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950|回复: 0

王海滨: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王海滨的分析与解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9-28 21:54: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几十年来,史学界一直争论古代王朝的土地兼并和大饥荒后的流民起义,对土地兼并口诛笔伐。

  我当年什么都不懂,就只好看看,有时候以为懂了,很快又陷入迷茫。

  十数年来,左右之争,其中有个问题是关于中国农业产量。

  左边的祭出一个个历史数据,说中国的粮食一直是丰产的,右边的常不能面对,指责数据造假。

  我也搞不清楚,去看过历史数据,的确产量并不低。

  这些问题在我自学经济学十年后,我仍不知道如何回答,直到十一年前无意中被引入大宗商品行业,开启了做农产品的研究和宏观经济研究,在实际的分析和交易实践中,大量现实的数据,冲垮了原有的碎片状理解,得到自己的答案。

  经济学的实践,研究供应和需求,还研究成本。

  当中国农业在配额的护城河下,还导致大量的白糖、棉花、玉米、稻米、小麦进口,很简单的道理:价差。

  也就是说中国粮食生产的成本远高于美国、加拿大、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亚等农业大国。

  几乎在所有的品种上,中国的农业成本都高于美国4成。

  这让我非常有兴趣的去研究了农业,进而明白了先进农业的内涵:

  农业是一个生物技术、农业技术、机械技术、土壤、微生物、水利技术等等统称为农业技术,与农业贸易、农产品金融、物流、汇率结合的先进产业。

  我曾幻想去欧洲从事农业,这属于我通常的哈想八想行为,从童年持续至今。结果发现欧洲的不同政府规定,从事农民的工作需要高学历和执照。

  不好意思,不是你想当农民,就可以当的。

  我后来到新西兰,新西兰的农民,也就是农场主、自耕农,普遍有硕士学位。

  而这些农场主激烈的批评政府对农业的补贴,迫使政府放弃,并打造了全世界最好的农场群落之一。

  这说明海外的部分农场主不仅仅是农业技术专家,还对经济学有彻底的理解。

  因此当我们说到农民时,海内外的这个名词涵义,代表着完全不同的两个阶层。

  北美、欧洲、澳新、巴西阿根廷乌拉圭等地的农民,实际上是农业工程师、企业家。

  同时存在的还是美国、加拿大、澳新等国家的农业部,这些深通经济金融和农业技术的技术官僚,不仅仅要实现其国土内的农产品产量,还要维护自己产品的价格,要维护土壤和水的持续经营。

  对于他们的政客来说,选票还决定了他们要维护农民的利益,这就取决于农民的认知水平:新西兰的农民拒绝政府的农业补贴,日本的农民却接受高昂的农业补贴,美国的农民处在一个中性的位置,他们接受低价时的补贴。

  比较海内外农业的表观,中国的农业面临着小农状态、大水漫灌、大量化肥和农药施加、土壤盐碱化、荒漠化、板结、污染,无法永续经营,大规模的抛荒也普遍存在。也存在国有农场,有着大规模的机械化,开始科学化种植。中粮、中储粮等央企巨头,也从事国际贸易、金融套利等等。

  在三十年的工业化大潮中,农民工进入城市工作,虽然受限于户籍制度,但农二代很显然无法回头了。故此,在高达3亿农民工仍旧存在的当下,各个村落老龄化、荒芜废弃,甚至出现鬼镇。

  在游客所拍摄的某些作品,比如舟山海岛上的绿植爬满的废弃村落,因其景色奇丽,吸引了众多流量,从而昭示了这个现实:农村正在荒废。

  实际上中国政府并非不知道,这些年在各省实行并村,放弃宅基地进入公屋的政策。

  中国为保证粮食安全,对三大主粮、白糖和棉花实行配额保护,实际上也日益艰难,因为财政收入的变化,以及海外农产品的冲击,与农业需要的改革,这些要素交织在一起。

  意识形态上仍旧有困扰。

  比如是否放弃集体土地所有制,让私人持有土地?

  这就从根子上变成私有化。

  牵扯到立国哲学的指引,也牵扯到对历史土地大兼并后果的担忧。

  从全世界的农业现状来看,显而易见,有恒产者有恒心。农业需要长期的巨资投入,做基础建设和水土改良。资本要进入农业,做长期投资,没有确定的长期产权,是不可能去做的。

  于是一方面是寄托于国营农场,国企的低效腐败是巨大障碍。

  另一方面寄托于私人资本进入,用巨额补贴来吸引资本,于是骗取补贴成了现实。

  中国历史上,农业兼并,实际上是士大夫架空皇权体制的弊病。士大夫常希望虚君而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希望民大于君。这里的民是指儒生集团,与老百姓、黔首没有关系。意思是皇帝您就代表一下天子,充当庙里的泥菩萨神像就行了,事情让我们做,税别让我们交。

  因此,士大夫和获得秀才level+的读书人就可以不交税,不服劳役,自耕农就负担了主要的税负。随着天灾人祸,尤其是灾荒年,税负压垮了自耕农,于是就卖身为佃农。而豪门在灾荒年也放高利贷,使得土地大兼并日益猖獗。

  最终,财政失衡压垮了王朝,流民被税负和灾荒压榨到血酬之下,开始造反。

  因此,土地兼并并不是王朝覆灭的根源,不公平的上层建筑和税负,才是源头。

  单产对于农业来说不是最重要的,低成本的总产量,土壤和水的可持续经营,才是农业的根本。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美欧加澳新等国的农业生产,实际上是基于如何降低成本,如何降低风险,如何保养土壤。

