未来不迷茫、不焦虑,怎么可能呢?

  在这种困难的处境中,大学生能照顾好自己的情绪,能找到份既能养活自己又符合自己职业发展规划的工作,就已经属于为社会做贡献,是这个群体中的佼佼者了。

  往好了想,俞敏洪直播时说的话,可能是想劝年轻人不要为了金钱而只顾眼前,要在艰难的环境中重新树立起人生理想,甚至要像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样找到愿意奋斗一生的事业,帮助这个国家一起迈入下一阶段。

  这个观点好不好呢?我觉得如果是这个意思的话,那特别好。但正如复旦大学哲学教授王德峰所说的,“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有病”,要重塑年轻人的精神面貌,恐怕得先从纠正一些最基础的价值观念开始。

  比如俞敏洪曾经在中国100多所大学里巡回演讲,鼓舞大学生们的故事模板,无非就是一个典型的屌丝成为大富豪的故事,这里面充斥着如何到美国在王强、徐小平面前掏出大把刀乐炫富,如何有天开马自达回小区被保安在门口拦下,俞敏洪说睁开你的狗眼看看我是谁,从此保安离几百米就提前开门欢迎他。

  其实也不止是俞敏洪,过去几十年这个社会的成功模板只有这一个——就是我们一定要成为有钱人。而且这种价值观可不是由当代大学生塑造的,恰恰是俞敏洪这批成功人士塑造出来的,俞敏洪读北大的时候同学们还比拼谁读的书多,跟有钱人相比女生更喜欢诗人,但怎么等俞敏洪毕业赚到大钱回学校演讲时,就只讲成功学了呢?

  当然了,俞敏洪已经回答过这个问题了,他说“现在中国是因为女性的堕落导致整个国家的堕落”。

  好家伙,都怪红颜祸水呀,建议女大学生们都好好反省一下啊,你们到底是咋堕落的?

  说一千道一万,如果这个社会真的是职业不分贵贱,教育能让年轻人获得尊严,工作收入能看到在大城市落脚的希望,我甚至相信年轻人之间的爱情很快会回来,他们会因为除了钱之外的其它闪光点而彼此结合,过精神生活富足的一生。

  高房价、996、结婚首选有钱的,这些都不是当代大学生制造出来的,是他们毕业后就要面对的。

  振奋人心的励志演讲听过很多了,我最感动的还是海明威《老人与海》中那句“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但感动归感动,我觉得人还是不能主动选择去吃苦,这有点傻,只有当你尝试过所有办法都没有用,无奈要吃苦的时候,才要像海明威笔下的老人一样,要有跟大海作战的勇气和韧性,一定不能放弃自己。

  最近,我经常能刷到王小波老师许倬云的短视频,老人今年已经91岁了,是著名的史学大家。他生来残疾,一生经历过世界大战,也经历过如蜜般的全球化时代,有着非常传奇的一生。

  他有时候也会说些“鸡汤”,但我觉得非常有力量,因为这不是老人一拍大腿章口就来的官话、套话,而是他坎坷一生的宝贵经验。我摘取一段给大家品品:

  说实话,这么长时间要活过来是相当辛苦的,但是我不能回头,我也不需要回头。我一路辛苦过来,保持了自己的存在,从来没想过糟蹋自己,也没有屈服于这个世界。我的自己有一半由我掌握——我的心态、我的意向、我的人格和我做人的道理。你要理解,你是完整的人,不是儿童。这一辈子,“完整的人”这四个字是你的责任。保持你的完整,不屈服、不腐化、不猥琐。

  你是顶天立地的人,要让世界因你的存在而改变,因你的不在而缺憾。

  尾声

  短短两年,俞敏洪演讲已经翻车了三次,从“女性堕落毁了国家”“公立学校毁了孩子”到“大学生是精致利己主义者,没有家国情怀”,从事教育几十年,教培行业绝对的领军人物,应该没有人会怀疑俞敏洪确实可以被称作教育专家,起码过去可以这么叫他。

  但为什么在他最擅长的领域,又在他最擅长演讲的对象“大学生”面前,俞敏洪的演讲再也不灵了呢?

  我觉得最大的原因,就是俞敏洪作为一个曾经的教育专家,可能已经完全脱离了现实,而脱离现实是讲不好故事的。俞敏洪总想拿着旧船票,登上新时代的客船,但没想到自己和年轻人之间的共鸣声,可能还不如没断奶小孩儿摇的拨浪鼓声音大。

  新东方初期的口号是,“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这也是当年他全国高校巡回演讲的母题。

  这句鸡汤过去大学生们很受用,原因就在于当时这段鸡汤确实有用,就拿俞敏洪自己来说吧,在俞敏洪避重就轻的各版本演讲中,他的人生经历算得上传奇,虽然虚虚实实,但不可否认,他的确是靠考努力改变了命运。

  现在年轻人为什么没办法和俞校长共鸣了?核心原因就是大学生们在怀疑努力能改变命运这件事了。

  如果俞敏洪还愿意重新花时间去研究下,现在大学生们正面临的困境,我相信以俞校长的专业能力,肯定能给出一个超出“精致利己主义者”和“没有家国情怀”的见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1 15:19 , Processed in 0.43766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