  这就需要农场主对自己的土地有明确的产权。实际上美国的农民大多数也是租赁大地主的土地,因为美国的农业食品巨头非常强悍,在经济周期、货币周期、商品周期的波动中,导致的美国农民破产,实现了广泛的土地兼并。

  这些农民就是现代的佃农,但是他们拥有使用权、转让权、收益权,按照张五常的产权理论,产权的四权有三根腿,就实现了明确的产权。

  实际上中国也可以不改变哲学基础的伦理,实现这点。国家拥有土地,但是农民拥有使用权、转让权、收益权。

  这就能够让资本进入,可以长久的投资。

  英国人发明了时限产权制度,在东南亚有着999年、99年的土地时限,香港、新加坡、缅甸、柬埔寨在当下都有这样的土地和不动产产权时限,实际上是使用权。

  而泰国也有30年的租赁权不动产,使得外来资本能够投资。

  印尼和越南对外国投资人都实现了同样做法。

  中国现成的例子是住宅使用权,70年的使用权,就让整个房地产市场变得蓬勃。

  未来显而易见的趋势,是70年到期后,大部分房地产不可能拆掉,转变为继续交一笔土地使用费,或(土地)房产税。

  这是确定性的会实行的事情,否则就无法从哲学基础上解决上层建筑的伦理。心存侥幸者,要理性的理解这件事。中国政府只是没有面临迫在眉睫的选择压力,又担心地产价格崩溃而已。

  那么,显而易见,既然城市地产可以如此发展,农村土地也可以这样发展。

  另一方面在农业技术上,农民基于单产卖粮食获益,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就是必然。而一旦农地交给资本和专业技术人员,有了永续经营的产权保证,平衡考量化肥、农药、水利的使用,就会变成一个投资和技术问题。

  那么,中国土壤的盐碱化、板结、污染、荒漠化,就会有着长期解决的希望。

  也因此,在综合的先进农业技术、管理技术、贸易与金融技术的 经营下,中国农产品的成本问题就可以解决。

  看到这里,你就会发现没有中国农民什么事情,他们大多数会被淘汰掉。

  这是中国政府或知识分子创造三农名词时担忧的问题。

  过去的二十年,现实的问题是城乡两元化,农民不但在农地转为城市房地产用地时,没有得到利益最大化---城市居民的拆迁补偿是非常合理,甚至过于溢价了,同时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无法落地打工城市,无法享受社保(医保)覆盖、子女无法享受教育福利。

  这个问题不是不能解决的问题,是成本问题,是地方利益隔离,是系统性的调整问题。

  就像一线城市曾经想要限制规模,地方政府想要保住居民,因为对地方政府来说,居民是税基和社保支出。农民工并不是市民,也多数不是中产,税基的贡献太小,而对社保的消耗太大。

  这个现实存在了二十年。

  但是自由市场的趋势,仍旧让农民工积聚在一线城市群,也就是长三角、珠三角两个超级城市群,京津环渤海经济圈,成都武汉西安等次级经济圈。

  这种趋势随着新一代农民子弟的成长,无法融入社会的矛盾积聚,与高等教育的普遍化之后,城市开放高等教育者户籍,慢慢的在消化城乡区别。

  但是你们看到的大量民粹形成,实际上与庞大的边缘化阶层,因高昂的房价、教育、医疗带来的失落,是分不开的。

  中央政府试图覆盖农民的民生问题,取消农业税,给与农村医保,就近并入县城,农转非城市化。

  这改善了一部分,就业机会才是生存之本,于是人口仍旧涌入大型城市群。地方政府之间的行政区格很难实现本地化留人。

  如同美国纽约、加利福尼亚数百万人口涌入得克萨斯和佛罗里达州,是因为企业趋向低税区域,因此劳工跟着就业走。这是美国州郡县之间的竞争。

  张五常曾经提及中国经济崛起,产权制度和县域竞争起了支柱性的作用。

  我同意一部分逻辑。

  地方之间的招商引资竞争,是曾起了重要作用。但在地方政商势力形成后,中央政府的流官派遣,与地方势力的角力,恐怕已经力不从心。因而导致对外来资本的排挤和绞杀,也是比比皆是的例子。其保守化趋势,使得外来投资局限于沿海。就业也就流向沿海城市群。同时财政收入在土地财政衰败后,罚款等地方营商环境恶化,也就成了现实。

  故此,我们会继续看到农村的衰败,农民工和农二代流向城市群。

  县域在不同区域的衰败兴亡都是正常趋势,村落、城镇、甚至县一个个衰败,你会看到的。

  没有所谓的三农问题,我们看到的农业农村农民,就是在我写的上述逻辑中变化。

  农业的发展,伴随着是新一代技术资本和技术农民的替代老一辈靠天吃饭的农民。

  农村如果实现了现代农业化,农村聚集地的缩小是必然的。

  农民的数量减少也是必然的。

  但如果上层建筑决定还是让宅基地、小农经济继续存在,因为农村老人缺少足够的社保医保,需要宅基地栖身,需要土地上一点产出养老。

  那么这个也是会让政府投鼠忌器,不会迅速的改变。

  至于我曾提及让宅基地和农地流转,让资本进入后,购买支付给农民资本增值。这是个可能,却很难被体制接受。

  或许某一天,形势比人强,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这是因为我们面临的不仅仅是粮食问题、农民养老问题、土壤可持续经营问题,还有财政收支、外贸、投资、内需的全面趋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3-29 23:58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